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草書是地地道道的「草稿」,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草書產生於漢代末年
我們知道,漢字的進化演變的基礎,沒有別的,就是書寫速度問題。
如何找到較好的書寫速度,從甲骨文已經開始就探索了。戰國晚期產生了隸書,那麼,這種「隸書」,就是從甲骨文發展為金文的「草書」了。
自從產生了隸書這種草書,漢字的書寫,就一直向隸書的方向在發展。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頒布了新的漢字標準「小篆」,但是,寫字很辛苦,小篆還是比隸書要辛苦,所以,大家也不理睬秦始皇的小篆,照樣還是用隸書寫字。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隸書比小篆寫起來快,快了就省時省力啊!那個傻子不幹?
所以,在歷史上,小篆實際幾乎並沒有普遍應用。所以,今天,我們除了秦代的詔版書,基本上看不到漢代的小篆的碑刻或者石刻,因為應用不多嘛。
但是,隸書還是慢。因為,我們知道,書寫速度永遠也趕不上思維的速度,所以,隸書還得能快就再快點!
這樣就產生了草書。我們今天看到的的陸機的《平復貼》,就是一個草書的墨跡。
在陸機之前,草書已經比較流行了。
這些草書,一般都不屬於正式的官方流通文獻。
比如說《平復貼》就是一封私人信件。
由於草書是漢字最快的書寫方法,所以,至今還保存著草書的書寫形式。當然,人家書法家的草書,那叫經典,叫藝術。我們普通老百姓的「草書」,就是給自己「鬼畫符」,沒準,第二天自己都認不出來寫的是啥了。
前面我們說了,草書本來就是為了快速記錄自己的思想,如果慢了,自己剛才怎麼想的,也就忘了,所以,草書對寫文章的人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把自己的想法快速記錄下來,一篇文章就基本成功了,修改的事,只要時間允許,可以慢慢來。
草稿就不一定是草書
什麼叫稿?就是一份還沒有把內容完全定下來的文章叫草稿。
如果一篇文章需要改十幾次,那麼,同樣一篇文章,就會有十幾個草稿。
當然,草稿也可以只有一個。但是,一定是修改過的的文章,有修改的痕跡和記錄。
例如《蘭亭序》和《祭侄稿》都是草稿。而《蘭亭序》和《祭侄稿》卻是用行書寫的。但是,毛主席的詩詞,都是草書寫的。例如《蝶戀花-答李淑一》,就是一件非常精彩的草書作品,也是一個草稿。
如果不是工工整整謄錄的文章,一般都叫草稿,這與你有楷書、行書還是草書寫的,都沒有關係。例如,老舍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是用工工整整的毛筆小楷謄錄的,我們也可以說是草稿。因為,這個手稿上還是有少量的修改。
作為欣賞的書法作品是不管是不是草稿的
雖然,草書是草稿,但是,作為書法作品,就不是以「草稿」來看待的,而是以藝術美的價值來看待的。
比如說,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的《書譜》,其實是一篇論書法的理論著作,但是,我們同樣認為這是一篇書法藝術。
再比如說,懷素的《自敘帖》應該說,也是一個草稿,又是一篇草書。
為什麼?因為文章應該儘可能用楷書謄錄,這樣便於辨認和文字傳播。
如果因為草書辨認錯誤,就會有傳訛之慮。所以,為了保存文章,一般是沒有用草書保存的。
當然,如果能夠把正文和草稿都保存下來,那就更好了。
偉大文學家魯迅先生自己保存了大量自己的草稿,這些草稿,也是研究魯迅先生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