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刻在石經上的「八分書」(洛陽古代書法家之一)

2020-12-11 洛陽網

《熹平石經》殘片(資料圖片)

  中國人重書法。在電腦和手機普及的今天,誰若能鋪紙研墨,寫出一手好字,尤其令人刮目相看,而在過去,書法更像一門必修課。

  洛陽曆代出現過不少書法名家,如東漢的蔡邕、唐代的褚遂良、清代的王鐸等。他們留下了不少書法珍品,使後人得以領略這一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

  1、創製「八分書」,刻《熹平石經》

  古人云,書畫同源。書法之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只是在秦漢以前,善書者很少能留下名字。為統一文字而創小篆的秦相李斯,大概是人們熟悉的第一位書法家。

  中國書法真正繁榮是從東漢開始的。當時,蔡邕創製「八分書」,並用這種書體刻《熹平石經》,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所謂「八分書」,通常也被稱為漢隸。

  眾所周知,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之後有鐘鼎文、大篆和小篆等。秦始皇當政時,就以李斯所創小篆為正體,不過,小篆寫起來仍相當繁複。一個叫程邈的縣吏獲罪入獄後,用10年時間將其簡化成隸書,後稱秦隸。

  蔡邕的「八分書」,就是在小篆和秦隸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字體方正,筆勢生動。至於為何取這個名字,其女兒蔡文姬曾說:「臣父造八分時,割程(邈)隸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篆二分取八分,於是為八分書。」不過,歷來人們對此說法不統一。

  無論如何,「八分書」很快被人們接受,並成為當時的通行書體。因其多用於碑刻,後人學隸書,便常以漢碑為典範,其中《熹平石經》更是被奉為經典。

  《熹平石經》也稱《漢石經》《一體石經》,由蔡邕親筆書寫。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發現儒家經書流傳已久,文字多有謬誤,便上奏朝廷,希望能對六經文字進行校訂。漢靈帝同意後,蔡邕「乃自書冊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這是個浩大的工程,直到公元183年才全部完成。

  東漢太學位於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刻有經書的高大石碑共有46通,就立在太學的講堂前面。一時間,前來觀摩的人絡繹不絕,「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然而,不久天下大亂,董卓火燒洛陽,石經也慘遭破壞,最後只剩下共8000餘字的殘片,如今部分珍藏在洛陽博物館裡。

  2、縱才華過人,仍枉死獄中

  蔡邕是陳留郡(在今開封)人,生於公元133年。他博學多才,不僅是書法家,還是文學家、音樂家和藏書家,因官至左中郎將,後人稱他「蔡中郎」。

  這對蔡邕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他的左中郎將一職是董卓封的,董卓被誅後,他也被視為董卓的同夥,無辜被殺。

  如果有先見之明,他也許不該入朝當官?

  這由不得蔡邕。還在少年時,蔡邕已聲名遠揚。漢桓帝聽說他的琴鼓得好,就命他入朝。蔡邕不樂意,走到偃師時假稱生病返家了。到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他才接受司徒橋玄的徵召,出任河平縣長,後校書東觀,升任議郎,並得到漢靈帝的信任。

  漢靈帝曾問蔡邕連年災異多發是怎麼回事,蔡邕奏稱是婦人、宦官幹政引起的,並對一些貪贓枉法者進行了彈劾。不用說,這些人十分忌恨他,對他百般誣陷。蔡邕無奈,只得遠走他鄉以避禍。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董卓開始把持朝政。他為了籠絡人心,強行徵召蔡邕入洛並委以重任,拜其為左中郎將,後隨漢獻帝遷至長安。董卓對他相當敬重,遇事常向他徵求意見。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設下美人計,將梟雄董卓誅殺。蔡邕是個性情中人,在王允座上說起董卓,竟然悲傷不已。王允大怒,呵斥道:「董卓差點兒傾覆漢室,你作為漢臣,應痛恨他才是。現在只因受過他的禮遇,就忘記自己的操守,難道你和他一樣是逆賊?」

  正在氣頭上的王允不由分說,當即將蔡邕收押治罪。蔡邕因漢史還沒寫完,寧願接受截斷雙腳的酷刑,只要能夠留下性命。許多士大夫設法營救蔡邕,但王允絲毫不為所動。就這樣,60歲的蔡邕枉死獄中。

  據說蔡邕死後,王允後悔了,然而,後悔有什麼用?

