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也有「移民潮」

2020-12-11 上觀

 

最近幾次回上海,我最常聽到的一個話題莫過於「移民」。上海朋友問我香港好不好,我說越來越多香港人也正考慮移民。被我這麼一說,我的上海朋友大多反應很詫異,有些朋友反問我,上海人想移民香港,香港人又想移民哪裡?

 

香港「移民潮」再起

 

在香港,我個人感覺好像從2012年開始,特別是在2012年夏天的國民教育風波之後,身邊越來越多香港人開始談論移民這個話題。熟悉香港事務的人都清楚,移民對香港來說本不是什麼新的話題。

 

歷史上,香港已經出現過幾次「移民潮」,更有趣的是,之後也出現過幾次所謂的「回流潮」。兜兜轉轉,不少拿了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等外國護照的香港人,最終還是決定回到香港……

 

為何最近「移民」又重新成為香港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呢?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在移民問題上,這個「宗」無非就是信心的問題。關於香港,內地官員最常說的一句話可能就是「香港明天會更好」,出自當年已故國家領導、「一國兩制」設計者鄧小平向香港市民作出的承諾。

 

回歸16年有餘,如今港人又重談移民話題,話題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除了「國教風波」之後香港民眾對香港社會體制的反思,使得一部分人萌發「大不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潛意識移民心態。此外,2017年香港普選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及「50年大限」臨近等敏感議題的討論此起彼伏,也是令不少港人開始盤算「B計劃」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近年來陸港之間關係微妙,其中的原因相當複雜。但從本地居民的立場來看,有不少人認為香港社會資源有限,已經無法承受大規模訪客。因此「限奶令」、限制「雙非孕婦」等容易激化內地訪客政策的出臺,也是在意料之中。

 

站在梁振英特首的角度,「本地居民優先」的政策也無可厚非,好像梁振英自己主導的「港人港地」買樓新政也是「本地居民優先」宗旨的體現。也許,最能理解港人不滿情緒的,莫過於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居民,類似本地與外地居民在公共資源共享(如醫療、高考)領域的分歧也屢有發生。

 

類似的問題,在北京智庫的研究報告中其實也有提及。

 

比如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發布的《2013-2014年旅遊綠皮書》,預測今年訪港的內地旅客會突破4100萬人次,與此同時,《綠皮書》也指出雖然內地惠港措施有助推動旅業,但同時提到隨著內地自由行赴港人數逐年強勁增長,令香港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顯現,自由行負面效應已經浮現。包括水貨客問題、通脹及文化衝突等,逐漸引起廣泛關注。

 

臺灣成港人移民大熱地

 

說到移民,香港人又會考慮哪裡呢?這個問題又好像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有人考慮移民去澳大利亞,該國包括雪梨、墨爾本在內許多大城市華人本來就多。加拿大也是港人的一個移民首選,要知道溫哥華的英文Vancouver早已有「Hongcouver」這樣的暱稱,暗示在溫哥華居住的港人太多,溫哥華儼然已成香港人的第二故鄉。

 

不過移民加拿大最大的問題(除了錢以外)就是一個字——冷,許多港人都耐不住加拿大的冬天,又紛紛「逃」回香港居住。想溫暖一些也行,比如泰國清邁,但是泰國最近幾年政局不穩。

 

又或者新加坡?新加坡一點不冷,不過夏天太熱,加上地方太小(面積比香港小),部分港人,尤其年輕人,不認為新加坡是一個移民的好選擇。雖然從醫療、教育、住房保障等角度來看,新加坡對中產家庭以及退休階層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超級有錢的,會考慮移民一些歐洲「富豪」國家,比如瑞士、維也納。不過這些地方的移民門檻很高,想拿永久居留權也不容易。除了加拿大、新加坡這樣的「平民版」移民,最近不少港人口中常提到的移民地點還有一個,那就是寶島臺灣。

 

