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在太空行走的人類去世 | 科技早頭條

2021-02-10 環球科學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早間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航天 ·

首位在太空行走的太空人去世


10月11日,前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5歲。1965年,列昂諾夫在執行「上升2號」載人飛行任務期間,出艙進行了12分9秒的太空漫步,成為首個在太空行走的人類。10年後,列昂諾夫再次進入太空,搭乘「聯盟19號」飛船與美國的「阿波羅18號」飛船對接,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由兩國合作的載人航天任務。列昂諾夫曾兩次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 天文學 ·

黑洞阻礙矮星系的增長

矮星系是含有數億至數十億顆恆星的小型星系。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發現,矮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所引起的強烈星際風,可能是阻礙星系中恆星形成的原因。在研究觀測的29個含有中心黑洞的矮星系中,6個有強烈的星際風。通過進一步的觀測,研究者認為,當物質落入黑洞時,釋放出的輻射推動星系中心的氣體向外運動;如果這些氣體都被吹到星系外,矮星系將沒有充足的氣體用於形成新的恆星。

· 材料科學 ·

更高效的「扭熱製冷」技術

傳統的冰箱、空調製冷工藝不僅消耗了大量電能,還大幅增加了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中,南開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用天然橡膠等普通材料,研製出一種「扭熱冰箱」:當橡膠繩被拉伸、纏繞成螺旋狀,溫度會升高;將其鬆開,則會釋放熱量。當研究團隊使用3根鎳鈦合金絲,「彈熱製冷」的效率進一步提高:通過該策略,使流動的水降溫7.7℃。這種新型製冷技術,有望成為更加高效、環保的新型製冷方式。

· 材料科學 ·

捕捉二氧化碳的新型材料

為了應對全球變暖,不少科學家選擇從大氣中捕獲、封存碳,並並將其轉化為有利用價值的有機材料。但二氧化碳的低反應活性使得它很難被有效地捕獲和轉化。在最新發表於《自然-通訊》的論文中,研究者設計了一種以鋅離子為骨架的多孔配位聚合物,分子結構中有螺旋槳狀的結構,可以選擇性地捕獲二氧化碳分子。該材料的捕獲效率是其他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十倍,並且可以循環利用,經過10個反應周期後,其工作效率也沒有降低。該研究為未來碳捕獲材料的研究開闢了道路。 

· 生物工程 ·

世界首頭體細胞克隆牛去世

上周,日本石川縣政府發布消息,世界首頭體細胞克隆牛「加賀」在日本農林綜合研究中心畜產試驗場因衰老去世,壽命為21歲。1996年6月,首個克隆動物——多利羊誕生;僅僅兩年後,日本近畿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培養出一對雙胞胎母牛——「能登」和「加賀」。2018年5月,另一頭克隆牛「能登」去世。這兩頭克隆牛都實現了正常生育,並且超過了牛的平均壽命。

· 古生物 ·

琥珀中發現毛茸茸的蝸牛

在一枚出土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距今約1億年的琥珀中,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隻蝸牛直徑約6.6毫米,高2.2毫米,通過對CT數據的分析,研究團隊得到了標本的高清3D形態。因為標本殼表面覆蓋的角質毛、螺層側緣上部和頂側有明顯的螺紋等特徵區別於已知的腹足類,論文作者命名了新屬:毛環口螺(Hirsuticyclus),新種為琥珀毛環口螺(H. electrum)。(科技日報)

· 生物學 ·

咖啡豆提取物可改善脂肪代謝

在加工咖啡豆時,其外殼往往被棄之不用。然而,在一項發表於《食物與化學毒理學》的研究中,科學家變廢為寶,在其中提取出了兩種酚類化合物——原兒茶酸和沒食子酸。這兩種化合物可以刺激脂肪分解並產生褐色脂肪細胞來阻止脂肪的積累。同時,它們還可以降低巨噬細胞的炎症因子分泌,從而改善葡萄糖的吸收和胰島素敏感性,並降低炎症反應。這項研究為治療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提供了潛在方案。

