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將「殖民」月球?或將成首個在太空建「定居點」的國家

2021-01-12 北晚新視覺網

英國《每日星報》1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將「殖民」月球?中國將成為首個在太空建立「定居點」的國家。如果中國最新的勇敢無畏的使命取得成功,那麼這個國家將成為首個在太空建立人類定居點的國家。

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已經登陸月球背面並攜帶一些非常有趣的載荷。新華社資料圖

本月初,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已經登陸月球背面並攜帶一些非常有趣的載荷。該探測器的著陸器(已於本月11日環拍並發布一張人類此前從未見過的月球背面全景圖)攜帶著一些蠶卵和馬鈴薯種子以及一罐水、氧氣和營養液。如果這些植物和動物能在月球茁壯生長,就將蘊含令人興奮的重大意義——使人類向在火星等星球上建立太空「定居點」的使命又邁出一步。

擔任該「月面微型生態圈」總指揮的重慶大學副校長劉漢龍表示,這一實驗將為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長期居住積累知識。其中,月球表面高達200攝氏度的溫差——零下100攝氏度至零上100攝氏度——是該項目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中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更新表示,該生態圈內部將保持在1至30攝氏度,並始終處於適當的溼度和養分條件下,通過光導管引進月球表面自然光線以使植物生長。劉表示,馬鈴薯有可能成為未來太空旅行者的主要食物來源。

但與馬特·達蒙主演的好萊塢大片《火星救援》裡的說法截然相反,僅種植馬鈴薯還不足以使人類「殖民」月球或其他星球。其實,聯合國1967年通過的《外太空公約》禁止任何國家對太空「領土」宣稱主權。即便如此,中國仍然能夠穩步推進去年宣布在月球上打造「月宮」的計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商界巨頭埃隆·馬斯克都已經考慮人類在本世紀30年代殖民火星的可能性,但中國有可能在這場競爭中提前「搶跑」並最終成為世界上首個建立太空基地的國家。

延伸閱讀:

國家航天局: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實施

記者從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以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標誌,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左右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國家航天局正在組織國內專家對後續規划進行論證,基本明確還有三次任務。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任務在月球背面還是正面進行,將根據嫦娥五號的採樣情況來確定;嫦娥七號將在月球南極,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份、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等國家都在論證,是否要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比如說採用3D列印技術,能不能在月亮上利用月壤建房子等,需要通過嫦娥八號驗證部分技術,為以後各國共同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吳豔華說。

目前,嫦娥四號工程開始轉入科學探測階段,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科學探測內容包括三大類,一是關於著陸區的地形地貌,過去都是通過遙感,從一百公裡甚至幾百公裡的軌道上探測到大概的地形地貌,「通過次次月球行走,獲得了月球背面第一張地質剖面圖,可以探測到一百米到兩百米深,它的地質構造、分層,這樣研究月球背面地質的起源、形成等,都是第一次。」第二類探測,主要是月球周圍的空間環境,包括宇宙輻射、太陽輻射、太陽耀斑的爆發對月球空間的影響。第三類探測,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質成份,多臺科學載荷會對月球背面的物質成份組成進行初步探測。吳偉仁說,這些成果對於人類來說都是第一次,成果的取得都會有原創性的效果,將在國內外產生重大的影響。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國平表示,後續航天活動裡,中國將積極踐行2018年聯合國UNISPACE+50高級別會議做出的「在和平利用外空領域加強國際合作,以實現命運共同體願景」的決議。中國國家航天局歡迎各國同行參與到中國後續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工程,包括聯合研製、載荷搭載、共同開展科學研究等多種方式,特別是即將啟動的在月球南極著陸任務,我們將向國際社會在軌道器和著陸器上分別提供十公斤的載荷搭載機會。另外,在軌運營的「鵲橋」中繼衛星,後續還有三到五年的壽命,歡迎國際社會利用鵲橋號中繼衛星繼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中國國家航天局還願意與同行開展在對地觀測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和空間科學衛星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服務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我們新的貢獻。