香港人對移民臺灣的興趣在去年,幾乎已經到了一種「躍然紙上」的狀態,至少從香港和臺灣兩地的媒體看來。一時間,臺灣媒體紛紛以「港人移居臺灣」為題大肆宣傳,形容臺灣已成香港人的「最新移居樂土」。

 

有報導指出單單在2013年9月,移民臺灣的港人數量「猛增6倍」,而網上更出現「撤退到臺灣」的群組,粉絲多達五六千人,每天津津樂道如何最省錢、最快捷移民臺灣……

 

事實上,香港人移民臺灣一點都不難。根據臺灣移民部門官方資料,依照《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相關規定,要定居臺灣須向陸委會申請,符合連續居留滿一年,或連續居留滿2年,且每年在臺居住270日以上,連續居留期間在臺居留一年內,出境不得超過30天。

 

當香港電臺電視新聞紀錄片《鏗鏘集》和香港商業電臺的廣播劇《十八樓C》幾乎同期推出關於移民臺灣的專題節目時,連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也不得不趕緊站出來「澄清」,指香港人選擇去臺灣「永久定居」和「短期居留」是兩件事。官方數據顯示,香港和澳門居民於2013年1至9月獲批臺灣定居許可的人數為486名,較2012年同期的576名還下跌了14%。

 

不少港人對此「澄清」認為只是政府玩弄文字遊戲,而忽略港人內心深處再度翻湧的移民潮。無論是定居還是居留,筆者身邊談論未來去臺灣長期定居(但同時仍可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所以並不影響隨時返港居住)的朋友確實越來越多。有不少年輕人現在就開始考慮籌錢在臺灣買樓,為幾十年後的養老退休做準備。

 

前些日和幾位好友聚會,期間又談到移民臺灣這個話題。許多人在移民臺灣問題上,最大的顧慮還是區域安全。

 

兩岸統一是一個北京和臺北終將面對的政治難題。究竟通過何種方式統一,如果照搬港澳兩地「一國兩制」模式,臺灣民眾未必接受,移民臺灣的香港人又可能有著歷史重演的感受。結果把臺灣和新加坡一比較,不少人還是覺得,不如移民新加坡,一勞永逸。

 

「移民熱」背後更需關注

 

其實,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香港人想往哪裡移民。當「移民」再次成為香港社會熱烈討論的一個話題,出現這個話題的深層次原因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也可能是北京中央政府、香港特區政府都需要迫切思考、緩解的一個問題。

 

移民不僅僅移走錢,更移走人。香港之所以是香港,和香港的歷史,乃至香港人所秉承的「獅子山」精神密切相關。錢沒了,可以再賺,人走了,要再喚回以港為家的那份感情和信心,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

 

筆者2008年移居香港,香港對我而言是「新家」,相比上海而言,也是我的「第二故鄉」。就個人感受而言,無論移民哪裡,歸根結底還是信心兩字,一來你對你生活的這座城市是否有足夠信心;二來,你對這座城市是否有歸屬感。

 

移民到一個新的地方,好比是談一場戀愛。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否則你只是「為移民,而移民」,這樣無論移到哪裡,你總覺得這個地方不屬於你。你也只是一位過客而已,那會是一件很悽涼的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支玲琳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

