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書法名篇《九勢》,理解這9個姿勢,您就不用找老師了

2020-12-14 沐石陪您學書法

蔡邕是誰?簡單說吧,他是東漢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說起書法,他成名比王羲之還早,並獨創飛白書,對後世影響甚大。

在書法理論方面,蔡邕留有名篇《九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內容。理解這9個姿勢,您就不用找老師了。

1、 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簡單地說,無論是安靜的楷書,還是流暢的行書和草書,在結字的時候,都要考慮到筆勢上的呼應和連帶。這樣寫出來,你的字才靈動不僵。

2、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轉筆,自然就是調整筆鋒的意思。節目,應該就是咱們說的轉折處的「節點」。

蔡邕的意思是說,調整筆鋒,應該照顧左右,不要使那個「節點」太突兀。個人認為,這和後世說的「折釵股」的意思差不多。

3、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欲左先後,這四個字,咱們都很熟悉。你可能不知道,早年東漢時期,蔡邕就提出了這個論斷。請注意,蔡邕擅長篆書和隸書,自然會強調藏鋒。如果你學王羲之的話,用到藏鋒的機會就很少了。

4、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藏頭」和「藏鋒」有什麼區別?個人理解,蔡邕強調的是點畫起筆的具體形態。藏鋒,則在教我們如何實現。

5、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藏頭護尾,應該就是出自蔡邕的這篇《九勢》。從這就能看出來,蔡邕對後世書法的影響力之大。遺憾的是,他只說要「護尾」,卻沒說怎麼去實現。

6、 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

有些筆畫,要寫出姿態美,必須要有速度作為保障,比如我們經常說的「短撇」和「折鉤」。如果你了解「永字八法」,自然會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7、 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

在「永字八法」中,這個「掠筆」指的是長撇。剛才我查了下字典,所謂的「趲」,就是「快走」的意思。我想,這一個字,就能說明「掠筆」的動作要領。

8、 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

什麼叫「澀勢」?蔡邕教導我們,下筆前行不能太流暢,要能感覺到阻力的存在。這樣,才能入紙三分,如印印泥。

9、 橫鱗,豎勒之規。

個人感覺啊,古人在教別人書法的時候,用詞總是那麼簡練,從來不明說。什麼是「橫鱗」?什麼是「豎勒」?說實話,我解釋不了。如果您是高手,還請留言幫幫我。

好了,關於蔡邕的這篇《九勢》,就和大家分享這麼多,希望對您的書法學習有幫助。最後,將蔡邕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揭,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相關焦點

