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發布的關於《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引發熱議。記者多方採訪,武漢的學校、家長、老師對此都有不同的看法,關注的重點都在於懲戒如何執行,尺度如何把握。(據11月25日《楚天都市報》)
此次徵求意見稿出爐的最大意義,就是以法規的形式明確:「教育需要懲戒」。嚴師才能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如果總是擔心「琢」得太狠,傷了寶貝,那璞玉就永遠不會綻放光彩。因此,規則中明確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贏得了眾多支持。
此前,「懲戒」在教育中被視為「危險區」。有的老師沒把握好尺度,將懲戒變成了體罰;有的家長過度溺愛孩子,對懲戒小題大做,造成家校裂痕;有的學校怕惹麻煩,乾脆不事懲戒,放棄了教育職責……凡是種種,並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要看到,規則絕非一勞永逸的良方。老師大多認為,雖然有了規則,但還是需要家長足夠的理解和支持;而家長也有擔憂,懲戒確有必要,但也暗藏風險。大多數家長既想讓孩子在嚴管中成才,又不敢讓他們經受一點風雨,心中無比糾結。可見,規則確定只是第一步,真正要用好教育懲戒權,既拿捏好尺度,發揮最大效果,還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
當下關於「懲戒」的爭議,根源在於社會信任的缺失。每每談及,總會有人說起從前,不少家長入學時,都會囑咐老師,「管嚴一點,該打就得打」,並不是原來的學生更抗打,而是家長真心相信老師都是為了孩子好。如今,隨著時代變遷,信任或許不再像從前那麼簡單,但發自內心的愛是不會騙人的。大家所一直強調的尺度,其實也來源於內心的溫度。「懲戒權」既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方法,其目的是促使學生糾正錯誤,約束行為,吸取教訓,學會敬畏。
從愛出發,向愛而行,以愛為本。科學、適度的「小懲大戒「,不但會成為學生現在進步的動力,還能成為將來深刻的回憶。長大後某一天,能笑著說出來,能懂得師恩深重。這樣的戒尺,抬起落下,方更具威嚴,更有迴響。
(責編:張雋、關喜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