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重大科學裝備捷報頻傳:嫦娥五號完成月壤樣品轉移「挖土」成果將帶返地球,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可以說,在高科技時代,無論是上天、入地、下海,所要解決的都是裝備問題。
12月8日,以「工程科學與大國裝備」為主題,「2020中國工程科學高峰論壇」在北京懷柔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論壇上,來自於中國高鐵、無人機、深海潛水器、「高超巨龍」和裝備哲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分享了他們在重大工程中的實踐和思考,共同探討了中國裝備理論和工程科學,對進一步制定科學的裝備發展戰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該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和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的指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跨學科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承辦,旨在以工程科學這樣一個工程與科學的交叉領域為核心,凝聚工程界、科技界、哲學界、企業界等多學科不同專業的知識與智慧,促進工程科學的繁榮發展,推動中國科技體系結構的轉型升級。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胡文瑞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工程科學學院院長李家春院士等「大咖」齊聚,來自工程界、科技界、哲學界、企業界和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300餘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李樹深在論壇上表示,在當代中國社會所處特定歷史條件下,工程科學尤其具有獨特戰略意義,它是未來各種戰略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搖籃。工程科學不是傳統的工程技術,而是適應現代工程發展的要求從現代科學中分化、獨立出來的一個全新的科學研究領域,是關於人工物的科學,是現代工程技術的思想源泉和概念基礎。當前面臨困境的晶片、光刻機等光電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等,大都根源於工程科學。沒有電晶體、半導體、材料和計算機等基礎科學一定程度的優先發展,就沒有晶片的設計和製造,光刻機就更是集分子雷射、精密光學等眾多的工程科學於一身的裝備。正是這些以人工物為核心的工程科學發展相對滯後,使得我們難以產生像英特爾、高通這樣一些由實驗室成果直接驅動的高科技企業。
李樹深認為,裝備作為一種典型的人工物,既是工程與科技結合的產物,又是工程與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工具,在現代工程科技體系發展中具有核心地位。裝備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工程創新與科技創新的尺度。本次論壇以「裝備」為主題進行專題研討,不僅能夠促進鐵路、航空、航天、航海、電子等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裝備工作者之間相互交流,集思廣益、增進共識,而且可以進一步反思不同學科的裝備概念,豐富和完善不同學科領域的裝備理論,建立和發展一般的裝備理論,對於我們制訂科學的裝備發展戰略,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胡文瑞也強調了工程科學和裝備的重要性。他認為,工程科學是根本解決關鍵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的關鍵,未來科技發展需要中國自己的科技人員自力更生,開創出一條屬於中國科技自身的獨特的發展道路。只有以工程科學為基礎和先導,大力發展原創性工程技術,才能夠根本擺脫國際制約,真正成為工程強國。
「事實上在現代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社會一體化的大科學、高技術、信息化時代,沒有現代裝備和現代工程作為支撐也寸步難行。從這個意義上講,工程科學已經成為現代科學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胡文瑞表示,裝備是人類工程實踐的重要物質保證,決定著工程實踐的成敗與得失,在國家安全領域決定著生死存亡,要從工程大國走向工程強國,必須要從裝備大國走向裝備強國。
李家春在致辭中指出,工程科學思想是錢學森先生以普朗特與馮·卡門為代表的應用力學學派基礎上發表起來的。錢學森認為,要發展工程必須要應用最前沿的基礎科學的成就,再創新,並且同工程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我們的工程發展,才能促進我們的工程的創新。「我們在國際的航天工程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中國的航天工程的實踐中,我們也看到了僅僅60年的時間,從航天事業的起步到發射衛星、同步衛星到『天宮』系列,到『嫦娥』系列,也大概用了60年的時間。這個實踐就證明了工程科學思想是一條成功的捷徑」。
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鐵道部部長傅志寰作了《中國高鐵發展與創新》的主題報告。他介紹,歷經探索突破階段、快速建設階段、自主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經構建了完備的高鐵技術體系,總體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是少數能夠提供高鐵全套技術的國家,同時正在研發時速400公裡的新型高速動車。他指出,長期實踐告訴我們,市場是換不來核心技術,期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靠不住的。核心技術的攻克關鍵在於自力自強,要培育自主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是「內功」,不是「速成品」,不能靠「短平快」。它是長期積澱的結晶,它的鑄就並非三四年的功夫,而是數十年的培育、積累、磨礪、激發的結果。試驗是創新的搖籃,創新的根基和載體是人才,我國自強不息的精神傳統以用戶為主導的研發體系都是創新能力的重要來源。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朱俊強進行了《無人機及其動力關鍵技術分析及驗證》的主題報告。他指出,無人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要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無人機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助推無人機的發展還是靠「信息革命」,其中人工智慧居於提升無人機應用能力的顛覆技術的首位。此外,動力是無人機的關鍵,發動機是無人機的核心,是皇冠上的明珠,而「渦扇發動機絕對是符合國家的利益,如果抓無人機發動機,它『首當其衝』」。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副所長、研究員李碩進行了《深遠海譜系化潛水器研發與應用》主題報告。他介紹了我國深遠海的譜系化潛水器的研發與應用,指出我國已初步構建了深遠海譜系化潛水器裝備體系,形成了全海深探測與作業能力,跨入國際先進行列;構建了世界先進的縱貫海面-水體-深淵-海底的海洋裝備體系,使我國具備了深海/深淵、大洋和基地的探測與作業能力,具備了深遠海技術裝備研發設計能力、試驗保障能力、功能組織能力,為實現高層面的深遠海重大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後疫情時代」,他認為面對海洋問題還應機器人這樣的平臺建立「機器人海洋學」「機器人海底測繪學」等學科,引領技術推動科學研究新模式,擁抱海洋機器人觀測、探測、作業的新時代。
下午,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姜宗林進行了《「高超巨龍」—國家重大科研裝備工程的理論與技術創新》主題報告。國科大資深教授李伯聰進行了《裝備與裝備哲學》主題報告。
論壇開幕式由國科大黨委副書記高隨祥教授主持,主題報告由鋼鐵研究總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副院長戴蘭宏,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魏炳忱研究員分別主持。
相關閱讀:
國科大校長李樹深:「卡脖子」技術大都根源於工程科學
地面最快!我國正開展時速600公裡磁浮列車研究
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是買不來的內功
這組數據展示我國載人潛水器的三次技術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