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中國太空授課科技含量高於人類首次(圖)

2020-12-13 搜狐網

王亞平的倒像出現在水球中

王亞平在演示陀螺在太空中的運動

王亞平在進行單擺運動演示

王亞平在使用彈簧秤測量質量

  6月20日上午,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綜合新華社6月20日電

  質量測量(牛頓第二定律)

  航天員的表演給同學們帶來了疑問:在地面上,人們一般用天平、臺秤、託盤秤、桿秤、彈簧秤測量物體的質量。那麼,失重環境下,該怎麼辦呢?

  「質量測量儀」派上了用場,這是從天宮一號艙壁上打開的一個支架形狀裝置。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測量結果表明,聶海勝的質量是74千克。

  解讀:天宮中的質量測量儀,應用的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物體受到的力等於它的質量×加速度。實驗中設計了一個彈簧能夠產生一個恆定的力,還設計了一個系統測出加速度,然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體的質量了。

  應用 牛頓第二定律在航天活動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太空飛行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時間後,總質量會發生變化,可能影響軌道控制的精確度。這時就可以開啟推力器並同時測量太空飛行器的加速度,從而計算出太空飛行器的質量。

  單擺運動(太空失重)

  T型支架上,用細繩拴著一顆明黃色的小鋼球。王亞平把小球輕輕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並沒有出現地面上常見的往復擺動,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亞平用手指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奇妙的現象出現了:小球開始繞著T型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而在地面對比試驗中,需要施加足夠的力,給小球一個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繞軸旋轉。

  有同學提問:「航天員在太空中有沒有上下方位感?」

  王亞平說,在太空中,無論我們的頭朝向哪個方向,自身的感覺都是一樣的,不過生活在太空中,我們也人為定義了上和下,並且把朝向地球的一側作為下方,並鋪設了地板。

  解讀:實驗中小球沒有來回擺動,是太空中的失重現象導致的。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作用,小球只會在原地懸浮。同樣因為重力環境的不同,在太空中輕輕推小球一下,小球會在細繩的牽引下做圓周運動。而在地面上,需要給小球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實現圓周運動。

  應用 失重是空間與地面環境最重要的差別之一。它雖然給飛行生活帶來很多有趣的體驗,但也會妨礙航天員在艙內的操作,同時對航天員的心血管系統和肌肉、骨骼系統帶來不利影響。

  陀螺運動(角動量守恆)

  地面上常見的玩具陀螺,在太空中成了好教具。王亞平取出一個紅黃相間的陀螺懸在空中,用手輕推陀螺頂部,陀螺翻滾著向前移動。緊接著,她拿出一個相同的陀螺,先旋轉起來再懸浮在半空中,這一次用手輕輕一推,旋轉的陀螺則不再翻滾,而是保持搖晃著向前奔去。

  解讀:轉動的陀螺具有定軸性,定軸性遵守角動量守恆原理在沒有外力矩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角動量會保持恆定。航天員瞬時施加的幹擾力不能產生持續的力矩,由於角動量守恆,旋轉陀螺的旋轉軸就不會發生很大改變。而這一點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難實現,是因為陀螺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幹擾力矩等因素改變了陀螺的角動量,使其旋轉速度逐漸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轉方向。

  應用 利用角動量守恆定律,我們可以實現衛星的定向控制。基於陀螺指向穩定性特點製成的陀螺儀,還被廣泛用於各種平臺的穩定控制。雪鐵龍C6轎車上就安裝了測量車身縱向和橫向擺動的陀螺傳感器,可以實現車身穩定度的控制。

  製作水膜、水球(液體表面張力)

  王亞平拿起一個航天員飲用水袋,打開止水夾,水並沒有傾瀉而出。輕擠水袋,在飲水管埠形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動水袋,水珠便懸浮在半空中。

  王亞平笑著說:「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裡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失重環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

  接著,她把一個金屬圈插入裝滿飲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便形成了一個漂亮的水膜。輕輕晃動金屬圈,水膜也不會破裂。隨後,王亞平又往水膜表面貼上了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會兒,水膜就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用注射器向水球內注入空氣,在水球內產生了兩個標準的球形氣泡,氣泡既沒有被擠出水球,也沒有融合到一起。緊接著,王亞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許紅色液體注入水球,紅色液體慢慢擴散開來,晶瑩透亮的水球變成了「紅燈籠」。

  解讀:表面張力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空氣中吹出的肥皂泡等。地球引力使得肥皂泡上方變薄破裂而無法長久存在,而太空中的液體處於失重狀態,表面張力決定了液體表面的形狀。水膜實驗中,表面張力使水膜像橡皮膜一樣搭在金屬環裡,並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面積更大、存在時間更長。同樣,由於沒有重力影響,航天員向水膜上不斷注入水時,這些水就能夠均勻分布在水膜周圍,逐漸形成水球。

