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28字一封信,趙子昂受益終生,一直被誤認為書聖真跡

2020-12-11 三餘書社

「前人得到古碑帖數行,專心學習,便能聞名於世。」

這是元代的的書畫大家趙子昂說的話,竊以為趙子昂這是託了前人來說的自己。趙之所得的古碑帖數行,並專心學習而後以此聞名以世的,便是後來被乾隆皇帝收藏在他那不到九平米的「三希堂」中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紙本,縱23釐米,橫14.8釐米。四行,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譽為「二十八驪珠」。現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來說王羲之這封28字的信札讓趙子昂受益終生,非是無中生有的杜撰:

延祐五年(1318年) 趙子昂第一次見到《快雪時晴帖》並奉敕作跋雲:東晉至今近千年,書跡傳流至今者絕不可得。《快雪時晴帖》晉王羲之書,歷代寶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見真跡,臣不勝欣幸之至。

後世有人根據這段話貶斥趙子昂虛偽和狡獪,以其跋語開頭說:「東晉至今近千年,書跡傳流至今者絕不可得。」既然如此,那又何來「得見真跡」,而且「不勝欣幸之至」云云。其實以這樣的揣測來貶趙子昂,實是有「欲加其之罪,何患無辭?!」

趙子昂的跋語記錄的是其初見《快雪時晴帖》的驚喜,我以為這樣的驚喜導致些許的語無倫次和語法上的不夠嚴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以想見,當一件宮中收藏的,被大家一致認為是書聖王羲之真跡的信札擺到趙子昂面前的時候的那種驚豔。我也深信這一次的驚豔初見之後,《快雪時晴帖》對趙子昂以後的書法創作所帶來的影響將是刻骨銘心的!明代鑑藏家詹景鳳便認為趙子昂後來的書風形成便是深受這件書跡的影響,他的原話是如何說的,是在什麼地方說的,我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最為原始的文本,但是從趙子昂的行書風格,尤其是其晚年成熟的行書書風來看,其受《快雪時晴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斷句與釋讀存在兩個不同的版本?

《快雪時晴帖》雖然短短28字,但是歷代對其斷句和釋讀一直沒有定論,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晉人的書札、書帖用語與正式的文賦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往往語義更為晦澀難解。便是博學如錢鍾書先生在批閱王羲之《雜帖》時都說:「按六朝法帖,有煞費解處。此等太半為今日所謂『便條』、『字條』,當時受者必到眼即了,後世讀之,卻常苦思而尚未通。」(錢鍾書:《管錐編》)。

對《快雪時晴帖》的斷句大體有如下兩個版本:

其一:「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其二:「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兩種斷句方式,大體而言不會對文本大意產生多大的差別,差別其實在「力不次」這一句的「力」的解釋上。一般通常的解釋此「力」為精力、氣力。泛指身體狀態,在王羲之其他法帖中,經常出現這樣的語句和語義。而啟功先生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其在《晉代人書信中的句逗》中說:「回憶幼年時,家中有婚、喪諸事,有親友送來禮物,例由管帳的人填寫一張「謝帖」,格式是右邊印一個「領」字(如不能接受的禮物,即改「領」,寫一個「璧」字,表示璧還),中間上端印一個「謝」字,下半印受禮家的主人姓名,左邊空處由管帳者臨時寫「力若干(付給力的酬勞錢數)」。這個「力」即指送禮人。當時世俗稱賣勞力的人甚至稱為「苦力」,文書上即寫一「力」字。聯想到帖中的「力」字,應該即指送信人。又按古代旅行,走到某處停下來,稱為「次」,表示旅程的段落。杜甫詩有「行次昭陵」一首,即是「行到昭陵」。那麼「不次」當是不能停留,需要趕快回去,所以王羲之寫這短札作答覆。」

如此,《快雪時晴帖》的釋讀便也又有如下兩個版本:

其一:王羲之頓首,剛才下了一陣雪,很快又晴了,想你那裡一切都好!那件事到現在還沒有結果,心下很是鬱結。我的精力越發不濟了。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其二:王羲之頓首,很快又晴了,想你那裡一切都好!那件事到現在還沒有結果,心下很是鬱結。送信的人不能在我這裡多停留而要趕快回去。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山陰張侯」獨立一行,處於左側偏下位置,一般認為此四字不是正文內容,而是收信人名,屬復書之制,相當於現在書信封皮;即古人寄信時將信捲起,置於管中,信札捲起後,此四字正好在外側,取卷即可見。也有認為這封信的開首和結尾都以王羲之的「頓首」格式,而末尾寫對方的稱謂在當時是常見的。《萬歲通天帖》中的《柏酒帖》就有同樣情況。

點擊

乾隆皇帝的真愛,卻最終被確定不是真跡!

