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書法中的「八分書」?

2020-12-11 晨之論史

今天人們談論書體,往往懂得篆隸楷行草之分。不過,在閱讀古代書論時,往往會看到「八分書」的這種書體,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就書法的傳流次序來看,它由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路走來。到了漢末魏晉之際,「八分」這個名稱開始在典籍中出現。西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鵠弟子毛弘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法也。」

甲骨文

據說,「八分書」是東漢書法家(一說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創造的。《 四體書勢》中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 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

石鼓文

那麼,「八分書」這種書體。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通常來說,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去隸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

據說是這種字體是,割程邈隸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後被漢代蔡邕簡化為漢隸用作官方字體,時稱楷書,也稱為「真書」。

小篆

這樣看,「八分書」應該是篆書與隸書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字體。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十記載:" 周越 《書苑》云:' 郭忠恕以為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隸書出,隸書悖而行書作,行書狂而草書聖,以此知隸書乃今真書。 趙明誠謂誤以八分為隸,自歐陽公始。'"

秦隸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及六朝時期多將今之楷書稱為隸書,而我們認為的隸書,當時多稱八分書。清代阮葵生 《客話》卷十六記載:" 庾肩吾云:'隸書,今之正書。' 張懷瓘 亦云:'隸書, 程邈 所作,字皆真正,亦曰真書。'"

八分書

第二,字勢像「八」字的造型那樣分清筆勢向背。

此說認為王次仲認為楷書有侷促性,就將其進行美化,引出像「八」字一樣向兩邊取勢的筆法,所以叫做八分書。(「次仲以楷字法侷促,遂引而伸之為八字之分,故號八分。」)也就是隸書的前身。而隸書與八分書的區別就好像今天的簡體字和繁體字一樣。

第三,字的大小尺寸是「八分」。

此說認為,王次仲因古代的書體方廣少波勢,於是在建初中年,以隸字(今楷書)的草寫(章草)為楷法,創立「八分書」,自言其中有值得學習的楷模。(王愔《文字志》說:「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綜上所術,八分書應該是隸書的一種,它是帶有明顯波磔特徵的隸書。所以人們又亦稱「分書」或「分隸」。

關於隸書,還有「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等一系列稱呼。其中,「秦隸」又叫「古隸」,相較小篆,去繁就簡,變圓為方,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轉變,更便於書寫;「漢隸」又稱「今隸」,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撇、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結體扁平、工整、精巧。

隸書被叫做「佐書」是因為,它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隸」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初創的秦隸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定型,成為漢朝佔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漢隸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結構上由小篆的縱勢長方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橫向取勢,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

