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共享單車將在90天內結束戰爭」的業內斷言失效後,又有聲音表示2017年共享單車市場才將是「大血戰」的一年。近期單車市場清場的格局似乎正在隱現,一方面是6月13日出現首家停止運營的中小品牌共享單車,一方面是6月16日摩拜宣布又獲得超6億美元融資。
但共享單車「馬太效應」大格局初定的現實,仍然不能阻止中小單車品牌繼續「廝殺」的熱情。近段時間在全國有「黃金」單車和七彩單車紛紛出世,在成都也有公司剛剛成立的自由GO電單車和黑拜單車中場加入「血戰」,成都本土單車品牌1步單車也在近兩個月新增投放10餘萬輛新車。種種跡象顯示,這場戰爭結束得不會如預想那樣快。
▲成都街頭與摩拜、ofo角力的1步單車
市場飽和?
中小單車品牌「廝殺」熱情不減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近20家共享單車品牌投放了約200萬輛共享單車,2017年預計投放總量接近2000萬輛。而成都市交委的數據顯示,在大的共享單車品牌不斷加碼後,截至4月15日,成都共享單車總量也已超過50萬輛,呈現出相對飽和的態勢。儘管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仍然不明晰,但紅海爭奪戰卻越演越烈。
今年6月,先是酷騎「黃金版」共享單車已6月7日同步投放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西安5座城市,宣示了在ofo、摩拜的高市場佔有下,中小單車品牌仍然堅強的存在。同時七彩單車也正式對外發布七彩單車「終結者7號」系列單車。其創始人兼CEO羅海元介紹,「該系列單車擁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將於近期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五個一線城市同步投放。」
除了全國型的共享單車品牌,記者發現成都的一波本土共享單車企業也在最近紛紛加碼市場:1步單車在5、6月加投了10萬餘輛單車,今年剛剛成立的自由GO在5月底推出了電單車,同樣是今年上半年才中場加入共享單車市場的黑拜單車6月9號才開始正式投放。據黑拜單車創始人、CEO王政介紹,「目前第一批已經投放一萬多輛,接下來第二批還會增加,下半年擬在大成都範圍投放15萬輛黑拜單車」。
同時,與多數依靠融資才進入市場的中小單車品牌來說,這三家成都本土單車品牌,除1步單車獲得了融資外,黑拜單車、自由GO前期幾乎都是創始人自有資金投入。在靠資本驅動的共享市場,這種舉動幾乎就是一場豪賭。但這也顯示了,中小單車品牌在這場戰鬥的中場「廝殺」中仍然熱情不減。
▲成都街頭新出現的黑拜單車
格局已定?
不到最後一切仍是未知
第三方數據機構比達諮詢2017年一季度中國共享單車市場報告統計,2017年3月共享單車整體用戶規模達到3012.5萬人,環比增長近30%,比2016年底增長超過1倍。ofo一季度市場佔有率達51.9%,摩拜單車為40.7%。
易觀千帆的數據則顯示,今年5月,ofo和摩拜分別以2537萬和2244萬的日活躍用戶數站在單車領域塔尖,遠遠超出第三名永安行116萬的日活躍用戶。
在共享單車巨頭佔據市場、但盈利模式仍然不清晰的困局大勢下,與大型單車品牌實力相去甚遠的成都單車品牌為什麼仍然要堅持跟進這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他們的想法或許也真是因為這個行業的瘋狂。
黑拜單車創始人、CEO王政向成都商報記者介紹自己選擇中場冒險進入的原因時表示:「
騰訊和阿里巴巴都不是第一批進入網際網路行業的,如今卻是亞洲甚至世界領先的網際網路企業,因此並非第一批進入就能夠一直保持領先。我們雖然起步於成都,但眼光卻並不止於成都。我們有優秀的團隊,有信心在將來成為共享經濟行業的領導者。」王政同時表示,「成都需要出一家能在全世界叫得上名字的網際網路企業,我們正在努力著。」顯得豪情滿懷。
1步單車聯合創始人林袁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表示:「堅持投放的原因十分簡單,因為到目前為止單車數量與用戶數量是成正比的,而我們在投放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共享單車可以做到真正的效率最大化,這也是目前我們企業的發展方向。」林袁相信依靠加大技術創新,在未來的共享單車市場中,1步單車將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的共享單車市場還處在市場競爭的大環境當中,仍然不斷有新的企業或資本加入到戰局裡來,所以一切的未來,仍然是一個未知數。」林袁說。
清場開始?