此外,吳豔華還表示,嫦娥四號探測器是嫦娥三號的備份產品,為更好地發揮嫦娥四號的作用,國家航天局帶領國際國內科學家重新論證規劃了此次月背探測任務,「實施這次任務,花的錢不多,形象地說,可能跟修一公裡的地鐵差不多。中國政府對航天的投入,特別是探月和深空探測的投入,是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的,我們作為負責任的航天大國,理應為探索宇宙奧秘、造福人類社會做出大國貢獻。」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英媒:往返月球,中國研發正超越美國
    《金融時報》12月14日文章,原題:往返月球,中國研發正超越美國  世界許多人,特別是美國人,都在關注美國要出臺什麼疫情復甦刺激計劃。但對於世界各國的長期健康來說,近來最重要的經濟新聞可能來自兩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波多黎各和月球。12月的第一個早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倒塌了。
  • 日媒:日本將在月球建燃料工廠
    參考消息網9月30日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9月29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計劃於本世紀30年代中期在月球表面建設燃料工廠,以力爭實現大範圍月球探測的目標。
  • 外媒稱中國將重組太空夥伴關係:或成唯一擁有空間站國家
    參考消息網10月5日報導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9月20日刊登題為《中國統治太空的徵程》一文。文章稱,這個十年結束之前,人類將踏足以前從未去過的地方:月球的背面。月球這個黑暗的一面——永遠遙遠地背對著人類——一直是個謎。登月任務將成為一大工程學奇蹟。
  • 科學家提出月球的關鍵位置可以用於未來人類居住!
    對一些人來說,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人類存在是命運的問題,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是生存的問題。毫不奇怪,建立人類定居點的計劃早於登月和國家之間的太空競賽。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許多這樣的計劃已經被提出了,這要感謝一個新的月球探索時代的計劃。那麼,怎樣才能在月球上建立一個永久的人類存在呢?什麼時候能實現呢?
  • 輪迴又開始了:美國計劃2027年底前在月球建核電站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6日,美國白宮新聞處公布了一份由川普籤署的備忘錄,這份被命名為「太空政策指令6號」的文件稱:確立國家戰略,確保在合適的時候開發與使用太空核能與推進系統,以實現美國的科研、探索、國家安全和商業目標。其中一個具體目標是在2027年底前在月球表面建立核電站。
  • 美媒又說酸話:中國太空技術離美國差遠了
    如今,"嫦娥五號"已經離開月球,順利完成第一次月地轉移軌道的修正,距離安然返回地球又近了一大步。該探測器由軌道器、著陸器、返回器和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同時配備各種先進科研設備,可以直接在月球表面採集土壤,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中國將成為美國、前蘇聯後,第三個從月球帶回月壤的國家。
  • 日本將在月球建燃料工廠 實現大範圍月球探測的目標
    【日本將在月球建燃料工廠】據日本《產經新聞》9月29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計劃於本世紀30年代中期在月球表面建設燃料工廠,以力爭實現大範圍月球探測的目標。日本希望通過利用存在於月面的水來製造氫燃料,以獲得往返於空間基地和在月球表面移動所必需的動力。這項計劃的目的是,減少從地球運輸燃料的時間和費用。
  • 空間站為什麼不建在月球上?建實地上不是比一直在太空飄著強嗎?
    工程難易方面的原因把空間站建在實體上確實比在太空中漂著強,可你不知道的是,把空間站建月球上比載人登月都難,這就相當於建月球基地。我國的探月計劃的順序是「探」、「登」、「駐」,即無人探月、載人登月、有人值守月球基地,把載人登月放在建立月球基地之前,就是因為建立月球基地比載人登月難,科學工程總是由易到難。
  •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希望把地球的重工業搬到月球助力未來太空創業
    而且麻省理工學院一個5人小組,利用荷蘭「火星一號」太空發射公司的數據,分析後得出目前火星是不宜居住的。不過既然火星不合適,那就看看離我們更近的月球吧。據前些天國外媒體報導,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表示,他的blue origin公司要和NASA合作在月球建人類定居點。
  • 「小五挖土」回家,繼中國之後,還有哪些國家將去月球挖寶?
    這也是人類繼1976年蘇聯月球24號帶回100多克月球樣本以來,人類再一次在月球上「挖土」成功,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成功,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人類一直對浩瀚的太空存有幻想,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的探月熱潮再度興起,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多個國家相繼向月球發射了探測器。那麼,繼嫦娥五號之後,還有哪些國家將去月球「挖土」?