相關焦點

  • 為何將鄭板橋的書法稱為「六分半書」?
    鄭板橋在《五十八歲自敘》中曾雲「善書法,自號六分半書」,人亦稱之為「板橋體」。至於為什麼要自名為「六分半書」, 這個就得從鄭板橋的書法藝術說起。鄭燮(1693——1765), 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
  • 蔡邕:刻在石經上的「八分書」(洛陽古代書法家之一)
    洛陽曆代出現過不少書法名家,如東漢的蔡邕、唐代的褚遂良、清代的王鐸等。他們留下了不少書法珍品,使後人得以領略這一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  1、創製「八分書」,刻《熹平石經》  古人云,書畫同源。書法之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只是在秦漢以前,善書者很少能留下名字。為統一文字而創小篆的秦相李斯,大概是人們熟悉的第一位書法家。  中國書法真正繁榮是從東漢開始的。當時,蔡邕創製「八分書」,並用這種書體刻《熹平石經》,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所謂「八分書」,通常也被稱為漢隸。  眾所周知,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之後有鐘鼎文、大篆和小篆等。
  • 鄭板橋為何稱自己書法「六分半書」
    「六分半書」名稱的由來「六分半書」由板橋自己提出,他在《板橋自敘》中說:「善書法,自號六分半書」,在《劉柳村冊子》中又說:「板橋書法以漢八分雜入楷行草」。由此可見,「六分半書」並不是後人對鄭板橋標新立異的板橋體的稱謂,而是由板橋自己提出,後人一直沿用這個稱謂。
  • 通讀100條,掃掉書法盲之書家類,書法大家的作品都有什麼特徵?
    1.鍾繇書法作品的風格特徵是什麼?鍾繇是三國時期魏初的大書法家。他是文獻記載中第一位以擅長正書而聞名於世的書法家。其書筆法清勁、古雅質樸、疏瘦圓渾,字形扁闊帶有隸意。後世將他與王羲之並稱為「鐘王」,為書法的最高典範。2.鍾繇的傳世作品有哪些?
  • 「永字八法」解讀,書法初學者必備!
    無論是書法教材還是一些書法老師,在剛開始教學生寫毛筆字的時候,都會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永字八法」,這個永字八法究竟是哪八法?為什麼初學書法要先練永字八法?真的是練好了永字八法就足夠了麼?今天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為例,概括地闡述楷書八種基本點畫用筆要點的方法。關於它的來像,歷來說法不一,大約是在楷書盛行的隋唐之際,書家為指導初學者習書,便取被譽為「天下法書第一」的王羲之《蘭亭序》的第一個字「永」為例,總結出一套欲以簡馭繁、「以開字中眼目」的教學方法。
  • 文化自信與中國書法——曾熙書法嫡傳湘君法書大紅袍出版發行
    著名書家席志強題識:書法蒼遒紹冬心,渾然深得宋唐神,箇中消息心有悟,鶴飛鴻舞又幾人?題同君先去巜衡嶽(人生)三銘》 自鑄一銅印朱文「墨攻」,初語意「攻墨」,以銘刻苦習書之志。於書法領域汲取多家營養,以堅定寧靜之心態,不為惰性與逸豫所動搖、荒廢工夫;於書外人生則心志堅韌不拔,勤學深悟;致廣大,盡精微;愛人利人,克勤克儉。 著名藝術評論家、書法家沙乞子曾言:「從我與湘君的交往中,覺其雖為從政之人,卻鮮染官場難耐的衙齋習氣,貴饒一股『實事求是』的真氣,甚至時露一股竹節貞雅的士子氣。
  • 揚州八怪在書法的發展上到底有什麼作用?現在我們來看看
    畫家派書法由元代山水畫家倪攢、黃公望等首開先河,經明代文微明、唐寅等的進一步發展,到清代,畫家書派盛極一時,凡精於繪畫者,大多也精於書法,他們作書如作畫,通過書法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尋求情感的超脫。清代的畫家書派是一支由清初四大畫僧和揚州八怪組成的奇特隊伍,他們每個人的書法風格迥異,強調個性的解放,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把傳統的審美法則置之度外。
  • 國家對書法越來越重視,今年高考語文,書法試題竟佔40分!
    #文末有福利#很多人問學書法有什麼用?隨著國家對書法越來越重視,作為學生不學書法,高考中的書法知識分可能就沒有了。有些題目,沒學過書法還真答不出來。今年高考的兩套全國卷語文試卷中就分別在高達20分的大題裡出現了書法篆刻方面的內容。
  • 八和書院暑期書法班開始招生
    2013年春季書法就正式納入了中小學學校課程。當下國家日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已陸續開始取消了體育,奧數,省級三好學生等高考加分項目,但藝術類的書法仍保留。不僅如此,學習書法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淨化心靈,能豐富自己的頭腦,提高整體修養,養浩然之氣,積淵博之才,得天地靈性。
  • 鄭板橋半夜睡覺手腳不停,因妻子的提醒,而獨創「六分半書」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聊聊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六分半書」是鄭板橋獨創的一種書體。鄭板橋所創的這種書體,糅合了各種不同書體的用筆。行筆隨意揮灑,瘦硬古拙,在圓轉連綿的行楷筆畫中,又滲入了濃厚的隸書用筆。
