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曾家一間臥室裡,一面牆上掛著他自己做的十幾把樂器。曹新加 攝
中新網哈密8月16日電 (曹新加)新疆哈密市的曾凡廣,是該市石油街道南區社區的居民,在社區,他是有名的能人,自己製作了很多板胡、二胡、秦琴等樂器,還做了一部照相機,組裝了一臺收音機。
在老曾家一間臥室裡,一面牆上掛著他自己做的十幾把樂器,臥室的桌子、沙發上也都放著樂器。「這些全是我退休後製作的,」老曾很是自豪。
在上初中時,老曾受父親的影響喜歡上了音樂,逐漸成為學校文藝積極分子。工作後,喜愛專研的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遠離了自己喜好的音樂。
退休沒事的老曾在一次溜街時看到鐵藝加工鋪門口擺放著空油漆桶突發奇想:「用油漆桶做把秦琴應該不錯。」喜愛琢磨的他向鐵藝加工鋪要了一個油漆桶,又買了一根洋鎬把回家開始了製作樂器。「我把油漆桶拿回來剪掉一些就當成了琴箱,用洋鎬把做成了琴柄,最難整的就是琴柄上的音品,」老曾說:「一個樂器好與壞最重要的就是聽音準不準,為了調整音品的標準我在琴柄上鋸了好多小槽,最後才調準了音色,」說起第一次做琴,老曾很是得意。
第一把秦琴做成後,從此,盆子、建築排水管、椰子殼、筆筒等物品都成老曾製作樂器的材料。
「他腦子特靈活,喜歡動腦筋,喜歡做一些樂器,我們樂隊就有人用的他作的樂器,在演奏中從音色上就分不出來與買的樂器的區別,」南區社區小樂團成員付新英對老曾做的樂器稱讚有佳。
趙永福是老曾幾十年的老鄰居,他對老曾製作樂器也上高高的豎起大拇指:「剛退休時,大家都閒著沒事,天天只知道閒聊,老曾製作出來樂器後,給大家演奏,使大家活躍起來,後來很多人看著羨慕,就跟著老曾學拉琴,慢慢的,很多退休的人也成了樂器『演秦家』了。」
老曾有一臺1982年自己做的照相機。
「這臺照相機為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照片。」老曾有一本記錄家人生活的相冊,裡面所有的照片都是用老曾自己做的相機拍攝地。
「當時相機還是一件稀罕物,也沒錢買,就想著自己做一個,」老曾說:「實際相機拍照的原理很簡單,就是一個快門一開一合的結果。」深奧的攝影原理讓老曾一句話就說透了。
老曾做相機用了兩個多月。為了保證機身的暗合裡不漏光,老曾實驗了很多次,最後用海棉解決了問題,「鏡頭伸縮部分是求工友用車床加工地,鏡頭就是兒子玩壞的望遠鏡,」老曾說:「為了這個鏡頭,我又給兒子買個了新望遠鏡。」
「現如今製作樂器、收藏收音機全都是為了滿足兒時的夢想。」老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