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課5個實驗方案來自師生 教具重2.9公斤

2020-12-14 騰訊網

10時04分、05分、06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第一堂太空授課進入倒計時。10時1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報告,已建立與航天員的雙向通信鏈路。

「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隨著這一句來自天宮的問候,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輕輕一躍,向天宮一號(微博)艙內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有史以來內容最神奇、教室最高遠、觀眾最龐大的一課,開始了。神十飛天任務,也隨著神十乘組的太空授課,達到高潮。從十餘天前的期盼,到穿著藍色艙內工作服的3名航天員亮相,世界第二堂、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會講什麼?「地面課堂」北京人大附中的300餘名同學睜大了雙眼,全國8萬餘所中學的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收聽收看。沒等大家平復興奮的心情,指令長聶海勝先展示起了「絕技」。

「我來個懸空打坐吧!」只見聶海勝輕盈地在半空中盤起了腿,好似有神功。「那我來一個大力神功吧!」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聶海勝搖晃地飄出很遠,「地面課堂」響起了笑聲和掌聲。

輕鬆拉開大幕之後,王亞平變起了一出出戲法,圓周運動的單擺、不變軸向的陀螺、晶瑩剔透的水膜、紅撲撲的水球,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在趣味與驚奇中完美展現。

實驗1

打開「箱子」測質量

懸空打坐、大力神功,這兩招專屬武林高手們的「功夫」,經過3名航天員在太空的演繹,引來了同學們的陣陣喝彩。航天員表演之後給同學們提出了疑問:在地面上,人們一般用天平、臺秤等測量物體受到的重力,從而計算物體的質量。那麼,失重環境下該如何測質量呢?

天宮一號上配備有質量測量儀,這個質量測量儀就是設置在天宮一號艙壁的一個支架形狀的裝置,看上去像飛船艙壁上的一個箱子。拉開「箱子」後,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裝置上的LED屏上顯示出數字:74.0,這表示聶海勝的實測質量是74千克。

在給同學們解釋了應用原理之後,王亞平還給同學們布置了一道課後思考題:除了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在失重環境下測量物體的質量呢?

解讀人:地面課堂主持人之一、北京人大附中物理老師宓奇

【解讀】在地面上,彈簧秤提供的彈力跟重力是平衡的,不同質量的物體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的伸長不一樣,即重量是不一樣的。在太空,因為微重力環境,兩個不同質量的物體在彈簧秤上,兩個彈簧指標是平齊的。因為沒有重量的概念,彈簧秤就沒有讀數。

天宮一號裡的「質量測量儀」,運用了牛頓第二定律,即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體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這一定律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據了解,這個原理在航天活動中比較常用。例如,太空飛行器在運行中會耗損,質量會發生變化,就影響軌道控制的精確度。這時,可開啟推力器,並同時測量太空飛行器的加速度,從而準確掌握太空飛行器的質量。

實驗2

神奇單擺做圓周運動

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受力後是左右搖擺還是圓周運動?這個稍有物理常識的人都很容易回答的問題,放在太空就變得超乎想像了。

在第二個實驗中,T形支架上,細繩拴著一顆明黃色的小鋼球,這就是物理課上常見的單擺。王亞平把小球輕輕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並沒有出現地面上常見的往復擺動,而是停在了半空中,拴小球的細線呈彎曲狀靜止,將其拉高后,結果並沒有發生變化。

接下來,王亞平用手指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小球就開始繞著T形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即使中心軸的角度發生改變,小球也仍然做同樣的運動。而同樣的動作在地面對比試驗中,就需要施加足夠的力,給小球一個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繞軸旋轉。

【解讀】小球單擺是一個經典的運動模型。在地面上,小球單擺具有等時性,比如擺鐘。在太空中,由於小球失重,只剩下一個繩子的拉力,理論上說,單擺上的小球無論放在哪個位置都不會動,小球會飄浮在空中。

但在實驗中看到,小球提高到一個位置時,發生了晃動。即在太空中,如果給了小球一點初速度,小球就能在繩子的牽引下做圓周運動,如果摩擦小,這種圓周運動是勻速的。據了解,太空中的一個小動作,甚至呼吸,天宮一號設備的運轉都可能造成小球運動。

實驗3

陀螺軸向不變向前飛

為了證實高速旋轉的陀螺在太空失重條件下的定軸特性,王亞平取出一個紅黃相間的陀螺,把它靜止懸放在空中。用手輕推陀螺頂部,陀螺翻滾著飛向遠處,軸向也發生了改變,期間,聶海勝也對陀螺進行幹擾。