首家停止運營單車企業出現
儘管大多中小單車品牌在今年的中場「廝殺」中仍然信心滿滿,但清場的陰影也在開始瀰漫。就在6月16日摩拜單車宣布完成超過6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創下共享單車行業單筆融資最高紀錄的同時。另一方面,重慶的共享單車品牌悟空單車正式運營僅僅4個月左右後,宣布停止運營,退出市場。
悟空單車創始人雷厚義事後公開介紹時表示,「悟空單車前後運營的四個月裡,累積一萬多用戶,收了一百萬押金。最高的時候,每天日活兩三千。期初用戶也付費,收了四五萬元,後來就免費騎了。截止項目關閉,我們總計虧損300萬左右。」
雷厚義透露,之所以停止運營,主要是沒有融到資,「想打這場仗,首先得有錢。我當時在網上給真格基金等投資機構都發了BP,基本上無下文,有好幾家也回了,但都覺得我們做成的希望渺茫。」
在接受公開採訪中,雷厚義也真實講述了中小單車品牌在巨頭擠壓下的發展困境:「對於小公司而言,共享單車行業很殘酷,頭部集中效應太嚴重,資金集中,資源集中,比如供應鏈資源、媒體資源。摩拜和ofo等形成了巨大黑洞,後起的單車品牌成長空間並不大,只能做一些小城市。然而,如果做不大,你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並表示,自己也去找過ofo,希望被併購,但對方沒意向。
ofo和滴滴的早期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曾公開對外表示:「共享單車市場的下一步首先是清場,把小的公司全部清掉,和以前打車差不多,最後留下兩個PK。目前已經有單車項目關閉,在未來的幾個月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單車項目自己關掉。因為它們的體量和規模太小,收購價值也不大。」
結局如何?
未來或出現兩超多強的局面
共享單車核心城市覆蓋率已接近飽和,但未來一到兩年,整個城市市場的主旋律與優先選項,仍是擴張。易觀網際網路汽車與出行研究中心資深分析師張旭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之所以在市場大的格局已經初步確定的情況下,大量的共享單車品牌還是這麼熱衷擴張,主要是因為「共享單車需要自己去買車,屬於重資產模式,但是是重資產模式中最輕的一個,兼具重資產和輕資產兩重屬性。重資產擴張速度慢,輕資產可以很快的去教育和發展用戶。對中小品牌來說,在一二名已經確定的情況下,他們還可以去爭奪三四名。因此,只有還有資本投入,他們仍然在選擇持續進攻。」
其次,對很多中小單車品牌來說,前期已經做了大量投入,可能越到中場越是進退兩難的地步,在這種不進則退的困境下,更多中小單車品牌可能是在被迫擴張前景。此外,單車市場最後走向兼併整合是大趨勢,現在不刷存在感,未來連被兼併的價值都沒有。
張旭最後表示,「未來的市場格局,可能是雙寡頭的存在,但中小單車企業仍然有擠出自己一定的盈利生存空間,儘管可能跟前兩名比,差距很大。這個過程中也會伴隨大量中小單車企業被洗牌,最終形成『兩超多強』的局面。」同時,張旭還認為,共享單車最終也會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儘管目前仍然不知道這種盈利模式最後到底會是什麼。
對於共享單車大戰具體何時才能見分曉,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此前則認為「要看資本對效率的忍受力,現在資本太瘋狂,所以還要再看幾個月,看有沒有變局的機會出來。最終也還是要看這個盈利模式是不是成立,這是商業本質。」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劉久林 攝影報導
編輯敬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