多人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要辛辛苦苦去考那麼多證書?各種畢業證書,技能崗位證書,出國的雅思、託福或者GRE證書......似乎人的一輩子就一直要考試。
還有許多人在找工作時有這樣的抱怨:為什麼簡歷上一定要寫學歷,這分明是一種歧視。沒有學歷一樣可以比有學歷的人做得更好。比爾蓋茨也沒有畢業啊!
那麼,學歷和各種證書到底有什麼用呢?
考取各種學歷和證書的第一個作用是:督促和幫助我們去學習。
我們可以反過來問,如果學習不需要考試,還有多少人有動力去深入地學習一門知識?學習是一件枯燥而且無聊的事情,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而且學習也需要技巧,要懂得在所學的知識中挑出哪些是要點。
考取證書的過程幫起到了督促和幫助我們學習的作用。因為要考試,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讀書學習,不敢再去玩遊戲或者看電影,專心地坐在桌前看書學習。我們在考試前,也到處找模擬考題和複習提綱,尋找考試的要點。
沒有壓力,哪裡來的動力。沒有長期培養,哪來的習慣。有這麼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對聯中所提的兩個歷史典故,不就是壓力帶來動力,動力帶來勝利嗎?
學習啊學習
考取各種學歷和證書的第二個作用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通過證書把我們掌握哪些技能在短時間內告訴別人。
什麼是信息不對稱?簡單說就是:一件事你知道,但我不知道。
嚴格的定義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同人對有關信息的掌握是不同的;掌握信息較多的人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掌握不足的人,則相對比較不利。信息不對稱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二手車的賣主更清楚自己的車有什麼問題,求愛的男生更清楚自己有多愛那個女孩。
在找工作時,招聘方對於應聘者是一無所知的。招聘方要如何在幾個小時,最多一兩周內確認誰有資格來上班?越好的崗位會有越多人來應聘,而招聘方沒那麼多時間一個一個面試。即使一個一個面試了,又如何判斷應聘者是不是說謊或者看高了自己?
所以,各種證書就成為了一個篩選門檻。當設了這個門檻之後,雙方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在進入門檻的人之中挑選合適的人時,成功上崗的概率就大多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招聘方只能這樣假設:應聘者有證書,說明他經過培訓並且合格了,適合崗位的概率更高,機會要優先給有證書的人。應聘方也通過證書在傳遞信息:我通過什麼技能的學習和培訓,可以適合崗位的需求。
我另外舉個例子,假如我要買一輛二手車,我會設立一個門檻,就是「行駛裡程少於三萬公裡」。固然在三萬公裡內也可能會有車輛事故,固然裡程也可能作假,但概率上,買到不好的二手車的概率比起不設門檻的概率就小多了,而且節約了挑選的時間。
所以,證書起到了快速傳遞信息、告訴別人自己學過什麼的作用。同樣,不僅在招聘,在晉升,選擇合作對象時,學歷等證書也能起到快速信息告知的作用。
其實,可以這麼想:如果自己願意學習,不妨把考試當成一個檢驗我們學習效果的機會。
喜歡閱讀我們文章的朋友請多加關注,幫忙轉發一下,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踴躍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