緊接著,王亞平取出一個一模一樣的陀螺,通過道具讓它旋轉起來並懸浮在半空中,這時候再用手輕輕一推,旋轉的陀螺只是輕晃一下,並不翻滾,而只是保持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

【解讀】旋轉的陀螺體現出很好的定軸性,定軸性遵守角動量守恆原理,即在沒有外力矩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角動量會保持恆定。據了解,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體現,比如子彈從槍膛裡出來時高速旋轉,這樣保持穩定性和準確性。不論在太空還是在地球,都遵守角動量守恆原理。

在地面上,陀螺需要支撐物實現轉動,而陀螺與支撐物之間的摩擦產生的幹擾力矩等因素改變了陀螺的角動量,使其旋轉速度逐漸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轉方向,最終停下。在太空中,給靜止的陀螺一個初速度,就會向前翻轉。給正在轉動的陀螺一個初速度,軸向幾乎不變。

據了解,利用角動量守恆定律,可以實現衛星的定向控制。而有些轎車上,就安裝了測量車身縱向和橫向擺動的陀螺傳感器,可以實現車身穩定度的控制。

實驗4

「水膜」內嵌入中國結

在水膜實驗中,王亞平拿起一個飲用水袋,打開止水夾,水並沒有傾瀉而出。輕擠水袋,在飲水管埠形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動水袋,水珠便懸浮在半空中。但是甩出的水珠必須用吸水紙迅速收集起來,避免亂飛影響設備安全。

接著,她把一個金屬圈插入裝滿飲用水的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便形成了一個漂亮的水膜。輕輕晃動金屬圈,水膜也不會破裂,只是偶爾會甩出幾顆小水滴。隨後,王亞平又往水膜表面貼了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解讀】在地面上,只有經過處理的肥皂水等才能表現比較強的張力特性。因為地面上的液體表面張力無法抗衡地球引力的作用。液體的表面張力,使液體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內部的趨勢,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是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繃緊的力。

在太空中,表面張力使水膜似橡皮膜圈在金屬環裡,並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更大、存在時間更長。據了解,液體表面張力在航天活動中有重要應用。科學家們製造了表面張力貯箱,利用表面張力推動液體推進劑流動。

實驗5

普通水變身「魔法水球」

為了進一步證實液體在太空的表面張力,王亞平用金屬圈重新做了一個水膜,然後用飲水袋慢慢向水膜上注水,不一會兒,水膜就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還有一串小氣泡。聶海勝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小氣泡。

王亞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內注入空氣,在水球內產生了兩個標準的球形氣泡,氣泡既沒有被擠出水球,也沒有融合到一起,水球也沒有爆裂。緊接著,她又用注射器把少許紅色液體注入水球,紅色液體慢慢擴散開來,透明的水球就變成了粉紅色。

【解讀】航天員向水膜上不斷注入水時,這些水就能夠均勻分布在水膜周圍,逐漸形成水球。

太空中去除了重力對物體形態的制約,由於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液體表面張力很明顯,液體的表面積會縮到最小,就變成了水球。在地面上,由於有密度差,如果注入紅色液體,擴散會有一個總體的趨勢,就像雞尾酒裡的層次分明。但在太空中沒有密度差,擴散就比較均勻。

沒看到太空垃圾

人大附中高二年級學生司紫碩:天上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環使用嗎?北師大附中高一年級學生毛思銳:能看到太空垃圾嗎?

聶海勝:水都是從地面帶來的,短期飛行採用一次性用水更為經濟。我國未來的空間站將採用先進的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技術。

王亞平:飛行中沒有看到太空垃圾,但太空垃圾確實存在。地面科研人員對太空垃圾進行了預警分析,也對天宮一號採取了相應的規避和防護措施。

沒看到UFO

史家小學四年級學生邱甜: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與地面有什麼不同?星星會閃爍嗎?能看到UFO嗎?

