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工程科學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2020-12-15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近日,我國重大科學裝備捷報頻傳:嫦娥五號完成月壤樣品轉移「挖土」成果將帶返地球,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可以說,在高科技時代,無論是上天、入地、下海,所要解決的都是裝備問題。

  12月8日,以「工程科學與大國裝備」為主題,「2020中國工程科學高峰論壇」在北京懷柔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論壇上,來自於中國高鐵、無人機、深海潛水器、「高超巨龍」和裝備哲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分享了他們在重大工程中的實踐和思考,共同探討了中國裝備理論和工程科學,對進一步制定科學的裝備發展戰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該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和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的指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跨學科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承辦,旨在以工程科學這樣一個工程與科學的交叉領域為核心,凝聚工程界、科技界、哲學界、企業界等多學科不同專業的知識與智慧,促進工程科學的繁榮發展,推動中國科技體系結構的轉型升級。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胡文瑞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工程科學學院院長李家春院士等「大咖」齊聚,來自工程界、科技界、哲學界、企業界和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300餘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李樹深在論壇上表示,在當代中國社會所處特定歷史條件下,工程科學尤其具有獨特戰略意義,它是未來各種戰略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搖籃。工程科學不是傳統的工程技術,而是適應現代工程發展的要求從現代科學中分化、獨立出來的一個全新的科學研究領域,是關於人工物的科學,是現代工程技術的思想源泉和概念基礎。當前面臨困境的晶片、光刻機等光電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等,大都根源於工程科學。沒有電晶體、半導體、材料和計算機等基礎科學一定程度的優先發展,就沒有晶片的設計和製造,光刻機就更是集分子雷射、精密光學等眾多的工程科學於一身的裝備。正是這些以人工物為核心的工程科學發展相對滯後,使得我們難以產生像英特爾、高通這樣一些由實驗室成果直接驅動的高科技企業。

  李樹深認為,裝備作為一種典型的人工物,既是工程與科技結合的產物,又是工程與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工具,在現代工程科技體系發展中具有核心地位。裝備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工程創新與科技創新的尺度。本次論壇以「裝備」為主題進行專題研討,不僅能夠促進鐵路、航空、航天、航海、電子等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裝備工作者之間相互交流,集思廣益、增進共識,而且可以進一步反思不同學科的裝備概念,豐富和完善不同學科領域的裝備理論,建立和發展一般的裝備理論,對於我們制訂科學的裝備發展戰略,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胡文瑞也強調了工程科學和裝備的重要性。他認為,工程科學是根本解決關鍵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的關鍵,未來科技發展需要中國自己的科技人員自力更生,開創出一條屬於中國科技自身的獨特的發展道路。只有以工程科學為基礎和先導,大力發展原創性工程技術,才能夠根本擺脫國際制約,真正成為工程強國。

  「事實上在現代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社會一體化的大科學、高技術、信息化時代,沒有現代裝備和現代工程作為支撐也寸步難行。從這個意義上講,工程科學已經成為現代科學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胡文瑞表示,裝備是人類工程實踐的重要物質保證,決定著工程實踐的成敗與得失,在國家安全領域決定著生死存亡,要從工程大國走向工程強國,必須要從裝備大國走向裝備強國。

  李家春在致辭中指出,工程科學思想是錢學森先生以普朗特與馮·卡門為代表的應用力學學派基礎上發表起來的。錢學森認為,要發展工程必須要應用最前沿的基礎科學的成就,再創新,並且同工程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我們的工程發展,才能促進我們的工程的創新。「我們在國際的航天工程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中國的航天工程的實踐中,我們也看到了僅僅60年的時間,從航天事業的起步到發射衛星、同步衛星到『天宮』系列,到『嫦娥』系列,也大概用了60年的時間。這個實踐就證明了工程科學思想是一條成功的捷徑」。

