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最新英文評述:梳理嫦娥四號...

2021-01-07 健康界
長久以來,人類對 「月亮」 始終懷有別樣的情感,古有李白詩曰 「欲上青天攬明月」,而到了現代文明中,人類則通過科學技術,成功開啟了一段又一段探月之旅。2020 年 11 月 24 日 4 時 30 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順利將其送入預定軌道,至此,以 「嫦娥奔月」 神話故事命名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已成功實施 5 次發射任務。嫦娥五號的發射將實現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而除了嫦娥五號發射這一激動人心的消息之外,科學家們也始終在探月曆程中不斷尋求新的突破並進行探月技術總結。不久前,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第 10 期就發表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的英文評述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of the Chang'e-4 mission」,文章中回顧了嫦娥 4 號工程的實施過程,梳理了嫦娥 4 號所取得的技術突破和探測成果,為後續月球探測提供了重要參考。http://scis.scichina.com/en/2020/200201.pdf2018 年 12 月 8 日凌晨 2 時 23 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與著陸器、玉兔 2 號月球車成功發射升空;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即遠離地球的一側),成為人類第一個在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要知道,由於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同,自古以來,人類都只能看到月球的 「正臉」,雖然國內外繞月探測器已經得到了月球背面的影像,卻從來沒有探測器能夠著陸於月球的背面並開展探測任務。嫦娥四號著陸地點為月球南極的埃特肯盆地(Aitken basin),該盆地其實是月球上的一次古代碰撞事件留下的一個巨大隕石坑,約有 13 公裡(8.1 英裡)深。由於巨大撞擊,科學家認為此處的月球地殼和地幔很可能暴露在外,如果嫦娥四號能夠找到並研究其中的某些物質,那麼人類將對月球的內部結構和起源有前所未有的了解。

月球南極及嫦娥四號著陸點的模擬視圖(來源:planetary society)


嫦娥四號任務的目標包括:測量月球巖石和土壤的化學成分、了解月球地質學特徵、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和研究、宇宙射線研究、觀察日冕並研究其輻射特徵和機理,以及探索日冕物質拋射(CME)在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演化和傳輸,還將嘗試在月球上養蠶。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表彰此次探索的科學成就,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向嫦娥四號團隊優秀代表吳偉仁、餘登雲、孫澤洲頒發世界空間獎,這是 70 年來該獎項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該獎項旨在表彰在太空科學、太空技術、太空醫學、太空法或太空管理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此外,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獲得了美國航天基金會 2020 年度航天唯一金獎,國際月球村協會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英國皇家航空學會 2019 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等多項殊榮。正如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所說:「我國探月工程,不斷寫下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嶄新篇章。但從嫦娥四號起,中國航天的歷史才開始不斷出現『人類首次』字樣。」嫦娥 4 號工程極其複雜,由高級任務設計部分和五個附屬工程系統組成,分別是探測 器、運載火箭、發射場、TT&C(telemetry、track and command 遙測、跟蹤和指揮,是一種 GPS 縮略語)和地面應用系統。圖:嫦娥四號的五個附屬工程系統示意圖(來源:論文)而要最終實現前述的眾多任務目標,嫦娥四號工程必須解決眾多技術難題,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它最終實現了許多重要技術突破和重大科學進展。首先,嫦娥四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地球與月球背面之間連續可靠的中繼通信,解決了通信衛星與月球背面穩定中繼通信的困難,中繼通信距離更是從 40000 公裡提高到 450000 公裡。科研人員還開發了第一顆小尺寸、長壽命的數據中繼通信衛星,以及用於深空的低質量、高增益、抗低溫的大直徑天線,其抗低溫工作時長從 2h 提高到 6h,可抵抗的低溫極限也從 - 180◦C 提高到 - 235◦C,實現了超低溫環境下的安全操作和精確指向。其次,嫦娥四號首次在月球背面實現自主避障和高精度著陸。由於月球背面的地形崎嶇,嫦娥四號的可著陸面積僅為嫦娥三號的 5%,因此,團隊提出了基於近月制動和環月校正的雙層迭代聯合軌道控制方法,實現了在同一狹窄區域著陸的目標。嫦娥四號還具有自主選擇著陸地點和準確避障的能力,實現了自主精確避障、快速自主診斷故障和系統重構等關鍵技術的異構集成,其避障範圍高達 300m。此外,在嫦娥四號工程中,中國首次自主成功研發了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 (RTG)。開發 RTG 是為了探測器在 210℃的溫差下仍可保持穩定發電。團隊還提出了一種基於 RTG 電源的月球夜間自動測溫方法,讓人們了解月球環境的溫度條件。圖:月球表面晝夜溫度的測量曲線,最低溫度為 - 196◦C(來源:論文)不僅如此,在此次嫦娥四號工程中,CZ-4C 運載火箭的彈道進入精度也被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當最高點達到 42 萬千米時,運載火箭 CZ-3B 的在軌精度偏差從 1000 公裡優化至 100 公裡,所節省的推進劑可將中繼通信衛星的壽命從 3 年提高到 10 年。另一技術突破則當屬兩顆衛星莫屬。2018 年 5 月 21 日,「鵲橋」 中繼衛星先行發射,發射後運行在 「地月系統拉格朗日 - 2 點」(簡稱 L2 點),以便為嫦娥四號探測器提供地月中繼通信支持。而隨中繼通信衛星一起發射的,還有微型衛星 「龍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獨立完成從地球轉移到月球、月球附近制動和沿月球軌道運行的微型衛星。該微型衛星在月球軌道上進行了參數波天文觀測,驗證了深空微型衛星平臺技術,此外,「龍江」 還配備了沙烏地阿拉伯研製的光學照相機,用於對月球進行成像觀測。曾經,人們想像著在月宮之上的嫦娥和玉兔,感嘆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而如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 「飛天夢」 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終於成為了現實。