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復觸覺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科學家誘導幹細胞形成感覺中間神經元,在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專家薩曼莎·巴特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誘導多能幹細胞中加入一種英文簡稱為BMP4的的骨形成蛋白和名為視黃酸的信號分子,得到混合在一起的兩種感覺中間神經元。 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以對成熟體細胞「重編程」方式培育的幹細胞,分化潛力與胚胎幹細胞相似。
-
讓癱瘓在床的人恢復了觸覺,是BCI系統
今天的主人公是伊恩·伯克哈特,在2010年發生了一次跳水事故,嚴重破壞了他的脊髓,使他癱瘓並局限於輪椅上,肘部和肩膀的活動有限。由於Battelle開發的植入式腦機接口(BCI),在過去的六年中,他在恢復小動作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
腦機接口技術首次幫助癱瘓男子恢復動作和觸覺
來源:【網易智能】據外媒報導,觸覺是我們感受外部世界不可或缺的感官,但許多人卻因脊髓損傷或因患病癱瘓而失去這種能力。不過,最近非營利組織巴特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宣稱,他們首次利用腦機接口(BCI)技術幫助一名美國癱瘓男子恢復了手部觸覺。
-
我國脊髓截斷修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863計劃「組織器官工程」重大專項等的支持下,首都醫科大學等單位研製的「脊髓重建管」取得了重要進展,已經獲準進行臨床研究工作。「脊髓重建管」有望用於幫助完全或者部分截斷的脊髓神經再連通。 截癱病人的脊髓神經再生是世界性難題。據統計,現在我國截癱患者有數百萬人,每年有大約12萬人罹患因脊髓完全或者部分截斷造成的截癱(美國每年約有2萬人)。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找到一種良好的辦法使截斷的脊髓神經重新再生以治療截癱。目前主要依靠康復訓練幫助截癱患者改善症狀,但是效果很差。
-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09-05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程塑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董俠等致力於智能材料的開發與應用,取得了系列進展(J. Polym. Sci. Part A: Poly.
-
中風後,面部和肢體癱瘓如何康復?家屬要如何給予幫助?一篇搞懂
後遺症期 後遺症期是在病人康復一段時間後,針對還沒有恢復的一些症狀進行重點的治療,儘量減輕腦卒中的後遺症。 需要注意的是,腦卒中患者肌肉訓練時,要少量多次,一次運動量不要特別強,以運動後第二天疲勞能恢復為宜。 3.腦卒中(中風)後該如何恢復感覺障礙?
-
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6-04-08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細胞》重磅:腦機接口幫癱瘓者重拾觸覺,準確率達到90%
好消息是,如今「腦-機接口」領域的最新進展有可能為這些人帶來新的希望,他們有機會重獲與周圍世界的互動。今年,《細胞(CELL)》刊載了來自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巴特爾紀念研究所的重磅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將電腦晶片植入脊髓損傷患者的大腦,並將神經信號傳遞給電腦,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放大患者細微的觸覺的方法。這種電腦晶片不僅有機會使癱瘓患者恢復正常運動,還可以恢復觸覺。
-
不用「意念」移動,直接手拿咖啡杯,全球首個通過腦機接口恢復觸覺...
來源:鈦媒體APP鈦媒體4月23日消息,巴特爾紀念研究所 (Battelle)和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科研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他們使用腦計算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以下簡稱「BCI」)系統進行人體實驗,在經過反覆驗證後,最終,科研人員成功幫助嚴重脊髓損傷患者的恢復了手部觸覺功能
-
觸覺和運動神經元能對視覺信號起反應
原標題:觸覺和運動神經元能對視覺信號起反應 科技日報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杜克醫學院的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大腦的觸覺和運動神經元除了能感知接觸、控制運動以外,還能對視覺信號起反應。這一發現不僅解釋了「橡膠手錯覺」,幫人們理解不同腦區共同形成身體圖式的機制,還有助於開發與癱瘓病人體覺和運動神經線路完全融和的神經假肢。相關論文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早期研究表明,大腦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立體的內部圖像,通過接收來自皮膚、關節、肌肉及視覺、聽覺的信號,不斷刷新著觸覺、痛覺、溫度、壓力等信息。這一動態過程形成了大腦對身體的內部影像,也叫身體圖式。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脊髓損傷修復領域新進展!
這項研究我們面臨的困難之一就是如何在實驗室中有效地培養細胞,我們的身體處於一種3D狀態,並非2D狀態,因此在實驗室最終促進這類細胞生長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3D手段,於是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在短時間內培育出健康的3D培養基。
-
中國科大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王雙、韓正甫等人針對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系統中測量設備的實際特性展開研究,提出了測量端由於探測器後脈衝、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
加拿大UBC大學轉移性乳腺癌(MBC)研究取得進展
據UBC大學網站消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教授在轉移性乳腺癌(MBC)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對於該項研究,Dr.Karla Williams 表示,儘管乳腺癌治療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僅在2019年,仍有約5,000名加拿大婦女死於該疾病,致其死亡的原因並不是乳腺腫瘤,而是癌細胞向其它部位的擴散,這個過程稱為轉移,即是轉移性乳腺癌。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木通科的研究結果支持了有關學者對木通科科內族的劃分,並支持了拉氏藤族Lardizabaleae的單繫結構。首次在竹類植物中得到ITS和WAXY基因序列,通過序列分析和其它資料佐證,提出了中國-喜馬拉雅為主要分布的筱竹複合群Thamnocalamus group分屬的新方案,對ITS和WAXY序列建立的系統樹,對於進一步論證筱竹屬群的系統學和地理起源均有重要價值。
-
如何幫助精神病人回歸社會
讓精神病人回歸社會,像常人一樣工作、學習、生活,是治療與康復的主要目的,也是病人家屬最為期盼的。如何幫助他們振作起來,重新回歸社會?寬容:病人回歸社會比戰勝精神疾病有時顯得更為困難,他們不僅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還要承受外界的各種壓力,因此,常常會出現失誤、猶豫、退縮,或出現一些令人尷尬的情況。這時,切不可簡單粗暴地批評、指責病人,而應以寬容的態度善待他們。耐心地予以引導和幫助,建立病人回歸社會的信心。
-
中科院金屬所在電化學電容器儲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及香港大學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 在線發表題為「可調層間距、高效孔利用石墨烯薄膜的電化學電容儲能研究」論文,在提高電化學電容器體積能量密度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製備了不同比例的氧化石墨烯和熱膨脹還原石墨烯的混合溶液,經過真空抽濾,得到片層間距可調節的複合石墨烯基薄膜。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揭曉,「機器學習模擬上億原子」等入選 | AI日報
」等入選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騰訊集團發展研究辦公室協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21年1月20日在京揭曉。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草業學院:草坪草生理生態科研團隊在油菜素內酯調控植物耐鹽性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一個新的觀點:適當地提高BR水平或增強BR信號轉導有利於提高植物的耐鹽性,然而過量的BR與BR不足一樣對植物的耐鹽性不利。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