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枕江濱海,中西交匯,得風氣之先,一度被譽為「東方巴黎」「西面紐約」。
今天的上海,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國家發展成就的生動縮影,日益展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魅力和風採。
回溯由小到大、由簡樸到繁盛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精氣神支撐這座城市邁向卓越?日新月異的背後,開放、創新、包容的品格何以始終鮮明?
經過一年時間的寫作與修訂,《上海城市品格讀本》這部以理為經、以事為緯的力作正式問世,為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知上海、愛上海、建上海提供了接地氣的好教材。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通志館 主編
熊月之 著
定價:8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丨2020.11
在兩次大變局中
上海的表現都極不一般
解放日報記者:您主持過《上海通史》《外語文獻中的上海》《稀見上海史志資料彙編叢書》等大型項目,成果已然豐碩,這次為何還要主動請纓編寫《上海城市品格讀本》?
熊月之:我從事上海史研究多年,上海城市特點、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等問題長久縈繞腦際。以前寫《上海通史》總論,承擔城市精神研究課題時,也斷斷續續寫過一些相關文章,但終覺不夠完整、系統、深入。這次在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的鼓勵與資助下,總算有機會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對城市品格進行一次認真的梳理和分析。
熊月之
「主動請纓」更源於時代的召喚。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為中國所面臨的第二次歷史大變局時代。
在第一次歷史大變局時代,上海被動開放,由一個普通的濱海縣城發展為中國最大的城市,成為中國工業化、現代化先行地,工人階級集中地,中國共產黨誕生地,新思想、新文化、新風尚的創新地。
在第二次大變局時代,上海被國家賦予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等重要任務和角色,朝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成為全球卓越城市的目標奮進。
上海在這兩次大變局中,表現都極不一般。這兩次不一般之間,有沒有什麼相同、相通之處?有沒有什麼值得總結與重視的歷史聯繫?如果有,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聯繫?從城市品格切入,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視角。
上海自貿試驗區洋山保稅港區(2016年攝)
「主動請纓」還源於對現實的反思。比如,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個地方應對水平的差異很能突顯城市品格問題。應對水平的差異,主要由三方面因素決定,即領導指揮能力、醫療衛生系統防治能力和廣大市民的響應配合能力。這三個方面都與城市品格有關。
從應對SARS到阻擊新冠病毒,一以貫之的是依法防控、系統治理,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統一指揮、聯防聯控,科技引領、精準施策,體現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科學、周密與細緻。
時間再拉長一些,聯繫1949年以來的發展進程可以發現,國家每遇大事、難事、要緊事,都會想到上海,都特別注意發揮上海的作用,上海也都能不負重託,做得非常好。
比如,計劃經濟時代的工業化建設,支援內地建設,製造萬噸水壓機、人造衛星,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浦東開發開放,新世紀以來的上海世博會、自貿試驗區以及三屆進博會,等等。為什麼會選中上海,為什麼上海能夠一直「拿高分」?背後都有城市品格在發揮作用。
解放日報記者:與其他國際一流大都市相比,上海在城市發展進程和角色呈現上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熊月之在靜安區彭浦鎮黨群服務中心解讀上海城市品格
熊月之:上海與紐約、倫敦、巴黎等國際大城市相比,至少有三點不同:
首先,發展脈絡不同。上海城市功能在100多年間發生多次變動,階段性或曰跳躍性比較強,近代、計劃經濟時代、改革開放時代都有非常明顯的特徵。而紐約、倫敦等城市的變動,雖然也有階段性,但並不那麼截然分明,漸進性較強。
其次,城市在國家系統中的位置有明顯差異。上海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國家賦能的特色相當突出。比如,上海在改革開放時代先是作為「後衛」,後來成為「前鋒」「排頭兵」「先行者」,包括從「四個中心」邁向「五個中心」建設,無不體現國家意圖和戰略,都是在「全國一盤棋」的格局中實施的。
2005年12月,東海大橋正式開通,大橋的建成集中體現了組合創新
再次,國際化程度有明顯不同。這種不同與制度架構、歷史傳統、國際環境等眾多因素密切相關。
城市品格自成系統
「三綱九目」有其內在邏輯
解放日報記者: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品格,如何歸納上海的城市品格?