  3、妙制「飛白書」,筆法傳後人

  對蔡邕之死,後人多有不平。確實,蔡邕也許不該為董卓之死而悲傷,但王允「因小事而誅大儒」,其實更過分。

  蔡邕的書法造詣很深,除了「八分書」,相傳「飛白書」也是他創製的。

  當時,漢靈帝命工匠修鴻都門。蔡邕見工匠用掃帚蘸白灰在牆上寫字,從中受到啟發,創製了「飛白書」。這種書體十分獨特,筆畫中絲絲露白,仿佛是用枯筆寫成的。

  唐代的張懷瓘在《書斷》中評論蔡邕,稱其「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漢魏時期,宮闕門額多是用這種書體題寫的。後來,武則天在偃師緱山題升仙太子碑,碑額上的「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大字用的也是「飛白書」。

  蔡邕精於書法,名氣又大,後人便以他的名義寫了一些書法言論。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採,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縱橫有象者,方得謂之書也。」

  這番話即使不是蔡邕所說,人們細細揣摩,對練習書法也大有好處。

  蔡邕的女兒蔡文姬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才女。據《書法要錄》記載,蔡邕的筆法通過她傳授給了鍾鷂(yào),後來鍾鷂傳給衛夫人,衛夫人又傳給了王羲之……如果真是這樣,蔡邕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也就毋庸置疑了。

  在晚清名臣張之洞看來,凡事皆貴於平正通達,書法亦然。他曾評價李斯和蔡邕的書法,稱:「李斯為小篆之祖,而遺刻兩石,中規合度;蔡中郎為八分之宗,其所書石經,雖再摹刻,規模終在,而謹嚴工整。」

  確實,從《熹平石經》看,蔡邕的隸書結構嚴謹、變化自如,可謂「骨氣通達,爽爽有神」。常言說「字如其人」,蔡邕可算一個明證。(洛陽晚報首席記者 張廣英)

