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老師臨摹黃庭堅草書,像胡亂畫的草稿紙,結果被列入國展行列

2020-12-25 不見長安舊少年

「業精於勤疏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成功的路上沒有捷徑,勤奮才是唯一的技巧,細小的水滴雖不起眼,長久以往也能鑿穿堅硬的石頭;正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勤奮之人定會取得高於他人的成績,一位普通的中學老師邵煒,花費數十年的時間苦練黃庭堅草書,竟然能夠一舉進入國展,成為書法界中的知名人士,他的成功,離不開勤奮。

黃庭堅之草書

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在文學造詣上,他生前與蘇軾齊名,並成為「蘇黃」;在書法藝術上,他的書法獨具一格,被稱為「宋四家」之一,後人對於他的書法評價道「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黃庭堅在行書、草書、楷書的領域都有著不菲的成績和卓越的貢獻,他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頗有偏愛,曾寫詩道「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可見造詣之深。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的書法風格受到了蘇軾很大的影響。對於黃庭堅來說,蘇軾不僅是他在文學上的老師,更是書法藝術上的榜樣,他由行書轉向草書也和蘇軾有著很大的關係。蘇軾曾評價他的字,說道「魯直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時有太瘦,幾如長蛇掛樹」,指出黃庭堅之字雖然清秀,但看上去缺了幾分蒼勁有力的感覺,好像是長蛇掛在樹上,雖然可怖但卻無力。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黃庭堅是個急性子的人,他說話向來直來直往,立刻反駁道「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他嘲諷蘇軾的字像是石頭壓蛤蟆,戲謔之言卻讓黃庭堅有心做出改變。他開始學習時人周越的草書,每日參悟其中筆法,時時刻刻提筆練習。一番勤學苦練之下,竟能自成一派,有幾分仙人道骨之味,而他的模仿者邵煒也同他一樣,沉迷草書之中不可自拔。

中學老師駱煒

駱煒於1994年考入了湖州師專,成為一名中學老師。當時的高考競爭壓力遠不如此時這樣激烈,駱煒除了每天在三尺講臺之上向學生們傳授知識以外,他本人在課餘閒暇時間養成了寫書法的興趣愛好。駱煒最開始寫書法時,完全就是一個門外漢,加上做老師的收入微薄,書法方面的金錢投入對他來說有些困難,買不起昂貴的宣紙,那就用家裡的舊報紙,駱煒的書法之路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一隻蜜蜂如果想要釀造1000克的蜜,大概要繞著地球赤道飛10圈,採集100萬朵花,蜜蜂的勤奮才能換來甜美的花蜜。這樣的道理,放在人的身上也是一樣的。俗話說勤能補拙,對於邵煒來說,他的勤奮足以彌補他作為一個門外漢的拙劣。

勤奮意味著不怕苦難,意味著持之以恆,這樣的品質在邵煒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邵煒在一開始學習書法時,遇到了很多困難,從門派選擇上,他並不能確定自己究竟是適合行書,楷書還是更為狂野的草書。在材料的選擇上,他也吃過很多虧,被坑過買貴价的毛筆墨汁,寫在紙上,卻不盡如人意,但這些他都憑藉著自己的勤奮一一克服了。

尋書之路

首先從門派選擇上來看,楷書的字最為工整,也好辨認。正因如此,能寫明白的大有人在,但能寫得好的卻如大海撈針一般稀少。而且寫楷書的名家有很多,每一個人又有不同的書法風格,對於初學者來說,如何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臨摹對象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之後,邵煒發現自己在書法筆畫的走向用力上並不適合書寫楷書。

同時行書是楷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只是下筆更為流暢,有行雲流水之勢,對於邵煒來說,這樣的字顯然也是不適合他的。就在這個時候,邵煒看到了黃庭堅的草書。草書開始於漢出,它具有縱任奔逸,赴速急就的特點,草書不拘泥於刻板的章法,筆勢流暢。

在古人的作品中,字的形態狂放不羈,瀟灑肆意已經成為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這樣瀟灑狂放的字體一下子就受到了邵煒的喜愛,他開始沉迷其中,閒暇之時全部用來精進書法水平。但想要寫好草書,卻遠遠不是那麼容易的,草書的字,如果放在不懂書法的門外漢看來就像是一張胡亂寫的草稿紙,一個字也分辨不清。

