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總設計師謝更新:上了月球,咱吃什麼

2020-12-27 華聲在線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燕娟 視頻 陸薇)

「民以食為天」,不管走到哪,這句話都是真理。那麼問題來了,今後萬一我們有機會去月球,吃什麼?嫦娥四號上搭載的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或許能給出答案。

4月25日,正在長沙參加中國航天日大會的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總設計師、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更新,接受了新湖南客戶端記者的專訪,介紹了月面上生物生長的最新情況。

經歷4個月晝,載荷環控系統運轉正常

這次隨嫦娥四號升空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是人類首次在月球開展生物試驗。

這個罐子就相當於一個試驗室,重3公斤,裡面放了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6種生物,設計的試驗周期為一個月晝。

罐子開機工作9天後載荷開始關機,傳回的照片確認棉花種子長出嫩葉。「因為棉花種子的布局位置,剛好是相機拍攝的最佳點,而且一開機的溫度達到31℃。一般來說,在這個溫度下,只有棉花容易發芽,其他都是在15-20℃。」謝更新說,所以現在能夠確認的是,棉花100%發芽了。

那麼其他生物呢?謝更新介紹,因為重量和控制數據等條件的限制,這次沒有帶生命監測傳感器,無法確認果蠅是否孵化,酵母是否活躍,但可以肯定的是,嫩葉很頑強。目前已經歷了4個月晝,從觀測情況來看,載荷環控系統運轉正常,有關生物生長情況,會適時向全球發布。

生長情況,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在月球上種植植物,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沒有空氣,沒有水,還要經歷高真空、寬溫差、高輻射、強光照的環境考驗。

在第一個月晝之後,經過了近16天月夜,在-50℃的溫度下凍完之後,研究人員通過對比試驗,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月球上的生長速度、方向、形態,衰老程度等,跟地面差別很大。」謝更新說,具體什麼原因正在研究。但通過這次試驗,能促進我們提出一些前沿的科學問題和需求,從而激發我開展研究。我們從宇宙這個尺度去研究生命健康和生命生長等問題,可能會影響人類在地球對生命的運動規律產生新的認識。

此次「上天」的物種都是航天員要用的必需品,比如馬鈴薯,就很有可能是以後太空的主食,對於今後在月球上的生存和開展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激發年輕人科學探索熱情

這個人類「首次」的試驗,也讓謝更新成了「紅人」,已經面向青少年開展6場公益科普報告,學生們非常感興趣,場場爆滿。「很多年輕人非常感興趣,提出的問題也很專業和挑戰性,並具有啟發性。」

謝更新說,一個國家今後是否強大,有沒有差距,就是看年輕人。這次試驗,激發了廣大青少年科學探索的熱情和愛國主義情懷,關心科學、關心宇宙,關心我們生活的環境,不斷提高民族的科學素養,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力「航天夢」。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張勁夫]

