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鎮館之寶來成都了,千佛壁首次揭開神秘面紗

2020-12-20 澎湃新聞

大足石刻鎮館之寶來成都了,千佛壁首次揭開神秘面紗

2020-08-24 1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巴蜀文化,從岷山深處走來

穿越成都平原,跨過巴山疊嶂

匯入中華文明的浩瀚汪洋

川渝自古便是一家

「我的金沙遺址

你的大足石刻」

構成底蘊豐富的巴蜀文化走廊

今年6月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

籤訂《學術文化交流備忘錄》

標誌著巴蜀兩大文化遺產正式牽手

在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科研交流、展覽交流

文物保護、宣傳推廣、社會教育、公眾服務

文創開發、智慧博物館項目等多領域開啟合作

兩家博物館於8月2日官宣正式「出道」

攜帶著獨特的巴蜀文化基因

給遊客帶來「點石成金」的文旅體驗

金沙遺址 石虎

金沙遺址與大足石刻這對「點石成金」組合

並不是初次見面

在千年前它們早已有過合作

三千多年前,生於斯長於斯的古蜀金沙人

披沙揀金,鑄造太陽神鳥金飾、黃金面具等聖物

託起對日月神靈的崇拜

除了耀眼的金

古蜀先民還收集美石,精雕細琢

遺址祭祀區出土的12件石跪坐人像

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較早

製作最精的一批立體圓雕石刻藝術作品

為巴蜀地區燦若星辰的石刻藝術奠定了基礎

上周日,金沙和大足「點石成金」組合

「出道首秀」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

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展

90餘件展品盡顯精湛雕刻工藝

大足石刻於1999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

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

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

也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

更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

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

組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雖說大足石刻早已在各地巡展過

但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這次特展

和大足石刻曾經的外展比

勝在文物展品數量最多、展覽規模最大

圖據@新天地的小窩

展覽涵蓋90餘件(套)展品

集中展示了以北山、寶頂山、南山

石篆山、石門山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造像

可以近觀大足石刻的精湛的雕刻工藝

看點豐富

組圖據@新天地的小窩

借著這次特展的機會

不用去重慶

就能一睹大足石刻的風採了

必!須!約!一!個!

「三大鎮館之寶」首來成都

千佛壁首次露面

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這次的特展

「三大鎮館之寶」——

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香爐

首次在成都集體亮相!

組圖據@好想失憶的jenny

這件南宋時期的釋迦牟尼佛像

重達720公斤

可謂真·重量級,佛像坐於蓮臺上

眼帘低垂,身體微微前傾

細節之處極生動

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張豔攝

端坐「C位」的貼金觀音像

和20+件風格迥異的展品

組成了石刻群像

圖據@新天地的小窩

到了這個展廳,真的給人一種

來了「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的感覺

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上香禮佛的貢具——香爐

雕刻於明代通高101釐米

重量將近500公斤通體鏤空

上下共五層每層的造型不同

圖案各異、非常精緻

圖據@新天地的小窩

據說這件香爐也是大足石刻中

體量最大、雕刻工藝最傑出的一件

堪稱大足香爐的「扛鼎之作」

比較了解大足石刻的小夥伴大概都知道

到了景區不得一觀的還有:

被譽為「國寶中的國寶」千手觀音造像

大佛灣內最大的洞窟造像——圓覺洞

小佛灣的千佛壁,這些都是大足石刻的「精華」

圓覺洞,圖據全球博物館

雖說因為太大、太難以移動

這次不能看到「精華」實物

但本次特展在展廳中運用了燈箱造景

超300英寸的巨幅投影的手段

讓我們看展可以有真正的沉浸式體驗

圖據@中國文博

以上這個場景還原的

就是位於寶頂山小佛灣的千佛壁

歷來以「千佛千姿」著稱

無數尊小佛像或坐或臥、或笑或怒、吹笛彈琴……

姿態各不相同,密布排列的佛龕內

但因保護需要從未向公眾實地開放過

不過這次特展也震撼「呈現」了

這絕對是不容錯過的拍照打卡點哈

滿壁佛龕圖片環繞三面牆體逐次鋪開

一尊千佛壁石窟造像原件位於展廳正中

此情此景,完全不難想像千佛壁原本的壯麗

太美!太壯觀了!