  應用 失重環境下,太空飛行器推進劑貯箱中的液體燃料界面和氣體界面不再是穩定的,可能產生液體遷移、氣液混合等現象。因此,科學家們製造了表面張力貯箱,利用表面張力推動液體推進劑流動,為動力系統提供滿足要求的推進劑。

  評價

  中國太空授課科技

  含量高於人類首次

  2007年8月14日,從中學教師成長為職業航天員的美國人芭芭拉·摩根,在國際空間站裡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授課。在25分鐘的課時裡,她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進行的太空授課相比,中國航天員的這堂太空授課不僅單次時間更長,難度也更高。 」有航天專家表示,美國女航天員摩根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後者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較大。

  花絮

  聶海勝「懸空打坐」

  被一指推飛

  昨天10時11分,神舟十號航天員的身影清晰出現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報告廳大屏幕上。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330多位師生在這裡親身經歷與神十航天員天地連線。

  王亞平魚兒一般向艙內攝像機遊來,她是本次授課的主講。指令長聶海勝則當起了「助教」,負責維護課堂秩序。航天員張曉光是這次授課任務的攝像師,在失重環境下不易保持自身平衡,他要先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再用手持攝像機保持長時間穩定拍攝。

  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狀態,指令長聶海勝盤起腿,玩起了「懸空打坐」。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聶海勝搖搖晃晃向遠處飄去。

  幕後

  為什麼選在上午授課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表示,太空授課的時間安排首先會考慮航天員整體的工作安排和準備,其次還要考慮中繼衛星等下傳通信方便的時間。再次還要考慮方便組織學生收看,達到授課效果。

  從時間安排上來看,這次太空授課時間為51分鐘。上午10點左右這樣的時間段會便於學生組織收看。按照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組合體運行速度推算,100分鐘圍繞地球轉一圈,也就是授課時間裡,組合器圍繞地球轉了半圈。

