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4 1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巴蜀文化,從岷山深處走來
穿越成都平原,跨過巴山疊嶂
匯入中華文明的浩瀚汪洋
川渝自古便是一家
「我的金沙遺址
你的大足石刻」
構成底蘊豐富的巴蜀文化走廊
今年6月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
籤訂《學術文化交流備忘錄》
標誌著巴蜀兩大文化遺產正式牽手
在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科研交流、展覽交流
文物保護、宣傳推廣、社會教育、公眾服務
文創開發、智慧博物館項目等多領域開啟合作
兩家博物館於8月2日官宣正式「出道」
攜帶著獨特的巴蜀文化基因
給遊客帶來「點石成金」的文旅體驗
金沙遺址 石虎
金沙遺址與大足石刻這對「點石成金」組合
並不是初次見面
在千年前它們早已有過合作
三千多年前,生於斯長於斯的古蜀金沙人
披沙揀金,鑄造太陽神鳥金飾、黃金面具等聖物
託起對日月神靈的崇拜
除了耀眼的金
古蜀先民還收集美石,精雕細琢
遺址祭祀區出土的12件石跪坐人像
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較早
製作最精的一批立體圓雕石刻藝術作品
為巴蜀地區燦若星辰的石刻藝術奠定了基礎
上周日,金沙和大足「點石成金」組合
「出道首秀」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
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展
90餘件展品盡顯精湛雕刻工藝
大足石刻於1999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
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
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
也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
更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
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
組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雖說大足石刻早已在各地巡展過
但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這次特展
和大足石刻曾經的外展比
勝在文物展品數量最多、展覽規模最大
圖據@新天地的小窩
展覽涵蓋90餘件(套)展品
集中展示了以北山、寶頂山、南山
石篆山、石門山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造像
可以近觀大足石刻的精湛的雕刻工藝
看點豐富
組圖據@新天地的小窩
借著這次特展的機會
不用去重慶
就能一睹大足石刻的風採了
必!須!約!一!個!
「三大鎮館之寶」首來成都
千佛壁首次露面
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這次的特展
「三大鎮館之寶」——
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香爐
首次在成都集體亮相!
組圖據@好想失憶的jenny
這件南宋時期的釋迦牟尼佛像
重達720公斤
可謂真·重量級,佛像坐於蓮臺上
眼帘低垂,身體微微前傾
細節之處極生動
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張豔攝
端坐「C位」的貼金觀音像
和20+件風格迥異的展品
組成了石刻群像
圖據@新天地的小窩
到了這個展廳,真的給人一種
來了「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的感覺
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上香禮佛的貢具——香爐
雕刻於明代通高101釐米
重量將近500公斤通體鏤空
上下共五層每層的造型不同
圖案各異、非常精緻
圖據@新天地的小窩
據說這件香爐也是大足石刻中
體量最大、雕刻工藝最傑出的一件
堪稱大足香爐的「扛鼎之作」
比較了解大足石刻的小夥伴大概都知道
到了景區不得一觀的還有:
被譽為「國寶中的國寶」千手觀音造像
大佛灣內最大的洞窟造像——圓覺洞
小佛灣的千佛壁,這些都是大足石刻的「精華」
圓覺洞,圖據全球博物館
雖說因為太大、太難以移動
這次不能看到「精華」實物
但本次特展在展廳中運用了燈箱造景
超300英寸的巨幅投影的手段
讓我們看展可以有真正的沉浸式體驗
圖據@中國文博
以上這個場景還原的
就是位於寶頂山小佛灣的千佛壁
歷來以「千佛千姿」著稱
無數尊小佛像或坐或臥、或笑或怒、吹笛彈琴……
姿態各不相同,密布排列的佛龕內
但因保護需要從未向公眾實地開放過
不過這次特展也震撼「呈現」了
這絕對是不容錯過的拍照打卡點哈
滿壁佛龕圖片環繞三面牆體逐次鋪開
一尊千佛壁石窟造像原件位於展廳正中
此情此景,完全不難想像千佛壁原本的壯麗
太美!太壯觀了!
圖據@新天地的小窩
此外,到了現場
還可以看看千手觀音持續8年的修復歷程
「四川地區石窟與摩崖造像圖片展」
總之,可以打卡的地方還很多
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展覽時間:2020年8月16日-2021年1月3日
展覽地點: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館負一樓
門票:70元/人;需提前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預約
怎麼去:地鐵7號線「金沙博物館」站C口出,步行可到
想去的朋友
可以安排一下周末的時間
記得提前預約哦
綜合:成都出發、青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原標題:《大足石刻鎮館之寶來成都了!千佛壁首次揭開神秘面紗》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