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現場 一年修復242隻手(圖)

2020-12-20 環球網

專家為千手觀音拍攝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影像全圖,為解開「手臂數量之謎」找到了答案。(大足博物館提供)

■修復大足千手觀音被列為"中國石窟類保護一號工程"

34種複雜病害世界罕見 全國無修復成功先例

千手觀音修復將耗時5年,花費千萬

第三層腳手架上,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的段修業拿起注射器,吸入15毫升透明液體後,將針管對準了風化的「手臂」,手指輕輕一壓,透明液體被緩緩注入到殘缺部位。這裡是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現場,透明液體是一種特製的加固劑。

始建於初唐、興盛於兩宋的重慶大足石刻,有5萬多尊造像,於199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代表了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世界石刻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千手觀音造像雕鑿於南宋中後期,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刻有近千隻手、眼、法器,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狀如孔雀開屏,斑斕奪目,被稱為「國寶中的國寶」。

這座世界上唯一一尊擁有千隻手的觀音菩薩造像,至今已有八百年歷史了。隨著時間的流逝,1979年,0.25噸塊體自然脫落;1985年,一隻50千克的手自然脫落;2007年,又有一隻手突然掉下。病害纏身的她,已經到了「先救命、再治病」的危急關頭。

2008年5月,國家文物局將千手觀音的修復工程定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並組織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為主體,聯合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學等國內外十多家科研單位頂級文物專家集體匯診。

去年4月,千手觀音開始啟動全方位修復,這也是歷代千手觀音修復工程中,規模最大、最科學系統的一次。時隔一年,備受矚目的千手觀音修復得如何?有什麼難點?在世界遺產日前夕,人民網記者走進現場一探究竟。

診斷

為觀音造像全身做「CT」 解開手臂數量之謎

5月28日上午,重慶市大足區下著小雨。寶頂山景區內雲霧繚繞,雨中的大足石刻,更平添了一分神秘的氣息,中外遊客冒著雨意猶未盡地穿行於石刻勝境之間。

大悲閣內,這尊高7.7米、寬12.5米的千手觀音,正在進行史無前例的大修復。這位800多歲的「老人」被三層腳手架捂得嚴嚴實實。然而,這樣3層高的腳架絲毫沒攔住遊客的熱情,不時有三三兩兩的遊客走進大悲閣,前來探望這位老者。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的很難想像這位800多歲的老人竟然病成了這樣的地步!很多金箔起翹龜裂、只剩一丁點粘連。有的地方斷裂、風化。石質粉化十分嚴重,輕輕一碰就會脫落,更有的地方顏色已完全看不見。

「我們面對的是一位不會說話,且病入膏肓的病人,千手觀音的五臟六腑都需修復,要從心臟內科做到美容外科,挑戰很大!」大足石刻博物館保護部副主任、第一修復小組組長陳卉麗告訴我們。

詹長法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有近30年文物保護經驗,他是這次修復行動的主要負責人。面對處於崖壁之上的千手觀音,如何才能制定出科學的修複方案?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弄清千手觀音有多少只手,連手的數量都弄不清,還保護什麼千手觀音?

2008年8月初,為全面了解千手觀音造像的內外疑難雜症,專家們運用高科技設備,對千手觀音造像做全身「CT」體檢。還拍攝了千手觀音造像迄今為止最完整、最清晰的影像全圖,大足千手觀音的手臂數量之謎也隨之被解開。

「通過這種科學的調查方法,千手觀音手的數量最終被確定,總共830隻手,而不是以前提及的1007隻手。我們給每一隻手一個ID號,也就是給每隻手一個身份證號。通過這張圖,這個大佛所受到的病害,它的殘損程度都能了解到。」陳卉麗指著辦公室牆上編有ID號的放大圖告訴我們。

通過全面「體檢」,我們發現有34種病害侵蝕著她的生命,病害面積達到200多平方米,分別存在於石質、金箔和彩繪上,且多種病害往往在同一部位同時存在。

現狀

輸液打針加固 千手觀音一年修復242隻手

細緻的勘察調查讓工作人員深切感到,面對病害如此複雜的千手觀音,更重要的是延續石質胎體的生命,增強她的「抵抗力」。那麼,應該選用什麼樣的「藥方」呢?

