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罰單」震懾有限,救命藥、廉價藥仍斷供-虎嗅網

2020-12-20 虎嗅APP


一些小眾救命藥因為利潤不高,企業生產積極性不強,於是就斷供玩「失蹤」,繼而在漲價後恢復供應;


原料藥短缺性漲價和壟斷性漲價波及製藥企業,使廉價藥價格攀升;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天價罰單」震懾作用有限;


短缺藥品的保價穩供涉及複雜的市場鏈條,解決起來絕非一夕之功;


買不到、用不起,不少患者對短缺藥斷供頗為無奈。


近年,我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不斷加強,但藥品供應和價格監測仍不夠及時靈敏,藥品採購、使用、儲備及價格監管等政策仍有待完善,一些違法操縱市場抬高價格的問題也還較為突出。


今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短缺藥品保供穩價工作的意見》出臺。借著政策的東風,2020年建成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藥品短缺又能否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救命藥玩「快閃」


巰嘌呤片,是一種用於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藥物,幾乎貫穿患兒整個治療過程,卻經常面臨短缺和漲價。


四川省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周晨燕介紹,巰嘌呤片是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必備藥,特別是在一年多的維持期內,如果停止服用該藥,將大大影響患兒的長期生存效果。由於利潤不高,廠家生產積極性不大等原因,目前生產巰嘌呤片的藥企寥寥無幾,醫院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巰嘌呤片斷供。


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賀湘玲說,在湖南,包括巰嘌呤片、達卡巴嗪等在內的兒童用抗癌藥也曾多次斷供,患兒家屬不得不四處購藥、網上求藥,一方面藥品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藥品價格也上升不少。


記者採訪發現,由於國產巰嘌呤片「一藥難求」,有的患兒家屬為了用上藥,只能高價購買國外進口藥,國產巰嘌呤片每瓶幾十元,而進口巰嘌呤片則在千元左右,醫療負擔大大增加。


成都市民李女士說,國產巰嘌呤片本來價格低廉,但如果出現緊缺,可能漲到幾百元還買不到,就要到處找關係託人買,多支付不少錢,如果託人還買不到,就只能購買外國進口的高價藥。


「我家娃今年8月初開始服用這個藥,每次50mg,1/4片,但是醫院經常斷貨,開不到這個藥。自己去買,漲價不說,還得四處託關係。患兒家屬要麼靠病友圈勻一勻,要麼就得託人從國外買,沒藥用肯定不行。」


受斷供困擾的不光是巰嘌呤片。賀湘玲介紹,用於兒童白血病治療的基本化療藥物長春新鹼之前每支僅12元左右,前兩年曾一度斷供,後經媒體報導引起社會關注,長春新鹼恢復供應,但價格漲到每支50多元;2018年,長春新鹼再次斷供,在多方努力和呼籲下,如今終於恢復供應,但價格已漲至195元一支。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些小眾救命藥因利潤不高,企業生產積極性不強,於是就斷供玩「失蹤」,繼而在漲價後恢復供應。「這仿佛一場場『快閃』,讓患者和醫生都感到無奈。」有醫生說。


有白血病患兒家長告訴記者,很多患兒家屬忙於四處求藥,與價格上漲相比,他們更關注藥品的穩定供應和藥品質量。一位家長說:「兒童抗腫瘤藥物適當漲一些可以,只要能有得用就好。希望兒童白血病藥品短缺問題能夠引起有關部門和廠家的重視,不要讓我們整天擔驚受怕。」


廉價藥價格坐「火箭」


硝酸甘油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速效藥,可短時間快速緩解病情,是救命藥,也是廉價藥。


今年以來,硝酸甘油在江蘇、遼寧、山東、寧夏等地的漲價、斷貨屢屢見諸報端,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據本刊記者了解,2018年,100片裝的國產仿製藥硝酸甘油片只賣十五六元,後來換成15片的獨立新包裝,零售價隨之調整為25.7元,每片漲價約10倍。10月30日,本刊記者在京東以「硝酸甘油片」為關鍵詞查詢顯示,益民藥業的硝酸甘油片的價格為52元。


硝酸甘油並非常用廉價藥斷供漲價的孤例。常用止痛藥羅通定、用於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谷維素、治療嬰兒痙攣症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絲裂黴素等都經常缺貨。