相關焦點

  • 新竹市歷次移民潮 - 中國臺灣網
    第一波漢移民潮發生於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時,由王世傑率領其家鄉福建泉州的族人182餘人,進入新竹墾拓,開啟了漢人入墾新竹之始,更精確的說,應是福佬人入墾新竹的開始。   第二波來到新竹的移民是客家人。
  • 中國富豪移民潮:移民的五大動機揭秘
    中國富豪移民潮:移民的五大動機揭秘 2011-10-31 10:42:30 [來源:湖南在線綜合] [大陸同胞移民方向除美國、加拿大等國,還有一些是香港、澳門等地區。   「雖然移民的人越來越多,但大家也都更理性了。」師青說,比如很多人移民後都會保留中國國籍,這樣之後無論是回國內探親或工作,都不受時間等方面的限制,而且其直系親屬在中招、高招考試中,還可享受加10分的待遇。
  • 川普將增兵阻攔移民潮,當初施壓翁山蘇姬的態度去哪了?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11月1日,浩浩蕩蕩的中美洲移民潮依舊在向目的地美國前行,他們從宏都拉斯,瓜地馬拉等國集結,組成隊伍進入墨西哥,婉拒了墨西哥留下的請求,執意前往美國,但是他們在美國邊境等到的不是美酒與食物,而是川普派出的軍隊
  • 再次爆發「移民潮」?1.5萬富豪撤離,國家終於出手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富豪選擇是一樣的,在國內也有這樣一群富豪,當獲得了經濟自由之後,就開始轉移陣地,離開自己的祖國,移民海外,並且也把資金轉移到海外。 中國再次拿到了第一,連俄羅斯也只能屈居第二,而這個數量同比2017年的數據,增加了一半左右,因此說國內再次爆發了「移民潮」。如此龐大的增長量,不得不說非常的驚人。
  • 你逃離北上廣的時候,香港年輕人正忙著移民臺灣
    「個個都說香港好辛苦,要來臺灣,旅遊和移民是不一樣的,你出來旅遊是放假,逃離香港,心情好,看到的東西當然好,其實臺灣也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香港,移民潮洶湧------梁先生是過來人,他清楚,沒有一勞永逸的「世外桃源」,臺灣當然也不是香港人的「避風港」,這裡也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
  • 源於歷史上的3次「日本移民潮」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中國歷史上的3次「日本移民潮」。 今天帶你了解移民潮背後的故事。 中國和日本的交流往來,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代。當時的日本在吞併30多個小國後,成功建立起第一個國家——邪馬臺國。公元239年,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者出使曹魏,向魏國皇帝曹丕上貢,並接受了封賞。
  • 國際最新研究:加勒比地區在歐洲人到達前已歷經兩次移民潮
    國際最新研究:加勒比地區在歐洲人到達前已歷經兩次移民潮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研究論文稱,在歐洲人到達加勒比地區之前,已有人類在兩次大的移民潮中定居於此。
  • 2020年,香港終於清醒了
    在之前的二十多年,香港人在23條立法上拖拖拉拉的心態已不能被中央所接受,如果香港人自己做不到,就只能由中央出手了。這既是中央擁有的權力,也是香港人應盡的責任。 當然,香港國安法對香港有定海神針的作用,但香港畢竟受英美影響極深,也不能說香港國安法訂立後就可安枕無憂。 以香港的防疫措施為例,筆者至今都不明白為何香港政府不肯參考內地的做法。
  • 1.5萬人移民,國內驚現「富豪移民潮」?國家「出手」了!
    富豪「移民潮」由來已久很多人認為,富豪「移民潮」是最近兩年才興起的,其實並不是。早在10多年前,我國的富豪移民現象就已經非常普遍了,只是受限於當時的信息傳播速度,所以很多人對此並不了解。例如據貝恩諮詢發布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個人資產超過了1億元的大陸企業家,有27%已經移民。
  • 洛杉磯華人悄然興起「二度移民潮」 目標對準賭城
    洛杉磯華人悄然興起「二度移民潮」 目標對準賭城     華人在賭城謀生方式多種多樣。超市、餐館、賭場 之外,還有華人藝術家為遊客雕像,從早忙到晚。
  • 下南洋:中國古代移民潮 明清時中國人為何漂洋過海下南洋
