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是中小學階段在課文中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國外小說作家,所以對於馬克吐溫的一些文學常識,同學們需要掌握。其實很多作者的寫作手法、寫作風格都跟作者本身的經歷有關,我們在了解作品之前一定要先了解這個作者的生活背景,特別是作者的童年生活,這都關係著他撰寫的作品的風格。
即便在考試中遇到作者其他文章,也會一通百通,特別是在閱讀理解考題中,經常出現名著的片段。這邊老師就把馬克吐溫的硬核知識整理了出來,供學生們參考。
1、馬克吐溫與他的密西西比河淵源
馬克吐溫是一位美國作家,出生在密西西比河的一個貧窮的律師家庭。他從小就一直在他家附近的密西西比河生活,在河邊遊玩,親近大自然,親近這條大河的一切,這樣的生活讓他的寫作多半取材於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馬克吐溫一生中共創作了23部作品,最有名的長篇小說是《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兩部是膾炙人口的不朽名著,也是給世界文學寶庫增添了光彩。
2、馬克吐溫式的幽默
馬克吐溫是一位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曾經有一種說法,喜劇的故事是英國,機智的故事是法國的,而幽默的故事卻是美國的,因為馬克吐溫就是以幽默著稱的美國小說家。還有一種說法是叫「馬克吐溫式的幽默」,因為他並不是為了逗人發笑的幽默,而是為了點出幽默中的一片苦心。所以他才能不朽,才能永傳下去。
3、《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重點記憶知識
對於作者最為著名的長篇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其實就是以密西西比河邊小鎮為背景,描述的作者溫暖的童年生活,在書中寫出了一個民族的生活和靈魂,記載了美國社會的眾生百態。馬克吐溫在這部小說中,反應出了個性,心態,習慣和價值觀念,真實地反應了傑克遜時代的美國。其實就是寫一個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在外的黑奴傑姆相伴在密西西河邊流浪的故事,批判了封建家族,也揭露了私刑的毫無理性,追求著自由權利的進步。
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是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在小說中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他的主題是對自由的追求,充滿了時代氣息。為追求自由平等的主題,首先就表現在主人公哈克身上,一個十三四歲的白人小孩身上體現著敢於拓荒,勇敢,冒險,追求個性化的美國精神。在這部小說中,一切的人和事,社會,時代心裡感情的變化,從頭到尾都是通過哈克的這樣一個小孩來表述的,在文學界文學中也並不多見。
人物的典型性格也是本書藝術手法中一個出色的亮點。總之,這部小說在人物的刻畫上,尤其在密西西比河這樣的典型環境中,對典型人物的描寫是非常的成功和出色的。作者下筆的獨特視覺,一個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也是新穎而獨創的,再加上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使這本書成為了美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
連海明威都要給他高度的盛讚,可以說哈克貝利費恩這個形象與唐吉坷德、奧德修斯、阿姆雷特比毫不遜色。同學們可以關注這本小說中第31章的內容,因為這一段內容是全書中作者刻畫最為精彩的篇章之一,寫的深刻,生動感人,主要是寫哈克自己的思想鬥爭和內心的掙扎。這部小說無論是從主旨,人物,情節還是到結構,都是出非常出色的進行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