  • 淺議隸書與八分書的內在聯繫!
    而幾千年來的創造、使用以及演化發展,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創造了不同的字體形式,例如先秦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秦漢的篆書與隸書、唐代的楷書等,這些字體之間往往有著較為清晰明顯的界限,隸書和八分書這兩種字體卻常常不分你我,例如就曾經有人譏笑歐陽修曰:「歐陽公誤以八分為隸!」,而這位仁兄就是李清照的丈夫,宋代古文字研究家趙明誠.。那究竟何謂「八分」?何謂「隸書」呢?
  • 2020年高考試卷,書法知識佔比竟達44分
    >書法頻繁出現在語文卷中2019高考語文試題(江蘇卷)六、現代文閱讀(二)(12分)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題。筆法不是某一個人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寫字的人們逐漸地在寫字的點畫過程中,發現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認真利用它,彼此傳授,成為一定必守的規律。由此可知,書家和非書家的區別,在初期是不會有的。
  • 「永字八法」為何被作為學習書法筆畫的基礎法則
    中國的書法包括筆法、字法和章法,在這三部分之中,以筆法為基礎。所謂筆法,就是筆劃之法。而「永自練書法」中的「永」字恰好有八畫,而且畫畫不同,集中了漢字楷書中幾乎所有的點畫形式。「永」字八畫,即「側(點)、勒(橫)、努(直)、趯(鉤)、策(向上斜書)、掠(撇)、啄(短撇)、磔(捺)」,由於「永」字包括了書法中八種最基本的筆畫,所以初學書法的人都會把「永」字作為學習書法筆畫的基礎法則。那麼,永字練書法產生於何時?是誰發明的?
  • 清華簡書法選編,看中國最早的「書」與「詩」
    所以在近幾十年,吸收借鑑簡牘帛書的書法,成為眾多希望在繼承傳統書法藝術上有所創新的書法家的選擇。由李學勤先生主編、文物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書法選編》(第一~八輯),為喜愛簡牘書法的朋友又提供了一個學習楚簡書法的優秀範本。
  • 書法博士李群輝:「中郎亡古隸」說不成立
    陳、沈二人的論斷雖有分歧,但均認為蔡邕是八分書的代表人物,那麼他們所持「中郎亡古隸」說能否成立?從出土簡牘帛書來看,隸書至少在西漢中期就已經成熟,因此將古隸的消亡歸於東漢晚期的蔡邕顯然與書法史不符,歷代書論中「蔡邕造八分」的說法當屬以訛傳訛。另外,古隸除了往規整的八分書方向發展以外,同時還往簡省便捷的草書、行書、楷書發展,從文字演變的角度看,「中郎亡古隸」說也不能成立。
  • 書與書法——讀《書法雅言》有感
    作者 | 耕心堂G(孔網店鋪:耕心書店)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讀書偶得# 讀《書法雅言》記《書法雅言》,(明)項穆著。中華經典指掌文庫。中華書局2015年5月版。最近,書的出版有放大和縮小之勢,十六開的書像一本雜誌,小開本的類似過去四十八的開本。書商與書肆都不好混,萬惡的電腦手機奪走了圖書出版的一半天地,周朗亦無妙計可安天下。中華書局的這種指掌之書己出三輯,瞅準市場所需,堪為精明。書腰有廣告語: 指掌之間不光有手機,還可以有本書。如今人也疲疲,神也慵慵,手機囊天括地,啥事沒有。唯有拿手機的人在退步,昔年衛星上天紅旗落地,今夕手機神通感覺麻痺。
  • 「書論擷英」學習書法過程中,老師起什麼作用?自己又要注意什麼
    我們讀一則關於學書心理的書論: 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李世民《論書》
  • 鄭板橋的書法歪斜不整,大小不一,布局別致,自稱為「六分半書」
    ,文學家、書法家,提到他是書法家,甚至很多人都不太買他的帳,甚至認為他的書法猶如「亂石鋪街」,沒有什麼看點,為何備受後人推崇?其實鄭板橋也是一位極其富有個性的書畫家,這從他的書法上就能夠清楚地看到,他的書法作品極其富有自我個性,而且個性非常之明顯,很多人認為他的書法根本不入流,對他的書法產生了這樣或者那樣的質疑,而偏偏這種質疑卻也成就了鄭板橋,他的書法被譽為「六分半」書,而這種看似「醜書」的書法卻被後人推崇,那麼,鄭板橋的書法到底有什麼看點呢?
  • 在書法界中,草書和草稿書有什麼不同?
    所以,今天,我們除了秦代的詔版書,基本上看不到漢代的小篆的碑刻或者石刻,因為應用不多嘛。但是,隸書還是慢。因為,我們知道,書寫速度永遠也趕不上思維的速度,所以,隸書還得能快就再快點!這樣就產生了草書。我們今天看到的的陸機的《平復貼》,就是一個草書的墨跡。
  • 八歲的「書法神童」,為何只曇花一現?
    提起十年前的何世龍,他可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只有八歲就能寫一手令人驚嘆的毛筆字,經媒體報導後,他迅速走紅全國。何世龍在寫書法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十年光景,何世龍由一個孩童變成了一個大帥哥,這十年期間他的書法技藝術是否是與日俱增,筆法更加老練成熟,達到爐火純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