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9月19日舉行的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圓滿閉幕。工博會高校展區中69所高校帶來700多項成果和產品,既是高校展示自身科創能力的舞臺,也為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活力、科技賦能產業提供更大平臺。滬上高校在推動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用助力產業發展中,探索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驗舉措。
自主研發國際領先的關鍵技術,將重大科創突破轉變為先進生產力
聚焦國家和行業重大需求,亮相今年工博會高校展區的多項高校科研成果均在多個領域的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中,取得重大突破並將其轉變為先進生產力,為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
上海交通大學的微波振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新技術,以變革性思維和學科交叉,為生物醫療及工程領域提供革新技術與解決方案。彭志科教授表示:「團隊經過多年的理論創新與核心技術攻關,在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基礎上,研製出系列高端儀器裝備,包括多臺國內外獨創裝備。在新型振動與噪聲傳感、結構損傷檢測、醫療健康監測與智能家居、新一代人機互動和物聯網等領域均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上海大學的盾構機換刀機器人,是校企產業化合作項目,很好解決了隧道掘進盾構機換刀傷人問題,標誌著我國盾構機領域技術研發趨於世界領先水平。同樣,上大的考古現場脆弱性文物應急保護材料與技術,也已廣泛應用於秦俑一號坑、南海一號、海昏侯等23個省市的重大考古發掘工地,為我國的文物保護、文化傳承作出了突出貢獻。
東華大學設計研製中國航天員專用服裝,應用於「神十一」載人飛行任務;突破靜電紡納米纖維製備關鍵技術,全球首次獲得納米蛛網纖維材料,開發超輕超彈纖維氣凝膠,成功刷新「世界最輕材料」記錄等。
自主研發新設備,為技術推廣築基
上海高校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探索與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與實施路徑,出臺寬鬆且規範的政策激勵科研人員創新、為產業發展的種子培育「鬆土」。
復旦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新管理辦法中,對轉化淨收益做了明確規定,寫明了科技成果完成人可獲得成果轉化淨收益的70%(50%用於對成果完成人的直接獎勵),這大大激勵了科研人員的發明創新和轉化動力。在新政策的激勵和保障下,科技成果轉化項數逐年遞增。2017年,學校共實現轉讓科技成果4項;2018年,學校共實現轉讓、許可科技成果12項;2019年,學校共實現轉讓、許可科技成果25項。不斷增長的成果,為科技企業和市場提供了越來越多優良的產業種子。
無獨有偶,上海理工大學為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出臺相關文件明確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淨收入或股權的80%可獎勵給技術團隊,極大地激發了第一線科研人員的熱情,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學校成立「上理太赫茲科技公司」,率先走通了以科技成果「先投後獎」作價入股實施成果轉化之路。太赫茲科技成果轉化案例成為全國首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稅收優惠案例,並榮獲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示範獎」。
長效賦能產業,上海高校科創實力輻射全國
為提升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滬上高校發揮科研優勢孵化和集聚科技企業,從產業科技園區到平臺建設,讓自主創新成果不僅服務於上海經濟,更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產業發展長效賦能。
同濟大學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開展智慧財產權運用,環同濟實現了從「同濟建築設計產業帶」到「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和「國家火炬計劃環同濟研發設計服務特色產業基地」的跨越,創造了「市場驅動、學科支撐、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在2.6平方公裡面積上,集聚了2000餘家以研發設計、諮詢創新為主的創新型現代服務企業,2019年產值規模460億,已成為知識溢出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的典範,也是我國傳統工業城區向科創城區成功轉型的經典案例之一。
華東師範大學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在物性精密測量與調控、腦智科學、綠色碳科學等前沿基礎研究領域,在可信人工智慧、大數據、智能教育等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在超限制造、光子晶片、基因編輯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自主創新成果服務於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流域生態保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發展戰略,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