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學習書法跟今人是大不相同的,書法在古代絕對能夠稱得上是貴族藝術。魏晉時期能夠掌握書法筆法的人,往往是一些高門大姓,比如「王氏家族」「謝氏家族」等等。
這些筆法通過「王葆入關」傳給北朝之後,極大促進了北朝書法的發展,這當然也僅僅是在貴族之間傳播。到了唐代,「筆法」則一直靠著家族和師徒之間流傳,在拓片與印刷術並不普及的時代,筆法的傳承靠的是手把手傳授,所以一時間大師林立。
對於後世的書法家來講,能不能得到了一件晉唐名家真跡,往往決定了他的書法成就的高低,比如宋人黃庭堅見到了張旭、懷素、高閒的墨跡之後,才悟出了筆法之妙。
而對於今天人來講,能夠流傳下來的晉唐真跡如鳳毛麟角。而往往能夠「吃透」其中一件,便足以名世了!
1900年,王道士在無意間開啟了敦煌藏經洞,這一人類文明的寶庫,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數量最多的乃是唐代人抄寫的經卷,這些經卷是極為寶貴的書法作品,只可惜在上個世紀絕大部分已經流落海外。
而在機緣巧合之下,書法界傳來喜訊,其中一件極為罕見的唐代草書經卷,回歸國內,此帖一出,便引發了書法界的強烈反響,如今此帖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此帖便是著名的唐代草書經卷《法華經》。這卷《法華經》乃是地道的唐代風度,讓人不服不行。如今,其價值也無法估量!
大唐王朝有著萬國來朝的盛況,宗教文化甚為昌盛,以至於有著大量的經書需求,於是便衍生出了一個「抄經」的行業,「抄經生」的人群很廣,一般有寺院的僧侶,也有落地的秀才,還有一些專門為皇家抄寫經書的職業書法家。
比如鍾紹京為玉真公主抄寫的道家經卷《靈飛經》,比如劉弘珪為武則天抄寫的小楷《金剛經》。作為一個職業,「抄經生」都是經過層層考試和選拔的。
所以如今能流傳下來的經卷,都是極為精彩的書法作品,為當代人探求古人筆法提供了一個絕好的範本!
草書乃是隸書系統第一個成熟的獨立書體,其用筆之法同樣串聯起了後來的行書跟楷書,所以從筆法貫通的角度來講,草書乃是行書與楷書的基礎。所以草書乃是每一個書法家所繞不過去的一門重要書體。
這件草書經卷《法華經》我們已經無法考證是唐代的哪一位書家所寫,但是其筆法之精巧,結字之多彩,整齊的氣度都是唐代草書中的頂尖水平,此作直接能夠媲美孫過庭的《書譜》,氣格之高,甚至猶有過之!
這件作品上的結尾之處,有著名的文字學家羅振玉與大書法家康生的收藏印和題跋文字。此作能夠在今草當中同時融匯章法筆意,在妍美的風貌中注入古雅之態,可謂是初唐時期的頂級書作了。
在小草領域,晉人有《十七帖》,隋人有《出師頌》,唐人有《書譜》,而這件《草書法華經》的問世,又為當代人探求晉唐筆法,提供了一件絕好的法帖!
此作書寫氣度嫻雅,有著濃厚的書卷氣,用筆極為精妙,在極為細小的筆觸當中具備森嚴之法度,此為當代書者所不具備的品質。堪稱無價之寶,其價值難以估量
如今,我們將藏於北京故宮的這件《草書法華經》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超高清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一模一樣。
欲購此唐人草書《法華經》,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