湖南一家基層衛生院院長告訴記者,近年,西地蘭、解磷定、阿託品、地高辛、異丙腎上腺素等藥品均出現漲價,並且漲價後還經常斷貨,基層用藥常常得不到保障。


廉價藥漲價的原因之一是上遊原材料嚴重短缺和價格上漲。以硝酸甘油為例,其原料之一的硝酸去年遭遇大規模減產或停產,導致硝酸甘油斷貨、漲價,而硝酸甘油價格的異常變動自然也會波及下遊的藥品生產企業,使硝酸甘油片的價格水漲船高。


其次,原料藥壟斷性漲價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原料藥中很多都只有個別企業有生產文號,加之性價比考量和環保不達標等問題,即使有些原料藥文號較多,投入生產的企業也很少,容易造成原料藥壟斷性漲價。換言之,不少原料藥生產與供應掌握在少數企業手中,這些企業利用市場支配地位,擁有價格主導權,容易形成壟斷,並為了利益不斷哄抬藥價。


以冰醋酸為例,它主要用於血液透析濃縮液的生產,用來治療晚期腎臟衰竭、尿毒症等疾病。我國市場上僅有3家冰醋酸生產企業,它們在2018年2月達成共同提高冰醋酸原料藥銷售價格的協議,並從當年3月1日起,將冰醋酸原料藥銷售價格從7元/公斤~9元/公斤提高至28元/公斤~33元/公斤。2018年底,這3家企業也因此收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開出的1283.38萬元的罰單。


「天價罰單」作用有限


採訪中,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天價罰單」震懾作用有限。


他們解釋說,近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經查處多家原料藥生產企業壟斷原料藥坐地起價的行為,但與巨額壟斷利益相比,這些罰款與處罰有如「蜻蜓點水」,難以形成震懾,有些藥品原材料壟斷者仍然採取「飢餓營銷」策略,囤貨伺機漲價。


成都一家藥企負責人更是直言,硝酸甘油是冠心病、心絞痛的特效藥之一,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像這樣的藥就有非常強的議價權,即便原材料供應穩定下來,其漲價也在所難免。


顯然,短缺藥品的保價穩供涉及複雜的市場鏈條,解決起來絕非一夕之功。


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生理學系教授張宏冰分析說,廉價藥通常是指那些安全、有效、低價的老藥品,這些老藥經過長期臨床實踐挑選,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驗證,大多屬於國家基本藥物範疇。一些廉價救命藥療效突出、價格低廉,得到公眾、醫院、藥企、政府歡迎。


在張宏冰看來,確保廉價救命藥的穩定供應是重要的民生問題,關係到群眾切身利益,有關部門需要加大執法力度,破除壟斷利益,對非正常漲價的藥品追根溯源,排查原料藥壟斷行為,向原料藥壟斷、操控市場等違法違規問題亮劍。


此外,專家建議對療效確切、臨床必需、無可替代且價格低廉的藥品,建立長期穩定供藥機制和國家儲備制度,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廉價好藥、救命藥清單,對於類似巰嘌呤片的救命藥應鼓勵有責任的企業穩定生產,給生產廠家相應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確保藥品穩定供應,讓有需要的病人能及時用上救命藥。