相關焦點

  • 揭秘嫦娥四號生物實驗
    然而,嫦娥四號自月背軟著陸以來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探測活動,其中包括進行了月面生物科普實驗,在那個絕世寂寥的天地間生長出第一片綠葉,創造了人類月球探測的歷史。近日,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的總設計師、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更新接受了本報專訪,揭秘了本次實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揭秘嫦娥四號生物實驗:曾考慮搭載烏龜
    謝更新手捧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留影。然而,嫦娥四號自月背軟著陸以來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探測活動,其中包括進行了月面生物科普實驗,在那個絕世寂寥的天地間生長出第一片綠葉,創造了人類月球探測的歷史。  近日,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的總設計師、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更新接受了本報專訪,揭秘了本次實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人類首次進行月面生物生長試驗,中國團隊培育出首株植物嫩芽
    人類在月球上種植出植物的夢想已經實現!1月15日上午,重慶大學舉辦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新聞發布會,對外正式公布這一消息。1月12日20點,隨著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傳回最後一張試驗照片,顯示罐內生長出的植物嫩芽長勢良好。
  • 揭秘 | 六種生物登上月球 為什麼棉花首先發芽?
    1月15日,「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團隊發布消息,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中,棉花種子成功發芽。
  • 中國在月球栽的嫩芽已經"死了"?這次外媒沒亂說
    而載荷總設計師謝更新介紹:「這個載荷沒有帶電池上去,沒有帶保溫的上去。」發芽已屬不易,客觀條件上並不能保障嫩芽繼續生長。但儘管如此,中國的確驗證了人類是能夠在荒蕪的月球表面培養植物並生長出第一片綠葉。這次的實驗通過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自然光照條件下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態,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
  • 月面長出首株嫩芽 嫦娥四號上的這個「不鏽鋼飯盒」大揭密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譚璞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就在今天,一則新聞登上了各大版面的頭條,嫦娥四號「發芽了」!這並不是一則洋蔥新聞,也不是嫦娥四號能夠「逆天」違反自然規律,在接近真空的月球表面種出了地球植物。這一切,都是這個由重慶大學牽頭研發的「不鏽鋼飯盒」搞得鬼。
  • 國際空間站首次收穫20根新鮮蘿蔔,網友:吃起來會不會甜一點?
    揭秘月球上的第一道綠色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在月背著陸。嫦娥四號在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著陸探測外,還進行了一項生物科普試驗。
  • 嫦娥四號創造歷史 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當距離月面兩米時,探測器上的發動機停止工作,懷抱著月球車的金光閃閃的著陸器依靠自身重力落下,四條腿穩穩站立在荒涼的灰色月面,揚起一片月塵。  整個降落過程持續了大約12分鐘,全部由探測器自主完成,地球上沒有進行任何幹預,但「鵲橋」將著陸的畫面傳回到北京郊區的指揮控制中心。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這是中國航天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月球傳來一封喜訊,她拽住了她
    ,74歲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科學家、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左一)靜靜走到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的身後,對她表示祝賀和鼓勵。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未來十年將在月球建立科研站
    中國探月工程正在從「跟跑」走向「領跑」——專訪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未來十年左右,月球南極將出現中國主導、多國參與的月球科研站。」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要大力弘揚探月精神,早日實現全面建成航天強國的航天夢。
  •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月球車的科學儀器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著陸器的科學儀器這期繼續聊聊嫦娥四號的月球車嫦娥4號上搭載的全景相機與嫦娥3號上的全景相機是「雙胞胎」,是當年製造嫦娥3號的時候由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同時研製生產的。全景相機安裝在月球車的桅杆上,可以實現對月球車沿途不同測區的360°黑白和彩色成像,還能通過2臺相機對目標進行立體成像。
  • 國新辦舉行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
    1月3日,經過約38萬公裡26天的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背著陸。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順利進行了兩器互拍。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  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國平先生、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先生、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先生。
  • 嫦娥四號:人類第一顆軟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是中國首次登陸月球的嫦娥三號的後續任務。該太空飛行器最初是嫦娥三號的後備,在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後,它便一直處於空閒狀態。嫦娥四號的配置重新進行了調整,以滿足新的科學和性能目標。和前序任務一樣,該任務以中國月亮女神嫦娥的名字命名。
  • 嫦娥四號上長出棉花嫩芽了! 那棉花和嫩芽的英語你知道嗎?
    估計這條新聞你已經在不同平臺上看到了吧!那我們就先來詞彙掃盲!棉花用英語怎麼說呢?
  • 中國航天局向荷蘭、德國等移交嫦娥四號載荷數據,並同時發布其他...
    4月18日,國家航天局分別向荷蘭、德國和瑞典移交了嫦娥四號的國際載荷科學數據,其中向瑞典移交的是中性原子探測儀數據,向德國移交的是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數據,向荷蘭移交的則是低頻射電頻譜儀數據
  • 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帶了哪些「神器」?
    不遠萬裡完成超高難度「挖土」,嫦娥五號承載著中國科學家揭示月球之謎的夢想。此前,嫦娥三號、四號,已經讓中國科學家收穫諸多令人興奮的科學結論。例如,嫦娥三號任務中,中國科學院集中科學家、儀器研製技術人員和數據處理技術人員等優勢力量組建核心團隊,部署重點專項。
  • 嫦娥四號首次測量月球表面輻射:嫦娥探月升級史
    」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了22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這六百多天裡,月球車累積行駛五百多米,採集了大量樣本和測試數據,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 嫦娥四號探測器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的最新一代成果,也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和實地探測,實現了人類探索月球的新突破。回首整個探月工程,我們看到中國航天人不懈的努力和堅持,也見證了祖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新華社11月26日消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最新英文評述:梳理嫦娥四號...
    不久前,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第 10 期就發表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的英文評述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of the Chang'e-4 mission」,文章中回顧了嫦娥 4 號工程的實施過程,梳理了嫦娥 4 號所取得的技術突破和探測成果,為後續月球探測提供了重要參考
  • 中國人在月球上種的棉花發芽了
    請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究員、「玉兔二號」移動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殿富在「造就Talk」講述「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故事。 『為什麼要去月球的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