專家們經過反覆論證,確定的修復思路是:第一步是治本,就在不損壞表面金箔的前提下,對千手觀音嚴重風化的巖體進行加固;第二步是治表,對其外表進行金箔回貼、彩繪復原、缺失部位補型等。

「我們根據修複方案,將千手觀音的修復劃分為了上、中、下三層,逐一向下修復。經過一年的搶修,目前上層242隻手的修復工作已接近尾聲。」陳卉麗說。

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我們小心翼翼的爬上了第三層腳手架修復現場,十餘位工作人員在狹窄的平臺上或跪或蹲緊張工作著,由於極其靠近龕頂,通行有的地方,工作人員不得不彎腰90°:除塵、塑型、加固、貼金……馮太彬做的工作是常見的一步——為風化斷裂的千手觀音塑形。

他告訴記者,千手觀音有的手部受損嚴重,很多地方已經脫落得找不到原來的手指了,補形師會根據史料、造型本身的對稱性,辨別出殘缺手部原本的模樣,從而對缺失部位進行延伸造形。當然,如果沒有齊備的科學依據和史料,補形師不會輕易對缺失的部位進行重塑。

記者看到,在這個不足30平米的修復平臺上,幾位工作人員戴著口罩,拿著針管將一種特殊液體滴入千手觀音體內,好像在給它打針。

這種聞起來比較刺鼻的液體到底有什麼功效?馮太彬說,「打針」的原理是,液體通過石質孔隙慢慢滲透進千手觀音的體內,從而對被風化的砂巖進行加固。「好比是在給千手觀音做內科手術,只有治理好內臟,才能穿好衣服。」

空氣中環繞瀰漫著的「加固劑」味道,令我們這幾位新來的「訪客」不禁皺了皺鼻。

「還好今天涼快喲,如果碰上炎熱的天氣,這樣刺鼻的味道還會加重。人在這裡多待一陣,就會感到頭暈疲乏,我們經過一年都漸漸麻木了。」馮太彬笑著說。

中國遺產研究院的張俊傑介紹,取下的金箔將被裝有編號的口袋,再重新回貼,以保持它歷史原貌。劉政寧 攝

艱難

給「千手觀音」回貼金箔 堪比做眼科手術

給千手觀音重貼金箔是此次修復工作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如何貼呢?「如果用新金箔修復千手觀音,就會變成一尊完完全全嶄新像寺院裡面的千手觀音,這既不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也缺乏歷史厚重感,而且在我們情感上很難通過。」陳卉麗說。

專家們經過反覆商討,決定選用舊金箔回貼形式給千手觀音換上乾淨衣服,也就是儘可能地把千手觀音身上揭取的金箔進行分層清洗,處理之後再重新回貼上去,以保持它歷史原貌。

但問題是,由於千手觀音金箔脫落厲害,很多地方的金箔已經找不到了。金箔從哪裡來?千手觀音厚重的金箔外衣讓工作人員想到「植皮」的思路。

「在那些開裂捲曲的舊金箔的揭取過程中,我們發現一般都有四層,最多的有八層,這就說明歷代對千手觀音都進行修復。如此一來,就可把多餘的金箔進行分層,再移植到空缺地方,以完成植皮。」陳卉麗說。

但是,要揭取舊金箔,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工作人員用鑷子小心翼翼地揭取千手觀音手及手臂部位嚴重起翹、捲曲和脫落的金箔,揭下來的金箔按手的編號裝入密封袋中。

然後,在專門的工作室先用蒸汽熨鬥進行初步平整和軟化,用手術刀逐層分離,再用棉籤蘸純淨水去除表面塵土汙物,最後用玻片壓平,按色澤和完好度進行分類。由於這些舊金箔既薄又脆,工作人員在處理時往往大氣也不敢出,如同呵護新生嬰兒一般。

