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脊髓截斷修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20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在863計劃「組織器官工程」重大專項等的支持下,首都醫科大學等單位研製的「脊髓重建管」取得了重要進展,已經獲準進行臨床研究工作。「脊髓重建管」有望用於幫助完全或者部分截斷的脊髓神經再連通。
    截癱病人的脊髓神經再生是世界性難題。據統計,現在我國截癱患者有數百萬人,每年有大約12萬人罹患因脊髓完全或者部分截斷造成的截癱(美國每年約有2萬人)。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找到一種良好的辦法使截斷的脊髓神經重新再生以治療截癱。目前主要依靠康復訓練幫助截癱患者改善症狀,但是效果很差。
   我國脊髓神經再生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國對截癱病人的脊髓神經再生研究已經開展多年,經過廣大科研人員的努力,最近終於有了重要進展——首都醫科大學聯合國內多家醫療和研究單位共同研製的「脊髓重建管」已經通過了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的檢定,並於2004年11月2日獲得檢定報告,相應的治療標準也已經通過了中檢所的審核,「脊髓重建管」的研製進入了臨床研究階段。
    臨床前研究結果表明,「脊髓重建管」可以有效地幫助完全或者部分截斷的大鼠脊髓神經再連通,進而顯著恢復大鼠截癱造成的下肢功能喪失;可以有效幫助部分截斷的恆河猴脊髓神經再連通,進而顯著恢復恆河猴截癱造成的下肢功能喪失。
    截癱病人的脊髓神經再生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市場前景。截癱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了巨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給社會也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因此截癱病人的脊髓神經再生社會價值巨大;據研究人員估計,用「脊髓重建管」幫助截癱病人的脊髓神經再生的治療費用約需10萬元/人,年市場容量約為數十億元。


 

相關焦點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脊髓損傷修復領域新進展!
    【3】Cell:脊髓損傷治療取得重大進展!doi:10.1073/pnas.1804735115機體脊髓損傷是最嚴重的且難以治療的人類疾病之一,通常會誘發永久性的機體殘疾,包括肌肉功能喪失、感覺和自主功能喪失等,目前醫學界通過誘導脊髓神經的修復來治療嚴重的脊髓損傷患者,而且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嚙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中進行的相關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 我國科學家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難題 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
    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雙聘教授李曉光、上海同濟醫院孫毅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楊朝陽教授帶領團隊,歷時20餘年成功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這一醫學難題。該團隊首次證明,我國自主研發的活性生物材料可改善損傷局部微環境,促進非人靈長類恆河猴的皮質脊髓束(CST)長距離再生,越過損傷區與宿主脊髓建立起功能性神經網絡從而使截癱肢體功能恢復,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29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在我國,每年脊髓損傷新發病例為12萬例;在美國,每年新增脊髓損傷病例1.7萬例。
  •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5 15:50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2014年7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研究員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分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StemCell)和《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連續發表了兩篇重要研究論文,在確證現有基因組靶向編輯技術安全可靠性的基礎上,創建了新型高效的人類遺傳突變修復工具,並將其應用於鐮刀形細胞貧血患者致病基因的靶向修復
  • 北航李曉光團隊20餘年研究獲突破性進展,受損神經有望再生
    我國科學家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難題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人民日報記者 趙婀娜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雙聘教授李曉光、上海同濟醫院孫毅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楊朝陽教授帶領團隊,歷時20餘年成功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這一醫學難題。
  •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09-05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為了滿足不同的應用,研究人員將「犧牲鍵」引入到聚合物材料中,開發了自修復塑料、凝膠或彈性體。對於自修復彈性體材料來說,兼顧良好的機械性能、高效的自修復效率及優異的光學性能是一個挑戰性難題。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植保學院:病原真菌功能基因組學團隊在赤黴病菌和小麥互作領域取得新進展, 揭示了病原真菌和寄主的孤兒蛋白在病害發生過程中的功能,闡明了其競爭互作機制,建立了病原真菌和寄主植物互作的新模式,為開發小麥赤黴病防控新策略打下重要基礎。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華林研究員學科組介紹,伊波拉病毒可編碼多種形式的糖蛋白,但是此前對糖蛋白潛在的致病效應的推測只是基於細胞或組織培養物水平的初步研究,相關致病效應尚缺乏體內水平的直接證據。
  • 恢復觸覺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科學家誘導幹細胞形成感覺中間神經元,在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專家薩曼莎·巴特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誘導多能幹細胞中加入一種英文簡稱為BMP4的的骨形成蛋白和名為視黃酸的信號分子,得到混合在一起的兩種感覺中間神經元。  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以對成熟體細胞「重編程」方式培育的幹細胞,分化潛力與胚胎幹細胞相似。
  • 我國學者在無機材料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21625105,21805241)的資助下,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在無機材料合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提出了無機離子聚合反應的新概念,利用無機離子寡聚體的聚合與交聯實現複雜形貌材料的連續結構製備。
  • 我國在單純皰疹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篩選針對單純皰疹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專業期刊《抗病毒研究》上。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華林研究員介紹,儘管以阿昔洛韋為代表的抗病毒化學藥物可以用於臨床治療,但是耐藥病毒株的出現和藥物的毒副作用,使得探索治療和預防單純皰疹病毒及其耐藥株的新策略顯得迫切。
  • 我國在多糖疫苗 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發出一種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關研究成果已由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論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孔慶科介紹,肺炎鏈球菌是引起肺炎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較高。目前常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是多價多糖疫苗,但該類疫苗生產工藝較複雜、價格較高,免疫效果不盡理想。
  • 自然資源部:我國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重要成果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十三五」時期,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績。據王宏介紹,自然資源部「十三五」期間相關工作主要有八個方面:一是生態保護修復法律制度加快完善。配合立法機關完成了森林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等多部法律修訂工作。
  • 我國科學家在多糖疫苗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發出一種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關研究成果已由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論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孔慶科介紹,肺炎鏈球菌是引起肺炎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較高。目前常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是多價多糖疫苗,但該類疫苗生產工藝較複雜、價格較高,免疫效果不盡理想。
  • 3D列印植入物促進神經細胞生長以治療脊髓損傷
    一個3D列印的兩毫米(比一美分硬幣稍微厚一些)的植入物被用作修復大鼠脊髓損傷的支架。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該研究描述的植入物用於促進脊髓受傷部位的神經生長,修復神經連接和失去的功能。
  • 量子點顯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納米光電材料研究所曾海波團隊,在量子點顯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望突破傳統鎘系量子點以及QDVision等國際公司的壟斷,研究成果以「全無機鈣鈦礦量子點LED」、「全無機鈣鈦礦量子點LED
  • 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
    美國科學家誘導幹細胞形成感覺中間神經元,在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專家薩曼莎·巴特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誘導多能幹細胞中加入一種英文簡稱為BMP4的的骨形成蛋白和名為視黃酸的信號分子,得到混合在一起的兩種感覺中間神經元。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以對成熟體細胞「重編程」方式培育的幹細胞,分化潛力與胚胎幹細胞相似。感覺中間神經元存在於人體脊髓,負責把身體各處信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使人產生觸覺。
  • 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薛亮副研究員與美國德拉瓦大學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 復旦團隊與哈佛合作取得慢性疼痛研究新進展
    近三年,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雲實驗室與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教授馬秋富實驗室合作,在觸誘發痛的脊髓環路機制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們2014年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的研究工作首次報導了傳遞和「門控」慢性觸誘發痛的脊髓環路(Duan*, Cheng*, et al., Cell, 2014)。
  • 我國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生物醫用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