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發論文評職稱,這些醫護人員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走600萬

2020-12-11 騰訊網

唯論文的考評制度,客觀上成了助推騙局的土壤。全國政協委員張澍建議廢除SCI論文作為臨床醫生考評的一票否決指標,他說:百姓最關心誰是優秀的臨床醫生,而不是看哪個醫生發表SCI論文數量多就去找誰看病。

兩年時間,1000多位醫護人員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了600多萬。

江蘇泰州41歲的護士王女士是其中之一。2019年,她終於等到了評職稱的機會,沒想到因為找人代寫、代發論文,喜事變悲劇。

評職稱需要發論文,但多年未執筆,王女士很苦惱。2019年5月,她在網上搜索「代發論文」,聯繫上一位商家,對方稱不僅可以代發,甚至可以代寫,並保證見刊。

談好價,王女士先付了3000元定金。8月,她收到文章,內容果真與自己說的課題相關,只是並無研究成果,按正常情況很難刊發。可對方卻再次保證,只要給發稿費就能上國家級期刊,她便再次轉了5500元餘款。

王女士的故事和微信對話截圖,源自微信公眾號「江蘇警方」

此後,王女士就再也沒聯繫上對方,說好2019年底在某期刊刊發的論文也一直沒影。今年4月底,她選擇報警。

一報警才發現,她不是一個人在受騙。今年5月,泰州姜堰警方跨省抓獲12名犯罪嫌疑人。他們詐騙了1000多位醫護人員,以代寫、代發論文為由,根據發稿期刊級別和發稿字數收取5000至9000元不等的費用,承諾收錢後3個月之內發表。然而他們不會向指定刊物投稿,如果對方反覆催,他們就會將文章發到一些沒有期刊號的業餘雜誌上應付了事,或者直接不予回復。

弔詭的是,真的有醫護人員拿著這些假期刊成功評上職稱。據《財新》報導,辦案警官孫喬介紹,「一些醫院只要看到有這本書,書上有你的文章,文章有你的署名、你的單位,也就不會去核實這本期刊是否真實存在,就給你評職稱了。所以這些受害者覺得假不假都無所謂。」

這些犯罪嫌疑人也不是一個團夥在戰鬥。在裁判文書網可以找到不少類似的案件,其中一個涉及135名被害醫護,涉案金額超過173萬。

這些案件的背後,隱藏著一套隱秘的產業鏈。而「唯SCI」「唯論文」的考評制度,則客觀上成了助推這些騙局滋生的土壤。

主犯歸案,來源:「江蘇警方」微信公眾號

上當的醫護人員:評職稱晉升需要論文

遼寧瀋陽的劉醫生經歷和王女士相似,區別在於碰上的是另一個詐騙團夥,而且是騙子主動找上了他。

2016年3月,劉醫生需要晉升職稱,正好此時,一個自稱某醫學雜誌編輯的女性給他打電話,說可以幫其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類醫學期刊的正刊上發表論文。正有此需求的劉醫生開始和對方聊起來,另一位同事李醫生聽說此事,也委託其幫她發表論文。

經多次聯繫,劉醫生通過微信支付給對方5000元,幫同事轉了7000元。對方許諾論文在《世界中醫藥》雜誌上發表。但後來,對方就不聯繫他了,到約定日期,上述雜誌也沒有發表兩人的論文。

發論文,是很多醫生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正是瞄準了這一需求,「論文代寫代發行業」細分出了專門針對醫護人員的分支領域。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副主任醫師李侗曾說:「我幾乎每天都能收到代寫論文的廣告電話,現在醫院的科室越分越細,要發現一個學術上的創新點很難,也難有科研成果出來。這些客觀原因都催生了論文買賣和論文造假。」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作為一線臨床醫生,李侗曾每周工作時間遠遠超出了國家規定的40小時,幾乎沒有完整的周末休息時間。要想研究課題寫論文,他只能在不多的休息時間裡再擠一擠。

