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們談論書體,往往懂得篆隸楷行草之分。不過,在閱讀古代書論時,往往會看到「八分書」的這種書體,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就書法的傳流次序來看,它由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路走來。到了漢末魏晉之際,「八分」這個名稱開始在典籍中出現。西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鵠弟子毛弘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法也。」
據說,「八分書」是東漢書法家(一說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創造的。《 四體書勢》中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 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
那麼,「八分書」這種書體。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通常來說,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去隸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
據說是這種字體是,割程邈隸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後被漢代蔡邕簡化為漢隸用作官方字體,時稱楷書,也稱為「真書」。
這樣看,「八分書」應該是篆書與隸書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字體。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十記載:" 周越 《書苑》云:' 郭忠恕以為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隸書出,隸書悖而行書作,行書狂而草書聖,以此知隸書乃今真書。 趙明誠謂誤以八分為隸,自歐陽公始。'"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及六朝時期多將今之楷書稱為隸書,而我們認為的隸書,當時多稱八分書。清代阮葵生 《客話》卷十六記載:" 庾肩吾云:'隸書,今之正書。' 張懷瓘 亦云:'隸書, 程邈 所作,字皆真正,亦曰真書。'"
第二,字勢像「八」字的造型那樣分清筆勢向背。
此說認為王次仲認為楷書有侷促性,就將其進行美化,引出像「八」字一樣向兩邊取勢的筆法,所以叫做八分書。(「次仲以楷字法侷促,遂引而伸之為八字之分,故號八分。」)也就是隸書的前身。而隸書與八分書的區別就好像今天的簡體字和繁體字一樣。
第三,字的大小尺寸是「八分」。
此說認為,王次仲因古代的書體方廣少波勢,於是在建初中年,以隸字(今楷書)的草寫(章草)為楷法,創立「八分書」,自言其中有值得學習的楷模。(王愔《文字志》說:「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綜上所術,八分書應該是隸書的一種,它是帶有明顯波磔特徵的隸書。所以人們又亦稱「分書」或「分隸」。
關於隸書,還有「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等一系列稱呼。其中,「秦隸」又叫「古隸」,相較小篆,去繁就簡,變圓為方,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轉變,更便於書寫;「漢隸」又稱「今隸」,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撇、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結體扁平、工整、精巧。
隸書被叫做「佐書」是因為,它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隸」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初創的秦隸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定型,成為漢朝佔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漢隸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結構上由小篆的縱勢長方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橫向取勢,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