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77年(甲子) 周幽王5年、魯孝公19年、齊莊公18年、晉文侯4年、秦襄公元年、楚若敖14年、宋戴公23年、衛武公36年、陳平公元年、蔡釐侯33年、曹惠伯19年、鄭桓公30年、燕頃侯14年
秦襄公元年,將妹妹繆嬴嫁給西戎的豐王為妻。(《史記·秦本紀》)
前776年(乙丑) 周幽王6年、魯孝公20年、齊莊公19年、晉文侯5年、秦襄公2年、楚若敖15年、宋戴公24年、衛武公37年、陳平公2年、蔡釐侯34年、曹惠伯20年、鄭桓公31年、燕頃侯15年
乙丑年,周幽王六年,冬季十月初一,發生日食。(《綱鑑易知錄·卷三·周紀·幽王》)
秦襄公二年,西戎圍攻犬丘,世父率兵反擊,結果被西戎俘虜。過了一年多,戎人才將世父放回。(《史記·秦本紀》)
前775年(丙寅) 周幽王7年、魯孝公21年、齊莊公20年、晉文侯6年、秦襄公3年、楚若敖16年、宋戴公25年、衛武公38年、陳平公3年、蔡釐侯35年、曹惠伯21年、鄭桓公32年、燕頃侯16年
周幽王七年,虢(即南虢國。西虢於西周末年東遷至三門峽、平陸一帶,建都於下陽,這時稱作北虢;公元前775年,虢人滅焦,將都城遷至上陽,這時稱作南虢。東遷後的西虢、北虢、南虢,只是不同時期的稱謂,實為同一國。此時南虢國的國君為虢石父。)人滅焦(西周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召公奭之子譙侯,故址在今河南陝縣西)。(《今本竹書紀年·卷下·幽王》)
前774年(丁卯) 周幽王8年、魯孝公22年、齊莊公21年、晉文侯7年、秦襄公4年、楚若敖17年、宋戴公26年、衛武公39年、陳平公4年、蔡釐侯36年、曹惠伯22年、鄭桓公33年、燕頃侯17年
鄭桓公受封三十三年,百姓都擁戴他。周幽王任命他為司徒(官名,掌管民戶、土地、徒役的輔政大臣,相傳商代已置,西周時與司馬、司空並稱為「三公」)。他能團結安撫宗周一帶的百姓,百姓都很高興,因而黃河、洛水一帶的人民都很懷念他。(《史記·鄭世家》)
前773年(戊辰) 周幽王9年、魯孝公23年、齊莊公22年、晉文侯8年、秦襄公5年、楚若敖18年、宋戴公27年、衛武公40年、陳平公5年、蔡釐侯37年、曹惠伯23年、鄭桓公34年、燕頃侯18年
戊辰年,周幽王九年,夏季六月,降霜。(《綱鑑易知錄·卷三·周紀·幽王》)
幽王廢黜申後及太子姬宜臼,以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姬宜臼出奔申國。(《綱鑑易知錄·卷三·周紀·幽王》)
褒姒不喜歡笑,幽王千方百計想讓她笑,她就是笑不起來。幽王設有烽火臺和大鼓,若敵寇來犯就點燃烽火。有一天,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帶兵馳援,到了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見此情景竟然大笑起來。幽王很高興,就為褒姒多次點燃烽火。後來烽火失去信用,諸侯們來的越來越少了。
幽王任命虢石父(虢文公的後代,姬姓,名鼓,字石父,故又稱虢公鼓)為卿(周國的執政官,諸侯國的執政官稱「大夫」,但大諸侯的執政官也有實際為卿者),主持國政,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幽王卻任用他。(《史記·周本紀》)