熊月之:記得上世紀90年代末,有媒體推出了一個《中國城市魅力排行榜》,挑選17座城市,對其形象、特徵、品格、魅力進行點評。
比如,最大氣的城市北京,最繁華的城市上海,最男性化的城市大連,最精緻的城市蘇州,最古樸的城市西安,最悠閒的城市成都,最火爆的城市重慶,在中國城市美學史上引起廣泛反響。
其所論未見得都能被有關城市認可,所歸納的關鍵詞值得討論的地方也不少,所選擇的側面也頗不一致。有的側重於居民行為文化,有的著眼於城市歷史文化,有的是行為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複合,但這些判斷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情景交融型,都是對城市景觀直覺與心理判斷的統一,也就是社會心理學所說的「理性直覺」。
上海城市品格是自成系統的整體,「三綱九目」均有其內在邏輯。「三綱」即開放、創新、包容,這是三大主幹;繫於主幹下面的具體內容有「九目」,包括繫於開放的通暢無礙、多元競爭、自律法治,繫於創新的崇尚科學、向善尚美、精進無疆,繫於包容的尊重差異、守望相助、美人之美。
就通暢無礙、多元競爭、自律法治而言,沒有人、物、信息的通暢無礙,就難以實現開放。開放必然多元,多元必有競爭,而競爭必然需要法治。
就崇尚科學、向善尚美、精進無疆而言,廣義的科學是指符合客觀存在的主觀認知,是引導創新的燈塔;狹義的科學是指可以驗證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目標是求真,對應的是自然科學。向善尚美對應的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創新目標。崇尚科學與向善尚美合起來,就是追求真善美,這是人類創新的總目標。精進無疆則進一步強調創新永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就尊重差異、守望相助、美人之美而言,尊重差異是推己及人、人我平等的前提;守望相助是兼顧弱者、愛鄉愛國的基礎;美人之美是尊重差異的升華,是同情與共情的融合。
「九目」之間也多有牽連。比如,法治不光保護競爭,也是實現包容的制度環境。
解放日報記者:開放、創新、包容三個關鍵詞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繫?
熊月之:開放,開啟活力之源;創新,激發不竭動力;包容,厚植溫暖情懷。
開放是創新的背景、創新的參照,也是創新的動力源泉。從近代到當代,開放一直是上海最為鮮明也最為重要的品格。上海因開放而興,因開放而盛。
創新目的是增加利益或知識總量,其本質是突破,突破舊的思維定式和常規戒律。創新的核心是「新」,或從無到有,即「0—1」的突破,質的變化;或由粗而精,即「1—2」的遞進,是量的變化。
包容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個是母系統對子系統的涵容,如「市—區—街道」;另一個是子系統相互聯繫、並存,包括個人或群體對其他個人或群體存在的承認、尊重。包容有自發包容與自覺包容之別。承認他者存在的權利,各美其美,是自發包容;肯定他者存在的價值,美人之美,是自覺包容。
1994年12月,上海航空公司從紡織女工中招收的18名「空嫂」上崗了
開放、創新、包容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三者關係恰如直角三角形的三邊。其中,開放是斜邊,最長。對上海來說,沒有開放,創新、包容恐怕都將失去依託。
從被動開放到主動開放
堅持面向國際國內「兩個扇面」
解放日報記者:近代上海的開放更多是一種被動開放。此前,論城市規模、對外商業聯繫,上海在五口通商的城市中都叨陪末座,為何最後能「一口獨盛」?其間,地方官紳與普通居民是如何應變的?