相關焦點

  • 太學石經:輝煌與飄零
    所以「刨字」的規矩是「見面分一半」,刨出字當場被人看到的,賣了錢就得兩人對半分。  並不是帶字的石塊都這麼值錢,只有太學村附近出土的,古董商才會出大價錢。他們買的,是大名鼎鼎的「熹平石經」——中國歷史上最早刊刻的石經,內容為官定儒家經典,被視為最早的教科書、統編教材。該石經由大書法家蔡邕書丹,其書法集漢隸之大成,被奉為書法的典範。
  • 陳留蔡邕才氣足
    南朝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 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謝靈運顯然是喝醉了。漢末蔡邕就是一個百年不遇的才高八鬥之人。蔡邕,字伯喈,東漢末年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陳留郡圉(音雨)地人,如今河南開封杞縣仍有圉鎮。
  • 亂世書家蔡邕:從文壇巨匠到音律大家,書法史第一人怎樣煉成的
    漢朝和大約同時期的歐洲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兩個大帝國。這樣一個真正的盛世,與之相匹配的書法藝術也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生逢亂世,拒絕徵召在這四百多年的時間裡,隸書作為官方的正式書體,是當時書法家們沿襲的最主要的書體。著名的碑石層出不窮,比如曹全、乙瑛,使晨、禮器等等,無數知名和不知名的書法家悉數登場。
  • 房山石經的石料到底來自哪裡
    這些石經始刻於隋代,歷經唐、遼、金、元、明各代,綿延一千餘年,鐫刻大小石經14278塊,刻佛經1122部、357卷,如果把首尾相連在一起,可達25裡長,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特別是研究佛教歷史和典籍的重要資料。所以,房山石經是繼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之後的中國文化奇蹟,被世人譽為「石刻長城」。
  • 北宋為保存唐代石經而始創的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是中國最大的古代石刻集中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三學街。北宋元祐二年(1087),為保存唐代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而建。建成當時,因臨近西安府學和孔廟,過去稱「府學石經」、「孔廟石經」。碑石經常被墨拓發黑,且因地方狹小,因此又有「碑洞」和「墨洞」之稱。
  • 《開成石經》:中國古代正字典範(圖)
    一項影響深遠的偉大文化工程據古籍善本拓片鑑定專家、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介紹,《開成石經》是中國歷史上一項極其偉大的文化工程,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推進正字運動、完成儒家經典框架、促進雕版印刷技術流行等3大方面。首先,《開成石經》的漢字準確率是同時期其他寫本綜合水平的100倍。這個數字是根據各種文本資料當中的異體字、錯字概率統計而成的。
  • 從二里頭刻畫符號到《熹平石經》 洛陽書法資源甲天下
    今起,本報開設《書法與洛陽》欄目,讓我們一起採擷河洛大地上的一顆顆書法明珠,聆聽河洛大地上的書法故事。作為中國書法的主要發源地,河洛大地上散落著一顆顆璀璨的書法明珠  文字是文明發展的載體,而書法兼具了文獻和藝術的功能。從二里頭刻畫符號到《熹平石經》,從具象其形到抒情言意,在黃河流域的河洛大地上,無論是漢字的演變還是書法史的發展,洛陽都留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什麼是書法中的「八分書」?
    今天人們談論書體,往往懂得篆隸楷行草之分。不過,在閱讀古代書論時,往往會看到「八分書」的這種書體,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就書法的傳流次序來看,它由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路走來。到了漢末魏晉之際,「八分」這個名稱開始在典籍中出現。
  • 蔡邕故裡考實
    《尉氏縣誌》保存完好,而《杞縣誌》僅存五至八卷。幸好五至八卷包括了「官師、選舉、人物、雜述」,而第八卷雜述中包含「寺、廟、院、遺文」,彌足珍貴。首先,我們比照兩地存世最早的舊志,對蔡邕故裡的歸屬進行考證。
  • 他是漢朝書法家,偶然一次看到工人刷牆,發明了「飛白書」!
    飛白書是東漢書法家蔡邕偶然發明的一種書體,因為書寫時,毛筆筆頭沒有完全出墨,出現枯筆,使得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是枯筆所寫,具有飛動之感,故稱為飛白書。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麼叫「飛白書」呢?
  • 東漢書法家蔡邕「書肇自然說」:提升書法美學到哲理高度
    蔡邕是東漢學者、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畫家。其書論代表作有《筆論》和《九勢》。《九勢》開頭寫道:「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這幾句的意思是說,書法的起源是從自然開始的。而從時間上看,離蔡氏最近的思想家是王充。蔡氏特別喜愛王充的《論衡》,自覺地接受了王充的自然觀、陰陽觀,並且創造性地用於書論。
  • 他才是飛白書的創造者,為尊重正版把儒學經典刻在石碑上
    蔡邕的書法也很精妙的。當時人稱他說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漢靈帝劉宏曾經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文科藝術專科學校,名叫鴻都門學。在裝修這個鴻都文學的時候,工匠用掃帚頭了白粉在牆體上寫字,蔡邕看了大受啟發,所以後來就創造了一種名為飛白書的書體。
  • 傳印長老為「紀念房山石經開洞拓印55周年」發來賀電
    它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特別是研究佛教歷史和典籍的重要資料,其學術、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價值不可估量。僅就歷史文化價值,便可略述以下幾點:一、石經閟藏在石洞和地宮先後一千多年,在歷史上第一次拓印出來與世人見面,為學術界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二、石經刊刻所依據的經典,是我國最早的寫本,因此最正確,可以校勘後世所刻《藏經》中的脫誤和錯字;    .
  • 「石經長城」原石首次出寺,雲居寺「三絕」亮相故宮
    嘉賓在「雷音洞」中看展,展櫃中是珍貴的遼代石經原石。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此次展覽以雲居寺千年刻經史為主線,通過「刻經緣起」「千年偉業」「寶塔金經」「護經傳寶」四個部分,以珍貴文物、圖文、VR演示等多種形式,再現了雲居寺千年刻經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 古代學校裡都教授學生哪些課程?
    古代兒童的啟蒙課本又稱為蒙養教材。《易經》「蒙」卦有「蒙以養正」之說,故兒童初級教育稱為蒙養。蒙養教材主要用於識字,同時向兒童傳授自然和社會常識,進行生活常規和基本道德的教育。早期的蒙養教材有西周的《史籀篇》,秦代的《倉頡篇》、《爰歷篇》,西漢的《急就篇》等。宋代以後,使用最廣的蒙養教材是《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
  • 「傳承石經文化 描繪時代之美」 2020年大型書畫筆會活動在雲居寺...
    來源標題:「傳承石經文化 描繪時代之美」 2020年大型書畫筆會活動在雲居寺舉行 丹青書盛世,妙筆繪華章。房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王永年為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會員、2022年冬奧會文明宣傳大使、北京東城書畫研究會副主席郭寶慶和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房山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盧景輝頒發雲居寺「敬畏千年 房山石經」大型書畫筆會指導老師的聘書
  • 蔡邕: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書法在漢代已成為自覺的、成熟的獨立藝術,它由篆書發展到隸書、草書,抒情性已經比較突出。因此,漢末的蔡邕才得以在理論上加以總結。他把「書」解釋為「散」,認為揮運之前,要「先散懷抱,任情恣性」,這就是說,要孕育感情,進入境界,做到意在筆前,書在情後。蔡邕強調了「情」「性」「懷抱」在書法創作中的先導作用,這在古代書法美學思想史上是有首創意義的,其缺點是講得不夠全面。
  • 石經中的罕見經文
    而《契丹藏》作為遼金時期房山石經刻印的底本,刻有五百六十八軼,雖然與五百七十九軼《契丹藏》相較,並未完全刻完,但此本也為《契丹臧》存世孤本了。《釋教最上乘秘密陀羅尼集》《陀羅尼集》三十卷,上都安國寺傳密教超悟大師賜紫三藏沙門行琳集,有自序,撰於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第三十卷末刻經題記云:皇統七年(公元1147年)歲次丁卯癸已朔二十三日酉時造此陀羅尼集記,當寺書經沙門惟和筆,同藍鐫字比丘刻。《千字文》編號為(俊)、(義)、(密)三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