鄭桓公做司徒一年,幽王因為寵愛王后褒姒,朝政頗多弊端,有的諸侯就背叛了王室。於是桓公問太史伯陽:「王室多故,我逃到哪裡才能擺脫災難呢?」太史伯陽說:「唯獨洛水之東,黃河、濟水之南可以安居。」桓公說:「為什麼?」太史伯陽說:「那一帶接近東虢和鄶國(古國名,妘姓,相傳是祝融的後裔,在今河南新密東南,公元前769年為鄭國所滅),而虢、鄶之君貪婪好利,百姓不附。如今你為司徒,深受百姓愛戴,你如果請求住在那裡,虢、鄶之君見你正在當權,就會輕易地分給你土地。如果你確實住在那裡,虢、鄶之民就都是你的百姓了。」桓公說:「我想往南到長江邊上,如何?」太史伯陽說:「從前祝融為帝嚳高辛氏的火正,他的功勞很大,他的後人在周朝尚未興盛,楚國就是其後裔。周朝衰弱,楚必興旺。楚若興旺,對鄭不利。」桓公說:「我想居於西方,如何?」太史伯陽說:「西方之民貪婪好利,難以久居。」桓公說:「周朝衰落後,哪個國家會興盛呢?」太史伯陽說:「大概是齊、秦、晉、楚吧?齊國,姜姓,是伯夷的後裔,伯夷輔佐帝堯掌管禮儀。秦國,嬴姓,是伯益的後裔,伯益輔佐帝舜懷柔百物。他們和楚國的祖先,都曾有功於天下。而周武王攻克殷紂後,成王封叔虞於唐,那裡地勢險阻,如果再推行德政,那麼周王室衰落後,晉國必然興盛。」桓公說:「好。」於是向幽王請求,將鄭國的百姓遷到洛水東部,而東虢和鄶國果然獻出十個城邑,桓公就在那裡立了國。(《史記·鄭世家》)
前772年(己巳) 周幽王10年、魯孝公24年、齊莊公23年、晉文侯9年、秦襄公6年、楚若敖19年、宋戴公28年、衛武公41年、陳平公6年、蔡釐侯38年、曹惠伯24年、鄭桓公35年、燕頃侯19年
前771年(庚午) 周幽王11年、魯孝公25年、齊莊公24年、晉文侯10年、秦襄公7年、楚若敖20年、宋戴公29年、衛武公42年、陳平公7年、蔡釐侯39年、曹惠伯25年、鄭桓公36年、燕頃侯20年
周幽王十一年,申國人、鄫國(國名,姒姓,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北鄫城,春秋時為魯國附庸,被莒所滅)人及犬戎入侵鎬京,殺了幽王及鄭桓公。犬戎又殺王子伯服,俘虜褒姒而歸。申侯、魯侯(疑為鄫侯的誤寫)、許男(許國之君,姜姓,男爵。許國在今河南許昌東,始封君為伯夷的後裔文叔,戰國初期為楚所滅。)、鄭子(即鄭武公姬掘突)在申國立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虢公翰(南虢國之君,虢石父之子,姬姓,名翰)則在攜(地名,今地不詳,當在鎬京附近)立王子餘臣(周幽王之弟,姬姓,名餘臣)為王,是為周攜王(周朝於是形成二王並立的局面。)。(《今本竹書紀年·卷下·幽王》)
庚午年,周幽王十一年。幽王想殺掉故太子姬宜臼,向申國要人。申侯不給,幽王於是討伐申國。申侯與鄫國人召集西夷犬戎攻伐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沒有救兵前來,犬戎於是在驪山(亦稱酈山,山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南,當時周都鎬京的正東偏北)下殺了幽王,俘虜了褒姒,並殺死了鄭桓公,將周朝的財物席捲而去。晉文侯、衛武公、秦襄公率兵救援周朝,平定了犬戎,與鄭國世子姬掘突在申國共立故太子姬宜臼,是為周平王,西周於是滅亡。(《綱鑑易知錄·卷三·周紀·幽王》)
秦襄公七年春季,周幽王因寵愛褒姒而廢黜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嫡子,並且多次欺騙諸侯,諸侯都叛離了他。西戎中的犬戎與申侯共同伐周,殺幽王於酈山下。秦襄公率兵救周,力戰有功。(《史記·秦本紀》)
衛武公四十二年,犬戎殺了周幽王,衛武公率兵前去幫助周朝平戎,立有大功,周平王封武公為公爵。(《史記·衛康叔世家》)
鄭桓公遷國後的第二年,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同時殺死了桓公。鄭國人共立桓公之子姬掘突(姬姓,鄭氏,名掘突,一名滑突,為鄭國第二任君主,前770年-前744年在位),是為鄭武公。(《史記·鄭世家》)
參考書目:
1.《史記》 [漢]司馬遷著 韓兆琦譯註(中華書局,2010年6月北京第1版)
2.《竹書紀年》[梁]沈約注(上海涵芬樓影印天一閣刊本)
3.《綱鑑易知錄》 [清]吳乘權等輯 劉韶軍等譯(中華書局,2012年2月北京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