熊月之:回顧這段歷史非常有趣,也值得深思。
鴉片戰爭以後,五口對外通商的時間基本同時,前後相差至多一年。但是,宣布開埠與順利通商是兩回事。對於開埠通商、洋人入城,廣州堅決反對;福州地方官員採取的方式是「軟頂」,對英商入城居留的要求不予配合;還有的城市遍設關卡,擋住茶葉等商品通道,讓人無商可經。這些行為,摸準了道光皇帝抵制通商的心理,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錯失了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的契機。
上海開埠比較順利,主要得益於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上海本地人沒有排外傳統,對外國人相對較為溫和。上海自元代設縣以後,對外一直比較開放。即使在明清兩朝基本實行閉關鎖國的情況下,上海的民間對外貿易也較為興旺。上海人徐光啟還曾作《海防迂說》一文,力主國家開展正常的對外貿易,認為於人於己均大有益處。
徐光啟是「中西方文化會通第一人」
道光十二年,英商乘「阿美士德號」船來滬考察,提出與上海通商要求。上海地方官員雖然按照朝廷口徑予以拒絕,但在英商離開前特地送了幾籃水果和一大筐小麥,英商回贈了一箱甜酒。這一細節,讓英商看到了在上海地區發展民間對外貿易的巨大潛力。
另一個原因是負責處理相關事務的上海道臺宮慕久比較開明、通達、幹練,也很廉潔。在通商口岸與外國人打交道,是前無古人的新問題。面對設立海關、開闢居留地、談判租地章程等各類繁雜事務,宮慕久遇到一件處理一件,從容應付,不亢不卑。
在常人眼裡,上海道臺是個肥缺,整天與商人、金錢打交道,斂財機會很多。但是,宮慕久律己甚嚴、廉潔自守。他在公元1848年去世後,個人財富沒有任何增加,「靈柩歸裡,行李蕭然,只有書籍數篋,家產仍先人田舍」,體現出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傳統美德,受到了外商的普遍尊敬。
解放日報記者:改革開放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上海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主動開放的?
熊月之:改革開放伊始,上海處於「後衛」位置。在這種態勢下,我們一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方面未雨綢繆,思考浦東開發等長遠大計。
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上海就抓住機會,精心謀劃、精心組織、精心實施,制定了「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宗旨。這個宗旨將「浦東—上海—中國—世界」緊密聯繫起來,顯示出高遠的世界眼光與博大的全局胸懷。此後,搭班子,做規劃,築路、造橋、蓋樓、招商引資,循序漸進,漸入佳境。
浦東開發開放一直秉持開放、優質的原則,注重全球視野、頂級標準,是「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比如,上海曾廣泛徵求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意見,包括建立「上海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制度,借用外腦,集思廣益;陸家嘴金融區以及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大廈、上海中心大廈、世紀大道、世紀公園等,幾乎所有地標的設計均廣邀天下賢才參與,並在全球公開招標。
420米高的金茂大廈見證「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的浦東快速發展
浦東開發開放一直堅持增強面向國際國內「兩個扇面」的集聚和輻射能力。浦東開發的過程就是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的過程。浦東在開發之初,便批給兄弟省市和中央部委一些土地,讓大家打下在浦東發展的基礎。於是,裕安大廈(安徽)、江蘇大廈、嘉興大廈、齊魯大廈和石油、化工、電信、煤炭等一批省部樓宇拔地而起。廣受讚譽的金茂大廈便是當時由國家外經貿部牽頭、多家央企出資興建的,取自經貿的諧音。
既模仿創新和自主創新
也為紅色文化增添亮色、底色
解放日報記者:創新需要冒險,但冒險不等於蠻幹。在這個問題上,上海人似乎把握得比較好。
