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種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方法,但目前最有效的只有最後一種

2020-12-20 萬象經驗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核武器

如果你需要把一塊大石頭炸成碎片,使用核武器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選擇。這種方法使用核彈頭撞擊正在接近的小行星。但有一個問題:直接擊中一個大物體可能只會把它分成幾個較小的碎片。一個更好的選擇可能是引爆小行星附近的核彈頭,讓爆炸產生的熱量灼燒巖石的一側。當物質從它的表面蒸發時,小行星將以相反的方向加速,這剛好足夠把它從地球上引開。

如果你不喜歡爆炸,但你仍然想要撞擊某物,那麼你會欣賞另一種被稱為動能撞擊偏轉的技術。

撞擊偏轉

如果你曾經打過撞球,那麼你就知道動能,它是任何運動物體所擁有的能量。撞到主球的動能會轉移到桌上的其他球上。天文學家認為,同樣的原理可以使小行星偏離地球。在這種情況下,主球是一個無人駕駛的宇宙飛船,類似於美國宇航局深度撞擊任務中使用的探測器。深度撞擊飛船的質量只有816磅(370公斤),但它移動得非常非常快,每秒5英裡(10公裡)。

動能取決於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所以一個快速運動的小物體仍然有很多能量。2005年,當任務工程師將深度撞擊探測器撞擊到坦普爾1號彗星表面時,它的動能為190億焦耳。這相當於4.8噸TNT,足以使彗星稍稍偏離軌道。

你可以將核武器或動能衝擊器歸類為即時滿足解決方案,因為它們的成功(或失敗)將立即顯現出來。然而,許多天文學家更喜歡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小行星的偏轉。

向小行星發射光子

太陽產生的光對太陽系中的任何物體都會施加壓力。只要把一些帆綁在宇宙飛船上,讓它們捕捉光線,這個精巧的飛船就會慢慢地、逐漸地加快速度,因為入射的光子會把它們的動量傳遞到帆上。一些科學家認為類似的原理也能應用在小行星上。假設我們有幾十年的時間,我們可以在一顆小行星上繫上一些太陽帆,稍微調整一下方向,就可以讓小行星遠離地球了。

當然我們可能無法降落在大塊巖石上,並試圖將其轉換成宇宙帆船。另一種選擇是用箔紙包裹小行星,或在其表面塗上高反光塗料。任何一種解決方案都將產生與太陽帆一樣的效果,利用入射光子的能量。話說回來,誰會去嘗試用箔紙包裹一個以每秒16英裡(25公裡)速度行進的巨型馬鈴薯呢?或者把幾百萬升的油漆帶進太空?

使用雷射

用雷射瞄準小行星的表面,當雷射加熱巖石基底時,蒸汽和其他氣體將以快速運動的噴射方式噴發。根據牛頓運動定律,每次氣體爆炸都會在相反的方向施加一個微小的力。把小行星加熱到足夠長的時間,你就會讓它像茶壺一樣嘶嘶作響,從原來的軌道上一釐米一釐米地移動。

有些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雷射的功率是限制因素。如果它沒有足夠的能量來維持長期的照射怎麼辦?你可以用一排鏡子來武裝探測器。你只需展開鏡子並調整它們的方向,使它們將一束集中的陽光直射到物體表面。這提供了必要的加熱,而不需要高功率雷射。

投幾個快球

如果能在小行星上安裝一個投球機就好了。儘管聽起來很瘋狂,天文學家們還是有這樣的想法。這個機器可以從小行星表面挖出巖石,並將其拋向太空。每次拋擲,機器都會向巖石施加一個力,但由於牛頓的反作用定律,巖石會向機器和小行星施加一個反作用力。扔幾十萬塊石頭,你就會改變小行星的軌道。當然,這一概念也招致了一些批評。

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當然,上面的5種方法實際實施起來很不理想。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在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很明顯,天文學家們將試圖精確定位小行星撞擊的位置,以便疏散「撞擊地」的人員,各國政府將試圖建造地下掩體,儲存食物和水,收集動植物物種,並支撐全球金融、電子、社會和執法機構的基礎設施。

一顆寬約984英尺(300米)的小行星的撞擊可能會摧毀一個小國,但一塊寬超過0.621英裡(1公裡)的巖石將影響整個世界。一塊大於1.86英裡(3公裡)的巖石將終結文明。考慮到這些情況,你就能明白為什麼世界各國政府如此熱衷於讓小行星遠離我們的生物圈。