圖據@新天地的小窩

此外,到了現場

還可以看看千手觀音持續8年的修復歷程

「四川地區石窟與摩崖造像圖片展」

總之,可以打卡的地方還很多

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展覽時間:2020年8月16日-2021年1月3日

展覽地點: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館負一樓

門票:70元/人;需提前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預約

怎麼去:地鐵7號線「金沙博物館」站C口出,步行可到

想去的朋友

可以安排一下周末的時間

記得提前預約哦

綜合:成都出發、青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原標題:《大足石刻鎮館之寶來成都了!千佛壁首次揭開神秘面紗》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大足石刻三大鎮館之寶亮相成都,寶頂山千佛壁首次「露面」
    與大足石刻以往的外展相比,此次特展不僅是文物展品數量最多的一次,更是大足石刻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和香爐,首次在成都的集體亮相。「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陳列現場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作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主要分布於重慶大足區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
  • 大足石刻三大「鎮館之寶」齊聚金沙遺址
    8月16日,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主辦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90餘件(套)展品,集中呈現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先進的文保成果。
  • 成渝文博周⑧|大足石刻帶著重磅展品來金沙了 其中三件還是鎮館之寶
    此前參加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啟動的「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活動中,金沙和大足兩個世界級文化遺產以「點石成金」CP出道,吸引眾多網友點讚投票。如今,大足石刻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和香爐首次在成都的集體亮相,令蓉城觀眾驚喜不已。
  • 探古蜀王國、賞大足石刻 在金沙領略成渝雙城文化之美
    金沙遺址既是古蜀文明的重要遺址,也是成都城市史的發源地。在5平方公裡的分布範圍內,上萬件珍貴文物,包括金、銅、玉、石、陶、漆木器及象牙等驚世而出,揭開三千年前古蜀王都的神秘圖景。其中最富盛名的太陽神鳥金飾,其圖案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和成都城市形象標誌的主圖案。如今,在成都各大標誌景觀與大街小巷,我們都能看到太陽神鳥翱翔的身影。
  • 重慶大足石刻來成都「重磅」開展 最重展品:720公斤的釋伽牟尼佛像
    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的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廣泛、保存完好,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nbsp&nbsp&nbsp&nbsp今日,「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將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展覽將持續到明年1月3日。
  • 三大鎮館之寶都來了!快到金沙遺址看大足石刻
    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主辦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昨日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使這個紀念日更具經典傳承的特別意義。此次展覽通過90餘件(套)展品,集中呈現了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先進的文保成果。
  • 成渝文博周④ | 失落的黃金國、天下大足……成渝一大波好看的展覽「拍了拍」你
    在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石窟類遺產中,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一座豐碑」。這個暑假,成都的小夥伴在家門口就可以一窺大足石刻最大規模的頂配外展。「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將通過大足石刻研究院藏60餘件(套)宋代至明清石刻藝術精品,集中展示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造像,呈現大足石刻獨特的審美藝術,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先進的文保成果。屆時將有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坐像等多件重量級鎮館之寶亮相,還有數位化技術營造的沉浸式展廳,讓觀眾一睹「點石成金」CP出道首秀。
  • 成都金沙遺址與重慶大足石刻組團「出道」!
    巴蜀文化從岷山深處走來穿越成都平原跨過巴山疊嶂匯入中華文明的浩瀚汪洋川渝自古便是一家「我的金沙遺址你的大足石刻」構成底蘊豐富的巴蜀文化走廊今年6月,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籤訂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區的金沙遺址,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遺址出土了大量金器、玉器、青銅器、石器和成噸的象牙。其中,金沙出土金器200餘件,是國內同時期出土金器最多的遺址。遺址祭祀區出土的12件石跪坐人像,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較早、製作最精的一批立體圓雕石刻藝術作品,為巴蜀地區燦若星辰的石刻藝術奠定基礎。
  • 敦煌學者首次揭開蘭州榆中縣石窟寺神秘面紗
    「這次尋訪尖山大佛寺石窟之行,真是收穫頗豐。」胡同慶對現場成果十分滿意,現場考察不僅對石窟寺的壁畫內容、建築結構有了基本完整的資料,也首次通過專家的角度揭開了尖山大佛寺的神秘面紗。路遇「寒山積雪」再看神秘古堡從興隆山景區往西南方向約5公裡處,是一個三岔路口,胡同慶一行由此南行前往上莊、馬灘村方向。這是一條蜿蜒盤山的鄉村公路,水泥鋪就,路面很好。向公路右側遠望,是連綿起伏、氣勢巍峨、壯麗磅礴的馬銜山。