熊月之:近代上海既有模仿創新,也有自主創新。
同治、光緒年間,上海便興建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上海電報局與機器織布局等現代企業,開始了模仿創新的實踐。民國時期,上海民族資本家購買先進機器,聘請懂行技師,不斷擴大生產能力,提升產品質量,積極探索自主創新路徑。
舉個例子。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餐桌上的味精都被日本「味之素」所佔領。為了能讓中國人吃上自己的味精,吳蘊初在對日本「味之素」進行化學分析後,研究出廉價成批生產的方法。1923年,他參與創辦天廚味精廠,以半機器、半手工方式,生產佛手牌味精,物美價廉,銷路日廣,先後在美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際博覽會上獲獎,還獲得英、美、法三國政府批准的出口專利保護權。
在此基礎上,他還不斷創新,對生產鏈的上端、下端持續延伸,創辦了天廚、天原、天盛、天利四個輕重化學工業企業,一手打造出實力雄厚的天字號企業集團。
天廚味精廠創辦人吳蘊初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按照國家的需要,在國家戰略急需的方面,積極發揮制度優勢進行集群創新,如研製萬噸水壓機、世界首臺雙水內冷發電機,發展重型機器製造業及發展航天工業等。
同時,在滿足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需要的輕工業方面,對原有企業進行重組,通過梳理、改組、合併來揚長避短,集中力量進行技術革新,生產出了一大批質量卓越的產品。諸如永久牌自行車、鳳凰牌自行車、英雄牌金筆、上海牌手錶、海鷗牌照相機、美加淨牙膏、大白兔奶糖等,在那個時代,代表了全國最優秀的水平,創新含量特別高。
解放日報記者:經歷了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上海已成為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國際大都會。對於這一生動實踐,您為何將其歸納為「1+1+6+ 2+X」?
熊月之:這是我反覆思考後作出的概括。
第一個1,是指關於上海城市發展定位的創新,或者說是關於上海城市發展戰略的創新;第二個1,特指浦東開發開放。就物理空間而言,浦東是上海的一部分,但就發展戰略意義而言,這個1又超出了第一個1。因為浦東新區實行的一些政策,比如自貿試驗區的一些政策,是具有突破性、前瞻性、引領性的。
所謂6,是指五個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與文化大都市。這是城市功能創新。
所謂2,是指土地批租與證券交易所。這是兩大具有槓桿性、全局性意義的制度創新。土地批租不光與浦東開發直接有關,也與浦西城市改造、建設與更新相關。通過這兩項創新,解決了盤活土地資源、將散落在民間的資金轉變為發展資本的兩大難題。
土地批租與證券交易所是涉及姓社姓資爭論的敏感問題,也是對全國改革開放進程產生全面影響的重大課題。這兩項創新率先在上海啟動,然後逐漸推廣到全國,歷史價值特別厚重。
1990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上海誕生
X是指其他各種創新,包括各種制度創新與知識創新,如舉辦文化藝術節等各種國際節(展),如各種科學技術創新。
解放日報記者:上海的創新不僅僅表現在技術或管理層面,是否也體現在思想理念層面?
熊月之:紅色文化在上海的傳播以及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誕生,是一個典型案例。我在書中嘗試用「閎、深、雄、奇」來表述這一文化創新。
閎,內容豐富,影響廣闊。
深,思想深邃,影響深遠。中共黨史上許多重要的思想、理念是在上海醞釀、產生的,黨史上許多具有重要意義、深遠影響的事件是在上海發生的。
雄,英勇,雄壯。五卅運動,一聲怒吼,全球震動;三次武裝起義,英勇頑強,氣衝牛鬥。眾多革命先烈視死如歸,光耀千秋。突出雄的特點,也是為了糾正一般人對上海近代文化是柔弱文化的偏見,強調上海文化既有文雅婉約的一面,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奇,奇特,奇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利用近代上海政出多門、事權不一的特殊格局,創造了許多人間奇蹟。這種奇,不光在中國其他城市找不到第二個,在全世界其他城市中也很難找到類似的情況。