1991 年,中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4 年 1 月,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命名為 「嫦娥工程」。中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階段。2007 年 10 月,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在軌有效探測 16 個月,獲得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而後於 2009 年 3 月成功受控撞月,實現中國自主研製的衛星進入月球軌道。2010 年 10 月,嫦娥二號成功發射,作為先導星,嫦娥二號為二期工作進行多項技術驗證,並開展多項拓展試驗。2013 年 12 月,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並實現落月,帶著中國第一艘月球車 「玉兔號」 開展月面巡視勘察,嫦娥三號著陸器還創造出迄今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人造太空飛行器的紀錄。此次正是吳偉仁院士主持實現嫦娥三號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樹立了中國航天新裡程碑。2014 年 10 月,中國實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準確進入近地點高度 209 公裡、遠地點高度 41.3 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2016 年 2 月,嫦娥三號著陸器成功自主喚醒,進入第 28 個月晝,工作正常。2018 年 5 月,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中繼星 「鵲橋」 成功發射,順利進入月球至地月拉格朗日 L2 點的轉移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 L2 點 Halo 軌道的衛星。同年 12 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2020 年 11 月,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至此,以 「嫦娥奔月」 神話故事命名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已成功實施 5 次發射任務。
參考資料: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32-020-3047-4
https://mp.weixin.qq.com/s/N0C_PbQ70iTNRs9JPb2If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ng%27e_4
https://www.planetary.org/space-missions/change-4
https://www.space.com/china-chang-e-4-moon-mission-lunar-day-23
https://www.iafastro.org/activities/honours-and-awards/iaf-world-space-award.html
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ys/03022221.html

相關焦點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新華社11月26日消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未來十年將在月球建立科研站
    中國探月工程正在從「跟跑」走向「領跑」——專訪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未來十年左右,月球南極將出現中國主導、多國參與的月球科研站。」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要大力弘揚探月精神,早日實現全面建成航天強國的航天夢。
  • 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新華社海口11月26日電(記者陳凱姿)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
  • 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新華社海口11月26日電(記者陳凱姿)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在25日閉幕的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吳偉仁說,基本型將具備月球科學技術研究、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驗證的能力,並與國際同行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據介紹,隨著探月工程三期收官之戰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中國探月工程在空間科學探測領域已實現多個「首次」。
  •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說,中國探月的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是為了兌現對人民的莊嚴承諾,都是一棒接著一棒幹、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逐夢之旅。「整個嫦娥五號的研製可謂『十年磨一劍』,其間遭遇過挫折、更經歷過失敗,我們始終秉持『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次次苦盡甘來、一次次闖關奪隘,終於將嫦娥『五姑娘』順利嫁了出去。」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說。「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
  • 國新辦舉行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
    1月3日,經過約38萬公裡26天的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背著陸。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順利進行了兩器互拍。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  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國平先生、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先生、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先生。
  • 嫦娥四號著陸點命名公布 月球已有27個中國名字
    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嫦娥四號著陸點命名為天河基地;著陸點周圍呈三角形排列的3個環形坑,分別命名為織女、河鼓和天津;著陸點所在馮·卡門坑內的中央峰命名為泰山。  月球地理實體命名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取這5個名字?目前月球上的中國名字有多少?
