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普劇《千年石刻,萬年傳情》 古建文物在數據中「新生」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一群中學生,在遊學時無意間撿到一隻「手」,以為是從千手觀音上掉下來的,不知如何是好。正巧,他們遇到了北京建築大學的建築遺產保護與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團隊,便跟著研究生和老師們進入到文物遺產保護的世界。這一過程中,孩子們了解到數位化修復、永續留存等工作背後的意義,也完成了自身從隨性頑劣到責任擔當的轉變……

學生們在瞿曇寺進行壁畫數據採集工作

還有一個月,這部由北京建築大學與北京科學中心等單位合作創作的科普劇《千年石刻,萬年傳情》就將與公眾見面。其中的研究人員原型,以及主要呈現的技術內容,正是取材於建築遺產保護與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團隊。在這裡,有一群科研工作者,他們「按圖索驥」,卻讓文物修復工作更加精準高效。

【修復】

歷時十年,專注千手觀音的每一隻手

「想借著這部劇,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對文保工作產生興趣,知道數位化修復、永續留存大概是什麼意思。」談及科普劇的籌備,團隊負責人李愛群教授笑言,為了將這些專業內容通俗地進行傳達,大伙兒下的功夫可不比日常研究少。

對公眾而言,這些內容乍聽上去確實略顯「高深」。李愛群介紹,在北京,團隊參加的項目有盧溝橋數位化修復保護。由於風化磨損或人為破壞,橋上的雕紋局部、獅子等會有圖案不清晰,甚至殘缺掉落的狀況,團隊的任務就是要恢復其原本形態樣貌。

這種「修復」很好理解,那麼「數位化」是怎麼回事呢?團隊骨幹侯妙樂教授解釋,通常而言,文物建築各部位間會有一些規律可循,而整座盧溝橋也有保存相對完好的部分。通過三維雷射掃描完好部分,結合橋體特徵的對稱分布等,就能將缺損部位用軟體自動化重建出來。「簡而言之,用完好部位的信息,『倒推』或者說『猜測』缺損部位狀態,是一種數理統計、回歸分析的方法。」

在團隊耗時最久、投入心血最多的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項目中,數位化修復得到更為淋漓盡致的表達。

據悉,這尊南宋年間的千手觀音造像原本有1024隻手,修復前可見約830隻手,保存相對完好的有400隻左右。團隊就是以這400隻保存完整的手為基準,觀察待修復手處在整龕觀音的什麼位置,尋找它的對稱相似手去類比空間特徵。再通過完好手的五個手指之間的回歸關係,算出待修復手的長度、手指彎曲度等等……

從預研究、立項到2016年結題驗收,這一項目團隊整整做了十年,為每一隻手留存下修復前、中、後三個時間維度的數據。在侯妙樂看來這十年很值得,「不僅做了科研,更是整個測繪學、地理信息科學、土木結構、建築學和文物保護專業的高度融合,還培養了一批測繪和文物保護人才。」

【留存】

結構捋清,珍稀文化遺產進數據「保險箱」

利用雷射束掃描得到的巴黎聖母院三維電雲模型

承擔文物數位化修復任務的同時,團隊的另一個重點工作方向是將文物數據進行「永續留存」。概括而言,就是趁文化遺產狀態尚好時,多層級留取其信息,以備將來有修復需求時應用。

今年4月,巴黎聖母院的一場大火,讓「永續留存」進入公眾視野。濃煙滾滾中,跨越760年光陰的尖塔墜落,多少法國人民掩面哭泣……但某種程度上巴黎聖母院又是幸運的,早在2015年,藝術歷史學家安德魯·塔隆曾藉助三維雷射掃描技術詳盡的記錄下了這一偉大教堂的全貌。這場大火後,巴黎聖母院的三維模型存檔將成為重建的關鍵。

在國內,除了邊修復邊進行數據留存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項目,最近團隊還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北京帝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專門完成了西藏布達拉宮的「永續留存」。

通過數月的無人機拍攝與三維雷射掃描,布達拉宮整個結構第一次被「捋」得清清楚楚。理論上講,在建築技巧能達到的前提下,利用這些留存的數據,它可以被一比一精準複製。這意味著布達拉宮從此進了數據「保險箱」,若它今後需要修復,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復原。

與修復相比,永續留存更著眼於未來。「現在還沒有一個標準,什麼樣的文物應該優先去做永續留存。」一想到不少文化遺產可能在尚未進行數據留存的過程中慢慢降到「無法可修」的地步,或遭遇意外,李愛群總是有種緊迫感,「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進來。」

