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星報》1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將「殖民」月球?中國將成為首個在太空建立「定居點」的國家。如果中國最新的勇敢無畏的使命取得成功,那麼這個國家將成為首個在太空建立人類定居點的國家。
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已經登陸月球背面並攜帶一些非常有趣的載荷。新華社資料圖
本月初,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已經登陸月球背面並攜帶一些非常有趣的載荷。該探測器的著陸器(已於本月11日環拍並發布一張人類此前從未見過的月球背面全景圖)攜帶著一些蠶卵和馬鈴薯種子以及一罐水、氧氣和營養液。如果這些植物和動物能在月球茁壯生長,就將蘊含令人興奮的重大意義——使人類向在火星等星球上建立太空「定居點」的使命又邁出一步。
擔任該「月面微型生態圈」總指揮的重慶大學副校長劉漢龍表示,這一實驗將為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長期居住積累知識。其中,月球表面高達200攝氏度的溫差——零下100攝氏度至零上100攝氏度——是該項目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中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更新表示,該生態圈內部將保持在1至30攝氏度,並始終處於適當的溼度和養分條件下,通過光導管引進月球表面自然光線以使植物生長。劉表示,馬鈴薯有可能成為未來太空旅行者的主要食物來源。
但與馬特·達蒙主演的好萊塢大片《火星救援》裡的說法截然相反,僅種植馬鈴薯還不足以使人類「殖民」月球或其他星球。其實,聯合國1967年通過的《外太空公約》禁止任何國家對太空「領土」宣稱主權。即便如此,中國仍然能夠穩步推進去年宣布在月球上打造「月宮」的計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商界巨頭埃隆·馬斯克都已經考慮人類在本世紀30年代殖民火星的可能性,但中國有可能在這場競爭中提前「搶跑」並最終成為世界上首個建立太空基地的國家。
延伸閱讀:
國家航天局: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實施
記者從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以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標誌,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左右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國家航天局正在組織國內專家對後續規划進行論證,基本明確還有三次任務。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任務在月球背面還是正面進行,將根據嫦娥五號的採樣情況來確定;嫦娥七號將在月球南極,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份、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等國家都在論證,是否要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比如說採用3D列印技術,能不能在月亮上利用月壤建房子等,需要通過嫦娥八號驗證部分技術,為以後各國共同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吳豔華說。
目前,嫦娥四號工程開始轉入科學探測階段,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科學探測內容包括三大類,一是關於著陸區的地形地貌,過去都是通過遙感,從一百公裡甚至幾百公裡的軌道上探測到大概的地形地貌,「通過次次月球行走,獲得了月球背面第一張地質剖面圖,可以探測到一百米到兩百米深,它的地質構造、分層,這樣研究月球背面地質的起源、形成等,都是第一次。」第二類探測,主要是月球周圍的空間環境,包括宇宙輻射、太陽輻射、太陽耀斑的爆發對月球空間的影響。第三類探測,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質成份,多臺科學載荷會對月球背面的物質成份組成進行初步探測。吳偉仁說,這些成果對於人類來說都是第一次,成果的取得都會有原創性的效果,將在國內外產生重大的影響。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國平表示,後續航天活動裡,中國將積極踐行2018年聯合國UNISPACE+50高級別會議做出的「在和平利用外空領域加強國際合作,以實現命運共同體願景」的決議。中國國家航天局歡迎各國同行參與到中國後續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工程,包括聯合研製、載荷搭載、共同開展科學研究等多種方式,特別是即將啟動的在月球南極著陸任務,我們將向國際社會在軌道器和著陸器上分別提供十公斤的載荷搭載機會。另外,在軌運營的「鵲橋」中繼衛星,後續還有三到五年的壽命,歡迎國際社會利用鵲橋號中繼衛星繼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中國國家航天局還願意與同行開展在對地觀測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和空間科學衛星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服務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我們新的貢獻。
此外,吳豔華還表示,嫦娥四號探測器是嫦娥三號的備份產品,為更好地發揮嫦娥四號的作用,國家航天局帶領國際國內科學家重新論證規劃了此次月背探測任務,「實施這次任務,花的錢不多,形象地說,可能跟修一公裡的地鐵差不多。中國政府對航天的投入,特別是探月和深空探測的投入,是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的,我們作為負責任的航天大國,理應為探索宇宙奧秘、造福人類社會做出大國貢獻。」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