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燕娟 視頻 陸薇)
「民以食為天」,不管走到哪,這句話都是真理。那麼問題來了,今後萬一我們有機會去月球,吃什麼?嫦娥四號上搭載的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或許能給出答案。
4月25日,正在長沙參加中國航天日大會的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總設計師、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更新,接受了新湖南客戶端記者的專訪,介紹了月面上生物生長的最新情況。
經歷4個月晝,載荷環控系統運轉正常
這次隨嫦娥四號升空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是人類首次在月球開展生物試驗。
這個罐子就相當於一個試驗室,重3公斤,裡面放了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6種生物,設計的試驗周期為一個月晝。
罐子開機工作9天後載荷開始關機,傳回的照片確認棉花種子長出嫩葉。「因為棉花種子的布局位置,剛好是相機拍攝的最佳點,而且一開機的溫度達到31℃。一般來說,在這個溫度下,只有棉花容易發芽,其他都是在15-20℃。」謝更新說,所以現在能夠確認的是,棉花100%發芽了。
那麼其他生物呢?謝更新介紹,因為重量和控制數據等條件的限制,這次沒有帶生命監測傳感器,無法確認果蠅是否孵化,酵母是否活躍,但可以肯定的是,嫩葉很頑強。目前已經歷了4個月晝,從觀測情況來看,載荷環控系統運轉正常,有關生物生長情況,會適時向全球發布。
生長情況,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在月球上種植植物,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沒有空氣,沒有水,還要經歷高真空、寬溫差、高輻射、強光照的環境考驗。
在第一個月晝之後,經過了近16天月夜,在-50℃的溫度下凍完之後,研究人員通過對比試驗,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月球上的生長速度、方向、形態,衰老程度等,跟地面差別很大。」謝更新說,具體什麼原因正在研究。但通過這次試驗,能促進我們提出一些前沿的科學問題和需求,從而激發我開展研究。我們從宇宙這個尺度去研究生命健康和生命生長等問題,可能會影響人類在地球對生命的運動規律產生新的認識。
此次「上天」的物種都是航天員要用的必需品,比如馬鈴薯,就很有可能是以後太空的主食,對於今後在月球上的生存和開展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激發年輕人科學探索熱情
這個人類「首次」的試驗,也讓謝更新成了「紅人」,已經面向青少年開展6場公益科普報告,學生們非常感興趣,場場爆滿。「很多年輕人非常感興趣,提出的問題也很專業和挑戰性,並具有啟發性。」
謝更新說,一個國家今後是否強大,有沒有差距,就是看年輕人。這次試驗,激發了廣大青少年科學探索的熱情和愛國主義情懷,關心科學、關心宇宙,關心我們生活的環境,不斷提高民族的科學素養,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力「航天夢」。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張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