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在月球建燃料工廠 實現大範圍月球探測的目標

2021-01-14 中國網

【日本將在月球建燃料工廠】據日本《產經新聞》9月29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計劃於本世紀30年代中期在月球表面建設燃料工廠,以力爭實現大範圍月球探測的目標。

日本希望通過利用存在於月面的水來製造氫燃料,以獲得往返於空間基地和在月球表面移動所必需的動力。這項計劃的目的是,減少從地球運輸燃料的時間和費用。

報導稱,日本將與美國合作,於本世紀20年代建設繞月空間站「Gateway」。之後,在據悉有冰存在的月球南極地帶於2035年前後建成工廠,利用太陽能電池把獲得的水分解成氫和氧,以作為燃料。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太空人們或將在月球表面進行長達1000公裡的移動。燃料工廠裡生產出來的氫和氧,在發生反應重新液化之際,就會釋放出能量。

月球表面起降設備和月面載人行動裝置已被列入「國際太空探測路線圖」,各國太空機構和組織都參與其中。

報導稱,起降設備是重複使用型,可載4人。著陸時,它將一面進行逆向噴射一面慢慢降落;返回基地時,則會像火箭那樣一邊強力噴射一邊上升。

載人行動裝置設定為搭載2至4人。在重力較小的月球表面,會藉助噴射力向斜上方浮起,呈跳躍狀移動,而不是採取車輪在月面上滾動的方式移動。

根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測算,在月面起降一次需要用到37噸水,在月面移動一次需要用21噸水。如果利用在月球獲取的水來進行5至7次月面探測,會比從地球運水成本更低。

此前在月球上空進行的探測顯示,月球南極附近的凹陷處,有些區域因得不到太陽照射而存在著水冰。如果能將它用作飲用水和燃料,有望加快太空開發速度。各國因此對此非常關注。