  • 中國首輛「月球車」進入太空
    今天凌晨1時30分發射的嫦娥三號探測器標誌著「中國遠大雄心壯志的最新進展」,它將於12月中旬在月球表面著陸,如果成功,這將是人類探測器在時隔近40年後首次在月球上活動。周一凌晨,中國發射了承載首輛月球車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這標誌著我國向深空探測又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Moon rover就是「月球車」。看過英國電影《月球》的人都會很熟悉月球車,片中的主角太空人每天都要開著月球車行駛在月球表面進行探測。不過中國此次送往月球的是一輛無人駕駛車,名字叫「玉兔」。
  • 空間站為什麼飄在太空而不直接建在月球上?
    中國天宮空間站這個名字,相信不是每個人都覺得陌生,因為這是我國自主建設的第一個空間站系統,也是全人類構建的第三個大型空間站,預計將會在2022年左右完成基本建設開始初步運營。
  • 星際殖民?NASA將人類精子送上國際空間站
    NASA將人類精子送上國際空間站 2018-04-16 10:28:5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現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又玩出了新花樣:他們與堪薩斯大學以及科羅拉多大學合作開展一個名為Micro-11的科研項目,將冷凍的人類精液送上了國際空間站。資料圖: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進行太空行走。  據報導,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是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約瑟夫•塔什(Joseph Tash)。
  • 英媒:NASA研發「魔術貼」清理太空垃圾
    英媒:NASA研發「魔術貼」清理太空垃圾2017-07-02 08:37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花爺責任編輯:zhouxianghua> 英媒稱,現在有約50萬塊人造垃圾在繞地球飛行,最高時速可達1.75萬英裡(約合2.8萬公裡)。
  • 嫦娥五號之後,還有哪些國家將去月球「挖土」?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探月三期工程第三步圓滿成功,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影響深遠。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成功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進入21世紀,世界上興起了新一輪探月熱潮,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歐空局等多個國家或組織都向月球發射了探測器。
  • 他將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華裔月球太空人,臺灣省林其兒將登上月球
    美國宇航局公布了Artemis登月計劃的18名太空人,其中一人是來自臺灣省的林其兒,英文名Kjell N.Lindgren,他們將為登月計劃接受訓練。Artemis是人類重返月球的計劃,自1972年NASA阿波羅計劃結束後,迄今沒有人類登月。
  • 為什麼太空裡的太空站那麼多,卻沒有在月球上建造一個?成本太高
    太空站是人類進入太空的前沿陣地,太空人們可以長時間地工作和生活,還可以做很多太空實驗,所以問題就來了,既然人類能建造一個運行在太空中的太空站,為什麼不在月球上建一個基地呢?這座太空站大約耗資1,600億美元,五個國家的太空機構也參與了這個巨型建築的建設。而且為了建設一個同等規模的月球基地,成本至少會增加幾倍。
  • 在月球上建旅店如何選址?「老航天」深思熟慮後寫下答案
    吳季得知,他們一輩子跟隨國家任務工作,從事「老航天」(old space),而航天的進程被老航天禁錮了,因為僅靠政府投入,根本沒有那麼多資金。種種趨勢表明,新航天的時代正在來臨。維珍銀河公司把太空航班的機票定為25萬美元,已有超過600人預訂,創始人號稱未來要將數十萬人送入太空。
  • 紀念太空飛行:2021年,人類遺骸將在私人著陸器上飛向月球
    Luna 02任務是第18屆Celestis紀念太空飛行任務。該公司已將火葬遺物的象徵性部分發射到亞軌道空間,地球軌道以及月球表面。1998年,Celestis的Luna 01飛行將著名的太空人Eugene Shoemaker的「遺骸」送上了NASA的Lunar Prospector太空飛行器。
  • 同一天,中國與美國發生了2件大事!英媒:中美差距正在縮小
    上周,中美兩國在「探索宇宙」上同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前者成功使五星紅旗在月球飄揚;後者卻痛失標誌性探索儀器「天眼」。一喜一悲下,英媒發出了這樣的評論:一國的科學家在歡慶即將到來的重大發現,另一國的科學家卻在為標誌性儀器的坍塌而悲傷,這是否預示著中美兩國在「探索宇宙」上的差距正逐漸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