王亞平:我們沒有看到過UFO。由於我們處在大氣層外,沒有大氣的阻擋和幹擾,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會閃爍。同樣,由於沒有大氣對光的散射作用,我們看到的太空不是藍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們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為我們每90分鐘繞地球轉一圈。

■特寫

甜美笑容「秒殺」億萬網友

彎彎的柳葉眉、清澈的雙眸、甜美的笑容,王亞平昨天的出鏡讓人眼前一亮,網友們感嘆「好漂亮!」航天員張曉光曾說,王亞平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姑娘,她的太空授課一定會帶給大家驚喜。昨天,王亞平沒讓大家失望,她用生動趣味的語言和嫻熟的操作手法,讓中國的太空第一課笑聲不斷,驚喜連連。

面對指令長聶海勝的「懸空打坐」,王亞平一招「大力神功」,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的奇妙特性。「在太空中,我們個個都是武林高手。」王亞平的話引發了地面課堂同學們的歡笑和掌聲。「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裡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失重環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同學們,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妙語連珠後,王亞平從飲水包裡擠出一個水珠,水珠懸浮在空中,然後被她一口吃掉,「剛好潤潤嗓子。」

清楚的演示、到位的操作、流暢的表達,讓這位漂亮和具有親和力的太空老師深得學生們的心。

世界首位太空教師芭芭拉·摩根之前曾告訴王亞平,百忙之餘,記得看看窗外美麗的地球。昨天,王亞平在天宮一號給她回信說,飛行期間經常會通過舷窗遙望美麗的家園。「今天,我們順利完成了太空授課活動,與億萬中國學生一起分享了太空的神奇和美妙。我們願與您一道為開啟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夢想共同努力。」王亞平在信中說。

■評價

授課難度高於美國首次太空課

對於此次太空授課,一位授課專家組成員表示,選取「失重」的課題,主要是考慮要跟中學學過的有關知識原理相關聯,另外還要安全可靠、體積小、質量輕。

2007年8月14日,美國人芭芭拉摩根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授課,她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

該專家表示,和芭芭拉摩根進行的太空授課相比,中國航天員的這堂太空授課不僅科技含量更高,難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亞平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後者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較大。」

他表示,這次授課讓全國學生及觀眾感受到了一些奇妙的物理現象,「像一個太空魔術師,對所有公眾都有啟迪作用。」

據太空授課教案組金聲老師介紹,太空授課計劃一年前就在籌備了,本想神舟九號的時候就進行,但神九升空時間較短,而且主要任務是對接任務,所以太空授課計劃最終在神十實現。

據金聲介紹,從去年9月開始,太空授課教案組就開始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確定實驗計劃。呈現出的幾個實驗都是經過反覆推敲、精挑細選的,最終確定了演示失重環境中的力學原理和液體表面張力,「太空授課的科普意義非常重大,在神十這樣重大的國家項目中,特意安排這樣的課程,可見國家對科普教育的重視。」

【揭秘】1

什麼為天地通話牽線搭橋?

中繼衛星實現數據中轉,2兆網速保障視頻順暢

為天地對話牽線搭橋的,是被稱為太空數據「中轉站」的中繼衛星。一位多年從事衛星導航的專家稱,中繼衛星就是中國太空數據的「中轉站」。

在中繼衛星從兩顆變為三顆後,神舟飛船即使在地球的另一頭,都能與國內保持聯絡,基本已無盲區。如今天宮一號與地面的音視頻信號傳送「網速」已經能達到2兆左右,比從前要更為順暢。

而這次,據中央電視臺介紹,首先是把「天宮一號」上的圖像傳送到中繼衛星上;第二步是衛星把信號傳到地面上的測控站,這樣地面上可以收到來自「天宮一號」的聲音和圖像;第三步,地面測控站將信號傳送到北京飛控中心,後通過電視臺播送給全國各地的觀眾。

而在地面課堂上同學們提的問題,將通過相反的途徑傳送到天宮一號上。

【揭秘】2

為何挑選這5個實驗?

內容經典易懂,方案來自專家、學生和老師

「經典、易懂、新穎,有觀賞性和差異性。」在北京人大附中物理老師宓奇看來,這5個實驗有這些共同點。宓奇也作為「地面課堂」的主持人之一,親身經歷了天地對話。

一位參與了實驗計劃設計的老師稱,這5個實驗經過了反覆的方案選擇和討論,航天員也進行了試講。在討論的過程中,專家組了解了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對哪些問題感興趣。大家會考慮,一個具體的實驗,在太空中是否有可操作性,會帶來哪些問題,產生哪些現象,「這些方案來自老師和學生,這裡有學生超過老師的情況,也就是說學生的方案被最終採納。」

【揭秘】3

用什麼器材做實驗?

