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畢業生]之 2017畢設故事
————平面設計畢業生代表:yinlincn————
趁著畢設 做一個不用考慮甲方的設計
站 酷 ID:yinlincn
專 業:數字影像設計
職業規劃:平面設計師|品牌設計師
畢業作品:巴士好野 | bus. good job!
設計觀點:要麼不做 要麼用心做最好
▼
我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17屆數字影像設計畢業生,動畫影視略懂一二,平面設計才是我的本命。"yinlincn"是我在沒搞清楚站酷起名原則的情況下,以為只能寫英文的ID,當知道不能再更改名字的那一刻,我是絕望的。其實"yinlin"是我名字殷琳的拼音,"cn"是China的簡寫,雖然除了中國也不會有人叫yinlin了,但加上它對避免用戶名被佔用還是非常奏效的。
做設計對我而言是必然結果,但走上這條道路純屬偶然。臨時決定考藝,稀裡糊塗地考進這個學校,直到現在還沒落實工作的我,是個不喜歡預知未來,走一步算一步的人。我從小喜歡畫畫,但那時老媽思想傳統,認為畫畫沒什麼出息,也沒讓我在這上面有什麼發展。小時候大家對我的人物設定是個好學生,不敢反抗我媽的乖乖女,但畫畫作為我的業餘愛好一直在延續。高中出黑板報畫了座長城,同學們震驚了;後來又畫了變形金剛,轟動了全校。班主任覺得我有天賦,提議我去考藝,加上有當設計師的夢想,於是在高三正式開始了學『藝』生涯,也沒想過考美院,過了聯考就來了廣外,現在想想那時候的自己也挺天真的,哈哈……
海報設計 Poster design| 警示牌設計 Warning boards design
說起畢設靈感,那要追溯到大三。我在臺灣交換時去了趟新一代設計展,這是臺灣所有高校優秀畢設的集合展覽,給我的感觸良多。印象很深的是一個改造臺北公交視覺系統的畢設,他們從視覺上做提升,希望以此改變臺北人的出行方式,分散地鐵的高密度人流。公交是一個涉及城市文化和民生的公共話題,提出創新形象和新的解讀,除了設計本身,這存在一定的現實意義,更具有公共價值。後來我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紹臺北「設計進站」改造捷運站內標語文宣的活動,有一組設計用插畫和動畫的形式敘述了冷冰冰的警示語,非常新穎。這些把我們的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舊事物拿來做新設計,既是一項挑戰也是一個突破。當時的我還在想,什麼時候廣州的公共運輸可以有人做這種設計呢?恰逢畢設,我覺得這是個實現它的好機會。
相比於廣州地鐵,公交的視覺系統更需要「被改造」,一個全新的視覺識別體系能增強用戶體驗,提升大眾對公交這一出行方式的好感度。剛開始,我只是單純地想改造視覺,後來與實習單位的前輩聊天,他說:「只是因為醜而改沒有觸發點,而且工作量巨大。或者,你知道羊城新八景嗎?」我不是廣州人,別說知道,連聽都沒聽過。於是我做了一個小範圍的調查問卷,大部分人表示不知道這是什麼,就算知道了以後仍有一半以上的人不願意去這些地方遊玩。
八景如果是個人,聽了這樣的結果都會流淚吧,更何況這是從宋朝就開始沿襲的廣州風貌特色景點。由此可見,「羊城新八景」的現實意義不大。於是我將廣州巴士與羊城新八景結合,整合出這些景點的公交路線,既能改造廣州公交視覺體系,又方便出遊羊城新八景,更希望觸動廣州本地人,提升大家對廣州新老地方的關注度。
路線手冊設計 | Route book design
我的畢設過程大致是:前期調查—定製路線—插畫繪製—平面設計—H5製作。在前期的調研中,我發起了 「羊城新八景」的普及度、興趣度調查,並進行了公交站牌、車內標識的收集工作,總結出目前存在的問題。
