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自清潔輕質混凝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11 安徽網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近期,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徐鑫教授課題組採用一種簡單的方法製備出了具有自清潔、超疏水、高氣孔率,隔熱和隔音的輕質混凝土。相關研究以題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推行建築節能環保,是形成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關鍵之一。其中輕質混凝土在外牆保溫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大的重視,它可以降低熱量的損耗,同時替代傳統的有機泡沫又能起到防火的效果。預計到2022年,我國外牆保溫材料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單一的保溫性能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需要。具有自我清潔的建築材料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它可以為家庭和企業節省大量時間和勞動力,又能降低醫院等場所的疾病風險。

從池塘裡的荷葉到壁虎的腳,自然界有許多自我清潔的表面。水滴撞擊這些超疏水或極度憎水的表面,會形成水滴,在滾下來的同時清除灰塵顆粒和汙染物。因此開展超疏水建築材料的研究是實現自清潔的有效途徑。目前超疏水材料主要通過表面塗覆有機矽來實現,雖然可以起到自清潔效果,但其修飾層局限在材料表面,倘若受到機械磨損,很快會失去疏水性能,也限制了材料的長時間穩定應用。

多年來,科大徐鑫和陳初升教授課題組合作進行多孔陶瓷的表面疏水改性研究,並將其用於膜蒸餾海水淡化(AIChE J,2017, 63, 1272;J Am Ceram Soc, 2019, in press)。基於最近在乳液法成型技術(Chem Eng J,2019,370,658)和有機前驅體陶瓷(J Membr Sci,2019,579,111)上的研究成果,徐鑫課題組在製備混凝土時加入了油相、乳化劑和少量的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製備均勻疏水修飾的3D輕質混凝土塊體。在乳化劑的幫助下,形成許多含有PDMS的微小油滴。隨後對混凝土進行乾燥和加熱,實現了PDMS對孔隙和陶瓷粉體的均勻修飾。通過調節油水比例,可大範圍調整試樣的孔隙率、抗折強度、體積密度。由於所得多孔混凝土的氣孔尺寸只有30微米左右,遠小於市售泡沫混凝土的1 mm,因此其雖重量輕,但機械強度強。

由於原始粉體粒度小,修飾過程中的熱處理使疏水基團均勻包覆在粉體的表面,製備出的輕質混凝土水接觸角可達166°,水滴滴在試樣表面會迅速彈開,密度小於1.0 g/cm3的試樣可漂浮在水面上,即使將試樣浸入到水中,也會迅速上升到水面上。

所得超疏水輕質混凝土能排斥灰塵顆粒和液體,包括牛奶、啤酒、醬油、咖啡和染色的水,可以浸泡在液體中,不留下任何汙漬。即使經過機械磨損、高溫熱處理和化學腐蝕,這種材料仍然保持超疏水特性。此外,多孔混凝土還能吸收噪音和隔熱,這是建築材料的另兩種吸引人的特性。