乾隆皇帝對《快雪時晴帖》絕對是真愛!光看這幾條親筆御書的評贊語便知:「天下無雙,古今鮮對」;「神乎技矣」;「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在50多年的時間裡乾隆皇帝共在此帖上題跋70多處,據說每逢歲暮天寒,瑞雪紛飛之際,乾隆便要展卷欣賞,而且是「得意輒書,無拘次第」,最多的一年竟題了六次。到晚年,乾隆目力已經不行,於是他命董誥代書題詩並特做說明道:「予八十有三不用眼鏡,今歲詩字多艱於細書,命董誥代寫,亦佳話也」。直到他做太上皇時,還在帖上題「以後展玩亦不復題識矣」。乾隆帝對《快雪時晴帖》,真可謂是白頭偕老,情定終生!

此帖最早見於《右軍書目》,米芾《寶章待訪録》中亦云:「晉右軍王羲之《雪晴帖》。真跡在承務郎吳郡蘇激處,集賢校理舜欽子也。帖尾有古跋『君倩』二字及『褚氏』字印。」 南宋周密在《雲煙過眼錄》裡肯定「《快雪時晴帖》皆真跡」。明王穉登也認為是「手墨」並且「確然無疑」。詹景鳳《玄覽編》:「是真跡,紙精帶竹,字墨纖毫無損,良是千餘年間異物。」張醜《清河書畫舫》亦肯定為真跡。清人更是對此確信不疑。

但是到了民國後,《快雪時晴帖》歸故宮博物院收藏,世人始有機會可以近距離觀賞這件法書名跡。近代數位學者對原帖細緻的考察後紛紛提出質疑,最終基本定論為該帖應該是雙鉤廓填的摹本,而非書聖之真跡。這其中有代表性專家意見簡述如下:

張宗祥《論書絕句》雲:《快雪時晴帖》「三希」作冠軍,會稽真跡更無聞。微嫌墨重兼神滯,恐是唐賢響拓文。並自注:《快雪時晴帖》一帖,向摹入《三希堂帖》中,墨跡得觀者兩次,紙色晦黯,墨濃而少精採,大似唐人摹寫之本。

祝嘉先生在《談行書》中說:(王)羲之的行書墨跡都屬唐以後人臨摹之作,《快雪時晴帖》一帖,一向都認為是真跡。但畫勢厚而精神差,在抗戰前故宮文物運到南京展覽,我曾得觀賞,紙極厚,若書在板上,那時已認為是摹本。

徐邦達則在《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分析道:此本我閱過二、三次,覺得紙墨昏暗,筆法滯泥不生動,其牽絲帶筆處極不自然,如「頓首」「果」、「為」等字,更為明顯,定是後世勾填,且非善本。

《快雪時晴帖》的三生三世。

《快雪時晴帖》唐宋時為秘府官本,歷代均有著錄。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有「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一目,北宋《宣和書譜》亦載之。米芾《書史》: 「子敬《十二月帖》與《快雪時晴帖》相連。」南宋時藏於高宗內府,有「紹興」聯璽。繼入金章宗內府,有「明昌御覽」印。復為賈似道所得,元時先為北燕張氏所有,後入內府,延祐五年(1318)趙子昂等奉敕跋。明代歷經朱希孝、王穉登、吳廷、劉承禧收藏,均有題記鈐印。清代歸馮銓,有說其歸終遺言,執其子之手語:執此如執國!其子觀帖數日,品味其父臨終之言,忽然悟出遺言真意,隔日上朝,便將《快雪時晴帖》進呈給康熙皇帝。這一年是公元一六七九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那年康熙二十五歲,此帖從此入清宮內府。

民國初年,宣統遜位,暗裡典賣宮中的國寶。溥儀1924年擬將此帖作價40萬元抵押給美國花旗銀行,後未果。再後來溥儀遷出紫禁城,此帖歸故宮博物院。1933年隨同其他古物遷運上海,再轉移川西,抗戰後運回南京,旋運往臺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期間,《快雪時晴帖》差一點隨了一個人灰飛湮滅了!故事是這樣的:

1928年6月4日清晨, 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列從北平駛往瀋陽,在行駛到瀋陽西郊一個叫皇姑屯的小站時,驚天一聲巨響,日本特務將一枚預先埋好的炸彈引爆,張作霖被當場炸死。當時的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易培基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一下從端坐的椅子上站了起來,不停地抹著額頭上滲出的冷汗,喃喃道:天意!天意!原來就在此前一天的晚上,張作霖在離開北平之前,曾派人專門來找他索要三希堂中首希法帖《快雪時晴帖》一觀。這個大老粗要觀法帖,明擺著是要佔為己有,但是面對這位手握重兵的東北王,易培基不能明確拒絕,心生一計的回覆來人道:《快雪時晴帖》被鎖在保險柜裡,而保險柜的三把鑰匙分別由馮玉祥和他等三人分別持有,無法由他一人打開。」張作霖當時因急於離京,只好作罷。卻沒想到十幾個小時之後張作霖便人天永隔了,而《快雪時晴帖》也由此逃過一劫!