【還原】

無需取樣,可知文物表面顏料配比

侯妙樂致力於文物「幾何形態」的留存和數位化修復,與她同屬一個實驗室的呂書強,則專注於文物表面的色彩還原。

「打個比方,觀音手指的形態、長短等確定後,至於手指表面塗了什麼,就是我們的活兒了!」呂書強解釋,大部分古代文物的表面都是用礦物顏料繪製,不同物質的光譜反射也不同。基於這個原理,團隊使用遙感手段「高光譜」成像技術,來獲取文物表面的反射光譜。通過光譜來研究或者說猜測,古人到底用的什麼顏料,配比如何,從而對書畫、壁畫,以及表面有色彩的彩塑等進行修復。

與以往技術相比,高光譜成像技術依據的也是文物表面殘餘的色彩。但傳統手段需要從文物表面再取樣「一點點」拿到實驗室分析,高光譜成像技術則如同拍照,不需實際取樣,對文物沒有損害,且分析效率更高。

2015年,高光譜成像技術走進首都博物館,為40多幅古字畫進行了數位化留存、顏料分析。更神奇的是,高光譜儀器獲取了館藏書畫400-1000um光譜範圍的數據,共發現300多處人類肉眼無法甄別的隱含信息。

去年起,團隊數次遠赴青海省海東市樂都縣的瞿曇寺,為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寺內壁畫採集高光譜數據,目前項目仍在緊張進行中。呂書強表示,實際上高光譜研究到現在也只有七、八年,但從應用評價及項目申報情況而言,已顯現出了巨大潛力。

【認同】

複製裝配,近20米高雲岡石窟「動起來」

團隊在雲岡十八窟等比例複製模型前合影

實驗室通過數理分析方法進行文物遺產保護的道路,這些年來越走越寬。「剛開始感受還不是這樣,那會兒確實是『冷門』。」侯妙樂回憶,自己2005年博士畢業前後,球面的表達方式還是經緯度格網,但她想用一種更精確的方式去推算,就使用了球面四元三角網。「大概意思就是用三角形將球面鋪滿,全部都是計算、數學。」她坦言,抽象的計算跟實際很難產生聯繫,不禁讓人懷疑,自己做的這些到底有什麼用?

而當她去現場第一次做數位化修復,這些疑問消失了。那是一尊17米、近6層樓高度的潼南大佛。放在以往,只能拍些平面照片,用皮尺測量數據。「我們用三維雷射掃描、近景攝影,高精度且無縫地將大佛顯示出來。」

有了海量數據,還需挖掘提取出針對特殊需求的有用數據。「那尊大佛的髮髻都差不多掉了,我們通過數據第一次搞清了髮髻的走向,將缺損部位計算了出來。」侯妙樂回憶,那一次「初出茅廬」的團隊,從現代技術中推斷出的結論,跟現場憑一輩子直覺經驗來判斷的老專家們的預估,只差了幾毫米,這令大家都很興奮。「老專家們相當於為自己的判斷找到了數據支撐,我們更高興了,原來我們做的這個東西,真的能對修復工作有幫助!」

近年來,伴隨各地對文保工作的重視,實驗室的技術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就在去年,團隊負責人李愛群帶領實驗室通過高精度三維信息留取術、藝術價值表皮分區劃分、多維數位化快速成型與製造等技術,完成了世界首例可裝配3D列印超大型文物等比例複製工程——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十八窟原比例、高精度複製。

作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最複雜、藝術價值極高的一窟,雲岡十八窟整體高度近20米。而實驗室相當於用「3D列印」複製了一座,這意味著雲岡石窟的展示不再受限於地理位置,更多的人將能領略到雲岡石窟的震撼魅力。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魏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辛宏