考究

彩繪打磨是個「藝術活」 比保護敦煌石窟還要難

較之於除塵、揭取金箔、加固等「技術活」來說,彩繪修復和打磨在整個修復工序裡可真正算得上是「藝術活」了。

1994年從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的周穎,分配到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至今已近20年。在千手觀音的修復工作中,他擔任彩繪修復和精雕的重要角色。

周穎告訴記者,雖然修補過很多文物,但能夠參與到千手觀音的修復工作裡來,感覺非常幸運。並且,他把這份幸運看成了是一種「佛緣」。他說,他也會如古人般懷揣著一份虔誠的心態去完成這份神聖的修復工作。

「整個修復團隊總共20人」,陳卉麗說,大多數人來自大足石刻研究院,也有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以及龍門石窟的修復專家。

現年58歲的段修業就是來自敦煌研究院的修復人員之一。在敦煌研究院,他一直從事壁畫保護工作,已經長達40年之久。2008年8月,他被借調到大足作為千手觀音修復工作的技術指導。

「大足石刻比敦煌石窟的環境更複雜,保護更艱難。」他說,敦煌氣候乾燥,所以泥塑文物得以保存上千年。而大足夏季高溫潮溼,又處在酸雨地帶,文物病害比敦煌多了20多種,大足採用的砂巖雖易於雕刻,卻也極易風化,這些導致保護十分艱難。

他說,敦煌的文物現已進入預防性保護,而大足石刻的文物還處在搶救性保護階段,好比還在「救命」。

大足寶頂山石刻風化脫落情況嚴重,千手觀音的修復將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出樣本。劉政寧 攝

意義

重塑風華絕代造型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出樣本

「千手觀音的修復不是勞動密集型的工作,需要精工細作和工作人員非常好的耐心」,來自中國遺產研究院的現場管理員張俊傑說。

「面對如此大面積不可移動的石質文物,它的修復難度可想而知,但前期勘察僅花了兩年多時間,且全部由國內專家獨立完成,這在外國專家眼裡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陳卉麗告訴記者,羅馬專家老瓦來到大足看到千瘡百孔的千手觀音後,覺得勘察和修復都應該在10年以上,對中國能在短期內完成勘察表現出了相當的驚嘆和敬佩。

據黎方銀館長介紹,全面保護千手觀音是非常細緻且耗時很長的工程。因為對藝術品的修復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點馬虎。他說,整個工程大約需要5年左右時間。

截至到目前,千手觀音頂層20平方米主體修復工作已告結束,工作人員隨即將對千手觀音第二層主體展開修復。預計到2014年,整個修復工作將全面結束,屆時,巖體強度增強、彩繪加固後恢復原狀、舊金箔清洗回貼的千手觀音,將以原有的歷史樣態重現遊人眼前。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寶頂千手觀音歷史性的大修復,被國家文物局局長稱為是開國內先河、解決世界級難題。

在中國南方地區有眾多的石刻造像,如四川的廣元、巴中、安嶽石窟,雲南的劍川石窟,重慶的合川淶灘石窟等。這些石刻造像,雕刻及妝彩工藝、保存環境、保護現狀,以及目前存在的病害大多與大足石刻類似,因此,專家們認為,千手觀音一旦修復成功,就為這些造像的保護提供了借鑑。事實上,千手觀音的保護,也對世界上其他石質文物的保護具有示範意義。(陳琦、劉政寧、王嫚/圖文)