後記。

乾隆皇帝《三希堂記》嘗雲:內府秘笈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養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

而今《中秋》和《伯遠》二帖歸藏於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而《快雪時晴帖》 歸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希分隔兩岸,痴心妄想,何時三希亦可如「富春山居圖」一樣能夠跨越海峽,重新聚首?!

未果!

心結!

相關焦點

  • 王羲之真跡雖28字,卻是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地位堪比蘭亭序!
    ,但是遺憾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不知道下落何處,我們如今能看到的都是臨摹作品!不過在我國的臺北博物館裡有一幅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雖然只有26個字,但是地位堪比《蘭亭序》!如果你是書法愛好者,肯定也知道臺北博物館的作品是王羲之的哪一幅書法作品吧?
  • 這才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書法!
    這一年是公元353年,大書法家王羲之與他的好朋友一共42個人,在紹興的蘭亭飲酒作樂,席間趁著微醺之際,王羲之揮毫寫了一幅字,這幅字就是享譽書法史上的《蘭亭序》。王羲之從梁代開始就被譽為了「書聖」,他的這件《蘭亭序》更是千古難得一見的珍奇法帖,此作歷經多人收藏,最後以「蕭翼賺蘭亭」的方式,被唐太宗的大臣從智永的弟子辯才手中騙了去。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集字《智慧楹聯》欣賞,學行書的必修字帖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是寫了一個字達到登峰造極,而是整篇書法都精彩絕倫。而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是否存在也是一直有很大的爭議。有的人說三藏聖教序,據說是收集了王羲之真跡的字湊成的碑,這個算不算是真跡啊。嚴格說來不算。
  • 量子文物鑑定儀的檢測「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被發現
    近日,經過量子文物鑑定儀的檢測,傳說1000多年前被唐太宗殉葬的「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被發現了!這個鑑定是在一場「古書畫量子檢測研討會」上進行的,一幅來自珠三角的藏家「祖傳書法」《蘭亭序》通過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檢測。
  • 王羲之唯一書法真跡欣賞,雖62字卻價值連城!日本人視為國寶!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時,大家都會想到自己喜歡的書法家,而在我國古代書法家中最有名的那就是書聖王羲之,他的書法作品《蘭亭序》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所以王羲之的書法那在我國是無人能超越的,但是說到王羲之的書法那在我國的書法界是一大遺憾
  • 王羲之書法被賣3個億,論字賣,單個字價值751萬,而且還不是真跡
    導語:王羲之書法被賣3個億,論字賣,單個字價值751萬,而且還不是真跡哈嘍大家好,今天繼續由小編給大家講歷史,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出了不少著名的書法家,其中就有柳宗元、王獻之、王羲之、蘇軾等人。這些古代書法家的真跡如果拿出來拍賣,可以說是一字值千金, 而古代書法的拍賣價格不斷創新高,價值過億的作品也不少。其中較為出名的就有王羲之的《蘭亭序》,不過王羲之的真跡在現在世上已經很難找到了,甚至有人說《蘭亭序》早就失傳了,而王羲之的真跡在公認的世上也早就沒有了。如果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現世的話,拿出來拍賣,最少價值幾個億。
  • 雖是臨摹,足見書聖書法之高超,王羲之這28個字美不勝收
    其實大家都知道,現今所傳的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並不是其真跡,那舉世矚目的《蘭亭集序》早已下落不明。不過包括歐陽詢等書法大家均對這幅作品臨摹過,既然是臨摹,自然要比真跡稍遜一些。而從這些書法家的臨摹筆跡中我們便可以窺見王羲之書法絕非一般!
  • 他被日本人奉為「書聖」,地位比王羲之還高,世稱「神筆」!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個獨特的現象,那就是「因人費字」,在書法史上,這種人很多,被世人認定為「人品不佳」,所以他的字不能學,從而產生了一種「因人廢書」的傳統。在書法史上這種人很常見,比如秦檜,他本是一位大書法家,但是因其人品不佳,所以他的字也飽受詬病,趙子昂曾經做了「貳臣」,本是一位皇族遺臣,最後卻做了元朝的皇帝,這在儒家教育的環境當中,是很難被世人所接受的,所以傅山評價他的字「柔媚無骨」。
  • 姚政: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大顯神威——王羲之書法真跡橫空出世
    略有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名氣如雷貫耳,是唯一享有「書聖」之美譽的書法泰鬥。此幅《絲布衣帖》手卷橫300 釐米,縱30.5 釐米,其中王羲之書法橫220釐米。41行,166字。見下圖:
  • 王羲之唯一的傳世書法真跡,卻流落日本1300多年,日本卻拒絕歸還
    琅琊王氏是中華民族大名鼎鼎的名門望族,其先祖是西漢宰相王吉,《二十四史》中記載琅琊王氏自漢朝至清朝1700多年間,出了600多位名人,其中92位是宰相,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這個大家族中,還出了一位書法家,就算是東晉「書聖」王羲之也是這樣。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出土值多少錢?網友:值10億!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大家都非常的感興趣,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想大家最喜歡的書法家應該就是書聖王羲之了吧,因為他的代表作《蘭亭序》那可是千年無人超越,而且還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為何是書聖王羲之寫的一幅草稿作文
    書聖像作為書法界擁有絕對尊崇的地位的書聖王羲之,其經典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篇行書書法草稿作品,被唐代李世民皇帝奉為經典,命大臣以雙鉤法臨摹書本,贈送皇親近臣,以便瞻仰書聖王羲之的書跡風採。而他本人,因對這份書法極其珍愛,居然駕崩後,把這個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帶進了自己墳墓。從此,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決然於世,在無人能得觀其真跡之風採。
  • 流失日本的4幅書法作品,一幅是王羲之真跡,如今價值連城!
    大家肯定會想到書聖王羲之,還有楷書鼻祖鍾繇,趙孟等知名的書法家,正是在這些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不僅影響著我國的後世書法愛好者,就連日本這樣的國家也非常的喜歡收藏中國古代的字畫。今天小七就給大家介紹4幅流失日本的古代名家作品,其中一幅那可是王羲之書法真跡,如今價值連城。
  • 《蘭亭序》對王羲之「書聖」地位的造就
    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盛名,其原因主要是蘭亭雅集和《蘭亭序》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南朝梁武帝首先大力推崇王羲之,唐初李世民定王羲之為一尊,特別是《蘭亭序》的面世,更使整個社會形成崇王的風氣。系統考察蘭亭雅集的文化價值和《蘭亭序》的藝術創造力,對於深刻剖析王羲之「書聖」地位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 王羲之4幅書法作品,有幅真跡珍藏在日本,名氣不輸《蘭亭序》!
    >文 / 小白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談到中國書法文化時,大家肯定也會非常的感興趣,在我國的古代就有很多著名的書法家,比如楷書鼻祖鍾繇、唐朝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歐陽詢、張旭,這些書法名家的名氣那也是非常的大,要說哪位書法家的名氣最大,那當然是書聖王羲之了
  • 《蘭亭集序》流落何方仍成謎 真跡疑在臺灣(圖)
    中新網10月14日電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評為天馬行空、遊行自在,堪稱行書第一。只是,其真跡到底流落何方一直是個謎。臺灣媒體消息,當年傳說藏於唐太宗的墓陵的《蘭亭集序》,隨著盜墓者的掠奪,至今下落成謎,不過現在有消息指出,真跡其實就在臺灣。
  • 書聖-王羲之《蘭亭序》全集--高清單字欣賞系列3-1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dàn)齋,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人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
  • 國學啟蒙的《千字文》其實最早是王羲之的集字書法字帖
    藝博院的專家介紹,千字文的誕生及早期傳播至少與四位歷史人物密切相關:第一位是「書聖」王羲之;第二位是梁武帝蕭衍,他酷愛王羲之書法,搜集了大量的王羲之作品藏於內府;第三位是梁員外散騎侍郎、學者周興嗣,他受命在一夜之間將梁武帝所藏王羲之書法中的一千個單字編纂成《千字文》,此文不僅有文意而且合韻律,堪稱書文合璧的曠世傑作;第四位是智永,他書寫
  • 書聖王羲之寫字用的是什麼紙?
    東漢蔡倫將造紙術改進後,降低了紙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它的使用效率,紙逐漸成為最流行的文字載體,那麼書聖王羲之寫字用的是什麼紙張呢?王羲之生活在東晉。東晉末年,朝延曾下令:「古者無紙故用簡,今諸用簡者,以黃紙代之。」所以在王羲之活著的年代,雖然可能仍有人用竹簡寫字,但更多的人應該用紙來書寫了。王羲之用的書寫載體,很可能就是這種「黃紙」。
  • 估價五億,王羲之「真跡」《蘭亭序》現世,專家:五塊錢都不值!
    譽為中國書法歷史上第一神品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驚現於世。宣布這個消息的是一個叫文保匯的民間草臺班子,和北京的一家量子科技公司。他們自稱用所謂的什麼量子檢測方法。對一位來自珠三角的藏家提供的祖傳《蘭亭集序》做了所謂的科學年代檢測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