首先羊城新八景的調查中,實際參與調查人數為54人,其中72%的人不知道「羊城新八景」,知道的人中普遍年齡偏大,非廣東本地人知道的概率極低。在為他們科普了「羊城新八景」以後,仍然有61%的人表示並不想主動去「羊城新八景」或帶外地來的親朋好友去這八景遊玩,較大原因是因為沒有新鮮感,而剩下的則是沒興趣或嫌麻煩,假設一天要遊覽幾個景點,事先還要規劃好遊玩路線,在一個攻略都有人幫你做好的時代下,去這八景玩的確是一件麻煩事。此次調查大致說明了「羊城新八景」在所調查人的範圍中普及程度低,存在宣傳力度不廣的問題;再一個就是「羊城新八景」給大家的第一印象較陳舊,提不起年輕人的興趣,且沒有一個合適的方案方便大家出遊這八個景點。因此後面的設計著重在於如何提高新鮮感、興趣點與便捷度的問題上。
調查問卷結果
公車站牌的信息調查中我以較為熟悉的大學城公車站牌為例,在信息表達上總結出以下幾點問題:
• 路線方向不顯眼,只在左側信息欄標示了開往何站,容易坐反車;
• 票價信息的強調度弱,對沒有羊城通或者趕時間的乘客來說十分不方便;
• 排版擁擠,閱讀舒適度低;
• 由於不同的巴士公司管理,導致站牌色彩混亂等;
公車內部的標識也做了一些調查記錄,主要問題為:
• 車內行車路線牌的信息混亂,特殊符號所表達的含義模糊不清;
• 警示語純文字表達不醒目,插畫形象老舊;
• 配色十分「接地氣」;
而如何定製公交路線的問題,哪兩個景點相連的路線能節省用戶時間?八個景點如何串聯最方便大眾遊覽?則是我畢設遇到的一個難題。後來我先用網頁地圖在八景的地方標記了[八處景點],了解具體方位後把各個景點就近相連尋找公交信息,大致確定遊覽路線,再兩兩相連搜索公交出行路線,最終選取出最優的出行方案;
八景路線圖後期優化過程
在把八景以及巴士路線會經過的其它特色景點先畫出來後,人物設計也根據景點的確定而產生。比如在沙面這一站會有很多人拍婚紗照,所以我就畫了一對新人和一個攝影師拍照的情景;琶洲這一站的廣交會有很多外國人來參觀,就畫了服務人員與外國人對話的情景。所有的建築招牌人物線條等都是斜度透視的設計,這是因為我考慮到在接下來的視覺設計中可以更好地體現空間錯落感,包括周邊的設計也都運用了斜角裁切。
人物建築部分初稿
而視覺我以紅青色做主色調,主要運用在公交系統的改造中,包括海報、路牌與警示語,考慮到路牌不宜太花哨,因此只選用了青色為主色調,方便乘客閱讀,而警示語則可以更趣味性,使用紅青對比色以達到醒目的效果;輔色用了六種色彩,區分六條八景路線,主要運用在八景的周邊上。色彩的選擇鮮豔而又有點復古味,體現廣州既現代又傳統的多元化風貌。
• 站牌使用青色為主色而不是紅青色,提高舒適度,適合信息閱讀;
• 針對坐反車的現象,將站點以灰黑分界,灰色表示已經走過的路線,
黑色是即將要走的站點,直觀簡潔地表示了公車行駛路線方向;
• 對沒有羊城通或趕時間的乘客來說,這班車要多少錢是比較重要的信息,因此放在顯眼位置;
色彩選擇|站牌設計 Bus stop board design
其實最終選擇用H5也是有原因的。如果按照畢設要求,我完全可以不做H5,但又覺得這樣不夠,一個原因是大家現在都是手機狂魔,有了H5能更方便傳播;另一個原因就是我想要儘量完美地展現自己的作品,動效的設計在平面中也越來越普及了,這給平面帶來趣味的同時,還能更好地詮釋作品。我先在AE中把人物、動物的動效做完導成透明序列圖層,再轉移到PS中做成gif, H5是在線編輯網站做的,不需要寫代碼,選擇事件發生就可以,雖然不是很難,但老是有bug,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只能慢慢試,找教程瞎琢磨,加的交流群直到我做完了才同意了我的申請…每天過著三點睡,七點被畢設還沒做完的心驚醒,很折壽。
移動端網頁設計 Mobile web design
整個畢設,光在標題的選擇上就難住了我。「巴士好野」這個名字大概是我想了一個多月以後最終確定下來的。新一代的那組畢設叫「阡陌臺北」,我覺得特別好,看到阡陌就會想到交通,於是很想有一個詞能比這個更好,但如此一來就被禁錮了,起了一些諸如「漫遊廣州」,「方圓廣州」,「城市末班車」的名字….後來坐公車聽著粵語報站突然開竅,能否用粵語的口頭語來做標題?接地氣又能代表廣州地方特色。「巴士好野」應運而生。包括導師給我另一個方向說「野」這個字,拋開「嘢」的意思,也可以代表巴士很瘋很會玩。我一拍腦門,嗯,有意思,就是它了!
