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足北山石刻長廊之中,有這樣一尊造像,它曾經長期淹沒在泥土之中。1933年的某一天,人們小心翼翼從造像密布的北山佛灣造像群中,輕輕翻開散發著清香的泥土,忽然,一尊完好的造像龕出現世人眼前——
這龕造像主尊是一尊觀音像,她身高1.08米,赤足站立在蓮花臺上,身後有大橢圓形背光,觀音頭戴花冠,胸飾瓔珞,頭微微傾側,面部輕抿嘴唇,一派似笑非笑的模樣。左手輕扼右手腕,右手下垂輕拈珠串。身材窈窕,亭亭玉立,斜側身姿,飄帶飛舞。在龕左右上部有二飛天,手託供盤浮於天際,下部兩側各有一侍者像。
隨後,這龕觀音因其容貌、身姿俏麗嫵媚,極具有女性化特色,被世人俗稱為「媚態觀音」。之後的調查人員,根據觀音手中持的器物為數珠,定名為「數珠手觀音」,並將此龕編號為第125號。
自此之後,駐足於此龕前的遊客、學者紛至沓來,對於其藝術鑑賞的話語也隨後見之於各種著作之中:
「神態把握在欲行還在,若即若離之間,故有媚態觀音的美稱」(金維諾、羅世平《中國宗教美術史》)。
「此龕形制雖小,雕飾樸實無華,但因主像觀音菩薩雕造得傑出,所以便成了北山佛灣南宋時期光輝作品之一」(陳少豐《中國雕塑史》)。
北山這龕觀音造像的出現,與數珠手觀音的信奉密切相關。顧名思義,數珠手觀音即手中持有數珠的觀音。因此,手持數珠也就是數珠手觀音的最具有標誌性的圖像特點。關於數珠,有學者說「在漢化佛教中,隋唐之際,隨著淨土宗和密宗的興盛,數珠開始大流行,從此成為漢化佛教七眾的重要隨身具,並成為念佛信佛的重要標誌」(白化文《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在宋代大足石刻的造像中,就可以見到官員平民手持數珠的造像。
佛教密宗多部經典中,就記載了持念數珠的作用,這其中還包括千手觀音經典,如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有「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授手者,當於數珠手」,此經譯本早在唐代就已傳入中土。這種形象,在唐宋時期千手觀音像中,基本上能找到數珠手的蹤影,只不過,它僅僅是千手觀音一隻手而已。
數珠手觀音,少見於佛教和民間常提及的觀音行列之中,如密教的七觀音(聖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不空索觀音、準提觀音和馬頭觀音等)中,以及融合佛教經典和民間信仰的三十三觀音之中,皆未有數珠手觀音。對此,一些專家對數珠手觀音的來歷,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業露華先生認為數珠手觀音「是中國的民間藝術家依據佛教密宗經典創作的觀世音菩薩像之一」(業露華撰文、張德寶、徐有武繪圖《中國佛教圖像解說》)。李凇先生在《論中國菩薩圖像》文中,說觀音圖像中「另一些與經典若即若離、似有似無的圖像,大多是中國藝匠和民間信徒共同創造的,在題材的選擇、圖像的規定性等方面都具有中國民間的特色。」這類觀音像可稱為民俗觀音圖像,如水月觀音、送子觀音、馬郎婦觀音、楊枝觀音、數珠手觀音、寶印觀音等。(《論中國菩薩圖像》,李凇《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他們所論述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了數珠手觀音圖像產生的民間性。
據調查發現,早期的數珠手觀音造像主要集中在巴蜀地區的大足、安嶽一帶。在大足石刻中,目前以雕鑿於五代時期的第277號觀音地藏龕為最早,這龕造像,左側為手持錫杖的地藏,右側觀音頭搭披風,左手扼右手腕,右手持數珠,這一圖像的特點,成為其後大足數珠手觀音標準的圖像模式。
其後,數珠手觀音較多地出現在觀音群像之中,較早的作品見於北山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內,其雕刻時間約在北宋政和六年至宣和四年(1116—1122年),在窟中正壁為水月觀音坐式佛像(或說為觀音),兩旁下層各有觀音6身,每身觀音手中皆有持物,其中,右側第5身為數珠手觀音,頭戴花冠,冠外有披風,雙手於胸前拈數珠,頭後升起並蒂荷花二朵,上有菩薩坐像。
這種在觀音組像中出現數珠手觀音,還在大足南宋初期的其它一些造像龕窟中較多出現,特別是在十位觀音群像組合之中,如石門山第6號西方三聖和十聖觀音洞,妙高山第4號西方三聖和十聖觀音洞,以及峰山寺、普和寺、佛安橋等觀音組像的龕窟之中,都有數珠手觀音的雕鑿。
在有數珠手觀音組合的造像龕窟中,北山第136號轉輪經藏窟內的數珠手觀音,不僅保存甚為完好,而且造像組合形式也具有自身特點。這窟內的數珠手觀音高1.91米,頭戴花冠,右手於腹部前輕拈數珠,數珠呈「8」字形,左手扼右腕,赤足立於蓮臺上。這尊造像的題記顯示,是當時大足的信眾王升夫婦,於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為其父母而營造,希望二親「壽算增延」,也希望自身「公私清吉」。而在這個洞窟之中,數珠手觀音是與文殊、普賢、日月觀音、玉印觀音等一道出現,此種組合在石窟造像題材中極為獨特。
受觀音組像的影響,大足石刻中出現一些其它地方少見的單尊觀音造像龕,這其中,就有數珠手觀音,北山第125號龕單獨以數珠手觀音作為主尊,就體現出該觀音的形象在當時較為流行。當然,大足石刻這一獨特的藝術氛圍,其實也與宋代巴蜀地區石窟藝術更趨於世俗化有一定關係。在經過五代前、後蜀的積累,到了宋代,受到世俗化的影響,巴蜀地區在藝術的表現上更加自由,更加趨向於民間,尤其是作為對世俗民眾影響很大的觀音題材,類似北山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的出現,就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得以出現。
而與石刻中其它數珠手觀音相比較,第125號以其面露似笑非笑的淡然之氣,微微斜側的身姿,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這裡,我在眾多欣賞的文字中引用一處,讓我們再回首賞析一下這龕大足石刻經典之作:
「當觀者發現這個菩薩時,不能不被它所吸引,這是一尊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典型作品,以至放在這許多龕洞中間顯得那麼突出,它兩手斜搭在胸前,上身微微向後側轉,頭部有些前傾,眼稍嘴角流露著微妙的喜悅,全身姿態在安靜中顯出了輕微的動勢,肌體柔和,質感很強,特別是那臨風飛舞的衣帶,更加強了優美、舒適的氣氛」(溫廷寬《大足佛教摩崖造像的藝術價值及其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