相關焦點

  • 大足石刻形成全方位保護格局
    修復後的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所有石窟造像的總稱,現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在寶頂山大佛灣大悲閣裡,八百多歲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端坐蓮花臺,全身金光熠熠,神態莊嚴雍容,佛像身上有耀目的金色、深沉的灰青、厚重的朱紅,830隻金色手掌層層疊疊地從造像左右和上方伸展開來,狀如孔雀開屏,閃耀著「世界石刻藝術之瑰寶」的驚世之美。
  • 從嬌柔嫵媚到千手遮天:大足石刻的最美觀音像
    大足石刻是往來四川、重慶必看的西南勝景。近日,騰訊新聞聯合歷史講壇,推出國寶巡禮體驗官川渝石窟遊學之旅,探訪大足。在大足北山佛灣125號龕的一尊數珠觀音身高不過一米左右,手持念珠,在橢圓形的背光襯託下,更顯出女性的輕盈體態。
  • 大足石刻三大鎮館之寶亮相成都,寶頂山千佛壁首次「露面」
    與大足石刻以往的外展相比,此次特展不僅是文物展品數量最多的一次,更是大足石刻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和香爐,首次在成都的集體亮相。「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陳列現場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作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主要分布於重慶大足區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
  • 古建文物在數據中「新生」,歷時十年,專注千手觀音的每一隻手
    一群中學生,在遊學時無意間撿到一隻「手」,以為是從千手觀音上掉下來的,不知如何是好。正巧,他們遇到了北京建築大學的建築遺產保護與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團隊,便跟著研究生和老師們進入到文物遺產保護的世界。利用雷射束掃描得到的巴黎聖母院三維電雲模型【修復】歷時十年,專注千手觀音的每一隻手「想借著這部劇,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對文保工作產生興趣,知道數位化修復、永續留存大概是什麼意思。」
  • 大足石刻佛像在臺灣「過年」 石刻彩燈亮相宜蘭照亮冬山河夜空
    華龍網2月7日14時50分訊(記者 雷其霖)新年臨近,對於大足石刻的那些「菩薩」而言,堪稱難忘的一年,因為今年12尊大足石刻造像將在臺灣「過年」。與此同時,歷時八年的千手觀音修復工程展也將在臺灣展出。
  • 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大足石刻博物館攝/瞿波千手觀音攝/羅國家寶頂景區攝/羅國家釋迦涅槃聖跡圖(臥佛)攝/羅國家華嚴三聖攝/羅國家3月11日,市民王渝發現,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業半個月的大足石刻景區,出現在他最愛逛的快手直播上。
  • 成渝文博周⑧|大足石刻帶著重磅展品來金沙了 其中三件還是鎮館之寶
    但與以往的外展相比,本次特展不僅是文物展品數量最多的一次,更是大足石刻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和香爐首次在成都的集體亮相,從更加豐富全面的角度,向觀眾展示大足石刻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風採。在展廳中間,20餘件重點展品組成石刻群像,以裸展的方式一展大足石刻作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的風採。
  • 重慶千手觀音像發現一隱秘暗格,專家揭開封石後,瞬間笑開了花
    大足石刻最為著名的當屬大足聖水巖千手觀音像、大足北山石刻手觀音像、以及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像,其中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像更是令人震撼,足足有830隻手。 我們平常雖然"千手觀音"這樣喊,但實際上一般的觀音雕刻都是三十二隻手或四十八隻手,用來表示觀音菩薩的三十二變相和四十八大願;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的830隻手足以證實其規格有多宏偉。
  • 大足石刻鎮館之寶來成都了,千佛壁首次揭開神秘面紗
    「三大鎮館之寶」首來成都千佛壁首次露面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這次的特展「三大鎮館之寶」——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香爐首次在成都集體亮相!和20+件風格迥異的展品組成了石刻群像圖據@新天地的小窩到了這個展廳,真的給人一種來了「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的感覺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上香禮佛的貢具——香爐雕刻於明代通高101釐米
  • 觀音像內發現隱秘暗格,專家打開後露出一物,興奮地喊:大發現
