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首次測量月球表面輻射:嫦娥探月升級史

2020-12-17 騰訊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從2018年成功著陸至今,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了22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這六百多天裡,月球車累積行駛五百多米,採集了大量樣本和測試數據,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

嫦娥四號探測器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的最新一代成果,也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和實地探測,實現了人類探索月球的新突破。回首整個探月工程,我們看到中國航天人不懈的努力和堅持,也見證了祖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

01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發射升空

主要任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02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號」月球探測衛星發射升空

主要任務是獲得更清晰、更詳細的月球表面影像數據和月球極區表面數據,為「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高精度成像,進一步探測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間環境。

03

2013年12月2日

「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

嫦娥三號工程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是中國航天領域技術最複雜、實施難度最大的空間活動之一。

04

2018年5月21日

「鵲橋」月球中繼衛星發射升空

作為地月通訊和數據中轉站,「鵲橋」可以實時的把在月面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出的科學數據第一時間傳回地球,具有重大的科學與工程意義,也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又一有力嘗試。

05

2018年12月8日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

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空間維度上獲取縱向剖面,從時間維度上研究古老的物質成分;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了解宇宙輻射、太陽風與月面物質相互作用的情況,以及月面物質成分的太空風化作用影響。

在此之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進行取得了多項探測和研究,如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等。而在最近,利用嫦娥四號著陸器搭載的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中性原子探測儀的探測數據,獲得月表高能粒子輻射環境譜、月表中性原子能譜結構和反照率。

1960年代和70年代執行阿波羅計劃的太空人使用劑量計來測量其輻射暴露量,但這些裝置捕獲了整個旅程的全部暴露量,而不僅僅是它們在月球表面的時間。基爾大學的物理學家羅伯特·威默-舒維魯伯格說,從那時起,科學家們一般「根據外推法和模型法」估算月球表面周圍人員的輻射劑量,在月球表面實地測量是第一次。

研究結果顯示,月球表面太空人所承受的輻射水平約為地球表面的200倍。這些輻射來自於外太空,帶電粒子和中性粒子它們可以穿透人體皮膚並破壞DNA,從而導致癌症和其他不良健康影響。它們來自兩個主要來源:月球零星地發射著強大的太陽耀斑,以及來自深空的不斷不斷的銀河宇宙射線雨。

地球磁場的存在是保護地球生命的重要護盾

與地球不同,月球缺少磁場來偏轉這種輻射。當射線撞擊月球表面時,它會產生中性粒子(包括中子)的二次噴霧,該中性粒子比帶電粒子的滲透能力更深。中子可能會粉碎並撞擊人體內的質子,從而像撞球一樣傳遞動量,並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

未來的月球基地可能會覆蓋一層月球土壤,以阻隔太空輻射。歐洲航天局

研究人員通過計算得出,未來的月球基地至少需要覆蓋50釐米厚的月球土壤,才能保證內部人員的安全,而如果趕上了強力的太陽風暴,輻射水平驟增,則必須躲進10米深度以上的隔離艙。相比於寒冷、失重等因素,在太空中無處不在的輻射才是影響太空人健康的重大威脅,「嫦娥四號」著陸器的研究成果對未來人類長期在月球表面活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9/moon-safe-long-term-human-exploration-first-surface-radiation-measurements-show

2.http://www.sastind.gov.cn/n112/n117/c6810035/content.html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6%8E%A2%E6%9C%88%E5%B7%A5%E7%A8%8B/8492213?fr=aladdin

