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經》殘片(資料圖片)
中國人重書法。在電腦和手機普及的今天,誰若能鋪紙研墨,寫出一手好字,尤其令人刮目相看,而在過去,書法更像一門必修課。
洛陽曆代出現過不少書法名家,如東漢的蔡邕、唐代的褚遂良、清代的王鐸等。他們留下了不少書法珍品,使後人得以領略這一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
1、創製「八分書」,刻《熹平石經》
古人云,書畫同源。書法之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只是在秦漢以前,善書者很少能留下名字。為統一文字而創小篆的秦相李斯,大概是人們熟悉的第一位書法家。
中國書法真正繁榮是從東漢開始的。當時,蔡邕創製「八分書」,並用這種書體刻《熹平石經》,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所謂「八分書」,通常也被稱為漢隸。
眾所周知,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之後有鐘鼎文、大篆和小篆等。秦始皇當政時,就以李斯所創小篆為正體,不過,小篆寫起來仍相當繁複。一個叫程邈的縣吏獲罪入獄後,用10年時間將其簡化成隸書,後稱秦隸。
蔡邕的「八分書」,就是在小篆和秦隸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字體方正,筆勢生動。至於為何取這個名字,其女兒蔡文姬曾說:「臣父造八分時,割程(邈)隸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篆二分取八分,於是為八分書。」不過,歷來人們對此說法不統一。
無論如何,「八分書」很快被人們接受,並成為當時的通行書體。因其多用於碑刻,後人學隸書,便常以漢碑為典範,其中《熹平石經》更是被奉為經典。
《熹平石經》也稱《漢石經》《一體石經》,由蔡邕親筆書寫。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發現儒家經書流傳已久,文字多有謬誤,便上奏朝廷,希望能對六經文字進行校訂。漢靈帝同意後,蔡邕「乃自書冊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這是個浩大的工程,直到公元183年才全部完成。
東漢太學位於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刻有經書的高大石碑共有46通,就立在太學的講堂前面。一時間,前來觀摩的人絡繹不絕,「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然而,不久天下大亂,董卓火燒洛陽,石經也慘遭破壞,最後只剩下共8000餘字的殘片,如今部分珍藏在洛陽博物館裡。
2、縱才華過人,仍枉死獄中
蔡邕是陳留郡(在今開封)人,生於公元133年。他博學多才,不僅是書法家,還是文學家、音樂家和藏書家,因官至左中郎將,後人稱他「蔡中郎」。
這對蔡邕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他的左中郎將一職是董卓封的,董卓被誅後,他也被視為董卓的同夥,無辜被殺。
如果有先見之明,他也許不該入朝當官?
這由不得蔡邕。還在少年時,蔡邕已聲名遠揚。漢桓帝聽說他的琴鼓得好,就命他入朝。蔡邕不樂意,走到偃師時假稱生病返家了。到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他才接受司徒橋玄的徵召,出任河平縣長,後校書東觀,升任議郎,並得到漢靈帝的信任。
漢靈帝曾問蔡邕連年災異多發是怎麼回事,蔡邕奏稱是婦人、宦官幹政引起的,並對一些貪贓枉法者進行了彈劾。不用說,這些人十分忌恨他,對他百般誣陷。蔡邕無奈,只得遠走他鄉以避禍。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董卓開始把持朝政。他為了籠絡人心,強行徵召蔡邕入洛並委以重任,拜其為左中郎將,後隨漢獻帝遷至長安。董卓對他相當敬重,遇事常向他徵求意見。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設下美人計,將梟雄董卓誅殺。蔡邕是個性情中人,在王允座上說起董卓,竟然悲傷不已。王允大怒,呵斥道:「董卓差點兒傾覆漢室,你作為漢臣,應痛恨他才是。現在只因受過他的禮遇,就忘記自己的操守,難道你和他一樣是逆賊?」
正在氣頭上的王允不由分說,當即將蔡邕收押治罪。蔡邕因漢史還沒寫完,寧願接受截斷雙腳的酷刑,只要能夠留下性命。許多士大夫設法營救蔡邕,但王允絲毫不為所動。就這樣,60歲的蔡邕枉死獄中。
據說蔡邕死後,王允後悔了,然而,後悔有什麼用?
3、妙制「飛白書」,筆法傳後人
對蔡邕之死,後人多有不平。確實,蔡邕也許不該為董卓之死而悲傷,但王允「因小事而誅大儒」,其實更過分。
蔡邕的書法造詣很深,除了「八分書」,相傳「飛白書」也是他創製的。
當時,漢靈帝命工匠修鴻都門。蔡邕見工匠用掃帚蘸白灰在牆上寫字,從中受到啟發,創製了「飛白書」。這種書體十分獨特,筆畫中絲絲露白,仿佛是用枯筆寫成的。
唐代的張懷瓘在《書斷》中評論蔡邕,稱其「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漢魏時期,宮闕門額多是用這種書體題寫的。後來,武則天在偃師緱山題升仙太子碑,碑額上的「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大字用的也是「飛白書」。
蔡邕精於書法,名氣又大,後人便以他的名義寫了一些書法言論。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採,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縱橫有象者,方得謂之書也。」
這番話即使不是蔡邕所說,人們細細揣摩,對練習書法也大有好處。
蔡邕的女兒蔡文姬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才女。據《書法要錄》記載,蔡邕的筆法通過她傳授給了鍾鷂(yào),後來鍾鷂傳給衛夫人,衛夫人又傳給了王羲之……如果真是這樣,蔡邕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也就毋庸置疑了。
在晚清名臣張之洞看來,凡事皆貴於平正通達,書法亦然。他曾評價李斯和蔡邕的書法,稱:「李斯為小篆之祖,而遺刻兩石,中規合度;蔡中郎為八分之宗,其所書石經,雖再摹刻,規模終在,而謹嚴工整。」
確實,從《熹平石經》看,蔡邕的隸書結構嚴謹、變化自如,可謂「骨氣通達,爽爽有神」。常言說「字如其人」,蔡邕可算一個明證。(洛陽晚報首席記者 張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