    談遷的《國榷》中也有類似的語錄:「東南諸島夷多我逃人佐寇」 。南洋,是今天的東南亞一帶,當時正處於英國和荷蘭的殖民統治之下,兩國正對南洋進行加速開發,對勞動力的需求非常大。正是這一契機,讓中國閩粵地區的居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 香港移民潮顯現:下半年欲移民澳洲港人激增30%!新冠變種,英國緊急...
    香港金管局:11月外匯基金境外資產增加837億港元至39607億港元。歐盟歐元區10月工業產出環比增2.1%,預期增2%,前值由減0.4%修正為增0.1%;同比減3.8%,預期減4.4%,前值由減6.8%修正為減6.3%。
  • 移民潮開始出現,大量富人移民究竟為什麼?終於有了答案
    來源:不執著財經隨著國家的政策逐步對外開放,近年來我國頻繁出現移民潮。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富豪移民數達到1.5萬人次。社科院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每年的移民人數都呈現上升趨勢,美國依舊是中國移民數量最多的國家。
  • 港媒:更多中國內地父母希望孩子到香港上學
    香港《南華早報》10月28日文章,原題:更多中國內地父母希望孩子到香港上學一個由子女出生在海外的內地父母組建的網絡論壇發現,越來越多內地父母希望子女長途跋涉到香港上學。該論壇創始人威廉·周說,他感到會員的態度已發生重要變化,「兩年前我們的調查發現,約2000個會員家庭打算送孩子到香港接受教育,他們大多生活在珠三角。如今這個數字要大得多。我們的會員已從當時的2萬增至4.3萬。」他估計兩三成會員有此打算,即便這意味著每天來回奔波甚或冒著與子女分離的風險。這種變化是兩地生活費用差距迅速縮小,以及內地中產家庭又一輪尋求更好教育、更清潔空氣和更自由社會的移民潮所致。
  • 港媒:是時候解決「雙重國籍」建立「中國香港公民」身份制度了
    雖說「人各有志」,但這波移民潮確實反映不少港人對國家的責任意識和政治忠誠相當薄弱。歸根究柢,是香港只有「居民」而鮮少「公民」的法律概念和身份制度,令香港「中國公民」無法形成與內地「中國公民」相應的認同和情感。特區政府至今未曾正視港人身份的尷尬,明顯失責。
  • 香港年輕人移民臺灣,只是因為房價過高嗎?
    而這個時候,香港的年輕人卻考慮著 「移民」到臺灣,造成這一波「移民潮」的原因,香港的高房價也是其中之一,而這裡面還有其他原因嗎?香港的高房價是眾所周知的,而且不止是房價,房租、鋪租也是非常高的,在香港,你如果當一個普通的香港中產,想買一個5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不吃不喝工作30年。
  • 東方之珠:香港之歌,回歸之歌
    這既是現代中國強盛繁榮的國力標誌,在管理香港問題上實施其一國兩制的方針,更為未來海峽兩岸的統一,確立了一個方向。同年,一首名叫《東方之珠》的歌曲,也因為代表性的呈現出香港的滄桑變化,因此在回歸的氣氛中重新流傳起來,更在未來成為所以香港主題的流行音樂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首歌曲。
  • 從學徒開始學會察言觀色,李嘉誠生意又瞄準欲成英國公民的香港人
    隨著香港GAF出臺,近300萬持有BNO護照的港人移民英國意願大增,近期「移民英國」關鍵字搜索量激增四倍,單日諮詢電話急增10倍。前不久,詹森政府準備向近 300 萬持有英國國民(海外) BNO護照的香港公民提供在英國居住和工作的權利,使他們更容易走上成為英國公民的道路。而黃和記黃埔一個英國拿地10多年沒被批准建設的項目突然被英國政府近日大開綠燈,將在倫敦泰晤士河附近動工興建大型地產項目Convoys Wharf,該項目預計總投資100億港幣。
  • 伊莎貝拉·張:英國的月亮,並不像某些香港人想的那麼圓
    【文/伊莎貝拉·張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在今年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份裡,我認識到不能將香港的自由視作理所應當。從2019年初開始的抗議運動已經席捲香港達數月之久,但政治氣候在今年夏天突然發生了變化,當時北京通過了一部涉及範圍廣泛的國安法,許多人將這部法律看作是對異見人士的打壓。
  • 第四次移民潮太洶湧 小心「芝加哥事件」再現
    第四次移民潮太洶湧 小心「芝加哥事件」再現 朝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