中國科大為該論文第一單位,徐鑫教授研究組的博士生董賓賓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徐鑫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先進耐火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的支持。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自清潔功能的高分子仿生表面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材料學部課題、中國科學院和化學所創新項目的支持下,徐堅研究員課題組與江雷研究員、董金勇研究員合作,在高分子仿生表面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有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材料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上。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中國科大等在酸性電解水催化劑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周仕明研究小組與南開大學胡振芃課題組合作,在氫能源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他們通過構築複合釕基氧化物開發出酸性條件下高效穩定的電解水催化劑,相關成果以Quadruple perovskite ruthenate as a highly efficient catalyst for acidic water
  • 中國科大在量子資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息基礎理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華沙大學Alexander Streltsov等人合作,對複數這種量子資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一系列重要的進展,相關結果以「Editors』 Suggestion」(編輯推薦文章)的形式於3月1日在國際著名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Physical Review A》上聯合發表。
  • 泡沫混凝土在建築工程中的應用
    泡沫混凝土是混凝土大家族中的一員,近年來,國內外都非常重視泡沫混凝土的研究與開發,使其在建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 泡沫混凝土的特性  泡沫混凝土通常是用機械方法將泡沫劑水溶液製備成泡沫,再將泡沫加入到含矽質材料、鈣質材料、水及各種外加劑等組成的料漿中,經混合攪拌、澆注成型、養護而成的一種多孔材料
  • 公路橋梁高強輕質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1913年美國首先用迴旋窯燒制了頁巖陶粒,為輕質混凝土的發展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由於輕質混凝土是一種比強度高,保溫耐火,抗震性能好,無鹼集料反應等新型混凝土,可廣泛應用在各種工業與民用建築等構築物上,具有很好的技術經濟價值,所以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世界各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應用,成為建築材料工業中發展最快的輕質高強的新型建築材料之一。
  • 【合肥日報】中國科大量子反作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瑞士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國外科學家研究指出,在不違背量子熱力學的基本漲落理論的前提下,無法設計出一個測量方案完全避免反作用,但可以通過集體測量的方式來減少反作用的程度。基於以上的理論結果,中國科大團隊於2019年首次在實驗上利用量子集體測量成功觀測到測量反作用力的減小。然而,中國科大團隊先前的工作所使用的集體測量,均為可分離量子集體測量。是否存在糾纏的集體測量超越已經實現的反作用減少程度?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 王磊)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分子作為多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原子集團可以轉動和發生振動,由此帶來獨特的屬性。研究發現,分子可以作為媒介,用於匹配和溝通頻率迥異的不同量子系統,實現複合的量子體系和信息處理平臺。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中國科大在金屬氧化物表面二氧化碳光致還原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趙瑾教授研究團隊在氧化物表面CO2光致還原機理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團隊自主發展的第一性原理激發態動力學程序,揭示了氧化物表面的CO2分子可以通過短暫捕獲電子來激發CO
  • 中國科大微分幾何研究及《微分幾何與拓撲學》叢書
    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他們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據了解,他們的研究耗時5年,論文篇幅長達120多頁。王兵說,就像在寫一篇小說,「不同之處在於,靠的是邏輯推導而不是故事情節推動。」
  • 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安在線 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為題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王奉超教授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
  •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智能節能機敏材料二氧化釩(VO2)具有對外界紅外線進行感知和調控的特性
  •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09-05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為了滿足不同的應用,研究人員將「犧牲鍵」引入到聚合物材料中,開發了自修復塑料、凝膠或彈性體。對於自修復彈性體材料來說,兼顧良好的機械性能、高效的自修復效率及優異的光學性能是一個挑戰性難題。
  • 中國科大在鉍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電子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現有的利用電子電荷特性的電子器件很可能會被下一代基於電子能谷和自旋性質的高效節能器件所代替,因此,尋找合適的新型材料體系是當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團隊的研究人員在鉍(Bi)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電子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3月11日以「Surface Landau levels and spin states in bismuth (111) ultrathin film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NCOMMS10814)。
  • 我國脊髓截斷修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863計劃「組織器官工程」重大專項等的支持下,首都醫科大學等單位研製的「脊髓重建管」取得了重要進展,已經獲準進行臨床研究工作。   我國脊髓神經再生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國對截癱病人的脊髓神經再生研究已經開展多年,經過廣大科研人員的努力,最近終於有了重要進展——首都醫科大學聯合國內多家醫療和研究單位共同研製的「脊髓重建管」已經通過了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的檢定,並於2004年11月2日獲得檢定報告,相應的治療標準也已經通過了中檢所的審核,「脊髓重建管」的研製進入了臨床研究階段。
  • 疏水性自清潔塗料的原理及研究進展
    因此,針對目前外牆塗料耐汙能力不足的問題,具有自清潔功能的塗料成為研究開發的熱點。     清潔被汙染的建築外牆等不僅需要較高的投入,而且表面活性劑的使用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因此具有自清潔效果的功能塗料應運而生。
  • 中國科大在最優子集選取的問題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12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王學欽教授團隊與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Heping Zhang教授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Apolynomial algorithm for best subset selection problem」的研究論文, 針對線性回歸模型的基準問題——最優子集選取,提出了一種快速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