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9月30日訊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根據行動計劃,教育部門將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舉辦綜合高中;將系統設計中職考試招生辦法,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取消中職本科貫通,適度擴大中職專科貫通;不限制專科高職學校招收中職畢業生的比例,適度擴大專升本招生計劃;適度擴大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培養規模;技工學校納入職業教育統一招生平臺,逐步取消現行的註冊入學招生。
適度擴大專升本招生計劃
及專業學位碩博培養規模
根據行動計劃,將勞動教育納入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統籌勤工儉學、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環節系統開展勞動教育。
把發展中職教育作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系統設計中職考試招生辦法,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核查中職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整合「空、小、散、弱」學校,優化中職學校布局。結合實際,鼓勵各地將政府投入的職業教育資源統一納入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縣級職業教育中心等)調配使用,提高中職學校辦學效益。
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合作機制,探索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舉辦綜合高中。
把發展專科高職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輸送區域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不限制專科高職學校招收中職畢業生的比例,適度擴大專升本招生計劃,為部分有意願的高職(專科)畢業生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
推動各地落實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探索高職專業認證。推進專科高職學校高質量發展,遴選300所左右省域高水平高職學校和60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
把發展本科職業教育作為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試辦職業教育本科專業。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根據產業需要和行業特點,適度擴大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培養規模,推動各地發展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研用結合為途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建設職業教育「學分銀行」
按程序受理學分兌換申請
加快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制定學時學分記錄規則,引導在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帳號,存儲、積累學習成果和技能財富。支持學校按照相關規則研製具體的學習成果轉換辦法,按程序受理學分兌換申請,符合條件的學生可免修部分課程或模塊。支持國家開放大學體系創新發展,著力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建設。
引導有條件的普通高校和職業學校參與企業大學建設。根據軍隊需要保證職業學校定向培養士官質量。支持國家開放大學辦好面向軍隊軍士的學歷繼續教育。依託職業院校、培訓機構、農業技術推廣站等機構,面向「三農」提供全產業鏈技術培訓服務及技術支持,為脫貧致富提供持續動力。引導職業學校和龍頭企業聯合建設500個左右示範性職工培訓基地。
面向在職員工、現役軍人、退役軍人、進城務工人員、轉崗人員、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市民、城鄉待業人員、殘疾人、農村實用人才等社會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鼓勵職業學校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與普通高校、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獨立設置成人高校、各類繼續教育機構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形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發展合力。
支持行業領軍企業
主導建設全國性職教集團
建立產業人才數據平臺,發布產業人才需求報告,促進職業教育和產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研製職業教育產教對接譜系圖,指導優化職業學校和專業布局,重點服務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遴選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推動試點城市建設開放型、共享型、智慧型實訓基地。
支持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將企業辦學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支持行業領軍企業主導建設全國性職教集團,分領域建設服務產業高端的技術技能人才標準和培養高地。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鼓勵企業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
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範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鼓勵地方開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辦學改革試點,推動各地建立健全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
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
將不再參加普通高考
據悉,今後,將建立健全省級統籌的高職分類考試招生制度。完善高職教育招生計劃分配和考試招生辦法,每年春季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開展以高職學校招生為主的分類考試。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不再參加普通高考。保留高職學校通過普通高考招生的渠道,保持分類考試招生為高職學校招生的主渠道。
鼓勵中職畢業生通過高職分類考試報考高職學校。推動各地將技工學校納入職業教育統一招生平臺。鼓勵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和高素質農民等群體報考高職學校,可免予文化素質考試,只參加學校組織的與報考專業相關的職業適應性測試或職業技能測試。逐步取消現行的註冊入學招生。規範長學制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逐步取消中職本科貫通,適度擴大中職專科貫通,貫通專業以始讀年齡小、培養周期長、技能要求高的專業為主。嚴格執行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入學條件。
完善高職分類考試內容和形式,推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引導不同階段教育合理分流、協調發展,為學生接受高職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
| 點擊 |
優質高職學校可轉型
為職業技術師範類院校
探索有條件的優質高職學校轉型為職業技術師範類院校或開辦職業技術師範專業,支持高水平工科院校分專業領域培養職業教育師資,構建「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
改革職業學校專業教師晉升和評價機制,破除「五唯」傾向,將企業生產項目實踐經歷、業績成果等納入評價標準。完善職業學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實施現代產業導師特聘計劃,設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崗位,暢通行業企業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從教渠道,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與職業學校教師雙向流動。改革完善職業學校績效工資政策。
職業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專業教師可按國家規定在校企合作企業兼職取酬。
到2023年,專業教師中「雙師型」教師佔比超過50%,遴選一批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6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
佔總學時數超過50%
推動依據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專業建設水平、就業質量等合理規劃引導專業設置,建立退出機制。推動職業學校「課堂革命」,適應生源多樣化特點,將課程教學改革推向縱深。加強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佔總學時數50%以上,積極推行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方式,可根據專業實際集中或分階段安排。完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專業和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強化實習實訓考核評價。
鼓勵職業學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大力推進「網際網路+」「智能+」教育新形態,推動教育教學變革創新。(據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