  • 蔡邕、王羲之、歐陽詢書法的共性,就是借勢,這是成就書法的訣竅
    好的書法作品一定要有力,這是我們普遍認同的觀點。入木三分、力透紙背、遒勁有力這些詞好像都在說筆畫的力度。蔡邕也說過,「力在字中,下筆用力」這樣的話。衛夫人也有類似的說法,「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
  • 東漢書法家蔡邕「書肇自然說」:提升書法美學到哲理高度
    蔡邕是東漢學者、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畫家。其書論代表作有《筆論》和《九勢》。《九勢》開頭寫道:「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這幾句的意思是說,書法的起源是從自然開始的。自然是由各類物象組成的,萬物生存的共同依據是陰陽兩種屬性,這就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法則。書法也是具有陰陽法則這一哲理的,從而使優雅美妙的字形和風韻神氣的筆勢隨著產生了。蔡氏認為,書法中最重要的「形勢」,是由陰陽相摩相蕩而產生的,而其根基則在於自然。蔡氏把書藝的發生、形勢的構成等等提升到陰陽哲學的高度來探究,這與漢代廣泛流行的陰陽學說是一脈相通的。
  • 亂世書家蔡邕:從文壇巨匠到音律大家,書法史第一人怎樣煉成的
    蔡邕這一天來到了鴻都門學送《聖皇篇》,正趕上鴻都門學正在搞裝修,一些工匠拿著掃帚蘸著石灰水在那刷宮牆,刷完的牆一道紅,一道白的,看上去有一種特殊的美感。這立即吸引了蔡邕,他就呆呆的站在那觀察了很久,突然靈感迸發。於是他快步跑回到家裡,趕緊找了一些竹子,劈成細細的條仿照掃帚的樣子,綁在一起做成一隻扁形的竹筆,然後飽蘸濃墨運筆的速度又比較快。
  • 書法中的「勢」到底指什麼?
    判斷一個人會不會寫書法,學沒學過書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看他懂不懂在書法中營造「勢」。勢,這個字,既可以理解為書法創作中的字體姿勢,可以理解為書寫姿勢。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人的書寫姿勢會影響一個人的字體姿勢,而字體姿勢是人書寫姿勢的最終呈現效果。
  • 唐代書法高人,總結了《論用筆十法》,整整10條,請背下來
    今天呢,別的不說,我們來聊聊唐代書法高人張懷瓘總結的《論用筆十法》,整整10條,可以說是乾貨滿滿。喜歡書法的您,請背下來。(考慮到篇幅,咱們把兩條放在一起說。)1、 偃仰向背,陰陽相應。所謂的「偃仰向背」,說的就是點畫的姿態,就像張懷瓘強調的那樣「須求點畫上下偃仰離合之勢。」
  • 書法教育名篇《筆意贊》(二)
    書法教育名篇《筆意贊》 、(二)· 黃簡 三王僧虔的書論,現存三篇︰《論書》﹝餘紹宋以為即《答竟陵王子良書》﹞、《書賦》和《筆意贊從整個書法創作的過程來說,首先要懂得如何執筆、運筆、用筆,統稱為「筆法」;然後要了解點畫如何依照不同姿勢結構成字,可稱為「筆勢」。這兩步僅僅是完成了「字形」,更重要的是,在「字形」中還必須表現出藝術美,這就是「神採」,就是氣韻,就是書法能夠感動讀者的根本點。失去了神採,那就流為普通的毛筆字,不能稱為「書法」了。所以,「筆意」﹝或「神採」﹞是書法生命所系。
  • 到底什麼是書法?1200年前,張懷瓘說了這8個字
    到底什麼是書法?1200年前,張懷瓘說了這8個字。張懷瓘,生卒年不祥,唐代開元至乾元年間著名書法理論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書法,責任感很強,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臣願天下之事,悉欲盡美盡善,寧以書道獨能謝於前代乎?」
  • 握筆姿勢對寫字的影響,來自書法老師的觀察
    上面兩幅圖裡的字相對都屬於乾淨清晰整潔,老師見了會喜歡的那種,最起碼老師在檢查作業或者閱卷的時候看著輕鬆舒服。大概可以代表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兩種字體。見下圖:我們生活中常見到的握筆姿勢大體上也可以分為這兩類。這兩種握筆姿勢分別和上方哪幅字匹配?
  • 陳留蔡邕才氣足
    蔡邕行事未能像先祖做得那麼完美,董卓弄權之時,想收服負有盛名的蔡邕以鞏固自己的威信,蔡邕稱病不出,董卓怒言「我力能族人(殺掉全家)」。蔡邕知道董卓殘忍嗜殺,只得去洛陽報到,數日之內不斷升官,最終拜為左中郎將。無論對平帝還是對董卓,蔡邕都是不顧危險,大膽直諫。董卓或許完全不理解蔡邕,但卻能夠對才華表現出一種敬重。
  • 書法之草書
    (一)氣勢貫通蔡邕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要使靜止的字活起來,就必須講「勢」。勢是發展的、流動的、變化的,所以蔡邕認為筆勢應來去自然,不可遏止。這「勢」就是「血脈」、「筋脈」,是章法氣勢形成的根源,也是草書章法形成的原因之—。清梁同書說「氣須從熟中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欹正,隨筆所至,自然貫注成一片段。」
  • 書法基礎知識:聊聊毛筆書法的執筆方法、書寫姿勢
    聊聊毛筆書法的執筆方法、書寫姿勢一、執筆方法毛筆的執筆方法一直是書法愛好者關注的焦點,了解執筆的技能技巧,掌握執筆的方法是學習寫字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書聖王羲之的啟蒙老師衛夫人說:「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足見正確執筆的重要性。