牢牢把握了目標群體的需求和即使被騙也不敢聲張的心理特點,輔以公司化的運作、完整的話術、甚至是虛假的期刊雜誌,詐騙成功率得以提高。

和劉醫生一同作為受害者出現在判決書中的,共有8人,來自7家醫院,分別位於北京、廣州、河北、海南等地,共被騙取6.68萬元。從醫院的級別來看,從大三甲到二級醫院等各個級別醫院的醫護均存在此類需求。

與上述涉及8名受害者的判例相關的還有多個案件,這幾個相關案件有一個共同的老闆,名叫劉捷,名下有三家公司代理論文業務。

從劉捷的故事,可以看出一個論文造假公司的運作模式。

「做雜誌的朋友」

2012年3月,24歲大專文化的劉捷到了北京,經姐夫李某介紹認識了一些做雜誌的朋友,開展起了期刊發表的業務。

姐夫是在QQ群裡認識的這些朋友,這些人自稱能做北大核心、科技核心醫學期刊的增刊或會刊,國家級、省級醫學的正刊。

業務發展得很快,同年7月,劉捷在北京註冊成立了船山公司,2013年衡陽分公司成立,2016年第三家公司落子在湖南長沙。

劉捷負責公司日常管理並廣泛招聘和培訓話務員,組織員工製作詐騙話術,要求話務員隱瞞真實身份和辦公地址,冒充醫學期刊編輯,打電話聯繫全國各地醫護人員,以能幫助醫護人員在核心級醫學雜誌正刊上發表論文,供他們評定職稱使用為由,和醫護人員達成代寫代發論文的合作。

給醫生打電話,是他們獲客的直接方式。來源:中新視頻截圖

這些「做雜誌的朋友」大多與雜誌社有合作,負責雜誌增刊、學術論文集或綜合刊的組稿、編輯、排版、印刷等工作。但是實際上只有發表在雜誌的正刊上的文章才能幫助客戶評定職稱,發表在正刊以外的增刊、綜合版、電子刊、論文集等種類刊物上的文章,對於晉升都是無效的。

這一點,劉捷很清楚,他會教育聯絡醫護人員的話務員在首次業務接洽時模糊表述期刊性質。下一步就是製作假的用稿通知書、用增刊改頭換面冒充正刊的手段,以實現攬客時的承諾。

一整套詐騙話術和流程

對於劉捷的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獲客。公司設有四個負責聯繫醫護人員的業務組,分別命名為飛鷹組、驕豔組、伶俐組和奮進組,每組有9個業務員,設立了網絡銷售員和電話銷售員崗位。

網絡銷售員主要的工作,是在網上找期刊論文代理的QQ群,進群後在群內發廣告——「某某雜誌在收稿中,有需要加QQ聯繫」。這些代理手頭有客戶資源,但他們無法完成客戶的全部需求,比如向客戶出論文題目、找槍手寫稿、發表論文,而劉捷的公司可以和他們一起合作來服務客戶。

辦公桌上的參考書籍。來源:中新視頻截圖

直接觸達客戶也是獲客的重要手段,電話銷售員做的就是這個事兒。公司要求,每個電話銷售員「每天電話量不少於90分鐘,不夠90分鐘的話就會扣錢」。每個新來的電話銷售員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公司的電腦上學習一份名為《船山文化話術》的資料,「裡面就是類似一些臺詞樣的對話」。然後再跟著老員工學習如何給客戶打電話。

要想成功獲客,關鍵在於獲取客戶的信任。一位被害醫生在證言中稱,一個自稱是醫學雜誌編輯的陌生女子加其微信之後,因為看她在朋友圈裡經常發一些關於醫學論文的內容,「就信任她了」。

使用北京的手機號或者北京010開頭的固定電話號碼、QQ號微信號的歸屬地都改成北京海澱區、自稱是某家醫學雜誌社的編輯,這些都是讓客戶不起疑的方式。

到了排版印刷完虛假的雜誌,需要寄給客戶的時候,會特地先把雜誌快遞到北京,再從北京寄出給客戶。因為「雜誌社一般都在北京,從北京寄會讓客戶認為書是從雜誌社直接寄出的」。