相關焦點

  • 廉價抗癌救命藥全國斷供 替代藥6000元一支
    8月4日,廣東一位父親在網上發布「求藥帖」,他兩歲半的女兒患腎母細胞瘤在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行治療,術後正在等待化療,急需放線菌素D救命。  一時間,這種叫做「放線菌素D」的化療藥物成為熱門話題。由於缺貨急用,全國多個城市的患者、醫生在微博微信上為此發布緊急尋藥信息。近年來,廉價藥頻頻出現斷貨,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又有什麼可行的解決辦法?
  • 救命藥喊「救命」 國產廉價藥斷了供怎麼辦?
    救命藥喊「救命」 國產廉價藥斷了供怎麼辦?讓醫患雙方不再為「救命藥」斷供「揪心」、回應民生醫療關切,我國將通過完善監測預警、優化藥品研發流程、加強供需協調等全鏈條發力,讓「一藥不再難求」。  藥品短缺有幾多?
  • 廉價救命藥斷供背後:進退兩難的廉價藥生產企業
    廉價救命藥 斷供隱憂王悅[一邊是即將到期的一致性評價「大限」,另一邊是集體降價的國家醫藥招標,夾在中間的廉價藥生產企業進退兩難,對於不少癌症患者家庭而言,由此帶來的廉價抗癌藥物的供貨不穩定也成為了最令他們揪心的事情之一][截至2018年7月1日
  • 廉價救命藥「得救」 國家補貼3.8億給予低稅率
    廉價救命藥「得救」國家補貼3.8億給予低稅率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塗端玉)就在近期本報還報導了14個便宜暢銷藥或面臨斷供的尷尬局面,「廉價救命藥」終於日前國家衛計委在官網發布對《儘快把「廉價救命」老藥供給保障問題提上議事日程的提案》答覆函,表示近年來工信部聯合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通過相關產業化專項對短缺藥生產企業改造給予支持,在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中,將臨床短缺藥、罕見病藥、兒童藥的擴能改造作為支持重點,共支持30個項目實施技術改造,安排資金約3億元。
  • 牛黃解毒丸、紅黴素軟膏……這些廉價藥都去哪了?
    原標題:3元一盒的牛黃解毒丸、1元一盒的紅黴素軟膏……這些廉價藥都去哪了?對於家住天津的劉希恭來說,今年春天「很難過」。已近80高齡的他,為尋找給兒子治病的一種短缺「救命藥」——青黴胺,心急如焚地跑遍天津各大醫院,然而卻被告知已停產。
  • 消費-廉價救命藥難求救命藥有哪些是家中必備的
    對症下藥一直都是治病的根本,但是如果連藥都求不到還怎麼救命啊,雖然說醫學上有很多病症,也有很多的藥品,但是在每個國家當中有些藥物還是較少或者是短缺的,新聞中總是報導出廉價救命藥難求的消息,那麼救命藥有哪些是要常備的呢?
  • 急尋救命「藍藥水」!菏澤男子患白血病第七次化療買不到藥了
    「第一次要用這個藥時就不好買,最後找到一位病友給轉讓了10支,最近還要再用,但是跑了濟南十幾家藥店和醫院,都沒有買到。」張建明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使用該藥以後效果不錯,但這種藥卻非常難買。記者調查了解到,該藥用量小、價格相對便宜,經常會出現供應緊張。找不到米託蒽醌從病友那買了十支每天在照顧患病丈夫的同時,牛麗麗的頭等大事就是「找藥」。
  • 廣州日報:廉價藥頻消失需「個性化治療」
    原標題:廉價藥頻消失需「個性化治療」   近年來,市場上不時傳出廉價救命藥消失的新聞,一項對全國12城市40餘家三甲醫院臨床用藥情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國家和地方增補的基本藥有500多種,短缺的已高達342種,這其中就有不少是廉價救命藥。由於一藥難求,一些廉價救命藥甚至遭到了爆炒,價格漲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 南京甲亢「救命藥」幾乎斷貨
    南京甲亢「救命藥」幾乎斷貨   昨天,央視財經微博呼籲,請別讓甲亢的救命藥消失!
  • 長沙廉價救命藥硝酸甘油陷藥荒:價格漲了數倍 還買不到
    又一款急救藥漲價了。近段時間,不少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發現,常買的「救命藥」硝酸甘油不僅價格噌噌噌漲了好幾倍,一些藥店還斷貨了。為什麼這款經典常用藥會出現線下大面積缺貨?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採訪。圖源自網絡。低價急救藥漲價,甚至面臨斷貨,成了近年來藥品市場的頻發事件。
  • 硝酸甘油等廉價「救命藥」難買 原料藥背鍋?
