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嫦娥四號生物實驗

2020-12-27 央廣網

月球沿著橢圓形軌道,運行至近地點附近時就會讓人們覺得格外大而明亮,被稱為「超級月亮」。近日,適逢「超級月亮」當空,全球各地對其關注度顯著上升。而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抬頭仰望那輪「超級月亮」時除了欣賞讚嘆之外,還有發自心底的牽掛。因為就在那皎潔的明月之上,我們的嫦娥四號正在那裡,經受著月夜超低溫的嚴酷考驗。

月面環境是可怕的,白天最高溫度高近130攝氏度,最低則低於零下180攝氏度,無疑是生命的禁區。然而,嫦娥四號自月背軟著陸以來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探測活動,其中包括進行了月面生物科普實驗,在那個絕世寂寥的天地間生長出第一片綠葉,創造了人類月球探測的歷史。

近日,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的總設計師、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更新接受了本報專訪,揭秘了本次實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①旨在激發探索熱情和環保意識

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最早可追溯到2016年。彼時,國防科工局、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聯合開展月球探測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重慶大學聯合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提出的「月面微型生態系統」設計方案從徵集活動的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嫦娥四號搭載項目的中選方案。

該研究中心掛靠重慶大學,依託重慶大學的科研平臺,開展深空探測領域研究。作為聯合研究中心核心成員之一,謝更新參與了徵集活動,並在方案設計中起到特殊重要作用,他後來也因此被選拔為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總設計師。

對載荷設計創意,謝更新回憶說:「時任聯合研究中心主任鍾志華鼓勵我們開拓思路,設計的實驗要既能推動學科發展,又能引起大眾關注宇宙的熱情和激發保護環境的意識。」我們設計團隊據此進行頭腦風暴,最終拿出了別具一格的月面生物實驗的方案。」

在生物科普實驗載荷項目的準備過程中,載荷團隊遇到各種問題。他們憑藉著航天精神,在實驗物種篩選、罐體工程設計、地面驗證試驗等方面,逐項解決問題。

②「我們還考慮過搭載烏龜!」

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搭載了棉花種子、油菜種子、酵母和果蠅卵等。雖然種類並不多,但是把這幾類從眾多生物物種中選擇出來並不容易。謝更新介紹說,課題組為此花費了兩年時間,囿於各種因素的限制,期間,選取的物種更換了多次。

蠶卵曾入選為本次實驗對象。謝更新解釋說,理由有兩條:一是人們對其熟識程度高。蠶可謂家喻戶曉,很多人可能還有養蠶經歷。與之相比,人們對果蠅或者酵母就顯得陌生。選蠶更有利於更好地做科普工作。二是文化內涵豐富。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絲綢文明天下,古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東西方交往,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也源於此。此外,蠶吐絲、結繭、破繭成蝶象徵著中華民族實現蝶變。然而,遺憾的是,由於客觀條件限制,載荷不具備蠶從破卵到成蝶的周期保障能力,蠶卵選項被迫取消了。

謝更新透露,開始階段,工程約束性不是很大,課題組思路很開放,甚至考慮過搭載烏龜,寓意其與玉兔二號賽跑,彰顯中國文化色彩。但是由於尺寸、活動空間、氧氣的制約,烏龜也被放棄了。

實驗科普團隊最終確定圍繞三大目標進行物種選擇。一是具有生物實驗意義,二是達到科普知識的目的,三是向世界展示中國重大工程技術能力和水平。最終入選的是「棉花種子、油菜種子、擬南芥種子、馬鈴薯、酵母和果蠅卵」。

③多方面多學科通力合作

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匯聚了眾多部門科研人員的智慧,參與其中的,除了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實驗團隊、重慶大學的相關人員之外,還包括來自湖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高校團隊和企業團隊,領域涉及機械、控制、環境、生物、光學、能源等。

「生物科普實驗不僅是項研究,而且是工程項目。要實現工程化,必須要凝聚幾個核心團隊。」謝更新教授表示。各專業團隊分工合作,做好自己承擔的工作。例如,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的航天513所,在實驗載荷的整機工程化做出了重要貢獻。該所負責控制分系統中控制電路硬體研製、軟體編程、整機裝配及焊裝、熱控實施和部分環境試驗。接到任務後,513所迅速整合所內外資源,組織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幹,開展產品研製。這也是該所繼神舟九號之後再一次在太空生物實驗領域的重要實踐。

大工程更要出細活。實驗科普團隊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在載荷生物的採光方案上,謝更新說:「當時在載荷上有兩種方案,一種是使用白熾燈光,這種技術已經很成熟了;第二種是採用自然光,但是沒有現成的方案。我們考慮到這次載荷不僅僅只是想做一個太空生物研究而已。最重要的是向大眾普及生物學知識,比如說在月面的光合作用。所以在載荷上,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採用了特殊的裝置,以達到使用月面太陽自然光的目的,雖然難度大大增加,但意義更大。」

