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2-12 中國網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吐噶喇海峽位於日本九州南部,因黑潮攜帶高鹽暖水穿越此處,流出東海匯入北太平洋而備受海洋學者關注。本次研究發現,黑潮流經土噶喇海峽時受上遊島嶼地形影響呈現多個流速核心,黑潮流量及其相對700米水深的斜壓流量冬夏較強,春秋較弱,而正壓流量冬強夏弱。除流量大小變化和流軸南北擺動外,由於黑潮與島嶼的作用,土噶喇海峽黑潮還具有較小尺度的空間變化特徵。結合日本高解析度模式數據,研究還發現,黑潮在流經島嶼時,由於其慣性不夠穩定,能量從空間範圍近百千米的大尺度向幾千米的小尺度傳輸,從而導致湍流混合增強。該團隊劉昭君博士告訴記者,這一過程有助於將營養鹽從深水層帶到上層,對維持黑潮內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近期由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昭君以第一作者發表在國際海洋學主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學》上,該室朱小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2014年,海洋二所與日本鹿兒島大學水產學部籤訂了合作研究備忘錄,雙方就東海黑潮和琉球海流開展了一系列合作研究。2015~2017年,研究團隊三赴日本,參加鹿兒島大學「鹿兒島丸」航次,在琉球島鏈兩側成功布放並回收了錨系陣列。

 