相關焦點

  • 日媒:日本將在月球建燃料工廠
    參考消息網9月30日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9月29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計劃於本世紀30年代中期在月球表面建設燃料工廠,以力爭實現大範圍月球探測的目標。
  • 日本將在月球建氫燃料工廠 2020航天工程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
    日本將在月球建氫燃料工廠 2020航天工程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 2020年9月30日 HuangJiang來源:網際網路
  • 月球--太空探測的中轉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鄒永廖    在太空探索中,月球作為我們的近鄰,因其特殊的位置,豐富的資源而又重新受到關注。    太空探測的中轉站由於月球具有幾乎沒有大氣層,沒有磁場,弱重力場和穩定的地質    構造等特徵,所以從月球上發射深空探測器比在地球上要容易得多。
  • 驚鴻一瞥 浮生若夢——月球水冰探測歷程
    並且探索月球腳步從未停止,2020年9月,NASA發布最新版月球探測計劃:NASA’s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Overview,在這份計劃中,NASA明確提出:2021年開始運用機器人開展月球無人探測,2024年前運送太空人登陸月球南極,隨後將在月球南極建立「Artemis大本營」,建立環月軌道空間站和月球表面基地以實現人類在月面長時間駐留。
  • 月球探測六十年·中國力量
    月船一號搭載的NASA的M3光譜儀,探測的月球水/羥基分布(藍色區域) | ISRO/NASA/JPL-Caltech/Brown University/USGS此後的2010年,嫦娥一號的備份機嫦娥二號成功進入月球軌道,並在完成了計劃探測任務之後飛掠小行星圖塔蒂斯,成為第一個獲取該小行星高清影像的探測器
  • 連線李競:歐盟已擠進世界月球探測俱樂部
    【搜狐科學訊】在圓滿完成各項探測任務後,歐洲航天局3年前發射的月球探測器「SMART-1」將於格林尼治時間9月3日5時41分(北京時間9月3日13時41分),執行最後一項任務—撞擊月球。  根據歐洲航天局的預測,「SMART-1」屆時將以7000公裡的時速、與月球表面幾乎平行的1度角在月球上被稱為「完美之湖」的火山巖坑著陸,同時「砸」出10多公裡厚的月球「塵埃」供天文學家研究。  搜狐科學頻道就此事件第一時間電話聯繫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著名天文學家李競。
  • 嫦娥四號探測到月球輻射,人類還能常駐月球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衛星,因此人類首先探索的星球是月球,未來考慮建設星際基地的目的地也是月球。儘管如此,月球的自然環境並不符合人類的要求,首先它的表面既沒有流淌著的液態水,也沒有合適的溫度,而造成這一切環境條件形成的因素是月球缺乏大氣層。由於缺少大氣層,月球的表面常年遭受太空輻射的侵害。前段時間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探測到了月球表面輻射值數據,並將數據傳回地球。
  •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實驗室|深空探測|月球...
    這關係到美國月球探測和重返月球「阿耳忒彌斯」計劃的未來。該機構的目標是到2024年將人類再次送上月球。NO.2 月壤月球土壤(lunar soil)是指月球上所特有的土壤,研究發現,月壤中存在天然的鐵、金、銀、鉛、鋅、銅、銻、錸等礦物顆粒。
  • VIPER 探測月球南極水冰 並繪製第一張月球水資源分布圖
    月球南極探測車VIPER預計2022年抵達月球。(圖/取自NASA) 謝汶穎/綜合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10月25日表示,將會在2022年派出月球探測車VIPER,偵察和採樣月球南極的水冰,並繪製史上第一張月球水資源分布圖,為2024年人類再度踏上月球的計劃下基礎。自發現水冰以來的研究表示,月球可能還藏有數百萬噸的水資源。
  • 豐田不止有陸地巡洋艦,還有月球巡洋艦,續航一萬公裡
    2019年3月,豐田汽車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達成協議,將探討在月球和火星等太空探索方面開展合作。雙方將運用燃料電池車(FCV)技術,開發在月球表面移動的載人探測車。作為首個合作項目,豐田汽車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探討開發「載人加壓月球車」。
  • 月球上到底有什麼寶貝讓人如此著迷?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看來,月球這地方之所以如此受青睞,主要是因為地段好。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在月球上可以實現得天獨厚的對天觀測、對地觀測和對月觀測。」而在月球上建立觀測站,可對地球進行全球大尺度觀測,如地殼結構的起伏、地球表面植被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傳播專家龐之浩則表示,由於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和地質活動,巖石受到的損壞不大,研究月球巖石相當於研究地球39億—40億年前的標本,可了解許多地球早期大氣狀態的信息,甚至有助於人們認識生命、地球、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起源和演化歷史。
  • 出發,重新認識月球
    新華社發上世紀美國和前蘇聯太空爭霸時期,月球探測成為競爭的核心。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降落在月球靜海地區,人類首次成功登月。但除了阿姆斯特朗的「人類一大步」之外,科學家更為欣喜的是,此行帶回了來自月球的巖石,這是人類首次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 美日發布共同登月宣言,將在2020年代下半段將日本太空人送到月球
    神秘的月球目前為止,也僅僅只有美國人成功登陸過月球,連同期強大的蘇聯都沒有實現過。自從去年美國正式提出2024年重返月球以來,世界各大航天強國都發布了自己的登陸月球時間表,比如俄羅斯和我國都是計劃2030年前後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然而目前為止還沒有獨立將人送到太空的日本,也計劃要將太空人送到月球,時間預計為2025~2030年之間。
  • 英國公布月球探測計劃——MoonLITE計劃
    MoonLITE探月計劃預計耗資7500萬英鎊,計劃向月球發射探測器,侵入月球地表以下取樣,以研究月球的組成成分和次表層的溫度,並執行在月球上找水的任務,目的是了解月球起源之謎,同時測試長距離太空探索技術的可靠性。
  • 英媒:中國將「殖民」月球?或將成首個在太空建「定居點」的國家
    延伸閱讀:國家航天局: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實施記者從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以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標誌,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左右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
  • 這才是月球背面真實的樣子!中國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背面照片
    月球正面和背面由於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日地間的距離僅為30萬公裡,還在人類的可承受範圍之內,所以從50年代航天技術興起之後,最早探測的地外星球就是月球,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探測器,從此拉開對月球進行探測的序幕,到了60、70年代,美國對月球實施一個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這就是著名的阿波羅探月工程
  • 說說建月球基地的那些事兒
    日前,中國國家航天局稱,後續中國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後續中國還將重點發展長徵九號重型運載火箭和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進一步提高進入空間能力。據透露,中國即將興建的月球科研站的目標是支持長時段、較大規模的科學探測、技術試驗與月球資源開發利用。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美國提出重返月球,歐洲、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國家也相繼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測計劃,世界上掀起第二輪探月熱潮時,我國也組織相關專家對開展中國月球探測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過初步的分析與論證,並認為我國已經有能力開展月球的探測,可用有限的資金髮射一顆繞月探測器,並有一個簡易的月球探測方案。
  • 世界最清晰全月球數字地形圖將於下月完成
    中國版全月球影像圖可作為新的月球基礎圖 「利用『嫦娥一號』衛星繞月飛行一年多時間探測到的科學數據,截至目前,我國科學家已經獲得了多項科技成果。」李春來介紹,科技成果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製作完成全月球影像圖。「CCD立體相機共獲取1098軌圖像數據,實現了對月面的全覆蓋。
  • 中國人在月球上種的棉花發芽了
    『為什麼要去月球的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呢? 因為我們在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人類也從未踏足過月球背面,那裡古老而神秘,對我們而言始終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