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龍城是海灣中國貨物中心之一
【環球時報報導 特派記者 盧長銀】波斯灣,世界最重要的石油輸出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它的東面是伊朗,西面是海灣六國。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的司令部就在海灣六國之一的巴林。作為阿拉伯世界唯一的島國,巴林幾乎處于波斯灣西岸的中心,通過跨海大橋與該地區的「老大」沙特相連。
《環球時報》記者在巴林採訪期間,正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沙特、埃及、伊朗三國。中國客人的到來也感染了這個面積不大的島國。記者採訪中接觸到多位巴林政府部門官員,「一帶一路」成為他們頻繁提及的「熱詞」。巴林官員希望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打造海灣樞紐的戰略雄心溢於言表,而在此打拼的中國商人也有「樸素」的目標:希望兩國越來越友好的大環境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生意。
龍城,濃縮中國商人的打拼 一串串大紅燈籠懸掛屋頂,金色龍鱗圖案的壁紙包裹著支撐房頂的柱子,走進位於巴林首都麥納麥東北部穆哈拉克區的龍城,感覺如同到了國內某個高檔的批發市場。唯有眼前流動的白袍或黑袍身影提醒記者,這裡是與北京隔著五個時區的海灣國家。
商場裡是一個個檔口,店主大都是中國人。貨物品類眾多,既有服裝、鞋帽、箱包等小商品,也有家具、建材、電器、汽車等大物件。在一個賣小裝飾品的店鋪前,記者和店主聊了起來。小夥子來自山西,有點靦腆,是頭一回做生意。記者問:「第一次做生意就跑到這麼遠的地方,很了不起啊。」他解釋說,是在朋友推薦下一塊過來的。問到生意情況,小夥子說:「還可以,許多沙特人也開車過來買東西。」
在龍城經營著兩家皮包檔口的盛女士要老練得多。她來自上海,在杜拜的龍城也有檔口。「生意挺好,當地人對中國人很友好,剛開業時,客人到店裡經常熱情地打招呼:『歡迎到巴林來。』」盛女士說,她賣的包多在300塊人民幣左右,當地面值最大的貨幣是20第納爾(約合330元人民幣),超過20第納爾接受程度要低一些。
問到在巴林經商有沒有困難,盛女士說,巴林各方面環境都挺好,唯一擔心的是以後不要出現「肥耗子現象」。巴林現在稅費較低,基本上只有5%的進口關稅。現在杜拜那邊傳言要加收增值稅,希望以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進來以後,巴林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上海人一般不願出來闖蕩,我們大老遠到中東做生意,無非是為了多賺點。」盛女士還提到習近平對沙特的訪問:「我們中國現在是商品的海洋,習大大的訪問會促進中國跟海灣國家的關係,對中國人營商環境的改善也是好事。」
巴林只有120多萬人口,為什麼要在這裡建這麼一個大型的中國貨物中心?巴林龍城的管理方中國中東投資貿易促進中心中東區執行總裁鄭碩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巴林龍城是繼杜拜龍城之後中國中東投資貿易促進中心在海灣地區運營的第二家中國貨物中心,本來目標是海灣最大的市場沙特,但由於沙特不是特別開放,限制較多,而巴林與沙特距離僅數十公裡,有跨海大橋相連,每年有大約四五百萬沙特人到巴林旅遊、購物,所以就選在了巴林。對於中國一些小型企業來說,在外面單打獨鬥可能比較困難,通過龍城這樣一個平臺,小型民營企業可以「抱團出海」。
談到中國商品的名聲問題,鄭碩表示,最近這幾年有了明顯的改觀,以前為了搶市場,中國人往往接受非常低的報價,太便宜自然難以保證質量,一些外國人不知道中國也有好東西。現在情況正在改善,質量上去了,也能賣更高的價,「再也不是一元、兩元店的時代了。」他還介紹,在海灣國家經商往往需要「保人制」,找當地人做保人,保人持有一定股份,而在龍城,中國企業主可以100%持股。
「在中東,巴林可以說是最開放的國家之一,營商環境相當寬鬆,政治也穩定,對於外來投資者,我們很難再向當地政府提更高要求。」 為吸引中國投資,「也是拼了」 在巴林打拼的並不只有中國小型企業,據巴林經濟發展委員會介紹,在該國開展業務的中國企業還有中國銀行、中國港灣工程公司、重慶國際複合材料公司等不少大企業。華為更是在2008年將整個中東地區的總部從杜拜遷到巴林,在當地有600多名員工。對於搬遷原因,華為巴林辦事處公關總監柴鑫表示,巴林的運營成本要比杜拜低不少,而且獲得籤證容易,人員流動便利。