相關焦點

  •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黑潮地理位置
    黑潮從中國臺灣東側流入東海,繼續北上,過吐噶喇海峽,沿日本列島南面海區流向東北,黑潮從它的源頭,從太平洋的低緯度海域流向高緯度。   它沿臺灣東岸北上,通過蘇澳和與那國島之間的水道流入東海。主軸指向東北,在陸架外緣和陸坡之間流動。當它在奄美諸島西北分出對馬暖流分支後,轉向東流?
  • 日媒稱吐噶喇海峽成中日新熱點:中方或派潛艇通行
    資料圖:中國海警編隊巡航釣魚島海域  參考消息網6月22日報導日媒稱,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21日發現3艘中國海警船在「尖閣諸島」(即我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附近日本領海外側的毗連區內航行  另據共同社6月21日報導稱,有關中國海軍情報收集艦在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附近多次往返航行等情況,日本防衛相中谷元在21日的記者會上指出:「中國此舉也意在弱化他國對其單方面主張擁有主權的島嶼的控制,強化本國的主張。」中谷元同時強調:「將進一步關注中國艦艇在我國周邊海域的動向。」  報導稱,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表示將保持警惕,「繼續關注中方動向」。
  • 海洋學術講座(150)| 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
    應特聘研究員靳光震的邀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徐振華研究員訪問我院,並作「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的專題報告,講座由靳光震研究員主持。徐振華研究員首先從海洋內波在海洋多尺度動力環境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海洋內波對海洋工程、航運和軍事產生的重要影響和海洋內潮生成機制和空間分布等方面切入,基於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向廣大師生介紹了呂宋海峽及其周邊海域內潮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然後分別介紹了他本人及其團隊在中國南海、中國東海和菲律賓海三大海域開展的關於內潮的相關研究,他著重介紹了關於內潮在南海海盆的長距離傳播及多源區分布情況,
  • 日方抗議中國艦機穿越海峽 日媒:理由站不住腳
    作為一個群島國家,至少可以這樣說,控制經由日本的許多航道的通行非常具有挑戰性。日本於1977年實施的法律措施規定:外國艦艇只能經由日本許多海峽中的5條水道無害通行: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對馬海峽東水道、對馬海峽西水道和大隅海峽。從許多方面來說,在中俄能夠將軍力投放到更廣闊太平洋之前,這是足夠用的。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變化。
  • LTO團隊揭示呂宋海峽海域海氣相互作用下葉綠素a濃度對颱風「風泵」和黑潮共同作用的響應
    ,上層海洋葉綠素a濃度對熱帶氣旋「風泵」和黑潮共同作用的響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劉宇鵬、唐丹玲和唐世林等合作的研究論文最近發表在一區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圖1 論文首頁已有研究表明颱風風泵引起上升流和冷渦經常促使颱風後浮遊植物顯著增長,也能引起呂宋海峽海域的黑潮入侵增強。
  •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12-02-08 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工程」教授吳立新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Climate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6-04-08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日媒:「國際海峽」或正成為中日之間新的火種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經濟新聞》6月21日發表文章稱,圍繞中國海軍軍艦6月15日進入的日本鹿兒島縣南方海域吐噶喇海峽的國際法解釋,正成為中日之間新的火種。中國主張該海峽是航行限制寬鬆的「國際海峽」,而日本方面則表示「不能接受」。日本認為如果接受中國的主張,在國際法上可能被解釋為允許潛艇通過,加強了警戒。
  • 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
    美國科學家誘導幹細胞形成感覺中間神經元,在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專家薩曼莎·巴特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誘導多能幹細胞中加入一種英文簡稱為BMP4的的骨形成蛋白和名為視黃酸的信號分子,得到混合在一起的兩種感覺中間神經元。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以對成熟體細胞「重編程」方式培育的幹細胞,分化潛力與胚胎幹細胞相似。感覺中間神經元存在於人體脊髓,負責把身體各處信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使人產生觸覺。
  • 恢復觸覺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科學家誘導幹細胞形成感覺中間神經元,在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專家薩曼莎·巴特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誘導多能幹細胞中加入一種英文簡稱為BMP4的的骨形成蛋白和名為視黃酸的信號分子,得到混合在一起的兩種感覺中間神經元。  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以對成熟體細胞「重編程」方式培育的幹細胞,分化潛力與胚胎幹細胞相似。
  •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09-05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為了滿足不同的應用,研究人員將「犧牲鍵」引入到聚合物材料中,開發了自修復塑料、凝膠或彈性體。對於自修復彈性體材料來說,兼顧良好的機械性能、高效的自修復效率及優異的光學性能是一個挑戰性難題。
  • 中國科大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王雙、韓正甫等人針對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系統中測量設備的實際特性展開研究,提出了測量端由於探測器後脈衝、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木通科的研究結果支持了有關學者對木通科科內族的劃分,並支持了拉氏藤族Lardizabaleae的單繫結構。首次在竹類植物中得到ITS和WAXY基因序列,通過序列分析和其它資料佐證,提出了中國-喜馬拉雅為主要分布的筱竹複合群Thamnocalamus group分屬的新方案,對ITS和WAXY序列建立的系統樹,對於進一步論證筱竹屬群的系統學和地理起源均有重要價值。
  • 中科院金屬所在電化學電容器儲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及香港大學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 在線發表題為「可調層間距、高效孔利用石墨烯薄膜的電化學電容儲能研究」論文,在提高電化學電容器體積能量密度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製備了不同比例的氧化石墨烯和熱膨脹還原石墨烯的混合溶液,經過真空抽濾,得到片層間距可調節的複合石墨烯基薄膜。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進展| 過渡金屬硫化物中伊辛超導電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此外,最近有理論認為可以利用伊辛超導體來構造馬約拉納費米子,為拓撲量子計算研究提供新的實驗平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固態量子信息與計算實驗室呂力研究員團隊近年來一直從事拓撲物態方面的研究。從2015年底,團隊成員劉廣同副研究員開始關注利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開展拓撲超導研究。
  • 東大崔鐵軍院士團隊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我東崔鐵軍院士團隊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看吧!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崔鐵軍院士研究團隊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羅宇教授,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可對電磁功能進行編程的光碟機動數字編碼超表面。論文通訊作者為東南大學蔣衛祥教授、崔鐵軍教授及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第一作者為東南大學博士生張信歌。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C-H鍵活化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研究領域之一。C-H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由於其具有突出的優點和巨大的挑戰性,一直以來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金屬催活化C-H鍵的反應機理,有助於我們了解催化反應歷程,揭示催化劑結構與催化活性
  • 寧波材料所等在強耦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等在強耦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6-20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當強耦合產生時,其系統在某些方面的特性與原始特性相比將會出現巨大差異,例如光學響應、電學響應與振動響應都會在強耦合時發生明顯的改變。由於現階段缺乏對此類現象的深入研究,導致其很難充分在實際問題中得到應用。但強耦合現象時材料特性產生的諸多變化有著很大的應用潛力,例如目前有研究表明利用強耦合現象可以對生物科技材料的化學反應速率與螢光光譜特性進行改性,從而滿足所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