文:吳非、馬一瑗、王語嫣、謝汝雨

編輯:吳非、楊心舟

 

相關焦點

  • 人類太空行走50周年:靠手來「走」的跋涉之旅
    在許多人們的想像中,太空行走是浪漫的、愜意的。事實上所謂太空行走,就是航天員離開飛船、太空梭和空間站,進入空曠的宇宙空間(包括在月球、火星和其它天體上),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據記載,早期的太空行走被當成是一種試驗和演示,它到底有什麼作用和意義,人們不甚了了。
  • 1965年,驚心動魄的第一次人類太空行走(圖)
    列昂諾夫  1965年,前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邁出了人類太空行走第一步,所有人只記得那偉大的瞬間,卻無從得知其背後生死交織的艱辛。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蘇冷戰正酣。加加林實現人類首次上天,蘇聯人趾高氣揚,而落後的美國人則備覺顏面無光。下一步,誰將實現人類在太空的第一走,成為兩國又一個太空競爭的焦點。  「一切都要靠你們自己」  1965年2月之後,蘇聯對新的飛船系統進行了發射試驗,但是沒有成功。隨後進行的另一場飛船試驗,甚至都沒有到達預定軌道,就中途爆炸了。
  • 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從「神五」到「神十一」  從出徵到返回,從艙內到艙外……  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服裝  始終伴隨著每一名航天員  保障著航天員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率  展示著航天員隊伍的良好形象  本次讓我們走近航天員系列服裝
  • 未來人類有望實現太空行走,人造重力讓人類克服重力,猶如科幻片
    對於太空漫步大家應該都知道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吧,太空漫步其實就是在失重的條件下進行行走,因為沒有了重力的原因,導致太空漫步非常的困難,顯得很笨拙,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已經適應了地球的重力,在外天空沒有重力,使得人類的行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太空行走可不是在宇宙空間中散步,為何女航天員太空行走少?
    據最新消息,「國際空間站」上的美國女航天員麥克萊恩和科克原擬定美國東部時間3月29日同時出艙,進行世界第一次「全女性太空行走」,但因航天服問題臨時取消,改由女航天員科克和另一位男航天員進行。而女航天員太空行走問題也由此賺足了眼球。現在,已有多項女子太空行走的世界紀錄問世。
  • 兩名太空人完成人類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
    上周五(10月18日)上午,美國太空人克裡斯蒂娜·科克和傑茜卡·邁爾走出國際空間站,完成了史上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科克和邁爾原本預計在空間站外停留5個多小時,以更換故障電源控制器,但根據美國宇航局的說法,她們延長了太空行走的時間,以「完成空間站上的一些前期工作」。The astronauts spoke with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nd Vice President Mike Pence during the spacewalk.
  • 太空人三次太空行走完美收工
    「發現」號機組兩名專職太空行走太空人12日下午完成了第三次太空行走任務,為此行的三次太空行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12日的最後一次太空行走歷時7小時11分鐘,塞勒斯和福薩姆重點測試了針對太空梭隔熱板系統的檢查和修復技術。
  • 空氣汙染降低中國太陽能產能 | 科技早頭條
    關注環球科學周一至周五早間我們為你準時送上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俄科學家計劃將冷凍遺體送入太空保存 人類死後真的要「上天」了
    中國日報網9月1日電(高琳琳) 據英國《鏡報》網站8月31日報導,俄羅斯科學家計劃將人類和寵物遺體進行冷凍處理之後送入太空,保存在太空的軌道艙中。俄羅斯人體冷凍公司(KrioRus)8月份宣布了該計劃,並透露他們已經從全球範圍內收集到54具人類遺體和21具動物遺體,另外還有200人籤署了在去世後實施該技術的協議。
  • 神七全解密: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選拔始末
    他指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定位為科技活動,首先是用於實現科技進步和創新,服務於經濟建設,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中國科技人員進行了各種太空科研活動,比如神舟四號曾搭載蛋白質樣品,並進行兩種菸草融合技術的研究。另一總設計師亦直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目標就是民用科技研究。
  • 雙胞胎實驗:人類不適合長期太空旅行,地球是我們的囚籠?
