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創新、包容,上海的城市品格為何始終鮮明?
:您主持過《上海通史》《外語文獻中的上海》《稀見上海史志資料彙編叢書》等大型項目,成果已然豐碩,這次為何還要主動請纓編寫《上海城市品格讀本》? 熊月之:我從事上海史研究多年,上海城市特點、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等問題長久縈繞腦際。以前寫《上海通史》總論,承擔城市精神研究課題時,也斷斷續續寫過一些相關文章,但終覺不夠完整、系統、深入。這次在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的鼓勵與資助下,總算有機會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對城市品格進行一次認真的梳理和分析。
-
熊月之:百年前這些外國人為何愛上海
,作為上海史研究的領軍者,我們聽過他很多關於上海和上海人形成的分析,今天選編了他研究的上海近代外僑,感悟一百多年前全球化浪潮中,僑民對開埠後上海的認同與不認同。當年那些將上海當作第二故鄉的各國人士,和今天外國人愛上海的理由一樣嗎?
-
國家每遇大事、難事、要緊事,為何都會想到上海
熊月之:我從事上海史研究多年,上海城市特點、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等問題長久縈繞腦際。以前寫《上海通史》總論,承擔城市精神研究課題時,也斷斷續續寫過一些相關文章,但終覺不夠完整、系統、深入。這次在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的鼓勵與資助下,總算有機會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對城市品格進行一次認真的梳理和分析。
-
論壇|上海史研究七十年
「到了1990年代,人們開始反思,二元對立不能說明上海城市的實際演化,由此出現了 『本土現代性』範式,比較突出的成就就是熊月之老師帶領的上海城市生活史研究,集中出了一批成果,回到最基礎的上海民眾本土的生活。」李長莉提及,但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後,本土研究出現了碎片化的弊病,不能說明一些理論性、趨勢性、規模性的問題。
-
上海社科院舉辦「近代東亞城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6月22日,「近代東亞城市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行。該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史創新團隊、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主辦,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韓國城市史學會、日本都市史學會協辦。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學者就近代東亞城市史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研討會現場。
-
上海史研究70年:上海何以成為上海
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復旦大學章清教授在致辭中表示,隨著熊月之教授主持的《上海通史》(新修)即將全部出齊,上海史研究已處於一個新的起點之上。上海史學界有必要對過去的研究範式、提出的問題、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可利用的新資料等,進行反思並做出積極的回應。
-
《上海城市人文歷史地圖》已出爐
上海師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蘇智良教授,帶領50人的研究團隊,正在推進一項「大工程」———編制《上海城市人文歷史地圖》。這張特殊的地圖,將顯示上海成聚落起至1978年間的名人故居、優秀建築、各類工廠、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地等,再現上海深厚的人文積澱和文化性格。與地圖相配套的,有文字解說、新老照片、電腦觸控螢幕顯示等。
-
國內外品牌集聚是「上海購物」的長板 體現鮮明城市品格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者對於商品的選擇也從保障基本需求轉向注重品質和價值,發展品牌經濟是大勢所趨,更是發力的重點。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世界品牌加速集聚,本土品牌持續閃光,上海品牌經濟打造對內對外兩個「扇面」都大有可為。
-
從《太陽帝國》到《色戒》,這些電影故事為何都發生在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熊月之作為首講嘉賓,講述了上海的特殊歷史位置和城市精神。「一·二八」戰爭發生在楊浦雙陽路中國人有四個始終銘記在心的特殊日子:「九一八」、「一·二八」、「七七」和「八一三」。
-
2017上海書展·薦書 | 《上海城市地圖集成》網羅217幅上海古舊地圖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城市歷史文化保護事業持續升溫,城市古舊地圖的整理與利用也逐漸進入相關研究者的視野。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城市地圖集成》8月19日在書展首發,這部重量級的著作也具有填補空白的作用。
-
努力塑造城市先進文化品格(圖)
(資料圖片) 報告摘要 努力塑造城市先進文化品格。 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著力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新時期廣州人精神。
-
當古今哲人都被畫進一本書裡 馮友蘭的「哲學三史」離你更近了
馮友蘭早年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在哥大師從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杜威稱讚他是「真正的學者材料」。中國現代哲學家、哲學史家張岱年稱:哲學家最可貴的品質就是具有追求真理的熱誠,勇于堅持真理,也敢於放棄成見而接受真理。馮友蘭先生從宣揚「理在事先」、「理在事上」轉而肯定「理在事中」的正確觀點,表現了一個真正哲學家的誠懇的「慎思明辨」的態度和寬廣的胸懷。
-
城市需要文化 文化需要氛圍——對營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圍的思考
胡紹錚 攝 上海作為一座建設中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建設「四個中心」過程中,不僅要有強大的經濟力、科技力作支撐,而且要有相應的城市文化氛圍。 文化氛圍是城市文化思想、文化沉澱、文化品格、文化標誌的必然文化表達,是城市精氣神本質釋放、演繹和溢出效應的外在呈現,是百姓文化需求的最直觀感覺、體驗與享受。
-
文明應內化為一種城市品格
晏承北 文明城市的創建,不僅僅是為獲得一塊「牌子」,更重要的是通過創建來提高城市的品位 文明,是城市進步的標誌,是城市發展的靈魂。近年來,各地不斷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全面提升了城市綜合實力和城市魅力。
-
上海史研究:從魏斐德到張濟順
攻讀碩士學位時,張濟順在圖書館看到學者熊月之寫的文章《近代進步教育家張煥綸》,心裡有被擊中之感。她立即複印,寄給母親,母親「如獲至寶」。 張煥綸是張濟順的曾祖父,在上海推動近代新式教育,創辦過梅溪學堂,胡適曾在這裡接受過一年的教育。1897年,他被聘為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總教習,首創師範班,開啟中國師範教育之先河。
-
「上海印象」系列179張明信片推出,可二維碼掃讀
「上海印象」主編熊月之教授及外籍人士等各界代表進行點評發言,項目主體單位上海國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壽偉光介紹出版工作情況,市政協主席董雲虎、副主席方惠萍、秘書長貝曉曦分別向上海圖書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區政協代表、上海外籍榮譽市民代表等贈書。
-
芝麻街英語品格教育行將抵上海用公益力量賦能兒童成長
從2017年攜手金龜子夢想基金、中信書店開啟「畫飛夢想」慈善拍賣、親子英文伴讀會;到2018年,走進雲南貧困山區啟動公益項目為山裡的孩子帶去希望;如今2019年,芝麻街英語繼續聯合中國青基會、娃哈哈、楊梅紅藝術教育發起「愛不是守」品格教育公益行,以教育初心全面關愛兒童健康成長。
-
以小見大的汽車王國,上海汽車博物館"小車的品格"即將開展
但是它們承載的價值和意義,值得後人去銘記。作為國內首家專業的汽車主題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收藏百餘輛珍貴的古董車,其中也不乏別具特色的來自50-60年代的小型車。為了讓更多的觀眾觀賞到小型車的魅力與風採,上海汽車博物館將於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3月15日舉辦以"小車的品格"為主題的特別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