相關焦點

  • 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會滅絕嗎?
    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因為種種原因滅絕了99%以上,其中以小行星撞擊地球最為致命!小行星撞擊地球,會滅亡全人類嗎? 2013年2月15日,一顆直徑17米重達10000噸的隕石飛入俄羅斯上空。當它撞擊地球大氣層時,飛行速度達到每小時40000英裡。在地表上空15英裡處爆炸,其威力相當於40枚廣島原子彈,產生的強光比太陽亮30倍以上。造成1500人皮膚和視網膜灼傷現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隕石爆炸是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這顆小行星直徑在60至190米左右,在西伯利亞上空3至6英裡處爆炸。爆炸摧毀了830平方公裡上8000萬棵樹木,其強度是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
  • 小行星正面撞擊地球,使恐龍滅絕,最後去了哪裡?
    「星星在眨眼,月亮在畫問號,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架起彩虹的橋……」這首歌詞對很多8090後來說並不陌生,它來自藍貓淘氣三千問的主題曲,這部中國自主製作的動畫片從1999年開播就獲得了很多孩子的喜愛其中的「恐龍時代」的章更是男孩們的出行,當時的宇宙人是恐龍的基因利用新創造的兇暴的複合恐龍,想佔領地球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如何導致恐龍滅絕的
    由此,生物學界與考古界開始慢慢地揭開了地球生物史上那被時間淹沒的一面,為我們帶來了恐龍這種位於食物鏈頂端的神奇物種為何會突然滅絕這一疑問,為了解開這個疑問,無數的科學家開始了調查之旅。經過科學探索,如今最能接受的觀點是恐龍毀滅於6500萬年前的一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
  • 直徑2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月球,會有什麼不同?
    月球沒有大氣層,2公裡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月球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現象,地球上還沒撞上就能看到一道火光,月球上得先撞上才能看到閃光,隕石坑最後的結局也不一樣。月球和地球上都有很多隕石坑環形山,從坑看來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撞擊月球的效果是差不多的,都是砸在地上,動能轉化為內能,可以將周圍和小行星融化蒸發,將周圍的巖石土壤掀起,形成環形山,濺起的物質向四周噴濺,形成放射狀的物質濺射帶。
  • 如果小行星撞向地球,我們如何絕地求生?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
  • 直徑370米的小行星或將撞擊地球?紫臺專家:可能性很小,不必過分擔憂
    「根據目前的預報,百年內阿波菲斯有多次接近地球的機會,撞擊概率基本是千萬分之一量級,而2068年概率最大,達到了百萬分之六。屆時,它將飛入距離地球很近的區域。」趙海斌說,阿波菲斯是百年內撞擊地球概率最高的潛在威脅小行星。目前的數據顯示,2060年、2065年、2068年、2076年、2078年和2089年等,它都會與地球「親密接觸」。這些年份裡,撞擊概率最大的就是2068年。
  • 愛科學:超三百米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可能會在2068年撞擊地球
    目前已知只有少數天體對地球構成嚴重威脅,巨大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就是其中之一。科學家們現在正在重新評估它在48年內撞擊地球的可能性,這是由於對這顆有問題的小行星進行了更好的觀察。阿波菲斯目前在美國宇航局崗哨風險表中排名第三。根據巴勒莫金術撞擊危險等級的估計,阿波菲斯在2068年4月12日撞擊地球的機率是15萬分之一(在日曆上標記一下)。
  • 神秘推力改變小行星軌道,2068年或撞擊地球,相當於數萬原子彈
    地球有各種機制保護著生命的存在。例如,宇宙高能粒子是非常致命的,但是地球的磁場會偏轉它們,使得生命免受其害。但是,有一種威脅目前無法抵擋,而且它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破壞,那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眾所周知,6600萬年前,一顆大約10公裡寬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造成了恐龍的滅絕。
  • 如果直徑1公裡小行星三個月後撞擊地球,有什麼靠譜的方法避免?
    其實這個話題的關鍵並非是1KM小行星的威力有多大,而是它到底會不會撞上地球!因為小行星的軌道會受到太多的因素影響,假如原本將於地球擦肩而過,結果卻因為人類的瞎折騰反而一頭撞上地球,這絕對是一個天大的諷刺!
  • 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圖片來源:推特截圖天文學家透露,一顆倫敦公共汽車大小的小行星在上周五離地球僅240英裡(386公裡)遠,但直到第二天才被探測到。這顆被命名為「2020 VT4」的太空隕石,是夏威夷莫納羅亞的小行星陸地撞擊最後預警系統在其最接近地球15小時後發現的。
  • 小行星主帶的小行星有幾多,總質量超過了地球嗎?
    研究認為,小行星帶總質量過去很大,現在很小。有研究認為,早先的小行星帶加起來,質量和地球相當,現在沒有了,只有地球的0.1%。這就實際上還沒有一個月球大了,月球質量約地球的1/81。主流理論認為,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形成初期,吸積盤裡的一群星子。何謂星子?就是各種小天體,是形成行星的基礎物質。這些星子相互碰撞凝聚,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像形成地球一樣的形成一顆行星。