    據了解,硝酸甘油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速效藥,可短時間快速緩解病情,是救命藥,以前只有幾元一瓶,被老百姓稱為廉價藥,現在卻不好買。分析原料藥價格持續上漲對於硝酸甘油不好買的原因,有業內人士分析,主要是由於原料藥價格上漲、原料藥生產廠家數量減少。
  • 疏通「中梗阻」 力破「救命藥」短缺
    新華社廣州1月7日電題:疏通「中梗阻」 力破「救命藥」短缺新華社記者肖思思過去一段時間內,以緩解有機磷農藥中毒的首選藥氯解磷定、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藥去甲腎上腺素等急救藥為代表的新一輪臨床常用藥品短缺或漲價
  • 吉林廉價安宮牛黃丸溯源:救命藥原料是人工牛黃
    業內人士披露救命藥如此廉價的根本原因——原料並非天然牛黃或者國家允許的體外培育牛黃,而是人工牛黃。  在吉林省多個城市,價格不足3元的安宮牛黃丸在各個藥店都有銷售,而且深受老百姓青睞。  安宮牛黃丸,其成分含有價格昂貴的牛黃、麝香等藥材,是中醫用於治療各類急症的必備藥。「這種藥對腦外傷、重症肝炎等導致的意識障礙或昏迷有顯著療效,如果家裡有患腦血栓的病人,常備幾丸能在關鍵時刻救命。」北京同仁堂藥店一位主任醫師向記者介紹。  2007年3月16日,《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曾經根據群眾舉報,趕赴吉林省內安宮牛黃丸銷量最大的延吉市進行調查。
  • 去海外代購「救命藥」真的靠譜嗎?
    天價的藥費加治療費用,掏空了他的家底。他去印度買便宜的仿製藥,還給病友無償代購,被人稱之為「藥俠」。2014年沅江市檢察院曾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銷售假藥」起訴陸勇,後來,300多名白血病病友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對他免予刑事處罰。
  • 「救命藥」斷了供怎麼辦?我國將全鏈條為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題:「救命藥」斷了供怎麼辦?讓醫患雙方不再為「救命藥」斷供「揪心」、回應民生醫療關切,我國將通過完善監測預警、優化藥品研發流程、加強供需協調等全鏈條發力,讓「一藥不再難求」。  藥品短缺有幾多?
  • 《藥神》:天價藥背後的思維邏輯
    最近又看了一遍電影《藥神》,18年《藥神》上映後,影片得到一致好評的同時形成了抵制天價藥的浪潮,天價藥製造商被詛咒的狗血淋頭。天價藥的存在究竟合不合理?要說天價藥存在是否合理,我們首先要理解它背後的本質邏輯——天價藥為何會是天價。
  • 廉價孤兒藥斷供危及數十萬人 黑市救命藥從哪來
    不過,在黑市上這些廉價救命藥卻從來沒有缺貨的時候,而黃牛往往開出幾十倍、上百倍的天價。那麼,這些救命藥為何能在黑市上出現?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便宜又好用的廉價藥正逐漸從醫院和藥店淡出。在北京的一家大醫院, 0.51元一支的紅黴素眼藥膏、0.57元一支的紅黴素軟膏無貨,0.92元一支的維生素K注射液也馬上斷檔。
  • 甲亢「救命藥」全城斷貨 廉價藥品遭遇生存尷尬
    作為全國千萬甲亢病人的救命藥,一旦斷藥,可能會危及患者生命。記者昨日調查發現,省城合肥各大醫院也出現斷貨現象。無奈,很多離不開藥的甲亢患者紛紛踏上找藥之路。>>>探訪    「救命藥」全城斷貨記者調查發現,除了省城的各大藥店之外,醫院也出現甲亢「救命藥」斷貨現象。「進口藥『賽治』大概兩三個月前就已經沒貨了。」
  • 周蓬安:狂犬疫苗長時間斷供是草菅人命,誰該擔責?
    看到這則消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與「救命藥」斷供一樣,管理、採購狂犬疫苗的這些官員有「草菅人命」之嫌。將「救命藥」狂犬疫苗斷供的原因往「疫情原因」方面推,簡直就是強詞奪理。要知道,中國除武漢及湖北所轄城市外,城市全面解封是什麼時候?疫情期間,醫護用品有不能及時送達的嗎?
  • 人民日報:低價救命藥不能「玩消失」
    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理解低價救命藥「有需求、無供給」的怪現象?從生產環節看,由於發病率低、用量小,這些「小眾藥」的原料、生產線等成本難以攤薄;有些藥物即使能在政策範圍內提價,受到疾病發病率影響,需求量也不會有太大變化,漲價帶來的收益彌補不了其他方面的「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