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從2018年成功著陸至今,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了22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這六百多天裡,月球車累積行駛五百多米,採集了大量樣本和測試數據,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
嫦娥四號探測器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的最新一代成果,也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和實地探測,實現了人類探索月球的新突破。回首整個探月工程,我們看到中國航天人不懈的努力和堅持,也見證了祖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
01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發射升空
主要任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02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號」月球探測衛星發射升空
主要任務是獲得更清晰、更詳細的月球表面影像數據和月球極區表面數據,為「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高精度成像,進一步探測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間環境。
03
2013年12月2日
「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
嫦娥三號工程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是中國航天領域技術最複雜、實施難度最大的空間活動之一。
04
2018年5月21日
「鵲橋」月球中繼衛星發射升空
作為地月通訊和數據中轉站,「鵲橋」可以實時的把在月面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出的科學數據第一時間傳回地球,具有重大的科學與工程意義,也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又一有力嘗試。
05
2018年12月8日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
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空間維度上獲取縱向剖面,從時間維度上研究古老的物質成分;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了解宇宙輻射、太陽風與月面物質相互作用的情況,以及月面物質成分的太空風化作用影響。
在此之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進行取得了多項探測和研究,如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等。而在最近,利用嫦娥四號著陸器搭載的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和中性原子探測儀的探測數據,獲得月表高能粒子輻射環境譜、月表中性原子能譜結構和反照率。
1960年代和70年代執行阿波羅計劃的太空人使用劑量計來測量其輻射暴露量,但這些裝置捕獲了整個旅程的全部暴露量,而不僅僅是它們在月球表面的時間。基爾大學的物理學家羅伯特·威默-舒維魯伯格說,從那時起,科學家們一般「根據外推法和模型法」估算月球表面周圍人員的輻射劑量,在月球表面實地測量是第一次。
研究結果顯示,月球表面太空人所承受的輻射水平約為地球表面的200倍。這些輻射來自於外太空,帶電粒子和中性粒子它們可以穿透人體皮膚並破壞DNA,從而導致癌症和其他不良健康影響。它們來自兩個主要來源:月球零星地發射著強大的太陽耀斑,以及來自深空的不斷不斷的銀河宇宙射線雨。
地球磁場的存在是保護地球生命的重要護盾
與地球不同,月球缺少磁場來偏轉這種輻射。當射線撞擊月球表面時,它會產生中性粒子(包括中子)的二次噴霧,該中性粒子比帶電粒子的滲透能力更深。中子可能會粉碎並撞擊人體內的質子,從而像撞球一樣傳遞動量,並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
未來的月球基地可能會覆蓋一層月球土壤,以阻隔太空輻射。歐洲航天局
研究人員通過計算得出,未來的月球基地至少需要覆蓋50釐米厚的月球土壤,才能保證內部人員的安全,而如果趕上了強力的太陽風暴,輻射水平驟增,則必須躲進10米深度以上的隔離艙。相比於寒冷、失重等因素,在太空中無處不在的輻射才是影響太空人健康的重大威脅,「嫦娥四號」著陸器的研究成果對未來人類長期在月球表面活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9/moon-safe-long-term-human-exploration-first-surface-radiation-measurements-show
2.http://www.sastind.gov.cn/n112/n117/c6810035/content.html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6%8E%A2%E6%9C%88%E5%B7%A5%E7%A8%8B/8492213?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