  • 首期探月工程副總師姜景山:中國探月總一次性成功
    本期上線《科學大師》第11期,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首期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姜景山。、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國首期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啟動,已經在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中摸爬滾打了近50年的姜景山被任命為工程副總設計師,成為探月工程「兩總」體系裡面的一位骨幹成員(「兩總」指總設計師和總指揮兩個管理體系)。
  • 嫦娥五號登月,帶火《嫦娥攬月》圖書
    該書以吳偉仁從四川大巴山中一個普通的農民成長為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主持設計「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的付出和酸甜苦辣的情感故事及成長曆程為主線,揭秘中國探月工程從無到有,歷練風雨、孱弱誕生,並在明媚陽光中茁壯葳蕤,從落後到引起世界矚目,再到「玉兔」成功登上月球的鮮為人知的艱辛過程,以及以吳偉仁為核心的中國探月工程的科學家們為了國家強盛,敢於走出地球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被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中國航天碩果纍纍、人才輩出,為什麼嫦娥四號任務團隊能頻獲殊榮?
  • 為探月工程助力!這些南航人都在為「嫦娥」保駕護航,貢獻智慧
    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了解到,中國探月工程從立項之初,設計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南航人分別在裡面擔任了重要角色: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擔任嫦娥系列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並是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該校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嫦娥三號、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同時還有一大批校友在探月工程中擔任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和一線工程師,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 探月「三步走」 收官「有看頭」——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正式...
    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拖著長長的尾焰,用巨大的轟鳴打破海岸邊夜的寧靜,全速託舉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划過夜空,邁出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第一步。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嫦娥五號、天宮一號、天問一號總設計師,都畢業於這所大學
    這背後,凝聚著中國天文學家探索宇宙的勇氣和中國工程師們挑戰極限的努力,更凝聚著中國不同學科科學家的聰明才智。這其中就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機電工程學院段寶巖教授帶領的團隊貢獻的西電智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一系80級校友,歷任載人飛船總體室副主任、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總設計師、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等職務,當選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學術技術帶頭人、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 專家詳解嫦娥四號著陸區域月球地理實體命名
    專家詳解嫦娥四號著陸區域月球地理實體命名  新華社記者胡喆、張文、王海權  15日,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向全世界發布了嫦娥四號著陸區域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嫦娥四號著陸點命名為天河基地;著陸點周圍呈三角形排列的三個環形坑,分別命名為織女、河鼓和天津;著陸點所在馮·卡門坑內的中央峰命名為泰山。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被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中國航天碩果纍纍、人才輩出,為什麼嫦娥四號任務團隊能頻獲殊榮?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與此同時,探月四期工程已開始實施,其第一個探測器嫦娥四號目前正在月面工作,這一期工程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也在計劃中。 中國為何要探月?中國探月工程如何誕生?未來將如何走?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知識分子》特邀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撰文,為讀者朋友們詳解中國探月工程的來龍去脈。
  • 榜樣印記| 嫦娥四號參研參試人員群體:「攬月天團」的接力賽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從懵懂起步到引領世界,中國探月工程才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一大批老專家和年輕的科研人員,在普通的崗位上恪盡職守、默默奉獻,實現著中國探月工程總目標的乘勝前進。  2019年6月,《榜樣4》節目錄製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和探測器測控數傳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適作為嫦娥四號參研參試人員群體代表來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