  • 蘸墨寫字別緊張了,邱振中中國書法167個練習002空中運筆學習心得
    啟功老師就是從小重視每次書寫,養成良好的習慣,最終成為大書法家。 啟功小的時候家庭貧困,但是他的母親是一個開明又很睿智的人,看到孩子熱衷於書法,就和當地的一個有名老師聯繫好了,讓孩子到他那裡學習,但是學費很高,啟功見到母親如此關心他,支持他,很是內疚,每當有宣紙的時候,他總是思考再三才下筆 ,這樣也是對母親的回報!
  • 蔡邕創造的飛白體,是一種怎樣的字體,是不是已經失傳了
    不過有一種理解,可以說是主流,那就是枯筆幹墨,寫出的字跡就是飛白體,可是這種字體,是不需要蔡邕創造的,出現毛筆的那一天,就應該出現所謂的這種飛白體了,也用不著蔡邕的腦洞大開了。
  • 衛夫人真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嗎 ?
    這或許就是人們「創作」這些文字和故事的動因罷。初唐時,李世民偏愛王羲之書法,親自為《晉書》撰寫了《王羲之傳論》,把王羲之推到了「書聖」的地位,使得王羲之書法為世所寶,成為學書者的仿效楷模。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所作的《傳授筆法人名》就是書法傳承譜系的代表之作,劉有定在《〈衍極〉注》中記錄的筆法傳承是張彥遠《傳授筆法人名》譜系書寫的延續。祖述「書聖」的法乳淵源,這對完善充實「書聖」的形象至關重要。如果僅僅把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定為王僧虔《論書》中記載的王廙,這樣的法乳淵源的確顯得不夠厚重。
  • 書法的用筆與成勢
    這件事情的本身,也說明了當時已經形成了書法的熱潮,否則何必去反對呢?書法的熱潮一起,即便是學問家、文學家、官員也難免捲入其中。本文要討論的是著名的人物蔡邕。蔡邕(133—192),陳留人,漢靈帝時候,曾為議郎。董卓獲誅後,蔡邕被王允逮捕,關在獄中,再也沒有出來。
  • 蔡邕:刻在石經上的「八分書」(洛陽古代書法家之一)
    洛陽曆代出現過不少書法名家,如東漢的蔡邕、唐代的褚遂良、清代的王鐸等。他們留下了不少書法珍品,使後人得以領略這一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  1、創製「八分書」,刻《熹平石經》  古人云,書畫同源。  《熹平石經》也稱《漢石經》《一體石經》,由蔡邕親筆書寫。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發現儒家經書流傳已久,文字多有謬誤,便上奏朝廷,希望能對六經文字進行校訂。漢靈帝同意後,蔡邕「乃自書冊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這是個浩大的工程,直到公元183年才全部完成。  東漢太學位於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刻有經書的高大石碑共有46通,就立在太學的講堂前面。
  • 東漢焦尾琴與蔡邕李煜的不解之緣
    隨著歷史起伏,演化出「對牛彈琴」與「人琴合一」這兩種極端的琴聲典故。特別是我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它的由來一直備受人們津津樂道。也許你會想:一把焦尾琴的由來會有怎樣的趣事?焦尾琴的歷史又有什麼特別?這需要從焦尾琴的歷程說起。
  • 別學範曾的爬體書法,古法中根本就沒有顫抖用筆這種方法
    可是他卻一直被很多人不齒,放下他的人品不說,他的被稱作爬體的書法也真的同人們說得一樣沒有多少藝術價值。他自稱獨創書體,其實是無體之體。他的字提按較多,粗細變化頻繁,多用顫筆。這一顫抖更顯造作,不流暢。其實這些還不算什麼,蔡邕也說過類似的話,「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是不是也要說,蔡邕早就主張用戰筆了嗎?如果真是這樣,晚幾百年的唐後主李煜用戰筆,就不會被稱作獨創,而被叫做「金錯刀」。
  • 書法人物 楊勇
    墨寶齋:書法家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學家,您怎樣理解這句話?靜觀您的書法作品,可以體會到您對中華傳統經典的熱愛,並身浸其間。請問楊老師,您平時喜歡閱讀哪些經典?能分享一下您的閱讀體會嗎?墨寶齋: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王琦曾說書法是「性道一體,道法自然」,這樣的境界才是書法的書寫境界。您如何理解這句話?這樣的評價是否準確概括了書法的書寫境界?這樣的境界是您藝術追求和書法風格嗎?楊勇:首先我要說的是王老師的這八個字,是有高度的,但我不完全認同。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時序性等連續空間形象
    故書法形象又是時間性的空間,書法審美形態是對「勢」的體悟形態。在這裡,「勢」指的是一種因運動變化而自然生發的動態,書寫者從中體悟態勢與秩序的法則,並以線條、筆墨的方式表現出來。書法審美蔡邕講的「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說的正是這種心靈狀態,來去不可捉摸,只能把握瞬間機會,將之具體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