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在書法界乃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也是每一個書法人所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這是因為魏晉書法乃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最高峰,而王羲之的書法乃是晉人書法的最高峰!
從梁代的梁武帝時期楷書,王羲之的書法便已經奠定了其歷史地位,所有書法界的人士都將其奉為宗師,其書法也是大收藏家所青睞的極品。當然皇家也是如此,從梁代到唐代這一段時期,由於皇家不遺餘力的搜集和變相的「巧取豪奪」,在皇宮大內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的王羲之法帖。
到了唐代李世民時期,褚遂良負責鑑定這些經典法帖,經過總結和整理,其數量已達3000多紙,蔚為大觀。
在玄奘和尚取經歸來之時,唐太宗敕令,大書法家懷仁和尚並同40餘位頂尖的書法大師集字一篇《聖教序》,最後這件著名的作品被歷時25年編修完成,成為了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成為了千古不易的典範。這件書法「神品」集字所用的字庫乃是皇家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
不久之後,這些皇家字庫中的王羲之真跡,也被集字而成了另外一件作品,這件作品出土於西安,如今藏於陝西省博物館。
此碑出土之後一直不被重視,所以斷成了兩截,有一半已經被損毀,甚是可惜,但是儘管如此,這件作品依舊是一件無價之寶。
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興福寺半截碑》。
此碑原本不叫「半截碑」,其內容乃是《鎮國大將軍吳文碑》,此碑所集的字皆是唐代皇家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這件作品與懷仁和尚的《集王羲之聖教序》各有優劣!
總體而言《聖教序》單字選字極為考究,但行氣不足貫通,而《興福寺半截碑》不僅選字考究,在行氣上也更加流暢。兩件作品皆是不世出的經典!
對於書法學習者而言,如此在臨摹《聖教序》的時候,能夠兼臨此碑,能夠彌補「行氣不貫」的問題。
但是只可惜兩件作品皆是碑刻作品,用筆的細微之處還不易發覺,沒有「透過刀痕見筆痕」的功力是不建議臨摹的。
學習書法從墨跡學起,乃是絕大多數書法人的基本學習定律。
在明代書壇有一位天賦異稟的書畫天才,就是朱元璋兒子朱權的後人——八大山人,作為一位頂級的藝術大師,他對於晉人道統的領悟是卓然於眾人之上的。
八大山人曾經臨摹過一通《興福寺半截碑》,他的這件臨作就像是一個絕好的老師,為你細細講解王羲之的用筆和結字行氣之法。
王羲之的書法醇厚,是一種「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境界,已經將所有的變化隱藏在平和當中,而書法要學習的便是這種變化,這對於初學者是不太能夠感受到的。
而八大山人的臨本則是誇張了王羲之的用筆和結字變化,將原碑當中的疏密關係變得更加誇大,加強了原碑中不太明顯的欹側變化,將原碑中的細微變化都做了誇張處理,並且在行氣上更是貫通,彌補了原碑的不足。
當你去臨摹王羲之這件原碑的時候,能夠去參照八大山人的臨本,你的眼界將更上一層樓,你將很快領會到王羲之書法的意趣。而很多人練習幾十年仍舊不入門的原因,就是沒有打開這一層窗戶紙!
如今,我們將藏於日本的這件八大山人《臨興福寺半截碑》的原作進行了超高清掃描,採用宣紙還原基礎,完美復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
欲購此八大山人的《興福寺半截碑》,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