    按理來說,人類以肉身之軀是根本離不開地球的。但是我們憑藉聰明才智,開發出了太空飛行器以及太空衣,它們可以為太空人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內提供類地環境,這使得我們人類可以在外太空停留、以及太空行走;但是太空飛行器和太空衣只能保證人類短暫的停留在外太空,因為還有兩個問題無法解決,就是外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以及較高的輻射問題。
  • 從《2001》到《星際穿越》,人類如何在電影裡探索太空
    在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中,這部人類最早的科幻影片儘管只出現了不到2分鐘的畫面,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感受到早期電影人對太空那份童話般的憧憬。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人類的航空事業如日中天,伴隨著冷戰時代美國與蘇聯的軍備競賽,科技競爭更是由天空延伸至太空。
  • 將人類精子送上太空,「上天造人」真的可以實現嗎?
    將精子送上外星球,培育「太空寶寶」,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大片,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為此努力。人們想要移民外星球,必須考慮一個問題:在太空環境下人類是否可以正常孕育生命?據美媒《連線》報導,西班牙的一個科研團隊正在研究微重力對人類生殖的影響。
  • 或將成首個在太空建「定居點」的國家
    中國將成為首個在太空建立「定居點」的國家。如果中國最新的勇敢無畏的使命取得成功,那麼這個國家將成為首個在太空建立人類定居點的國家。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已經登陸月球背面並攜帶一些非常有趣的載荷。新華社資料圖本月初,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已經登陸月球背面並攜帶一些非常有趣的載荷。
  • 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你可以搭乘火箭飛入太空,可以和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漫步,還可以在國際空間站裡飄來飄去……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不止這些,越來越多的人正投身到這項事業中來。今天科學家們探索的重點是什麼?未來你可以在哪裡預定一趟太空旅程?而人類又將如何在火星上定居?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 首個太空藝術品被美國弄丟了?剛進入太空18天就遇情況!
    動動你的生財手點個關注吧!首個太空藝術品被美國弄丟了?剛進入太空18天就遇情況!在去年12月的時候,由美國航天公司SPACEX研發的獵鷹9號火箭,把人類第一個太空紀念品成功送上太空,而對於這個項目,當時這家公司為其取名為「太空軌道反射器」,在一個和鞋盒大小的衛星裡彈射出一個菱形氣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給氣球充氣,讓氣球膨脹成為一個直徑有30米大小,跟著衛星一起圍繞地球運行,從形狀上看,就像是一個大寶劍在守護著地球
  • 太空的「犧牲品」,50年前被人類送上太空的猴子,現在如何了?
    太空對人類來講都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也不斷的吸引著大家。不過現在我們國家已經逐漸強大,在科技以及航天方面也有了重大的成就,也能憑藉著我們自己國家的實力登上太空。相信很多人都想搞清楚太空上面到底會遭遇什麼樣的情景,而我們人類在近幾十年裡一直都致力於太空的探索和研究。
  • 太空行走第一女性Jessica Meir將加入重返月球團隊
    據外媒報導,2019年NASA太空人Jessica Meir首次前往國際空間站,在那裡她還首次參加了全女性太空行走。Meir於今年4月在一場全球大流行中返回地球,目前正在為最近宣布的一項新任務做準備,該任務是NASA Artemis團隊的一部分,目標是將首位女性太空人送到月球表面。
  • 世界首個「太空國家」舉行元首就職典禮
    在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因為地球變成了一個「垃圾星球」,人類都移民到了一個太空中的空間站,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太空國家」。近日,世界首個「太空國家」舉行元首就職典禮。想要成為「太空國家」的居民?只要在其網站註冊就可以了。
  • 太空時代即將來臨,如果人類長期駐留太空,如何生成人工重力
    隨著美國、中國、歐洲、俄羅斯等航天科技大國,以及一批如埃隆·馬斯克的SpaceX、世界首富貝佐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私人航天公司紛紛發布各自的火星探索計劃,甚至是載人火星探測計劃 。人類再一次把眼光投向了星辰大海,只不過顯然這一次人類的眼光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