  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鐵道部部長傅志寰作了《中國高鐵發展與創新》的主題報告。他介紹,歷經探索突破階段、快速建設階段、自主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經構建了完備的高鐵技術體系,總體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是少數能夠提供高鐵全套技術的國家,同時正在研發時速400公裡的新型高速動車。他指出,長期實踐告訴我們,市場是換不來核心技術,期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靠不住的。核心技術的攻克關鍵在於自力自強,要培育自主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是「內功」,不是「速成品」,不能靠「短平快」。它是長期積澱的結晶,它的鑄就並非三四年的功夫,而是數十年的培育、積累、磨礪、激發的結果。試驗是創新的搖籃,創新的根基和載體是人才,我國自強不息的精神傳統以用戶為主導的研發體系都是創新能力的重要來源。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朱俊強進行了《無人機及其動力關鍵技術分析及驗證》的主題報告。他指出,無人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要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無人機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助推無人機的發展還是靠「信息革命」,其中人工智慧居於提升無人機應用能力的顛覆技術的首位。此外,動力是無人機的關鍵,發動機是無人機的核心,是皇冠上的明珠,而「渦扇發動機絕對是符合國家的利益,如果抓無人機發動機,它『首當其衝』」。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副所長、研究員李碩進行了《深遠海譜系化潛水器研發與應用》主題報告。他介紹了我國深遠海的譜系化潛水器的研發與應用,指出我國已初步構建了深遠海譜系化潛水器裝備體系,形成了全海深探測與作業能力,跨入國際先進行列;構建了世界先進的縱貫海面-水體-深淵-海底的海洋裝備體系,使我國具備了深海/深淵、大洋和基地的探測與作業能力,具備了深遠海技術裝備研發設計能力、試驗保障能力、功能組織能力,為實現高層面的深遠海重大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後疫情時代」,他認為面對海洋問題還應機器人這樣的平臺建立「機器人海洋學」「機器人海底測繪學」等學科,引領技術推動科學研究新模式,擁抱海洋機器人觀測、探測、作業的新時代。

  下午,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姜宗林進行了《「高超巨龍」—國家重大科研裝備工程的理論與技術創新》主題報告。國科大資深教授李伯聰進行了《裝備與裝備哲學》主題報告。

  論壇開幕式由國科大黨委副書記高隨祥教授主持,主題報告由鋼鐵研究總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副院長戴蘭宏,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魏炳忱研究員分別主持。

 

  相關閱讀:

  國科大校長李樹深:「卡脖子」技術大都根源於工程科學

  地面最快!我國正開展時速600公裡磁浮列車研究

  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是買不來的內功

  這組數據展示我國載人潛水器的三次技術跨越

相關焦點

  •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院校成功舉辦「天然產物科學高峰論壇暨雄安生命...
    我校成功舉辦「天然產物科學高峰論壇暨雄安生命科學論壇」12月14-15日,河北大學「天然產物科學高峰論壇暨雄安生命科學論壇2020年第二期」在七一路校區成功舉辦。
  • 2020中國西部託育高峰論壇西安交大舉辦
    西安交通大學舉辦8月23日,以「託幼一體化,賦能早幼教」為主題的2020中國西部託育高峰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2020中國西部託育高峰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2020中國西部託育高峰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
  • 台州市建築與房地產法律實務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台州市建築與房地產法律實務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2020-12-14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信通院聯合主辦的2020工業網際網路高峰論壇在哈爾濱成功舉辦
    10月19日,「2020工業網際網路高峰論壇暨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黑龍江)上線儀式」在哈爾濱市成功舉辦。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邢愛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業務資源處處長林嘯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黑龍江省通信管理局局長喬發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呂衛鋒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活動並做主題報告。來自工業網網際網路標杆企業、基礎電信運營商的十餘位專家代表在論壇上進行了主題分享。
  • 2020中國國際體育文化體育旅遊高峰論壇-主論壇成功舉辦
    12月21日上午,2020中國國際體育文化體育旅遊高峰論壇-主論壇在網上成功舉辦。十三五"以來,體育總局高度重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不斷完善政策措施、搭建發展平臺、打造示範工程、營造發展環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很大衝擊,文體旅行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 首屆「仁醫工程」兒科高峰論壇成功召開
    ,陝西摩美得氣血和製藥有限公司支持的「首屆『仁醫工程』兒科高峰論壇」於 2019年11月16日-17日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成功舉辦。;與清華大學合作,舉辦了四期基層醫生中醫藥文化班;與高校合作建立了10個基層醫生培訓基地;舉辦了5屆中醫藥高峰論壇,今天召開的「首屆『仁醫工程』兒科高峰論壇」以後將會每年舉辦一次,希望我們專委會可以和全國的基層醫生們一起努力,繼承好、學習好、發揚好中醫藥適宜技術,為基層中醫藥發展貢獻力量。
  • 2020年第八屆中國(西湖)媒介素養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傳媒學院院長徐小洲致歡迎詞 劉時兵攝7月11日,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媒介素養學術研究基地、浙江省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會和浙江傳媒學院聯合舉辦的2020年第八屆中國(西湖)媒介素養高峰論壇在浙江傳媒學院傳媒大廈22樓會議廳成功舉辦。
  • 2020中國仲裁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9月22日,2020中國仲裁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中國貿促會會長高燕與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等共同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盧鵬起主持開幕式。高燕會長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正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法治建設和國際法治領域合作尤為重要,仲裁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舉辦2020中國數字財政高峰論壇
    2020年10月30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和北京用友政務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聯合舉行「2020中國數字財政高峰論壇暨《2020年數字財政年度報告》發布會」。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兼總裁陳強兵出席會議並致辭。
  • 2020年南通創新區「智能建造」(上海)創新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原標題:2020年南通創新區「智能建造」(上海)創新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 2020長三角農產品新生態高峰論壇在上海農場成功舉辦
    2020長三角農產品新生態高峰論壇在上海農場成功舉辦 探索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上海飛地模式
  • 首屆中國(寧波)「健康增長」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聚焦組織發展,解密企業增長,11月20日,首屆中國(寧波)「健康增長」高峰論壇在寧波影秀城麗筠酒店成功舉辦。本次論壇共邀請到6位資深的專家學者、諮詢顧問、企業高管分別從績效改進、組織體系、人才供應鏈等模塊的本土標杆企業落地實踐,來分享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管理最佳實踐。論壇聚焦組織發展痛點,在內容選擇上充分融合高度、深度和廣度來分享、剖析標杆企業,形式上利用新理念、新體系、新工具來實現企業健康增長。
  • 酷家樂2020中國門窗新技術高峰論壇圓滿落幕
    為此,2020年8月14日,由「酷家樂」總冠名,由全國建築幕牆門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辦,廣東省門業協會承辦的2020中國門窗新技術高峰論壇暨中國定製門窗團體標準研討會在佛山嘉思高酒店召開。、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員劉會濤上臺作《定製門窗工程技術規程標準編制宣講》。
  • 2020第四屆國際電子菸產業高峰論壇在深圳成功舉辦
    12月20日,由中國電子商會指導,中國電子商會電子菸行業委員會主辦的「2020第四屆國際電子菸產業高峰論壇」在深圳寶安萬豪酒店成功舉辦。論壇以「開拓創新·共贏全球」為主題,圍繞技術創新、營銷變革、跨境貿易等話題展開。
  • 2020信用北京暨第六屆信用中關村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2020信用北京暨第六屆信用中關村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時間: 2020-12-23 09:21:13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
  • 2020知交會「地理標誌貿易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11月15日,在2020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2020知交會」)上,作為本屆知交會「灣區論壇」的系列論壇之一的「2020地理標誌貿易高峰論壇」,在廣州開發區和知交會網上平臺,以線上線下同步舉行的方式進行。
  • 2020年首屆河北超益教育園長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8月16日,首屆河北超益教育園長高峰論壇在邯鄲成功舉辦,來自邯鄲各縣區的50多名幼兒園園長、副園長參加了本次論壇,共同探討學前教育的現狀、特別是疫情過後,幼兒園如何做好開園前的準備工作、招生工作、心理調整,並對「象棋進園」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分析。
  • 2020中數科數位化企業用工未來發展高峰論壇西安站成功舉辦
    ​為幫助企業提高稅務風險管控與籌划水平,中數科稅務師事務所特舉辦了《2020數位化企業用工未來發展高峰論壇------新徵管體制下企業稅務風險管控與籌劃》西安站活動。活動於2020年12月13日在西安雁塔區西安高新希爾頓酒店盛大舉行,漢中市南鄭區人民政府、漢中市南鄭區經濟貿易局、漢中市南鄭區經濟合作局領導應邀出席。中國管理科學院產業研究所研究員及客座教授、國際SPEC聯盟稅務顧問;中國稅務學會數字稅務標準委員會委員、中數科稅務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沈利川沈總現場精彩分享。
  • 中國化工 產學研高峰論壇在魯舉辦
    中國化工 產學研高峰論壇在魯舉辦 2020-12-23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峰論壇!聚焦「全球工程經營」熱點問題!
    11月28日,2020全球工程經營高峰論壇於深圳成功舉辦,來自相關政界、學界、業界的200多名精英參加了本次線下論壇,並有超過6000名業界精英收看了線上直播。▲2020全球工程經營高峰論壇本次高峰論壇由天津大學、深圳市商務局、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主辦,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大學國際工程管理學院、天津大學-何伯森國際工程管理教育發展基金、天津大學全球工程經營學科交叉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