彈簧秤、陀螺、單擺,教具總重2.9公斤

彈簧秤、陀螺、單擺、金剛圈,在這些教具的協助下,神奇的現象應接不暇。據太空授課教案組專家介紹,雖然往太空帶物品越輕越好,但這次為了太空授課,帶上天宮一號的「教具」總重量為2.9公斤。

相關焦點

  • 王亞平上午10時太空授課 講解失重、液體張力
    或用水珠演示失重和液體表面張力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表示,此次太空授課主要面向中小學生,使其了解在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員將進行在軌講解和實驗演示,並與地面師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
  • 太空授課(現代詩)
    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北京時間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在太空給地面的學生講課,此次太空授課主要面向中小學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航天員將進行在軌講解和實驗演示,並與地面師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
  • 講述太空授課背後的「科學張力」
    作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6月20日,她赫然站在了最高的講臺上。2011年9月,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升空之前,關於太空授課的想法已經開始醞釀。隨後,這一創意被多次討論,並於2012年「神九」發射前被採納。當年11月初,太空授課活動被正式列入「神十」飛行大綱。此後,來自不同領域的航天人、科學家、教育工作者廣泛參與其中,設計實驗內容、準備教案、研製教具。
  • 太空授課:五個實驗展示足夠震撼的新世界
    解老師說,這堂課包含的幾個實驗超過了數十個教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普通教師很難在地球上創造相同環境。實驗的核心問題是比較地球和太空兩個環境下「有重力」和「無重力」的不同。    第一個實驗其實是區別質量和重量。平時稱量體重,測得的重量並不是質量。
  • 專家稱中國太空授課科技含量高於人類首次(圖)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 太空課堂引6000萬學生「仰望星空」
    實驗揭秘  時間限制許多實驗未演示  昨天,太空授課備課組組長邸乃庸表示,「太空授課」對青少年教育非常重要。  教具飛天成本約達35萬元  太空授課教案組金聲老師介紹說,太空授課計劃其實在一年前就開始籌備,本想神九時進行,但神九升空時間較短,而且神九的主要任務是對接任務,所以太空授課計劃最終在神十實現。  去年9月開始,太空授課教案組開始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確定實驗計劃。在天宮一號中呈現的幾個實驗,都是經過反覆推敲、精挑細選的。
  • 「在太空中騎自行車是什麼感覺?」——「太空授課」開啟北京中小...
    20日上午,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地面課堂設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同時,北京很多中小學都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共同分享太空課堂帶來的精彩內容。
  • 太空授課:航天員王亞平主講「失重」引人入勝
    新華社發(視頻截圖)   這是中國最高的講臺——在遠離地面300多公裡的「天宮」,以王亞平為主講的3位「神十」航天員為全國青少年講述了神奇的太空知識。   這是中國最大的課堂——從首都北京到祖國四面八方,8萬多所中學、數千萬名師生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直播,共同收聽收看航天員太空授課,一同領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 女航天員太空授課演示水膜變水球 如變魔術(圖)
    (新華社發)    神十航天員太空授課如變魔術  為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王亞平演示水膜變水球  據新華社6月20日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當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從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太空中傳來熟悉的問候時,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中國人大附中報告廳裡發出熱烈掌聲。
  • 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太空藻麥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以第二個國家航天日為契機,北京天安門廣場邊的國家博物館正設立一場 「築夢太空」主題免費展覽。展覽截止到5月25日,航天迷可以抓緊機會去一趟。不到1克重的太空國旗此次展出了73件航天文物。其中包括四面國旗,大小不一。首先是湘繡手繡國旗,以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旗,每面不到1克重,紅旗綢由專供天安門國旗的紅旗廠特製。同展櫃還有神舟飛船上的「中國載人航天陶瓷藝術品搭載專用證物」。
