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正式開啟了我國航天領域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此前,「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都成功完成了探月任務。請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究員、「玉兔二號」移動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殿富在「造就Talk」講述「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故事。
『為什麼要去月球的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呢?
因為我們在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人類也從未踏足過月球背面,那裡古老而神秘,對我們而言始終是一個謎。此外,月球背面沒有地球大氣層的影響,也沒有來自地球的電磁波幹擾,是開展天文觀測和研究的理想之地。
「玉兔二號」著陸的地方叫馮·卡門撞擊坑,是一個有著上億年歷史的撞擊坑,它的直徑有幾十公裡,地形相對比較平坦,山峰較少,所以選擇在這裡著陸。
從行駛路線圖上可以看到,「玉兔二號」周圍撞擊坑密布。月球背面的撞擊坑大多經歷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坑中的月壤非常疏鬆,有可能使車輪深陷其中。
為了避開這些撞擊坑,使「玉兔二號」順利到達指定的考察點,它每走一步,科研人員都要對周圍一圈地形進行拍照,然後把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張完整的地形圖。經過詳細計算和精心規劃,科研人員最終找出一條羊腸小道,指揮「玉兔二號」一路向西,成功突圍。
設計師們在機動性、穩定性和車輪構型3個方面,把「玉兔二號」的沉陷風險降到了最低。「玉兔二號」具有直線行走、曲線行走和原地轉向的能力,它的機動性較強,有利於在危險地形下脫困。它有6個車輪,但只有一根軸與車體連接,這樣的結構可以保證在任何地形下,6個車輪都始終與月面接觸,防止翻車。最後,「玉兔二號」的輪面構型是篩網的構型,這種構型不容易造成月壤堆積,而且重量較輕,每個車輪只有700克,不易沉陷。
如今,「玉兔二號」已經超過蘇聯的月球車,成為在月球上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種棉花』
「玉兔二號」上配置的科學載荷主要包括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這些載荷用於月球地質探測、宇宙天文科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
「嫦娥四號」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國際合作。在火箭整流罩上,除了有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國探月工程的標誌外,還有4大國際合作夥伴的標誌,它們分別是德國、荷蘭、瑞典和沙特。
其中,與「嫦娥四號」中繼星一起發射的「龍江二號」微衛星上搭載了沙特的相機,為沙特拍到了第一張月球照片以及網上廣為流傳的最美地月合影,照片在英國《獨立》報和美國《科學》雜誌上刊發。這也是中國航天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又一個標誌性成果。
「嫦娥四號」上還搭載了一項由重慶大學牽頭研製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包括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6種生物。在月球上,第一次有一棵來自地球的植物發芽了,我們也成了第一個在月球上種棉花、種土豆的人。
『中國探月史回顧與展望』
從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至今,目前我國仍有一些月球探測器在月球上同時工作,包括「嫦娥三號」著陸器、「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月球衛星,實現了繞月飛行目標,是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目標中的第一步。「嫦娥二號」同樣也實現了繞月探測的目標,探測時拍攝的月面全景圖至今仍用於「玉兔二號」的路徑規劃。它在完成任務後飛向了深空,在穿過小行星帶時對圖塔蒂斯小行星進行了清晰成像。「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一號」月球車實現了落月探測的目標,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著陸後,目前仍在履行著它們的歷史使命。
「嫦娥五號」將實現月面採樣返回。它包括4個部分:軌道器負責地月往返;著陸器負責帶著上升器一起著陸到月面;開展採樣之後,上升器負責從月面起飛,飛到月球軌道之後,和軌道上的軌道器對接;返回器負責攜帶樣品著陸地球。這個過程非常複雜,之前蘇聯也經過了多次嘗試,最終成功了3次,帶回了300多克月壤。「嫦娥五號」這次預計帶回2000克月壤。
中國探月工程的三步走目標,眼看都快要實現了。然而,這並不是終點。未來,我們還要在月球建基地,開採月球資源,在月球建造火箭,從月球出發去探索更遙遠的深空。甚至,我們還可以去月球旅遊。
夢想雖然很遙遠,但夢想終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