上海興業路中共一大會址
就城市創新品格而言,有的體現優美,如思慮深邃、巧妙周旋,有的體現壯美,如英勇抗敵、慷慨赴難,它們為上海紅色文化增添了亮色、底色。
愛鄉情懷升華為愛國主義
進一步強化城市集聚輻射功能
解放日報記者:近代上海是由不同移民構成的大型「陌生人社會」,這對上海城市品格具體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熊月之:由高度異質人口組成的「陌生人社會」,對上海人的自立自強有著重要影響。
在近代上海這個地方,個人的品質、學養、能力至關重要,家庭背景變得不那麼重要。很多成功人士,如徐潤、鄭觀應、虞洽卿、朱葆三、葉澄衷、周祥生等,都沒有顯赫的家世,都是從學徒做起,靠自己的勤奮、好學,一步一步踏上成功之路。相反,有些家境富裕的年輕人,來到上海以後,由於不努力、不上進,好吃懶做,腐化墮落,將家業敗光,亦非個別。
厚生紗廠織造車間推行管理方法創新實踐
這種「陌生人社會」,對養成上海社會的包容品格直接有關。近代上海,每一個體或每一群體,如同鄉、同業、同教等,相對於其他眾多的個體或群體來說都是少數。這一社會結構決定了每一個體或群體對於其他個體或群體,必須採取承認、容忍、尊重的態度。
這種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的相互承認、容忍、尊重,對整個社會而言便是對多樣性、差異性的承認、肯定與尊重,進而逐漸促成了尊重他人價值、不幹涉他人自由的社會準則。這是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城市精神形成的重要社會原因。
解放日報記者:在包容的基礎上,上海人是不是也更自律、更守規矩、更講法治?
熊月之:重視信譽、重視契約,是近代上海的重要傳統。
當時,在上海從事商業活動的人,有的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欺詐行為。但是,上海工商社會作為高度開放的系統,自身會產生規範與淨化的機能。畢竟,信譽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個人的立身之本。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是否誠信不僅是道德問題,更是生存問題。由此,各大銀行設有專門負責調查企業信譽的部門,以確保放款安全。
與此同時,各地來滬移民大多與移出地保持廣泛、持久而密切的聯繫。福建人經營的茶葉、木材大多來自福建,山東人經營的豆餅主要來自山東。
上海很多企業還有優先錄用本鄉人的傳統。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公司,榮氏兄弟創辦的榮家企業,湖南籍的聶緝槼、聶雲臺父子主持的恆豐紗廠,安徽籍的孫多鑫、孫多森兄弟辦的阜豐麵粉廠,均普遍存在這類情況。這使得上海的市場猶如全國各地人共同開辦的大超市,大家各守一攤、各營其業。結果是,上海成了「全國人的小家」,全國成為「上海人的大家」。
2020年3月31日,上海援鄂醫療隊第一、二、六、七、九批返滬隊員抵達虹橋機場
在此前提下,全國各地發生的事件都與上海有關,上海人對發生在全國各地的事件也就特別上心,愛鄉情懷進一步升華為愛國主義。
歷史上,上海人習慣於將全國之事視為己事,在賑災活動和各種愛國運動中往往一馬當先。上海這個城市有自己的公共空間、報紙、電臺,有各種各樣的社會團體,當其他地方發生事變後,上海起來響應,影響就會大得多。這就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集聚、輻射與升華功能。
解放日報記者:城市因包容而更顯朝氣、更有活力。在譜寫人民城市建設新篇章的新徵程中,上海應當怎樣更好地匯聚人氣、集聚人才、凝聚人心?
熊月之:一座宜業、宜居、宜學、宜遊的城市,一座讓人人有人生出彩機會、能有序參與治理、能享有高品質生活、能從細微處感受到溫度、能擁有歸屬認同感的城市,必然是高度開放、利於創新、溫馨包容的人民城市。
歷史反覆證明,只有高度開放才能集聚各色人才,只有利於創新才能用好各色人才,只有溫馨包容才能留住各色人才。簡單總結,開放無邊界,創新無止境,包容不捐細流。
來源:上觀新聞,略有修改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上海遠東出版社
上海書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上海《理財周刊》社
以專業學術打造品牌
以社會責任引領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