④豐富成果與國際社會共享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是人類第一次,沒有詳細歷史數據可參考,也無經驗可借鑑。對於實驗載荷來說也是如此,團隊只能對月背環境進行分析預測,難免有誤差。為儘可能適應軟著陸後月背地面溫度,實驗團隊選擇了耐低溫的和耐高溫的6類生物。此舉被證明是非常有遠見的。傳回的數據顯示,軟著陸時,載荷內溫度達30多攝氏度,而此前預測的溫度是20攝氏度。喜溫耐熱的棉花種子順利完成了高溫下發芽生長的過程,摘下了「月球第一片嫩芽」的桂冠。

受重量3千克的約束,載荷還需要包括罐體、水、土壤等必需品,所能承載的資源非常有限。對實驗載荷的圖像捕捉只能通過兩部傻瓜相機傳回的照片來實現。特殊的環境對相機在抗輻射、抗高低溫、抗震動、真空等方面提出了異常苛刻的要求,使得其功能儘可能簡單,比如沒有調焦等功能,也不能移動。

謝更新透露說:「專家在分析兩部傻瓜相機拍攝傳回的照片時,高度懷疑其他種子也發芽了,果蠅卵也可能發育孵化了。但是圖片中只有棉花發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經過審慎考慮,我們只對外公布確認了棉花種子發芽。雖然略有遺憾,但是載荷團隊仍然收穫頗豐。」

謝更新說,實驗載荷團隊向公眾發布了數張實驗圖片,還有近400張正用於科學研究,揭示種子在微重力、高輻射、高真空、高溫差的特殊環境下,生長發芽的特點。

「當然,這些數據是開放的,歡迎外國同行合作研究,為人類更好認識和利用月球環境創造條件。目前,歐美、中國都有建設月球基地的規劃,其中必然涉及生物活動。這次實驗是一次重要的數據和經驗技術的積累,為未來月球基地的建設奠定研究基礎。」謝更新最後表示。