銷售辦公桌上的勵志便籤。來源:中新視頻截圖

為了留住客戶,降低被報警的風險,公司在話術中也做了一系列的規定。

對於一些諸如《世界中醫藥》、《環球中醫藥》等真的在北京的雜誌,公司要求業務員此類雜誌的論文發表不收北京的客戶,「怕客戶去雜誌社核實雜誌的真假」,「怕報警」。

此外,公司要求儘量不收醫生自己寫的文章,「因為醫生如果發現自己寫的文章不能發表,很有可能會報警;而如果是代寫的文章不能發表,醫生擔心影響自己的工作,很大可能會選擇不報警。」

替醫生發表論文的期刊由高級別到低級別分為北大核心、科技源核心、國家級、省級這幾類。在北大核心和科技源核心的正刊發表難度太大,公司只能做增刊和綜合版。培訓話術中規定與客戶開始聯繫時不能說是增刊或綜合版。而如果醫護主動追問期刊是不是正刊時,對應的方式是,不正面回答,只告訴對方這是綜合刊網上可以查到,可以作為評定職稱使用。

整套話術資料中,還包含了與醫生溝通的技巧,包括詢問醫生需要評什麼職稱,需要在什麼級別的刊物上發表等。對醫生提出為什麼答應在某種刊物上發表,實際在另一種刊物上發表、發現是增刊不能用、提出與雜誌社聯繫查稿、發現論文遲遲沒有發表等現象,如何應對作了一些設定。

虛假的期刊雜誌

要完成這個騙局,還有兩個重要的實物需要向客戶交待。一個是期刊雜誌的論文錄用通知書,還有一個就是文章真真正正地出現在期刊雜誌上。

前者比較容易,劉捷公司的做法是,自己做假的《用稿通知書》發給客戶。

公司電腦裡大約有十幾個模板,一個雜誌是一個電子模板,每個模板裡有雜誌社的名字和電子章。需要發論文錄用通知書的時候各組的組長自行製作。通知書上會寫明該文章已經通過審核可以在期刊上發表,還會註明該文章的發表費用。

一位被害人的陳述中提到,他發現了收到的用稿通知書與自己投稿的錄用通知書不一樣,問過船山的編輯,得到的答案是,「他們是通過內部關係操作的,與正常途徑不一樣,讓其不要問這麼多。」而他最終一共匯了2萬元。

幾乎所有的受害者都曾收到了或紙質版或電子版的用稿通知書,但刊登了論文的期刊雜誌並不是人人都能收到,大多數被害者在繳了論文代寫費、審稿費、運作費、版面費、加急費等一系列名目的匯款後,「沒有收到雜誌/期刊」。

他們通常是在給雜誌社打電話詢問論文發表情況,得知根本沒有收到自己的論文,詢問編輯姓名得知並沒有此前聯繫過的編輯,或者是向雜誌社核查文章的錄用編號時,才知道自己是被騙了。再與「編輯」聯繫時,「對方百般推諉和搪塞,後就聯繫不上了。」

辦公室內掛著一幅反諷的字帖。來源:中新視頻截圖

也有人的論文真的發表了,但不是在此前承諾的期刊上。一位受害者回憶,自稱何編輯的人說可幫其在北大中文核心級別的《中華腫瘤雜誌》正刊上發表論文,供評定高級職稱用。其匯了13000元,收到了《中華腫瘤雜誌》用稿通知書。經多次催促,其收到一本《中國中藥》論文集,不是約定的《中華腫瘤雜誌》。「論文集不是正刊,不能供評定高級職稱使用。如果知道是論文集或增刊之類的,不可能給她匯錢。」

一位與中國中藥雜誌社有合作協議,負責《中國中藥》雜誌臨床醫學專集的組稿、編輯、排班、印刷工作的熊某稱,其與劉捷的姐夫李某有口頭協議,對方提供醫學方面相關文章,其將文章發表在《中國中藥雜誌》臨床醫學專集裡面,每篇文章收取對方1500-1800元費用,其承諾在中國知網會議資料庫和維普網在線倉儲數據裡面能檢索到文章。