  • 「書包稱重」實驗,寧波這所小學做了三年 最重的書包從10公斤減到...
    那麼,經過三年的實驗,學校究竟發現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書包稱重」實驗做了三年最重的書包從10公斤到現在5公斤「孩子書包重量的標準,我們是請教過醫學專家的,一般以不超過體重的10%為宜。實際操作中,因為孩子體重變化較快,也會根據另一種標準來衡量,一般來說,低段(1-2年級)孩子書包重量在2-2.5公斤之間,中段(3-4年級)孩子書包重量在3-3.5公斤之間,高段(5-6年級)孩子書包重量在4-4.5公斤之間,都屬正常範圍。那麼,實際稱重結果如何呢?
  • 書包重達9公斤?!來看看邯鄲市內小學生書包重量的抽樣調查
    近日,邯鄲市某報社分成十個採訪小組,前往邯鄲市主城區十所小學,隨機對百餘名不同年級的學生書包進行稱重,以期從數據中考量學生「每日負擔」。九成以上小學生的書包重量在3-4公斤左右,最重的9公斤多,背負這麼重的書包,孩子們能蹦起來嗎。數據:書包負荷與年級大小呈正比「5.1公斤?
  • 情系教師節 東方教具實驗教學培訓研討會順利舉行
    金秋送爽,桂花飄香,時值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東方教具實驗教學培訓研討會於昨日順利舉行。活動中,來自東方教具的各位產品研發經理與教師們深入互動,為教師們介紹了教具行業內最先進的設計思路與實驗教學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東方教具在這個教師節,以獨特的形式,給教師們帶來了一份不一樣的節日禮物。
  • 東方教具優秀工程案例賞析:哈爾濱第三中學
    學校擁有南崗、群力兩個校區,共有92個教學班,約3500多名學生。南崗校區佔地面積17650平方米,建築面積12600平方米;群力校區佔地面積24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96800平方米。學校建設有教學樓、電教實驗樓、藝體樓、綜合樓、後勤樓,還有圖書館、籃排球館、體操館、多媒體教室、語音室、多功能廳等。
  • 一年級小學生書包重4.9公斤 減負?這些方法可以試一試
    本是校門口尋常的一幕,但卻引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有些人認為家長不應該替孩子背書包,不利於養成孩子獨立自主的習慣;但家有兒女的人卻說,書包實在太重啦,家長不幫忙,孩子根本背不動。 新快報記者隨機走訪了廣州一些小學發現,現在孩子的書包真的有些沉重。一年級至三年級組,孩子書包平均重量為3.86公斤,有的孩子達到了4.9公斤;四年級至六年級孩子,有的書包達到了5.8公斤。
  • 當年太空授課,為什麼逃離地球目前基本不可能?
    背景: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北京時間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在太空給地面的學生講課,此次太空授課主要面向中小學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
  • 有了聯想備授課,老師開學不忐忑
    對老師們來說,在傳統教室上課不僅是個腦力活還是個體力活。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老師教課時不得不使出十八般武藝,爬上爬下,椅子、掃把、飲水桶等教室裡觸手可及的東西皆可做教具,希望以此提高教學效率。聯想備授課解決方案為各科老師提供覆蓋小初高三學段、所有主流教材的367個版本的優質教學資源。通過清晰的架構讓老師一眼發現有用素材,與辛苦找課件的時光say goodbye。老師還可以將其一鍵插入PPT、WPS等傳統授課工具,零學習成本,幫助老師準時下班,再也沒有禿頭的煩惱!在上課時,你還在拿捏著妖嬈的姿勢寫板書嗎?
  • 喝增肥奶粉 7天能增重5公斤?經銷商:不可能
    喝奶粉一星期增重5公斤!」近日,這條消息在微博上受到網友追捧,累計轉發數萬次。真有這麼神奇的產品?就此,記者詢問了奶粉的經銷商和有關專家,雙方均表示如此短的時間內通過服用奶粉就增重5公斤,是不可能的。  增肥奶粉微博受熱捧  7月6日起,這條宣傳增肥奶粉奇效的微博開始在新浪微博上流傳。
  • 詳解東方實驗考試與教學整體解決方案——理化生主題實驗箱
    東方理化生實驗考試與教學整體解決方案方案依託東方教具在理化生實驗室建設領域27年的沉澱,深刻理解實驗考試與教學現狀,從理化生學科教學本質出發,準確把握政策意圖,以考核促教學,堅持以應用為導向,基於現代化的實驗室建設標準,藉助專業的信息化設備,引入吊裝集成式艙體設計,整合學科知識庫建設、雲計算及相關大數據技術
  • 成都媒體調查:「00後」小學生書包最重6.9公斤
    以一年級的學生為例,該年齡階(7歲)的男生標準體重為20.2—26.5公斤,女生為19.1—26.0公斤,那麼他們的書包應該在2.6公斤以下。然而,10月24日、25日,記者走訪成都多所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書包,最輕的也有3.2公斤,最重的達到了6.9公斤。  調查  最重書包6.9公斤最輕的也「超重」  現在的小學生,背上的「擔子」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