相關焦點

  • 首次輻射測量證實人類長期探索月球是安全的
    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詳細測量了月球表面的強烈輻射,並發現在這樣的輻射下人類探索月球是安全的。
  • 嫦娥四號創造歷史 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12月8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0多天環月飛行,縱覽了月球表面星羅棋布的環形山,領略了高山峽谷、層巒疊嶂,終於等到目的地南極-艾特肯盆地這個太陽系中最大、最深、最古老的隕石坑迎來曙光。  1月3日,研製者們決定,是時候讓嫦娥四號去擁抱月球背面那片傷痕累累、隕坑遍布的陌生土地了。
  • 月球表面的宇宙輻射相比地球大200倍左右
    據外媒報導,搭載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登陸月球的一個德國小型儀器首次測量了月球表面存在的太空輻射。這些發現來自德國航空太空中心,該中心報告說,如果沒有足夠的保護,人體在任何長時間內都難以應對這種表面輻射。根據測量結果,與在地面上相比,月球表面的宇宙輻射要大200倍左右。 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抵達月球表面,搭載了來自德國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 (LND)等。
  • 月球表面輻射有多強?嫦娥四號傳回數據證明,人體依然能接收
    即使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計劃已經大概探測清楚了月球表面的自然環境,即十分貧瘠和荒涼,且沒有液態水、氧氣等生命必需的條件,但如今依然有不少國家對探測月球感興趣,我國就是其中一個。我國目前的探月工程已經進行到嫦娥四號這一步了,差不多完成了總工程的一半。
  • 嫦娥四號探測到月球輻射,人類還能常駐月球嗎?
    儘管如此,月球的自然環境並不符合人類的要求,首先它的表面既沒有流淌著的液態水,也沒有合適的溫度,而造成這一切環境條件形成的因素是月球缺乏大氣層。由於缺少大氣層,月球的表面常年遭受太空輻射的侵害。前段時間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探測到了月球表面輻射值數據,並將數據傳回地球。
  • 「嫦娥四號」發現:月球輻射比地球可高1000倍,太空工作要加倍小心
    到現在,登上月球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願望,各大國還設置了空間站,方便太空人工作。不過太空畢竟與地球的環境區別太大,人工能測量的數據有限,更多的數據監測還是要靠各種探測器完成。2018年,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在月球表面著陸,開始進行作業。時隔兩年,「嫦娥四號」收集的數據成果為人們揭示了月球的「秘密」。
  • 外媒:新研究揭示月球表面的輻射有多強
    據外媒BGR報導,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由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月球表面具有很強的輻射。月球表面的輻射大約是國際空間站的2至3倍,是地球表面的200倍。 這些數據是由在月球背面著陸的中國嫦娥四號任務收集的。
  • 嫦娥四號著陸器完成第23月晝工作 測得月表輻射情況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微信公眾號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第
  • 嫦娥四號:人類第一顆軟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是中國首次登陸月球的嫦娥三號的後續任務。該太空飛行器最初是嫦娥三號的後備,在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後,它便一直處於空閒狀態。嫦娥四號的配置重新進行了調整,以滿足新的科學和性能目標。和前序任務一樣,該任務以中國月亮女神嫦娥的名字命名。
  • 「玉兔二號」在月球行駛裡程達600米首次在月球表面探測到太陽高能...
    記者陳海波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2月22日5時和21日19時22分完成第25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截至22日,著陸器和月球車已在月面工作719天,月球車累計行駛600.55米。
  • 月球輻射有多可怕?嫦娥4號發現超地球兩百倍,為何登月不受影響
    月球因為磁場幾乎消失,且引力較小,並沒有留下自己的大氣層,造成由於月球表面真空,除了因隕石擊起的月塵,基本和外太空無異。這樣的環境,造成月球表面的輻射場與行星際空間的輻射場相似。雖然美蘇上個世紀就開始了無人和有人的登月探測,但月球表面的輻射水平調查的最清楚的卻是我國的嫦娥四號。
  • 「嫦娥四號」傳回好消息!月球輻射值正常,人類可以放心居住
    「嫦娥四號」傳回好消息! 前段時間,來自中國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第一次測量了月球上的強烈輻射值,發現雖然月球上的輻射值非常嚴重,但事實上,人類仍然是可以接受的,這意味著,人類想要改造月球,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說起來,這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測算月球上的輻射值,只不過「嫦娥四號」傳回的數據,是最詳細、最準確的。
  •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完成第23月晝工作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完成第23月晝工作 2020-10-26 09:02:05 來源 : 人民網-科技頻道 隨著天體的運行,夜幕再次降臨在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月球車的科學儀器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著陸器的科學儀器這期繼續聊聊嫦娥四號的月球車紅外成像光譜儀主要是通過測量目標區域的光譜,通過光譜中的吸收特徵來探測月球車沿途有哪些礦物,分布是什麼樣的。由於嫦娥4號月球車不再攜帶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因此也就不需要機器臂了),紅外成像光譜儀就成了嫦娥4號上唯一一臺器上可以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的儀器。
  • 「嫦娥三號」最新科研成果公布:首次證明月球沒有水
    @央視新聞 官方微博7月31日消息,國防科工局日前介紹,「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自2013年12月成功著陸月球之後,已經在月球停留超過兩年半時間,創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截至目前,「嫦娥三號」獲得的大量數據已經形成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項都屬於世界首次,並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 玉兔二號與著陸器玩互拍 帶你看嫦娥四號在月背做的三件大事
    4.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德](著陸器):探測月表輻射劑量與德國基爾大學合作研製,搭載在著陸器上,目標是測量月表包括帶電粒子、γ射線和中子的綜合粒子輻射劑量和LET譜,以及月表快中子能譜、熱中子通量等參數。測這些可以做什麼呢?最直接的目的可以實地探測月球表面的輻射劑量。
  • GSIS特邀論文 | 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月球車任務的地理空間技術
    」中國探月工程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標誌性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五次任務。
  • 嫦娥四號迎來第三個地球年!玉兔二號月球車還能存活多久?
    嫦娥四號著陸器本月3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迎來了登月兩周年紀念日,現如今它們已經進入第三個地球年。就在第26月晝喚醒前,本月6日,各參試單位全面評估嫦娥四號探測器健康狀態,研究制定了在軌延壽方案,為後續嫦娥四號探測器完成更長時間的科學探測任務提供可靠保證。
  • 月球內部有什麼?嫦娥四號找出了答案
    今天《自然》期刊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探月團隊的重要突破:「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首次發現月幔物質,這項發現讓人類透過月球表面,窺視月球深處的物質組成,並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有力的支撐。月幔成分之謎與地球類似,月球自內向外分別由月核、月幔與月殼構成。
  • 太空輻射:月球輻射是地球200倍,太空人最長在月球停留兩個月
    太空輻射:月球輻射是地球200倍,太空人最長在月球停留兩個月 2020-12-25 14:48:34 來源 : 物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