  • 「夢之館」在北京科技職業學院揭開神秘面紗
    2008年08月24日,北京奧運圓滿落幕,2009年08月24日,奧運閉幕一周年之際,一座嶄新的奧運展覽館——「夢之館」將在北京科技職業學院揭開神秘的面紗。
  • 虛擬考古體驗館在成都揭開神秘面紗
    2013年12月2日 虛擬考古體驗館成都開館 12月2日,一名參觀者在體驗館內通過電子技術體驗鑽木取火。肖雨楊 攝肖雨楊 攝新華網成都12月3日電(記者童方)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體驗神秘南宋古墓剛剛開啟的感受,參與考古騎兵遊戲……12月2日,一家虛擬考古體驗館在成都開始試運行,通過虛擬體驗方式讓公眾認知考古、了解歷史。這個位於成都市人民南路上的虛擬考古體驗館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設運行,是一個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通過虛擬真實產生三維空間的影像,以供公眾參觀的數位化體驗館。
  • 大足石刻和金沙遺址將「組團出道」 多件鎮館之寶亮相
    金沙和大足「點石成金」組合的「出道首秀」即將上演。8月3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發布官宣,8月16日,兩館合作舉辦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將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之前,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籤訂《學術文化交流備忘錄》,標誌著巴蜀兩大文化遺產正式牽手,在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科研交流、展覽交流、文物保護、宣傳推廣、社會教育、公眾服務、文創開發、智慧博物館項目等多領域開啟合作。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兩家博物館今日官宣出道,攜帶著獨特的巴蜀文化基因,給遊客帶來「點石成金」的文旅體驗。
  • 大足石刻形成全方位保護格局
    1999年,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75處大大小小的石刻分布在大足各處山崖間,點多、面廣、線長,且絕大多數裸露於山間荒野。「2020年9月重慶制定了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保護三年滾動計劃,我們將用三年時間,從長效機制、本體保護、安全防範、環境整治、設施配套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改善中小型石窟文物保護管理現狀,讓散布的中小型石窟成為留在人們心中不忘的『鄉愁』」。重慶市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表示。
  • 《大足石刻的保護理念與實踐》文化遺產課在大足舉辦
    《大足石刻的保護理念與實踐》文化遺產課在大足舉辦 2020-12-14 2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揭開神秘面紗……
    >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經過兩年緊張建設目前創新港科研教育板塊已經完工並將在九月如期投入使用讓我們一起揭開創新港科研教育板塊的神秘面紗吧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基地使用|2019年9月面積|159萬平方米.相當於9個西安北客站
  • 天籟之音縈繞,望江·音樂家十二樂微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
    如今,成都誕生了一個音樂微博物館群,12個音樂微博物館各有各的精彩,為成都樂迷們提供又一個的根據地。近日,由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街道主辦,成都藝美惠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承辦的望江·音樂家十二樂微博物館藝術節暨器樂文化周活動在府南音樂廣場舉行。由12個以音樂文化為載體的微博物館組成的望江·音樂家十二樂微博物館群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大足:讓散發特有大足石刻人文符號「弓笛」成為東方樂器之王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27日15時43分訊(特約通訊員 譚顯全 通訊員 張儒學)3月26日上午,重慶市大足區文旅委組織開展大足石刻「弓笛」傳承發展研討時,大家紛紛表示將秉承初心,傳承文化,讓散發出特有大足石刻人文符號「弓笛」,真正成為東方樂器之王!奏響「真善美」的優美旋律,助力大足文化旅遊發展。
  • 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在講解員、主持人和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的引導下,他通過直播重回每年都要去拜一拜的石窟;全國網友也在這個無法旅遊的特殊時期,瞻仰到這座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兩天內3場直播分別為「雲遊大足石刻博物館」「大足石刻——石壁上的博物館」「雲遊大足石刻」之「魔幻北山」,全網觀看人數1070萬人次,獲412萬點讚。大家看到了古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藝,也見證了文物保護者背後的努力。
  • 科學家首次揭開「等離子體雲塊」神秘面紗
    一個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導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揭開「等離子體雲塊」的神秘面紗。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3月29日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太陽時刻噴射著大量能量巨大的「太陽風」高速等離子體,不斷撞擊著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所有行星的大氣層。地球之所以能免為傷害,是因為擁有天然屏障——全球性磁場。它可以有效阻擋和偏轉大多數太陽風帶電粒子,防止與地球大氣層發生直接相互作用。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
    90年積澱 17年籌劃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首展當日,達·文西手稿受到觀眾熱捧來源:美術報 2016-9-17 崔豔 駱陽 劉垚夢  90年積澱,17年籌劃,幾代清華人努力的夢想終於實現——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於9月11日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