名字確定後,設計logo的過程並沒有想像中順利。最先的想法是讓它鏗鏘有力,但呈現效果卻顯得很笨重,也不適合作為公共系統的標識,於是全部推翻改為了輕量、圓潤的設計風格。我是個糾結狂魔,做了很多設計方案總會有幾個拿不定主意,真是當局者迷。一般這種時候我都會騷擾我的朋友讓他們選,還要講清楚選擇的理由,萬分慶幸他們沒有跟我絕交。
LOGO優化
從去年十月份開始著手的畢設,經歷了快半年終於完成了。構思的部分比較花時間,中間放空了很久,加上自己有點拖延症,死線之前都沒有緊迫感,直到開展前一個多月才開始狂做。其實只要點子想通了,那麼實操起來就迅速很多。我一直覺得表達技術可以快速學習,但是理念是思想層的,工具都是服務於思想的。於我而言,畢設算是大學的完結篇,我希望是它是完美的,因此很想一次性使出十八般武藝,但最後發現,其實更好的還是下一個。
周邊套裝設計 | Product suite design
現在回想起自己的畢設,整體還是很滿意的,啊哈哈。但最後還是有一些小bug,比如酷友提醒我鳥的翅膀與身體運動的關係問題;站牌在開展前一天晚上才拿到手居然發現上面的灰色文字沒有顯示出來…如果我沒有拖延症也許能做得更好。很多人評價說沒辦法落地,不實用。我認為就中國大陸而言,有關政府的設計短期內是沒辦法突破。而我這次的設計,或許是個實驗,是一次新的嘗試,提示大家規規矩矩的公交也可以這樣玩。趁著畢設好好做一個不用考慮甲方的設計,未嘗不可。制度不能改變,但這個世界不正在被設計改變著嘛?
大學四年的設計點滴
大一 「悟」
大一是打基礎的主要階段,上了很多手繪的課。由於很晚才學藝,沒有受到太多考藝時應試畫風的影響,這對一開始投入專業課的我還是有好處的。其實我不大記得那些死板的繪畫規矩,我畫畫的原則就是畫到自己覺得好看為止。色彩頭像寫生課時陷入了瓶頸期,當時耍了個小聰明,參考梵谷的畫,模仿他的筆觸與用色,套入到我的寫生頭像習作中,一幅畫結束後能學到很多東西,總結再運用到下一幅習作中,就會解鎖有自己風格的新畫風。學習最原始的辦法就是模仿,但是不能光模仿,要提煉,悟性很重要。
大二 「變」
從拎不清平面設計要素到第一次擔任展覽視覺設計負責人,從只會寫生靜物頭像臨摹佳作到獨立創作插畫…這個「變」除了從無知到懵懂的進化,其實更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大二開始學習專業技能,會逐漸積累很多練習,嘗試過很多第一次,慢慢地也就駕輕就熟了。到了大學以後,學習就變成了個人的事,好像以前都是為了父母而學,考初中考高中甚至考大學,到了這個階段,我從被動學習變得求知慾旺盛,開始希望自己能更勝一籌,做到能力範圍內最好的狀態。
大三 「玩」
大三整個學年,我都在「玩」,上學期去雲南寫生,下學期又跑到臺灣交換。在玩中學習,其實是很好的狀態,旅程中的新鮮感會激發很多創意點,城市中可見的設計會帶給我很多新的啟發。
要說大學四年我最喜歡的課,可能就是大三的品牌策劃與設計吧,品牌的概念也是從那個時候慢慢了解的。我選擇的重塑對象是"百度",純粹就是因為覺得形象不好看。定好選題後前期會搜集大量的資料進行分析,深入後才發現事情並不簡單。與"搜狗""搜狐"名字直接外露吉祥物的公司不同,百度到底為什麼以「熊」來做設計延伸?它來自「獵人巡跡熊爪」,表示搜尋引擎的精準。但這個很太深奧,普通人根本不能get到這個點,也不一定會去查詢其中內涵,這會對品牌形象造成誤解,也確實困擾過我一陣子,而這也正是它的問題所在。於是我單從「百度」二字出發,將文字「百」與符號「 °」結合,使logo圖形語言化,並將小紅點「 °」作為記憶點,在應用設計中以它做延伸,代表搜索按鈕。在logo大變的情況下,色彩則沿用原先的紅藍色,提高大眾的接受度。飽和度與明暗度的改變令形象更顯年輕。現在再看這個設計,會發現中文字體的設計欠缺火候,與英文不搭調,但這次推翻重塑的過程真的讓我感覺——很爽!