相關焦點

  • 揭秘嫦娥四號生物實驗:曾考慮搭載烏龜
    謝更新手捧嫦娥四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留影。因為就在那皎潔的明月之上,我們的嫦娥四號正在那裡,經受著月夜超低溫的嚴酷考驗。  月面環境是可怕的,白天最高溫度高近130攝氏度,最低則低於零下180攝氏度,無疑是生命的禁區。然而,嫦娥四號自月背軟著陸以來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探測活動,其中包括進行了月面生物科普實驗,在那個絕世寂寥的天地間生長出第一片綠葉,創造了人類月球探測的歷史。
  • 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總設計師謝更新:上了月球,咱吃什麼
    嫦娥四號上搭載的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或許能給出答案。 4月25日,正在長沙參加中國航天日大會的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總設計師、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更新,接受了新湖南客戶端記者的專訪,介紹了月面上生物生長的最新情況。
  • 月面長出首株嫩芽 嫦娥四號上的這個「不鏽鋼飯盒」大揭密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譚璞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就在今天,一則新聞登上了各大版面的頭條,嫦娥四號「發芽了」!這並不是一則洋蔥新聞,也不是嫦娥四號能夠「逆天」違反自然規律,在接近真空的月球表面種出了地球植物。這一切,都是這個由重慶大學牽頭研發的「不鏽鋼飯盒」搞得鬼。
  • 揭秘嫦娥四號月背「盲降」:垂直降落,步步驚心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著陸,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並通過「鵲橋號」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嫦娥四號發回的首張月球背面影像圖。這是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
  • 嫦娥四號帶種子到月球背面,棉花種子的發芽,引發科學界熱議
    月球則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而月球的自傳與公轉的周期相等,所以人類抬頭賞月,不管何時,所看到的都是月球的正面,月球背面則是永遠背對著地球,而人類第一次看到月球的背面是由前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船在1959年所拍攝到的影像。月球背面顯然受到過撞擊,分布有密集的隕石坑。
  • 嫦娥四號上長出棉花嫩芽了! 那棉花和嫩芽的英語你知道嗎?
    它就是cotton,這次嫦娥四號攜帶了棉花種子,種子是seed,連起來就是棉花種子哈 cotton seed,現在種子已經發芽了,芽就是bud。發芽呢?發芽其實就是長出了芽,我們可以說The cotton seed has grown bud.關於發芽還有一個動詞 sprout,它有發芽、生長的意思。
  • 嫦娥四號創造歷史 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12月8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0多天環月飛行,縱覽了月球表面星羅棋布的環形山,領略了高山峽谷、層巒疊嶂,終於等到目的地南極-艾特肯盆地這個太陽系中最大、最深、最古老的隕石坑迎來曙光。  1月3日,研製者們決定,是時候讓嫦娥四號去擁抱月球背面那片傷痕累累、隕坑遍布的陌生土地了。
  • 嫦娥五號「挖土」的同時,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在幹嘛呢?
    近日,隨著嫦娥五號的升空,可以說中國的探月工程火遍了全國,特別是這兩日嫦娥五號在月球軌道分離了著陸器和上升器還沒多久,昨夜又傳來好消息,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已成功軟著陸,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
  • 「天宮」核心艙首亮相 「嫦娥四號」演示登月
    中國航展分10個展館,10大軍工企業首次大規模參展,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精、尖」展品集體亮相,如航空裝備方面的AC系列直升機、民用大飛機CR929樣機等,航天領域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仍未上天的「空間站核心艙」和「嫦娥四號」探測器等。先去看看7號的「航空科技」館、8號的「中國兵器館」,看看這些館裡都藏了些什麼「寶貝」。
  • 真的是「玉兔」接「嫦娥」 嫦娥五號回家路線揭秘
    真的是玉兔接嫦娥 嫦娥五號回家路線揭秘 今日到處都是嫦娥五號回來的消息,本次嫦娥五號成功法國取樣回來可謂又是我們國家航天科技史上的一個進步,不過這個時候大家卻被一個小動物吸引了注意,現在也已經有了確切消息從嫦五返回器前跑過的是兔子,這麼   原標題:破案了!
  • 雙語:中國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中繼衛星
    周一,中國成功地發射了嫦娥四號月球任務的中繼衛星,該衛星定於今年晚些時候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定於今年晚些時候發射,將首次在月球遠端進行軟著陸。然而,與月球遠端直接溝通是不可能的,這也是嫦娥4號月球探測任務面臨的諸多挑戰之一。這就是為什麼需要中繼衛星,它將負責在地面站和嫦娥4號著陸器和漫遊者之間傳輸信號。
  • 嫦娥五號登月,帶火《嫦娥攬月》圖書
    《嫦娥攬月》是國內第一部以情感為經,以科技為緯,以文學語言為載體,全面、系統、真誠地書寫中國探月工程的報告文學;是世界第一部描寫和揭秘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奔月前後過程的報告文學。也是中國作家協會的重點作品。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團隊科研人員在測試現場工作。資料圖片嫦娥四號團隊科研人員在飛控工作現場。資料圖片嫦娥四號探測器試驗隊成員在動員會上宣誓。但從嫦娥四號起,中國航天的歷史才開始不斷出現『人類首次』字樣。」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說。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科學家真正開始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又醒啦
    來自中國探月工程的官方消息,1月7日10時29分,「玉兔二號」月球車順利喚醒喚醒,1月8日03時13分,「嫦娥四號」著陸器順利喚醒,迎來了第26月晝。從2019年1月3日落月至今,嫦娥四號已工作736個地球日,繼續刷新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工作的記錄。
  • 嫦娥四號發現了什麼?月球上出現2100萬億噸異物,隱藏了什麼秘密
    不過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我國在科技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了更全面地探索月球,我國也開展了探月計劃,但是我國與美國不同,我國的嫦娥四號決定從月球的背面登陸,這意味著這次的航天任務更加艱難。2019年1月3日,我國的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陸,具體位置是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隕石坑。
  • 揭秘嫦娥五號探月十三大步驟
    rKdednc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 嫦娥四號中繼星命名「鵲橋」 計劃5月發
    中國官方24日在哈爾濱舉行的2018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開幕式上宣布,為嫦娥四號探測器提供地月通信支持的中繼星正式命名為「鵲橋」,搭載中繼星發射的兩顆小衛星被命名為「龍江一號」和「龍江二號」。
  • 美飛行器再次為嫦娥四號成像 拍到玉兔二號
    新華社華盛頓2月8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8日發布「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對中國嫦娥四號著陸點的第二次成像圖片,與上一次相比畫面更加清晰,並拍到了月球車——玉兔二號巡視器。「嫦娥四號的月球車進入視野」,美航天局發布的消息標題這樣寫道。
  • 嫦娥四號:人類第一顆軟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是中國首次登陸月球的嫦娥三號的後續任務。該太空飛行器最初是嫦娥三號的後備,在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後,它便一直處於空閒狀態。嫦娥四號的配置重新進行了調整,以滿足新的科學和性能目標。和前序任務一樣,該任務以中國月亮女神嫦娥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