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分享了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今天我們來聊聊他的另一部作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提起這本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不過是一本兒童驚險小說。這樣認為的人一定沒有想到,他們錯過了一份文學的《獨立宣言》。
這本書到底有多好?
歐內斯特·海明威說:「這是目前為止最出色的作品」、「是所有美國文學作品的源泉」,誰要是不同意,就會被他胖揍一頓。
威廉·迪安·豪威爾斯也曾說過:「馬克吐溫是唯一的、無與倫比的,是文學界的林肯。」
1. 馬克·吐溫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南北戰爭之後,在林肯總統的帶領下,美國已經廢除了奴隸制;
2. 但是馬克·吐溫把書內的故事的時間背景設置在19世紀30年代左右,這個時候是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夕;
3. 地點在密西西比河上,不僅是美國人心目中的母親河,也是馬克·吐溫童年最熟悉的地方;
4. 主人公是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就跟讀者見面的小哈克,這時候他只有14歲左右。
在《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結尾,哈克同意和寡婦道格拉斯一起生活,學會文明規矩等等,來加入湯姆·索亞的小幫派。
但是我們無論是從電影裡還是從書本裡,看到的哈克都是不太適應那些「別人告訴他的」文明和規矩的人。
哈克給我們的印象是什麼呢?
不喜歡穿著乾淨整潔的好衣服;不願意遵守對他來說讓人頭疼的餐桌禮儀;不理解為什麼學校和大人們每天都在講聖經裡那些死人的故事。
哈克在美國人心目中是什麼形象?
他那不守僵硬的教條和規矩,厭惡所謂「正確」的事情,不斷成長和成熟,拒絕「教化」但渴望自由,想要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模樣,正是那個時代美國人的典型形象。
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哈克走向文明和規矩的生活被打破了,酒鬼父親突然回來,他不僅綁架了哈克,把他關在一間小木屋裡,還在醉酒後差點打死他。
哈克的面前出現兩條可以選擇的道路,一是回到寡婦道格拉斯那裡,繼續學習文明、禮貌、規矩,二是在酒鬼父親野蠻、冷漠、酗酒的環境下成長。
哈克兩條路都沒選,他偽裝了自己的死亡,找到一艘小木船,並劃著它逃到附近的小島上,為後面發生的故事找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小島上哈克遇到了正在逃亡的黑奴吉姆,他是寡婦姐姐家的奴隸,發現女主人要把他賣到河流下遊時開始逃亡。
哈克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幫助逃奴是錯誤的,按照常理來說,他最應該做的是告發吉姆,並把他送回去。
哈克在寡婦道格拉斯那裡也逐漸認可地獄的存在,如果幫黑人逃跑,那肯定就得下十八層地獄。他不想下十八層地獄,反覆猶豫之後給吉姆的主人寫了一封信告發吉姆,但是在經過社會規則和個人良知之間的鬥爭後,他還是撕掉了信。
這個哈克撕信的情節是整本書的最高潮,從這個「我們」開始,哈克就下定決心要幫助吉姆。他們踏上木筏之後,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危險,見到了各色的善良或邪惡的人,惹了不少麻煩,小說的最後五十頁他們還遇到了湯姆·索亞,並和他同行。
但實際上湯姆早知道女主人給了吉姆自由,看似是在幫助吉姆和哈克的一系列計劃,只不過是他找樂子的壞心思罷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文學評論家會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美國最好的小說,最後五十頁除外」的原因。
無論如何,故事最後,吉姆通過了一系列的嚴酷考驗,獲得了自由。
這本書獨特在哪呢?
首先無論是19世紀的南北戰爭前還是現在,美國都是深受種族主義影響的國家,然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卻講述了一個白人少年和一個黑人奴隸之間深厚的革命友誼,這無論是對當時的作家還是讀者來說都是極其銳利和新穎的主題。
其次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以前,幾乎所有的美國作家和文學作品都遵循一條原則:「文學即高雅」:一本流傳於世的作品必須具備正式而華麗的文字。
馬克·吐溫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裡,刻意選擇了「 接地氣 」的表達方式,這本書甚至有很多不合乎語法的地方以及拼寫的錯誤。
但是特裡林曾評論道:「它句子結構簡單、直接、流暢,完美還原了人物說話特點和韻律,出色的文字能給人以文字能說話的感受。」
這是馬克吐溫的這種寫作手法可以成為美國文學史上重要裡程碑的原因。
環境對人的影響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裡顯得格外明顯
哈克還是一個沒人管教的「野孩子」時,他不會在乎上帝和聖經。
當哈克走進寡婦道格拉斯的生活,他相信地獄是存在的,社會是有教條和規則的,自己也要學習這些以融入社會。
我們想一下,假如哈克在寡婦家遇到了吉姆,在周圍人的影響下,哈克還可以堅持不舉報吉姆嗎?
當換個新的場景,哈克發現原來人們教給他的「文明」是對另一類人的殘忍,因此在和吉姆相處過程中,哈克逐漸遠離鎮上人們的「文明」和酒鬼父親的「野蠻」。
在另一條不同於文明和野蠻的道路上前行,這不僅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敢於跟世俗對抗的英雄誕生過程。
資料來源: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美)馬克圖文
電影《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策劃 | 五分鐘工作室
編輯 | 張十五
插畫 | 二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