相關焦點

  • 王亞平上午10時太空授課 講解失重、液體張力
    接下來,人們最關注的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員「太空授課」將在今天揭開神秘面紗。航天員講什麼?怎麼講?學生們又能學到什麼?這些答案都將一一揭曉。  何時上課?  今天10時許王亞平主講  據央視消息,由教育部、中國載人航天辦、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神舟十號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今天上午10時許舉行。  此次太空授課將由女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講,另外兩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將擔任授課助理和攝像師。
  • 講述太空授課背後的「科學張力」
    6月20日,在南開中學航天體驗館,學生們通過弧形屏幕觀看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當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收看。時針指向10:50,王亞平以一句「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結束了首次太空授課。
  • 中國最美太空人王亞平:在太空中授課,成第一位「太空教師」
    對於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而言,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當今世界發展的進程中,人類對於宇宙事業的探索也在進一步加深,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些擁有著高端航空科技的國家,也將成為其他國家的榜樣。曾經,在中國出現了這樣一位優秀的太空人,她曾在太空中授課,而縱觀中國的航空事業發展歷史也會發現,她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教師。
  • 太空授課5個實驗方案來自師生 教具重2.9公斤
    隨著這一句來自天宮的問候,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輕輕一躍,向天宮一號(微博)艙內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有史以來內容最神奇、教室最高遠、觀眾最龐大的一課,開始了。神十飛天任務,也隨著神十乘組的太空授課,達到高潮。從十餘天前的期盼,到穿著藍色艙內工作服的3名航天員亮相,世界第二堂、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會講什麼?
  • 女航天員太空授課演示水膜變水球 如變魔術(圖)
    (新華社發)    神十航天員太空授課如變魔術  為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王亞平演示水膜變水球  據新華社6月20日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當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從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太空中傳來熟悉的問候時,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中國人大附中報告廳裡發出熱烈掌聲。
  • 「在太空中騎自行車是什麼感覺?」——「太空授課」開啟北京中小...
    20日上午,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地面課堂設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同時,北京很多中小學都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共同分享太空課堂帶來的精彩內容。
  •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首次走進香港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首次走進香港 2018-10-23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關於《未來一百年,人類能到哪裡》的講座在培正中學開講,鄭永春介紹了宇宙、星系、太空等奧秘,並將兩顆隕石帶到現場做展示,引起了同學們對未知世界和未知領域探索的欲望。魏紅祥以《霧裡、物理、悟理》為題,從力熱光電等基礎領域入手,結合最新科研進展,與同學們交流如何學好物理,如何利用基礎知識以及前沿科技進展改變人們生活。
  • 太空授課:五個實驗展示足夠震撼的新世界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姬少亭 許曉青)老師在距離學生300公裡的太空中,課堂人數超過6000萬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課堂出現在人類航天時代的最開端。    科幻作家劉慈欣說:「這堂課最偉大的地方不在於簡單展示了幾個知識點,而是像一支畫筆一樣,為孩子們描述了一個與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 ...人類開發遙遠太空的捷徑——訪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
    新華社莫斯科10月10日電專訪:合作是人類開發遙遠太空的捷徑——訪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新華社記者欒海人類航天工程是如此浩大,國際航天界不斷面臨新的技術挑戰,各國更廣泛地開展合作是人類開發更遙遠太空的重要捷徑
  • 人類為什麼對外太空感興趣
    【科技隨筆】  作者:姚利芬(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科普創作》執行編輯)  今年初,有兩條科學新聞引發了公眾的關注: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將於2020年實施火星探測任務。
  • 首個在太空行走的人類去世 | 科技早頭條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早間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專家稱移居太空可能性越來越高 火星或成首選(全文)
    專家稱移居太空可能性越來越高 火星或成首選地球上頻發的戰爭、環境危機、核汙染,使人們開始把人類未來的夢想建立在開發地球以外的空間上,世界各國紛紛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太空移民計劃,打算在其他星球上打造人類的第二家園。
  • 人類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將在"天宮二號"上進行
    人類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將在"天宮二號"上進行太空腦-機交互實驗太空腦-機交互實驗  人類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將在「天宮二號」上進行 世界首套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等測試系統日前隨「天宮二號」飛上太空。
  • 航天專家製作「彗星」:證明太空科技保衛地球
    而更令美國震驚的是,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圍繞地球一周返回地面,完成了人類首次太空遨遊。  約翰· 甘迺迪總統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代表美國政府宣布要在10年之內成功將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當時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拿走了美國5%的財政支出,在全世界召集了40萬人參與到項目中。」
  • 人類或能「太空繁衍」
    經過數天的太空旅行,實踐十號上傳來好消息: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順利完成從2細胞到囊胚的全程發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現哺乳動物胚胎在太空發育。CHINA DAILY請看《中國日報》的報導: The latest results from experiments aboard China's SJ-10 recoverable satellite prove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early-stage mammal embryos can
  • 俄科學家計劃將冷凍遺體送入太空保存 人類死後真的要「上天」了
    中國日報網9月1日電(高琳琳) 據英國《鏡報》網站8月31日報導,俄羅斯科學家計劃將人類和寵物遺體進行冷凍處理之後送入太空,保存在太空的軌道艙中。俄羅斯人體冷凍公司(KrioRus)8月份宣布了該計劃,並透露他們已經從全球範圍內收集到54具人類遺體和21具動物遺體,另外還有200人籤署了在去世後實施該技術的協議。
  • 外媒稱中國將重組太空夥伴關係:或成唯一擁有空間站國家
    參考消息網10月5日報導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9月20日刊登題為《中國統治太空的徵程》一文。文章稱,這個十年結束之前,人類將踏足以前從未去過的地方:月球的背面。月球這個黑暗的一面——永遠遙遠地背對著人類——一直是個謎。登月任務將成為一大工程學奇蹟。
  • 北約吹響緊急集合號,多國推出太空軍事行動,太空作戰或將實現
    圖為未來太空戰想像圖近日,據媒體報導,北約吹響了緊急集合號,歐盟大國法國最近對外表態稱正在組建太空軍司令部,而歐盟內部多國也正在推出太空軍事行動,這個消息讓外界很是緊張,難道星球大戰將成為現實對此,有專家分析稱:目前各大國都已經瞄準太空,而各國太空軍的建立或促使歐盟未來將整合一太空部隊,與中美俄三國太空軍對峙,太空作戰或將在未來實現。
  • 王亞平太空授課:小球失重條件下做圓周運動
    中廣網快訊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於20日上午10時許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將在天宮一號(微博)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國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中央電視臺將現場直播授課實況。因為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沒有了回復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樣作往復擺動。那如果我們推小球一下,小球又會如何運動呢?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嗎?非常的神奇,現在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好,我們換個方向再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哎,它仍然在做圓周運動,這是因為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即使我們給小球一個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繞擺軸作圓周運動;但是在地面上卻需要一個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夠實現。
  • [圖]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了人類首次接收來自太空的音頻片段
    人類第一次接收到從太空發送過來的音頻信息發生於1958的12月19日,這段發送的音頻來自於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美國一直在尋求目前所生活的地球的和平,並想將這個友善的想法傳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