「專集就是學術論文集,不是正刊也不是增刊,是內部刊物,沒有出版許可證和增刊備案號,不能公開發行。」送給雜誌社樣本的封面明確寫明了《中國中藥雜誌》臨床醫學專集的字樣,而發給客戶的專集封面沒有註明專集字樣,仿照正刊封面增加了國際刊號和國內刊號,看上去就是正刊的封面。這是因為醫生發表論文是為了評定職稱,得做成正刊的樣子。這些仿照正刊的專集「是在河北廊坊的一個印刷廠印的」。

另一位負責《環球中醫藥》雜誌增刊的李某對公安機關證實,十期百餘本《環球中醫藥》雜誌中只有三期是其提供的,其餘的都是劉捷公司自已弄的假雜誌。

這些「做雜誌的朋友」並非不知道劉捷他們做假雜誌的事兒,他們也是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在綜合刊上發表論文不能評定職稱,必須是正刊上發表論文。徵集論文是為了賺錢,用綜合刊套用正刊的封面,就是為了誤導客戶,在封面上註明的『綜合1』、『綜合2』是對自己的保護,以綜合刊模糊正刊概念,就是為了讓客戶相信。」

為了發論文,可能「毀掉」一批年輕人

一位一線城市三甲醫院的醫生告訴八點健聞,他經常能收到代寫代發論文的廣告,而上述中文期刊的主流受眾多為二級醫院或者二三線城市的醫院的醫生,三甲醫院的醫生如果要發論文,首先考慮的還是外文期刊。

近兩年,屢次出現國外期刊批量下撤中國作者醫學稿件的事件,據該名醫生了解,可能是由於一些實驗數據代理處理的緣故。

前段時間,中國多家醫院的400多篇發表於外文期刊的論文被海外打假團隊質疑,是來自」論文工廠「批量生產的產品。

根據財新的報導,2月下旬,以前史丹福大學研究員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為首的學術打假團隊公開列出超過400多篇醫學論文並質疑存在圖片重複或雷同等問題,這些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多家醫院,大部分發表於2018-2020年之間。

400多篇論文中,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有超過100篇論文上榜,其他有論文上榜的三甲醫院還有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臨沂市中心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等。由於這批論文在標題、正文和作者身份等方面疑似造假的痕跡雷同,打假人質疑可能存在「論文工廠」批量生產論文。

論文詐騙和論文造假,是源於同一個問題的兩種現象。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唯SCI論」「唯論文」考評制度助推的產物。

最近這些年,科研成果在醫院的評價體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背後的邏輯是,對臨床醫生的臨床水平做出評價是困難的,而科研層面包括發表文章數量、累計影響因子、被引用次數、獲得的基金層次和額度等是比較容易量化評價的。伴隨著各式各樣的醫院排名,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更是成了一個指揮棒。

全國政協委員、阜外醫院心律失常診治中心主任張澍認為,之所以醫院需要SCI論文,是因為沒有其他更好的考評機制。因此需要建立臨床醫生真正好的考評機制,對醫生平時工作進行數據搜集,建立醫生臨床工作的資料庫;建立專門的臨床考評系統和專家委員會,對醫生的醫德、業務水平、臨床治癒能力等進行客觀考評。

改變的苗頭已經有了。去年4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分層分類制定評審標準,提高基層衛生人才評審的專業性、針對性和科學性,同時優化評審條件,基層衛生專業職稱外語成績可不作為申報條件。關於論文、科研要求,不作硬性規定,可作為評審的參考條件。

也是去年,兩會期間,張澍在政協會議上發言說,為了發表SCI論文,可能「毀掉」了一批年輕人。為什麼呢?一是他把過多的精力集中在發表SCI論文上,不好好學臨床;二是有些人寫假文章或是買文章,一旦被發現後,科研學術生涯就毀了。

所以,張澍建議,廢除SCI論文作為臨床醫生的考評指標,它可以作為加分指標,但是不能作為硬性的一票否決指標。他認為,晉升職稱需要有SCI論文的制度必須改革,否則就帶來醫生培養的問題。百姓最關心誰是合格的臨床醫生,誰是優秀的臨床醫生,而不是看哪個醫生發表SCI論文數量多就去找誰看病。