  • 就在昨晚,地球躲過了一顆樓房大小的小行星!
    ( 圖: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 疑問二:會有未被發現的小行星威脅人類安全嗎? 衡量近地天體撞擊地球危險的指標有都靈指數和巴勒莫危險指數。 葉泉志告訴記者:「直徑超過1000米的小行星一旦撞擊地球,會造成全球範圍的毀滅性災難。但是100米級別的小行星也可以對人類文明造成毀滅性打擊,而我們目前對百米級小行星的了解還不到10%。」 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遭流星襲擊,致千餘人受傷。
  • 恐龍種族並沒有衰退 直到小行星撞擊地球前繁衍良好
    去年底的時候,《自然通訊》上刊登的一篇新研究認為,在小行星撞擊前,地球曾出現一次規模空前的火山噴發,恐龍群體大量出現汞中毒現象,數量因此銳減。不過,來自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11月18日公布的論文卻否認了小行星撞擊地球前恐龍群體已經衰退的說法。
  • 2084年小行星或撞擊地球,我們這代人可能親眼見證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數十億年來,地球每經歷一起小行星撞擊,都不可避免地迎來極端氣候變化、生物的大規模滅絕。不過,小行星撞擊地球似乎對我們來說過於虛幻,畢竟數千萬年難得一遇,但是科學家們發現,一顆名為2019 SU3的小行星將有可能在65年後撞向地球,其概率及威脅性遠超其它近地天體。這意味著我們這一代人或將親歷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盛況」…
  • 科學家還原小行星撞擊地球日:那一天不是所有恐龍都死了
    參考消息網9月12日報導俄媒稱,科學家的最新發現還原了恐龍在地球上最後的生活景象。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月11日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了一些新的細節,還原了大約66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後24小時內發生的情況。小行星撞擊地球最終導致地球上75%的生命滅絕,包括恐龍在內。報導稱,研究小組分析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巖石。
  • 小行星到底是怎麼「砸死」恐龍的?科學家:它是以60°角轟擊地球
    沒有什麼事情,比小行星滅絕恐龍更加可怕的事情了。直到6600萬年前,地球還被恐龍統治著。這些恐怖的怪物在地球上橫行了1.6億年,卻被一顆小行星給「砸死」了。當然,這麼說是有點誇張,但小行星的確是有這個威力的。
  • 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距離地球僅386公裡相當於國際空間站
    這顆被命名為「2020 VT4」的太空隕石,是夏威夷莫納羅亞的小行星陸地撞擊最後預警系統在其最接近地球15小時後發現的。如果它再靠近一些,這個16-33英尺(5-10米)寬的天體——根據它的亮度估計——將會在南太平洋上空的大氣層中燃燒殆盡。這顆小行星的軌道使它與地球的距離相當於國際空間站,這使它成為有史以來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
  • 小行星撞擊時恐龍可能並沒有減少
    小行星撞擊時恐龍可能並沒有減少。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小行星滅絕非鳥類恐龍之前,蜥腳類動物就已經日落了。然而,許多其他恐龍家族仍然蓬勃發展,如果不是因為那次災難性的事件,它們很可能仍然統治著地球。古生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在奇克蘇魯布隕石坑的小行星到來之前,恐龍的數量和多樣性都在下降。其原因一直備受爭議,甚至被用來質疑小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鳥類除外)的理論。然而,整個想法可能只是一種錯覺。在墨西哥發現一個巨大的隕石坑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恐龍會長期減少,這導致許多人支持對恐龍大規模滅絕的緩慢解釋,比如來自哺乳動物的競爭。
  • NASA將首次改變小行星軌道,以減少其對地球威脅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3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開展一項對保護地球免受小行星威脅至關重要的實驗。科學家認為,現在在各種方案中,改變潛在危險天外來客的軌跡是最有效的方案之一。他們將小行星Dimorphos作為目標,它寬160米,圍繞更大的小行星Didimos旋轉。NASA將於2021年7月發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設備,它將於2022年9月撞向Dimorphos。這將發生在距離地球約1100萬公裡處。撞擊將把Dimorphos推向圍繞Didimos更狹窄的軌道。
  • 藏文科普|小行星撞地球,來者不善?
    其中,小行星是繞太陽運行、主要由巖石物質組成的小天體。歷史上曾光臨地球的小行星數不勝數,它們都給地球帶來過什麼樣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吧。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擔心宇宙間星體的碰撞會威脅到地球,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當恐龍滅絕被歸咎於彗星或小行星的撞擊時,這個領域才獲得了科學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