流程編輯 TF003

相關焦點

  • 古建文物在數據中「新生」,歷時十年,專注千手觀音的每一隻手
    正巧,他們遇到了北京建築大學的建築遺產保護與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團隊,便跟著研究生和老師們進入到文物遺產保護的世界。這一過程中,孩子們了解到數位化修復、永續留存等工作背後的意義,也完成了自身從隨性頑劣到責任擔當的轉變……還有一個月,這部由北京建築大學與北京科學中心等單位合作創作的科普劇《千年石刻,萬年傳情》就將與公眾見面。
  • 山西古建文物頻遭盜賣 部分廟宇被整座賣掉
    村中,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湯廟雖是明清建築風格,但廟中三千年古柏甚至早於二千多年前的長平之戰,至今仍長得鬱鬱蔥蔥,令人驚嘆。「前幾年廟裡丟了很多東西,有磚雕,還有精美的桃園三結義雕塑,等等。」47歲的成湯廟安全防護員王建林說,由於失盜嚴重,後來各級文物保護部門和企業家投資約850萬元對其進行了維修,並派專人看管。
  • 走進「漢陵之冠」茂陵:千年石刻彰顯漢朝氣魄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田鈺琳)4月3日,「中華文明尋根溯源之旅」2017全國網絡媒體採訪團來到茂陵博物館,參觀漢武帝茂陵,感受中國古代石刻藝術魅力。
  • 千年古寺如何保護?三維掃描建模為其建立電子檔案
    有一座始建於唐鹹通年間的寺廟,名為聖水寺,其背靠林泉,延綿千年,至今仍吸引著眾多香客前往。該寺廟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類型豐富,是內江市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大型禪林建築群。為了保護四川省內珍貴的文化遺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部門從2018年開始在此進行古建修復保護工作,並編制了《內江聖水寺文物保護規劃》,於2020年2月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
  • 「國寶級」石刻遭盜拓,拓印文物的正確姿勢?
    國寶遭盜拓 近日,「某大學師生盜拓千年國寶」一事引發廣泛關注,事情起因:該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一老師組織學生到江蘇丹陽,對南朝陵墓石刻進行人類藝術史多樣化課程教學,過程中,他們直接在文物古蹟上進行拓印。
  • 山西長治 古建風韻
    山西長治 古建風韻哲學家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在五千年華夏文明中,中國古代建築承載著歷史的發展脈絡,承載著文化自信,彰顯著文明的無限魅力。縱覽全國,聚焦山西,駐足長治。這裡是全國古代建築遺存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體系最完整的地區。潞安府衙(上黨門)(潞州區.明)這裡是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這裡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3處,全國地級市數量第三。
  • 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走進大足石刻研究院監測中心,一塊大型LED屏上顯示著大足石刻監測預警系統前端設備所採集的數據與分析走勢圖,內容囊括大足石刻所處環境的氣象、微環境、巖體穩定性等實時監測數據及消防監測系統、移動數據採集APP等18類70項監測內容。大足石刻研究院監測中心副主任趙崗介紹道,2012年大足石刻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文化遺產監測試點單位之一。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走進重慶,看文物保護的新探索
    中國文物報記者 王徵這裡,有距今約204萬年的巫山龍骨坡遺址,有聞名於世的大足石刻,有以「紅色三巖」為代表的革命遺址……三峽出土文物印證了重慶3000多年歷史文脈,革命文物基本涵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抗戰文物成為重慶最富價值、最具代表性的資源之一。
  • 千年打卡勝地|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譜
    江永·上甘棠是湖南省迄今為止發現的創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全、延續時間最長的村落這是一個有故事的村落2007年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列為中國傳統村落2006年、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村故事多謝沐河畔,月陂亭前我們從滄桑的石刻文字中
  • 北京東西城32處文物古建即將騰退保護
    北京市文物局6月6日表示,中軸線短期內暫無衝擊世遺打算,目前仍處於準備階段,中軸線及兩側的文物古建將啟動騰退保護,其中東西城32處不可移動文物的騰退工作年內啟動。中軸線申遺為何遲緩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才有資格被推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國家文物局更新預備名單,中軸線(含北海)入圍。
  • 中國石刻文物歷代風貌及拓印的注意事項