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吳曄婷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相關焦點

  • 為了發醫學論文,他們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走600萬
    兩年時間,1000多位醫護人員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了600多萬。江蘇泰州41歲的護士王女士是其中之一。2019年,她終於等到了評職稱的機會,沒想到因為找人代寫、代發論文,喜事變悲劇。評職稱需要發論文,但多年未執筆,王女士很苦惱。2019年5月,她在網上搜索「代發論文」,聯繫上一位商家,對方稱不僅可以代發,甚至可以代寫,並保證見刊。談好價,王女士先付了3000元定金。
  • 醫護人員評職稱難 易成「代寫代發論文」受騙群體
    據偵破此案的江蘇省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以下簡稱「姜堰警方」)介紹,該犯罪團夥累計作案1000餘起,詐騙600餘萬元。其中,涉及的受害人多為醫生、護士,每人被騙數額在5000元到1萬元左右。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醫護人員評職稱難是普遍現象。
  • 醫護人員為何易成「代寫代發論文」受騙群體
    據偵破此案的江蘇省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以下簡稱「姜堰警方」)介紹,該犯罪團夥累計作案1000餘起,詐騙600餘萬元。其中,涉及的受害人多為醫生、護士,每人被騙數額在5000元到1萬元左右。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醫護人員評職稱難是普遍現象。
  • 靠代寫代發論文詐騙600萬 警方:成員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
    【原標題】犯罪團夥靠代寫代發論文詐騙600萬 警方:成員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 現如今,很多行業職工在評級或者晉升時
  • 職稱論文發表,教師評職稱一定要發論文嗎
    教師評職稱一定要發論文嗎?不一定。教師可以是幼兒園教師、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等,不同層級的教師,面對的職稱條件是不同的,所以,是否一定要發論文的標準也是有差異的。發論文是教師評職稱考核的標準之一,對於論文這一標準,是選擇性要求和硬性要求,不同的學校單位,有不同的要求。
  • 教師評職稱一定要發論文嗎
    教師評職稱一定要發論文嗎?不一定。教師可以是幼兒園教師、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等,不同層級的教師,面對的職稱條件是不同的,所以,是否一定要發論文的標準也是有差異的。  教師評職稱一定要發論文嗎  發論文是教師評職稱考核的標準之一,對於論文這一標準
  • 假雜誌發職稱論文騙倒884人 3年騙得200萬餘元
    京華時報記者蒲東峰攝   醫生若想獲得職稱晉升,需要在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北漂高中畢業生李朋陽看到了「商機」,他仿冒知名醫學雜誌製作假刊,3年間以幫發論文為名騙取全國884名醫生200萬餘元。昨天,李朋陽及其3名親屬因涉嫌詐騙罪在順義法院受審。多名醫生向記者表示,目前晉級職稱「唯論文」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希望儘快推進職稱制度改革。
  • 那些花幾萬發C刊的人,果然是為了評職稱!
    那些花幾萬元發論文的大學老師,果然是為了評職稱。在「花錢發核心期刊」的12人證言中,有9人明確表示為了「評副教授或教授」職稱,有1人表示迫於「每年都有科研任務的壓力」,其餘兩人未做表示,12人所花費用為2.8萬至5萬元不等。
  • ...基層醫護職稱迎來大改革|職稱|基層|醫護|改革|論文|學歷|評定|...
    在基層,多年來評職稱方面都面臨著以下困難:1、論資排輩,評職稱需遵循「遊戲規則」基層有很多這樣的醫務人員,他們業務能力優秀,在崗多年兢兢業業,但如果按照規定他們根本就沒有參評資格。或者資歷不夠,想要評職稱就需苦等名額,甚至為這個名額「勾心鬥角」,影響同僚之前的協作關係。
  • 你找的論文代寫,可能只有初高中文化……而他們賺了600萬!
