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熟悉的童謠穿過大街小巷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
年味兒也越來越濃
有道是「三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
受地理環境
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影響
各地的春節習俗
在細微之處又各具特色
你又是怎麼過年的呢?
接下來請跟隨小編的腳步
一起感受一下各地的年俗吧
踩歲有「節節高升」的美好寓意。在中國民間有守歲、壓歲和踩歲習俗,除夕子夜時,孩子們拿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後,紛紛到屋外去踩芝麻秸。院內地上鋪滿了芝麻秸,孩子們將其踩碎,噼叭做響,人們稱之為「踩歲」。
提起天津,就必須得說說吊錢兒了。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稜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噹噹,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說到陝西,除了想到羊肉泡饃、肉夾饃、臊子麵等美食,就要數他的秧歌了。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裡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
壘旺火又叫燒旺火。是內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的傳統春節習俗。過元宵節有鬧社火的習俗,其中就有一個燒旺火。在民間,點旺火有紅紅火火、旺氣沖天的寓意。
陝西地區廣大,過年也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打醋炭」是其中一種,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保佑來年順利平安。
過年期間,很多地方都有舞龍舞獅高蹺隊,但是在廣西有一種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過年,那就是舞雞舞春牛。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的幽默舞雞歌,使主顧家喜笑顏開。
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曆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吃長菜,是老昆明年飯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也是我兒時深深的記憶。寓意長吃常有,長長久久。昆明人的長菜是將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鍋,一直吃到正月十五過小年。長菜要一根根完整地煮,通常有蒜苗、青菜等等。而餌塊同樣是昆明人過年一定要吃的食品,用老臘肉、老醃菜、青豌豆、甜醬油一起炒,那才是家鄉的味道。除此之外,八寶飯、紅燒魚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除夕這天是要舉行隆重的「跳神會」而且必須穿著豔麗的服裝和奇形怪狀的面具,在各種樂器的伴奏下高歌狂舞,去舊迎新驅邪降,婦女們還會去河邊背「吉祥水」吉人自有福啊,好運爆表,求的就是大吉大利。
1、筅塵日:即年終大掃除。人們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等紮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梁上的灰塵蛛網,同時也用「桌布巾」來清洗各種農具、物品。「筅塵」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清潔乾淨,以便能清清爽爽過個年。
2、蒸碗糕:「筅塵」節之後,在閩南一帶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晉江、石獅等沿海一帶,為過好春節,還要蒸「碗糕」,這「碗糕」也稱為「發糕」。
廣州迎春花市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盛會,廣州人民的一場嘉年華。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錦、人海如潮,熱鬧非凡。作為明代「廣東四市」之一的廣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揚五洲,飲譽四海。迎春花市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景觀。其不但呈現了古老的嶺南地區人民群眾的春節習俗,更與廣州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迎春花市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
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何為年味?
言人人殊 味有不同
你的家鄉的春節習俗是什麼呢?
快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新年將至
各地經管學子紛紛送上祝福
攜著家鄉獨有的「年味」
來給大家拜年啦
願您在新的一年裡
萬事順意 牛氣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