    這不,在2014年,我國的工程修復人員就對重慶的一座千手觀音像進行了搶修。沒想到卻意外發現了珍貴文物。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位於我國重慶市的大足區。屬於唐末、宋初的宗教摩崖石刻,代表著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高超水平。
  • 重慶工人修復百年前觀音像,無意觸發暗格機關,發現意外之喜
    在不經意間可能就會找到一些過去的東西,就比方說重慶工人修復的800年前的觀音像時,可曾想到裡面會有一個機關打開之後,竟然發現了石磚題記,金箔殘片,甚至是瓷器殘片,還有其他的文物呢?這是在2014年的四月份,文物專家們對位於重慶的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工程的一個重大發現。
  • 重慶大足石刻來成都「重磅」開展 最重展品:720公斤的釋伽牟尼佛像
    一座美神薈萃的石雕畫廊、人間情趣的藝術殿堂、三教融合的石窟典範——重慶大足石刻將向成都市民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劉賢高介紹,此次金沙與大足牽手,正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合作背景下結出的碩果之一。今年6月,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籤署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兩地文化遺產保護進程。
  • 袁姍姍三根手指拿文物,並說壞了可以再修復,引得網友強烈不滿
    近期在一檔綜藝中,袁姍姍,杜海濤,周震南等人在看修復大師展示的已經修好的文物中,老師在介紹一個漢代文物時,強調拿器物的話一般頂和底要託著,肖央提醒:小心點,別摔壞了。此時袁姍姍三根手指拿起文物舉好高后又大喊大叫:發現了斷的痕跡。
  • 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也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
    在重慶就有一個地方,不僅擁有佛像和道教造像,還有同在一龕窟中的儒、佛、道的三教造像,延續了我國的宗教文化,就是重慶的大足石刻,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它。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在當地非常有名,來到大足的遊客都想去體驗一番它的風採,因為它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著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並且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由來已久,吸引了眾多遊客。作為國家5A級的旅遊景區的大足石刻,不僅地方優美,而且石刻雕鑿精美細緻也讓人欽佩。
  • 大足石刻三大「鎮館之寶」齊聚金沙遺址
    8月16日,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主辦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90餘件(套)展品,集中呈現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先進的文保成果。
  • 後續|青蓮寺塑像修復暫停施工,山西省文物專家仍在評估
    「澎湃新聞」此前報導了山西晉城青蓮寺塑像經陝西相關單位修復後「宛若新生」,失去了古樸的神韻,佛像頭上也加上了之前未有的飄帶。記者從山西有關方面獲悉,由於青蓮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已連夜召開現場會對此事進行討論,目前決定暫停施工,待相關文物專家檢查評估後做出相應回復。
  • 看科普劇《千年石刻,萬年傳情》 古建文物在數據中「新生」
    一群中學生,在遊學時無意間撿到一隻「手」,以為是從千手觀音上掉下來的,不知如何是好。正巧,他們遇到了北京建築大學的建築遺產保護與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團隊,便跟著研究生和老師們進入到文物遺產保護的世界。這一過程中,孩子們了解到數位化修復、永續留存等工作背後的意義,也完成了自身從隨性頑劣到責任擔當的轉變……
  • 北山佛灣南宋時期光輝作品之一:第125號數珠手觀音
    在大足北山石刻長廊之中,有這樣一尊造像,它曾經長期淹沒在泥土之中。在宋代大足石刻的造像中,就可以見到官員平民手持數珠的造像。這種形象,在唐宋時期千手觀音像中,基本上能找到數珠手的蹤影,只不過,它僅僅是千手觀音一隻手而已。數珠手觀音,少見於佛教和民間常提及的觀音行列之中,如密教的七觀音(聖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不空索觀音、準提觀音和馬頭觀音等)中,以及融合佛教經典和民間信仰的三十三觀音之中,皆未有數珠手觀音。
  • 視頻:《千手觀音》主創搜狐現場表演即興舞蹈
    《千手觀音》編導:張繼剛、領舞邰麗華、手語老師王晶做客搜狐,與在線網友進行了交流;幾位嘉賓不僅現場解答了在線網友有關《千手觀音》的一些問題,而且在搜狐網現場配合,即興表演了一段舞蹈,讓所有人感受到了幾位嘉賓默契的配合與深厚的藝術造詣,在節目的最後,邰麗華還以身示範,現場教搜狐網友跳起了《千手觀音》,在溫馨感人的氣氛中結束了整場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