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吐噶喇海峽位於日本九州南部,因黑潮攜帶高鹽暖水穿越此處,流出東海匯入北太平洋而備受海洋學者關注。本次研究發現,黑潮流經土噶喇海峽時受上遊島嶼地形影響呈現多個流速核心,黑潮流量及其相對700米水深的斜壓流量冬夏較強,春秋較弱,而正壓流量冬強夏弱。除流量大小變化和流軸南北擺動外,由於黑潮與島嶼的作用,土噶喇海峽黑潮還具有較小尺度的空間變化特徵。結合日本高解析度模式數據,研究還發現,黑潮在流經島嶼時,由於其慣性不夠穩定,能量從空間範圍近百千米的大尺度向幾千米的小尺度傳輸,從而導致湍流混合增強。該團隊劉昭君博士告訴記者,這一過程有助於將營養鹽從深水層帶到上層,對維持黑潮內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近期由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昭君以第一作者發表在國際海洋學主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學》上,該室朱小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2014年,海洋二所與日本鹿兒島大學水產學部籤訂了合作研究備忘錄,雙方就東海黑潮和琉球海流開展了一系列合作研究。2015~2017年,研究團隊三赴日本,參加鹿兒島大學「鹿兒島丸」航次,在琉球島鏈兩側成功布放並回收了錨系陣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