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晨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之後,與疫情相關的信息迅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疫情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疫情的主戰場在哪裡?哪個地區感染人數經歷猛烈地增長?
疫情往往具有時間性、空間性的特點,如何直觀再現傳染病的時空模式,了解疾病和地區之間的關聯性,不僅是醫學研究關注的問題,也是公眾亟待了解的信息。
「疫情信息傳播領域面臨著重大挑戰,每個人都在嘗試理解複雜的疫情,我們希望讓公眾願意看、看得懂,才能使他們安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向帆帶領其課題組的同學們運用數據可視化技術,開發了精準、及時向公眾傳達疫情信息的移動終端平臺(http://zeelab.cn/WuhanCircleGraph/)。
移動端數據可視化界面
數據可視化是傳播複雜信息最有力的手段,視覺藝術在其中會對公眾的信息認知產生重要影響。1月24日以來,向帆課題組以多種可視化方式向大眾呈現和傳播疫情數據信息。除了第一時間了解全國各省市新冠肺炎患者的增量、總數外,公眾還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對相關信息進行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對比,進而提升自身對信息的認知度、理解度和解釋度。
向帆認為,流行病的時間和空間因素可以幫助人們認清疫情趨勢。通過整合數位技術、藝術設計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力量,人們能看到實時的、發展中的疫情動態,降低公眾的焦慮和恐慌,樹立起協力抗「疫」的決心。
時間維度: 流圖可視化設計
2月15日湖北省之外的疫情流圖
疫情流圖可視化設計的形式,是一個從左向右發展的時間結構。每個省的當日確診病例數量是一條曲線,每條曲線的垂直高度隨同當日國家發布的數據變化。曲線的外輪廓高低起伏的狀態可以清晰地呈現出新增病例數量的變化,並突出那些疫情嚴重的地區。
每日流圖的生成、發布和討論,逐漸成為一種開放數據、動態傳播和公共參與的實驗,讓更多人願意閱讀數據、理解數據。可視化設計在參與人文研究時,它本身的領域將會被拓展。隨著每日數據的注入,流圖的形式本身已經超出了靜態表達時間的實踐功能,流動的力量正驅動著我們看向疫情的終點。
空間維度:交互的圈層圖可視化
2月15日疫情圈層圖
實時、交互的圈層圖反映了各地疫情的相對程度,每一個省的城市,都集合在一個圓圈裡。每一個城市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量定義著圓圈的大小,它們緊緊地被省級圓圈包裹著,被中國和世界包圍著。每個城市的位置,根據容器圖的算法,按照空間面積自動分配。公眾可以通過拉動時間條回溯疫情變化過程,點擊地名、省名和國家名稱詳解每日疫情的變化程度。
當人們談及一個「地方」,不僅僅表述著空間位置,而且包含著情感因素。離開人們熟悉的地理地圖,圈層圖直接將城市顯現出來:每一個地名都是讓人牽掛的家園。在不久的未來,隨著各地病例的減少、清零,公眾在這裡將見證各地疫情的消失,在面向未來的視野中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念。
向帆課題組通過與騰訊新聞合作,將官方每日發布的數據按小時更新,讓人們能夠在手機端以直觀、易懂的方式理解疫情數據。截至2月15日,這個可視化平臺的訪問量已有30,000多人次,相關內容在騰訊新聞的瀏覽量達153萬人次。
目前,向帆課題組仍然在爭分奪秒地進行平臺的優化和迭代,為了開發出運轉更為穩定的程序,設計出效果更為直觀的界面而努力。可視化信息平臺在滿足公眾信息需求的同時,為大眾傳媒提供了疫情數據可視化的設計參照,也為國際可視化設計研究社區貢獻了新的研究經驗。
面對疫情,為公眾提供可靠、可理解的信息是每一個研究者的初心。在可視化的信息傳播中,時間條的右端,必將成為這場疫情的終點,讓我們在回溯中一起見證疫情的消亡。
項目創作者:向帆 朱舜山 任祚承
王瑞 馬菡璐 房曦桐
姜慎微 張君竹
素材提供:向帆課題組
編輯:李晨暉
審核:戚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