站酷對話yinlincn
Q&A
Q:你對自己的專業是如何認知的?
A:我是數字影像設計專業的,當時選這個專業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具體學什麼,因為理科生只能選這個,就選了它,說來也是被迫的選擇。上了大學之後發現學得比較雜,包括平面、品牌、版式、插畫、分鏡、攝影、拍攝、剪輯、動畫、3D等等等等,但都不會很精。也曾經迷茫過自己以後的發展方向,現在看來,動畫影視只能算我除了平面以外的一個特長。
Q:大學中,對你設計影響最大的作品/人是誰?
A:其實我的設計受挺多作品的影響,左佐和Tseng Green是我很喜歡的兩位設計師。
左佐老師是一個專研文字的設計師,最先知道他是2015年,看到他發布了「百年印象」的logo設計,當時非常訝異:文字竟然可以被研究得這麼透徹,我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對文字的敬意。到後來的墨茶室,單單一個「墨」字就用了一半的篇幅做演變嘗試,看得出這是一個「龜毛」且有追求的人。設計忌諱浮躁,喜歡與細節較真,沉下心來做的作品最能打動人。
而Tseng Green是臺灣的90後設計師,他的設計年輕有朝氣,沒有太多商業味,充滿個人風格。我覺得這也是未來商業設計的發展趨勢,隨著大眾審美的變化,商業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偏向設計性與個性化。我很希望自己以後做的設計能夠不那麼具有「商業氣息」。
左佐老師作品
Tseng Green老師作品
Q:大學期間,你的設計主要以哪種學習方式為主?如何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做過哪些努力?
A:大學我主要以自學為主,平面的話多看優秀作品,觀察生活,擅於發現身邊的好設計,動畫類的會搜索視頻教程學習。老師只充當啟發者,不像初高中,我們不能指望什麼問題都有老師幫你解答,所謂修行在個人,大學是一個能讓你提升自學能力的地方。在做設計之前我會在設計網站大量尋找靈感,好的設計會保存下來做成自己的收集庫,有的時候回去再看常常有二次感悟,迸發新的靈感。其實我的設計風格自己也在做更多的嘗試,近期因為畢設的原因,圖形設計比較多,讓自己的設計風格成型,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磨礪。
Q:最近有沒有關注其他學校的畢業展?
A:除了我們學校早早結束了畢業展,似乎很多學校還沒有開始??去年在臺灣新一代逛了一天根本逛不完,今年的新一代又快開始了,廣美的畢業展也快開始了,有空一定會去。
Q:畢業設計的完成對你意味著什麼?畢業的心情是怎樣的?對自己是否有了明確的人生規劃?如果有是什麼?
A:大學好像真的結束了…但不到畢業證拿到手的那一刻,死活都不承認自己已經畢業了!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劃,大致就是畢業以後能先在大平臺中裡鍛鍊學習,做到高級些的水平,有了資歷以後再出來做自己的設計吧。
花茶伴手禮包裝設計
Q:近5年想要實現的夢想是什麼?對自己有哪些囑託?
A:夢想?做個優質高產有思想有追求會賺錢的設計師。如果問我長期夢想,那應該是安安靜靜地做一個富婆吧(微笑臉)。未來長路漫漫,可能會迎接巔峰,可能會陷入低谷,但我希望自己不會碌碌無為。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只忙工作,忘了家人。無論如何還是記得不斷學習,不忘初心,做更多令人感動的設計。
其實很久之前就知道站酷了,因為瀏覽器保存的書籤是登陸頁面,每次都沒有去首頁看過,一直以來對站酷的印象是找素材的,沒有太多關注,直到最近畢設被推首頁以後才發現,原來站酷首頁有這麼多厲害的設計作品!我到底是為什麼誤解了站酷呢???我有罪!真的非常感謝站酷這個平臺,讓我的設計被更多的人看到。無論是給我鼓勵、指點或是意見,都十分感謝大家,現在的我還年輕,做的東西還存在諸多問題,我會思考大家給我的建議,同時也會享受大家給予我的成就感。
[我是畢業生]之2017畢設故事系列報導已經啟動。
關於畢業設計、畢業展報導、畢業生專訪的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青春答卷2017」專題:http://www.zcool.com.cn/special/biye2017/
採訪&編輯:張翔宇 視覺設計:海邊的卡夫卡
原創設計作品一網打盡!
喜歡原創設計作品和資訊嗎?
關注站酷網公眾號:zcool-com-cn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