    為什麼非法拓印會對石刻文物造成損壞?石刻文物的價值究竟有多大?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石刻技藝的發展說起…… ,石刻文物也便豐富了起來,並且形成了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築石刻三大門類。兩漢時期的石刻文物遺存以陝西霍去病墓石雕、南陽呂梁等地畫像磚石刻、登封三闕、四川漢闕、山東武梁祠石刻以及漢代大墓出土石雕文物等為代表,造型拙樸誇張卻又氣勢雄渾,寫意性遠超寫實性。
  • 部分省市文物古建被佔被毀 清代蓮園殘存僅兩成
    據北京建築學會古建園林《北京現存明清宅園調查報告》記載:蓮園面積原本3600平方米,院內有遊廊、花廳、水池、亭榭,疊石林立、曲徑通幽,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造園藝術中的代表,有很高的鑑賞價值。  「對文物古建的『合理利用』,本來是文物保護理念的進步,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走了樣。」南京博物院原院長徐湖平認為,為儘快獲得利益,很多地方在建別墅、開餐館及會所,將公共文化資源變成了私人經營場所,留下了諸如明火控制不嚴、電線老化等安全隱患。
  • 千年石刻遭美術學院師生拓印,警方介入
    文物部門將沒收非法拓印的拓片,並研究對該行為作出相應的行政處罰。某大學美術學院師生非法拓印南朝石刻被舉報。1500年南朝石刻遭盜拓一群大學生模樣的年輕人將紙鋪開,緊貼在一尊大型動物石刻上,隨後便忙著拓印,不時傳來擊打石刻發出的「噹噹當」響聲。10月6日中午,文物愛好者「若耶溪」(網名)和朋友一起到丹陽三城巷一帶,尋訪南朝石刻,拍下上述畫面。
  • 北大15個院系36名同學歷經近7個月 完成燕園石刻文物數位化檔案
    這項工作由北京大學文物保護與管理辦公室、圓明園管理處共同發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北京大學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承擔,北京大學文物愛好者協會和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共同參與。在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劍葳和學院工程師尚勁宇的指導下,工作坊中來自北大15個院系的36名同學,通過室內外作業,用近7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校園內30件石刻文物的數位化採集建檔工作。
  • 成縣陳院鎮發現魏晉南北朝時期古墓石刻等重要文物 文物專家呼籲...
    張士偉/攝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金奉乾 通訊員張士偉)11月14日,隴南文史研究中心專家在成縣陳院鎮梁樓村發現了墓前石刻、石羊、獬豸等重要文物。據文物專家介紹,當時是在成縣陳院鎮梁樓村的漁樂山莊向西沿公路走出五百米左右,發現路北側的一個胡同前,竟然有古墓前的石刻,一左一右,兩隻石羊,看形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胡同口還有一對獬豸。用石羊和獬豸作陪葬,墓主人必須是三品以上大員。古時羊有錢幣的作用,用它代表財帛,以示生前富有,財力豐厚。
  • 南朝石刻遭大學師生非法拓印:文物部門報警,涉案教師道歉
    視頻拍攝者:二十幾個人集中在蕭順之陵墓石刻神道面前,女生比較多。當時以為他們是來旅遊的觀光的,全都是年輕人學生模樣,不知道是哪邊的,弄東西我不知道是什麼,我就拍了段視頻發到朋友圈裡給大家看一下。而如網友拍攝的視頻中,非專業人士未經審批的盜拓,極有可能因操作不當而對石刻造成汙染和損壞。專家為石刻「驗傷」 涉案教師道歉文物之美,只可遠觀,不可私自拓印。事情發生後,8號,由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和鎮江焦山碑刻博物館派出的三位專家組成的團隊來到丹陽市,對被盜拓石刻受損情況進行鑑定。
  • 煙臺新添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
    水母網5月15日訊  (YMG記者唐壽銳)煙臺重要文化遺產、老煙臺「地標」———煙臺西炮臺、張裕公司酒窖、猴磯島燈塔、戚繼光祠堂及戚繼光墓、村裡集城址及墓群、南王緒遺址和照格莊遺址共7處全面升級,昨日,YMG記者從市文廣新局獲悉,它們集體入圍了國務院最新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後續|青蓮寺塑像修復暫停施工,山西省文物專家仍在評估
    「澎湃新聞」此前報導了山西晉城青蓮寺塑像經陝西相關單位修復後「宛若新生」,失去了古樸的神韻,佛像頭上也加上了之前未有的飄帶。記者從山西有關方面獲悉,由於青蓮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已連夜召開現場會對此事進行討論,目前決定暫停施工,待相關文物專家檢查評估後做出相應回復。
  • 古建保護中,經濟效益究竟排在什麼位置
    一篇是經濟參考報的《倒賣古宅「改頭換面」 跨省遷建「拆真造假」——古建築倒賣灰色產業鏈調查》,說的是很多散在各地的古建或是古建部件被四處倒賣,有些當地的村幹部甚至成為「賣家」,有造古城訴求的地方政府成為「買家」。於是不少古建被在異地重塑,文化傳承斷了,基本的面貌也沒了。
  •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眼千年看鎮江
    西津渡古街西津渡,人們常用「一眼千年」這個詞來形容,漫步在千年古色古香的古渡街上,光滑的石板路,窄窄的小巷,一眼看千年的古城牆呈現在眼前,仿佛行走在那個年代,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場繁忙的景象昭關石塔西津渡古街的後山,有一雲臺閣,雲臺閣位於西津渡景區,坐落雲臺山北峰,閣體是秉承宋、元古建風格的仿古建築,飛簷翹角, 雕梁畫棟,鬥拱簷鈴,體制雄偉,是鎮江市古建築歷史上體量最大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