努力拓展對華業務、吸引中國投資是巴林當前發展的一個戰略重點。巴林經濟發展委員會首席經濟師科提萊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作為全球最主要的能源進口國之一,中國一直是海灣合作委員會的重要夥伴。現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願景,海合會在其中將扮演重要角色。相比海合會其他國家,巴林經濟轉型早,自由化程度高,有點像中國的香港。而且港口、航空、公路等基礎設施完備,可以利用便利的聯通優勢,迅速進入1.6萬億美元GDP規模的整個海合會市場。科提萊尼談到習近平對沙特的訪問,說中國和沙特都是巴林重要的夥伴,沙特同時又好比巴林的「大哥」,沙中關係越密切,對巴林來說自然也意味著更多機會。
採訪中,多名巴林政府人士不約而同地拿「一帶一路」做起文章。巴林經濟發展委員會營銷總監薇薇安女士表示,巴林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歷史上中東地區的香料、珍珠、椰棗通過巴林轉運到東方。現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人員和貨物流動,並在海外推廣基建項目建設。這些領域也是巴林看重的,巴林已對中國遊客施行落地籤,巴林正在推進新的跨海大橋和經濟適用房項目,海合會國家也準備建設鐵路網,歡迎更多中國企業參與進來。
巴林海關總署哈馬德·阿勒哈立法,曾到西安參加過「一帶一路」研討會。他對記者說,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巴林完全可以成為海灣的物流中心,巴林不僅運營成本低,而且通關效率絕對是整個地區最快的。他希望中國與海合會的自貿協定能夠儘快達成。他還向希望進入中東的中國企業提了一個建議:可以到巴林這樣既便捷成本又相對低的地方建立組裝工廠,然後根據中東的文化喜好進行個性化組裝,「比如電視機,外殼不一定非要黑色的,紅色的或許在這裡會更受歡迎。」
作為海灣地區最早開採石油的國家,巴林經濟發展程度較高,人均GDP在兩萬美元以上。巴林非常國際化,超過一半人口是外來人,英語和阿拉伯語一樣廣泛使用。由於國土小,石油儲量有限,巴林早就開始了經濟轉型,目前能源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只佔20%左右,而金融服務業佔比超過25%。或許這正是巴林努力與中國拉近經貿關係的重要原因。採訪中《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巴林政府經常派各種經貿團赴中國尋求合作機會,可以說,為吸引中國投資,這個海灣小富國「也是拼了」。
「我們給中國民航公司提供的開通直航可行性報告,是迄今為止給全世界各地夥伴提供的商業計劃書中唯一帶有中文譯文的,其他的都是只有英文版本。」在採訪巴林國際機場首席商務官哈利爾時,他給記者遞過一份中英雙語的直航可行性報告。哈利爾表示,他們已經與中國國航、南航等多家公司洽談過直航事宜,航線有望很快開通。巴林方面開出了非常優惠的條件:前兩年起降費和停機費百分之百減免。哈利爾透露,2014年巴林共接待4萬多名中國遊客,較上一年增長33%。
不擔心中國經濟減速採訪期間,記者一個明顯的感覺是巴林對「大哥」沙特的依賴程度較高。多名巴林官員均強調,巴林是一個小國,一個小市場,但可以方便地進入沙特和整個海灣地區。由此不難理解,日前沙特宣布與伊朗斷交後,巴林迅速跟進,斷絕與伊朗外交關係。那麼,地區局勢不穩會不會給中企帶來風險?巴林官員們表示完全不用擔心:首先沙特與伊朗只是斷交,遠不至於到開戰的地步;而且,巴林遠離中東戰亂地區。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和聲望的提高,巴林以及整個海合會國家及阿拉伯地區對中國的了解越來越多,希望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而且中國和巴林及海合會國家有傳統的友好關係。」中國駐巴林大使戚振宏說,雖然巴林在海合會中是體量最小的,但作用獨特,首先它是一個營商門戶,進入巴林就可以直接進入其他海灣國家;巴林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連接交匯處,不僅面向海灣地區,還可以輻射歐洲和北非。戚振宏說,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10萬億美元,雖然經濟增速放緩,但一年的增量仍然相當於一個土耳其。這樣跟海灣這邊的人士解釋,令他們產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科提萊尼表示不擔心中國減速的影響。他對記者說,中國發展模式逐漸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種轉型對中國是好事,對中東地區也是好事。在舊模式下,中國企業可能只注重本土市場。在新形勢下,中國企業必須提高效率,增加創新,拓展新的市場。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會更加主動地尋找在中東等世界各地區發展的機會。比如中國的建築承包企業就在越來越廣泛地進入國際市場。「所以我認為,在新的常態下,中國與巴林的合作也會越來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