    很多行業職工在評級或者晉升時,都有期刊論文發表的要求,這一點給平時忽略學術研究、缺乏文字功底的人員造成不少困擾。
  • 這夥騙子,只有初高中學歷……
    問:「那您是評什麼職稱?」答:「副高。」問:「我們這邊有一本《大家健康》和《中外醫學研究》,都是骨科方面發表比較多的,這兩本版面排版到了明年。今年41歲的王女士是姜堰某單位的一名正式職工,由於評職稱需要在期刊上發表論文,這讓多年不執筆的她犯了難。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聽說網上有人做「代發論文」的生意,聲稱只要給錢,國家級刊物都能上。
  • 初中學歷騙子幫博士代寫論文,兩年淨賺600萬!他們是怎麼做的?
    現在的很有工作崗位都需要評職稱,要是有個高文憑、高學歷確實比較容易脫穎而出。近日,警方破獲了一起以「買賣、代發論文」為由實施詐騙的犯罪團夥,犯罪分子大部分的教育水平只停留在初高中學歷,而被騙的都是一些博士、副教授等高知群體。
  •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考核改革的開始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東方網6月26日消息:海南省近日出臺《中小學、中職教師教育教學論文代表作鑑定實施辦法》,論文發表不再作為教師評職稱的硬性條件。教師為了評職稱花錢買論文,或者花錢買版面出版論文等「論文造假」現象,在中國教育界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 師者 發論文評職稱也?
    原標題:師者 發論文評職稱也?  笑,開不起啊。   但是,清華是什麼地方?全國最聰明的腦袋雲集之所,怎麼就解決不好這個矛盾呢?怎麼就找不出一條路,能讓會科研和會教書的老師都能活得滋潤呢?很簡單,分兩條考核線路不就行了嗎?就像新聞單位,編輯記者各自有自己的序列。對校方來說,這種魚和熊掌得兼的好事,何樂而不為。
  • 為評職稱花錢買論文 論文買賣形成完整產業鏈
    原標題:論文買賣形成完整產業鏈 09年規模即已達10億    今年33歲的劉強,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一家單位的科技人員。7月,他所在的單位評職稱,需要在雜誌上刊登一篇論文。通過熟人介紹,一本名為《數位化用戶》的雜誌稱,可以為其發表論文,但需要劉強交納一定費用。
  • 教師評職稱發論文坑太多?附最全論文發表指南(收藏!)
    百度搜索:教師評職稱發論文出來的畫風大概是這樣的▼▼▼百度搜索結果都說教師評職稱發論文坑太多,一不小心就掉坑,最後耗上了時間,丟了血汗錢,還失去了評職名額,真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心心念的職稱名額,卻因為論文發布無效而夭折,實在不甘心!!!這些常見的發布無效原因,您知道嗎?
  • 別再讓大家為評職稱「花錢發論文」了
    《意見》要求,要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近年來,在各省市已經推進的職稱改革中,都提到要破除「唯論文論」,取消統一職稱考試標準,這次印發的《意見》,也提到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
  • 以在期刊上發論文騙錢 這個團夥作案千起,騙了600萬
    揚子晚報網5月27日訊 (通訊員 張玉成 智云云 記者 王國柱)現如今,很多行業職工在評級或者晉升時,都有期刊論文發表的要求,這給平時忽略學術研究、缺乏文字功底的人員造成不少困擾。可如果有人宣稱只要花錢就能在正規期刊上發表文章,你會信嗎?
  • 評職稱,我也不想考外語發論文
    在國務院發布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B2020)》中,針對鄉村教師的評聘可謂有了很大的突破———不作外語和論文的剛性要求。筆者認為,這對於鄉村教師儘快提升職稱可謂有了很大的幫助。及時兌現職稱工資,也將會成為鄉村教師群體的又一福利。但是,對於評職稱取消設限一事,更多的職業群體顯然仍然有話要說。
  • 那些花幾萬發C刊的人為了評職稱,映照油膩大學老師學術生活現實
    2018年,《中國裁判文書網》陸續發布了八份判決書,披露了《求索》雜誌「論文生意」的更多細節,這些細節雖然不如《求索》前主編烏東峰「巨款+情婦」的新聞勁爆,但卻揭開了學術界更加讓人觸目驚心的一面。那些花幾萬元發論文的大學老師,果然是為了評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