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早間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航天 ·
首位在太空行走的太空人去世
10月11日,前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5歲。1965年,列昂諾夫在執行「上升2號」載人飛行任務期間,出艙進行了12分9秒的太空漫步,成為首個在太空行走的人類。10年後,列昂諾夫再次進入太空,搭乘「聯盟19號」飛船與美國的「阿波羅18號」飛船對接,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由兩國合作的載人航天任務。列昂諾夫曾兩次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 天文學 ·
黑洞阻礙矮星系的增長
矮星系是含有數億至數十億顆恆星的小型星系。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發現,矮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所引起的強烈星際風,可能是阻礙星系中恆星形成的原因。在研究觀測的29個含有中心黑洞的矮星系中,6個有強烈的星際風。通過進一步的觀測,研究者認為,當物質落入黑洞時,釋放出的輻射推動星系中心的氣體向外運動;如果這些氣體都被吹到星系外,矮星系將沒有充足的氣體用於形成新的恆星。
· 材料科學 ·
更高效的「扭熱製冷」技術
傳統的冰箱、空調製冷工藝不僅消耗了大量電能,還大幅增加了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中,南開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用天然橡膠等普通材料,研製出一種「扭熱冰箱」:當橡膠繩被拉伸、纏繞成螺旋狀,溫度會升高;將其鬆開,則會釋放熱量。當研究團隊使用3根鎳鈦合金絲,「彈熱製冷」的效率進一步提高:通過該策略,使流動的水降溫7.7℃。這種新型製冷技術,有望成為更加高效、環保的新型製冷方式。
· 材料科學 ·
捕捉二氧化碳的新型材料
為了應對全球變暖,不少科學家選擇從大氣中捕獲、封存碳,並並將其轉化為有利用價值的有機材料。但二氧化碳的低反應活性使得它很難被有效地捕獲和轉化。在最新發表於《自然-通訊》的論文中,研究者設計了一種以鋅離子為骨架的多孔配位聚合物,分子結構中有螺旋槳狀的結構,可以選擇性地捕獲二氧化碳分子。該材料的捕獲效率是其他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十倍,並且可以循環利用,經過10個反應周期後,其工作效率也沒有降低。該研究為未來碳捕獲材料的研究開闢了道路。
· 生物工程 ·
世界首頭體細胞克隆牛去世
上周,日本石川縣政府發布消息,世界首頭體細胞克隆牛「加賀」在日本農林綜合研究中心畜產試驗場因衰老去世,壽命為21歲。1996年6月,首個克隆動物——多利羊誕生;僅僅兩年後,日本近畿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培養出一對雙胞胎母牛——「能登」和「加賀」。2018年5月,另一頭克隆牛「能登」去世。這兩頭克隆牛都實現了正常生育,並且超過了牛的平均壽命。
· 古生物 ·
琥珀中發現毛茸茸的蝸牛
在一枚出土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距今約1億年的琥珀中,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隻蝸牛直徑約6.6毫米,高2.2毫米,通過對CT數據的分析,研究團隊得到了標本的高清3D形態。因為標本殼表面覆蓋的角質毛、螺層側緣上部和頂側有明顯的螺紋等特徵區別於已知的腹足類,論文作者命名了新屬:毛環口螺(Hirsuticyclus),新種為琥珀毛環口螺(H. electrum)。(科技日報)
· 生物學 ·
咖啡豆提取物可改善脂肪代謝
在加工咖啡豆時,其外殼往往被棄之不用。然而,在一項發表於《食物與化學毒理學》的研究中,科學家變廢為寶,在其中提取出了兩種酚類化合物——原兒茶酸和沒食子酸。這兩種化合物可以刺激脂肪分解並產生褐色脂肪細胞來阻止脂肪的積累。同時,它們還可以降低巨噬細胞的炎症因子分泌,從而改善葡萄糖的吸收和胰島素敏感性,並降低炎症反應。這項研究為治療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提供了潛在方案。
文:吳非、馬一瑗、王語嫣、謝汝雨
編輯:吳非、楊心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