勤能補拙

草書發展到今天,其實已經不再是一種具有實用性的書法作品了,它更多的體現的是藝術價值,從字的落筆、走向可以看出書法家的藝術態度和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但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可是一個大難題,如何讓自己寫的字能夠被他人辨認,同時又具有藝術價值,是邵煒在練習草書初期面臨的最大困惑。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琢磨過後,他決定臨摹宋代書法大家黃庭堅的作品,我們前面也說到黃庭堅是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家,他在草書方面的藝術造詣是極高的。邵煒廢寢忘食,一得空就把自己困在書房裡面,潛心研究黃庭堅的草書寫法,好不容易琢磨出一篇優秀的作品來拿給他人看,卻只能換來一句「你寫我一點也看不懂」。沒能得到誇獎,反而受到質問,但這些並沒有磨滅邵煒對於草書的熱情。

邵煒對於草書藝術的執著督促著他一直前進,就像著名典故中,王羲之為了練字把自家墨池染黑,才能得到入木三分的作品;邵煒為草書花的心血也沒有白費,在不斷的聯繫中,他的名聲越來越大,賞識他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書法家都向同行推薦他的作品。書法小白邵煒就這樣一步步地走到了國家級的藝術展廳之中,他的草書作品被列入國展行列。

真正的勤奮耐得住寂寞,「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一曝十寒的做法只會導致事倍功半,一顆真正懂得勤奮的心才能澆灌出成功之花。

相關焦點

  • 草書的歷史上,黃庭堅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
    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而著意於空間的擺布,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姜夔語)。 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於唐人。
  • 「學霸娃的草稿」走紅老師朋友圈:看草稿紙,就知自律的娃有多棒
    有位爸爸曾分享過這樣的故事:和正在上中學的女兒比賽做數學題,誰做得又快又好便勝利。由於題目中包含大量的計算與邏輯公式,且女兒的草稿紙非常凌亂,導致她做完一個步驟進行下個步驟時,已經找不到上一步的答案了;反觀這位父親的草稿紙非常有條理,每一步都一目了然。比賽的結果自然是女兒輸了。
  • 小學生作文草稿紙上畫監考老師,還評價說「很醜」
    一位小學生的作文草稿紙上畫了監考老師。封面新聞訊(記者 周家夷)1月27日上午,「封面新聞杯」中小學生真性情作文大賽決賽在四川師範大學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數百名中小學生齊聚成都參加現場角逐,以文會友,一展才華。
  • 學霸的「數學草稿紙」走紅,老師:孩子自不自律,看草稿紙就懂了
    只要是上過學的人,對草稿紙這個東西一定就是再熟悉不過了,平時寫練習或者是考試時都離不開草稿紙,它既可以幫我們演算數學題,又可以給作文擬定一個大概方向,在學習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在一節課上,她的班主任無意間發現,她的數學草稿紙十分乾淨整潔。最令人感到驚詫的是,她的草稿紙上不只是詳細地記下了每一道題的解題過程,甚至還分用不同顏色的筆來標註劃分了重難點,這本草稿本簡直就是一本《重難點手冊》和《錯題集》的大融合。
  • 12屆國展評委:楷書寫得太像行書而遭淘汰!冤不?
    面對大展的評選,人們最關注的是入選名單的結果,之後觀看入選作品。問題是,僅僅佔來稿百分之二點多的入選作品,無論如何也難以反應當代全國楷書的創作形勢。結果,有的被淘汰,有的被選出。可見,諸位評委對楷書的界定意見並不一致。以往絕大多數的展覽是不分字體評選的,如果不分體評選,就不存在字體界定問題,完全由作者自由發揮。
  • 這八種書法風格和形式,最容易入國展!
    什麼樣的作品容易入國展,什麼樣的形式和風格比較受評委青睞,你是否還停留在幾年前的舊書壇中無法跟進時代,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一定會受益匪淺,雲間總結了近十年的國展入展書法作品發現了以下八種作品最容易進入國展!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黃庭堅
    黃庭堅學習書法主經創新立意,提倡具有自己的個性和面貌。他對評書、臨摹和用筆都有自己獨到新穎的見解。他臨摹時不是一味埋頭寫,而更注意觀察和記住古人的書法神韻,得古人的筆法,融會貫通,便於創新。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現在學習書法的人借鑑。 黃庭堅學習涉獵很廣,精心研究。他還在行船蕩槳中悟出筆法,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提高自己的藝術表現力。他的書法自成一家,獨具風貌,運筆圓勁蒼老,結體中宮緊密謹嚴,長筆則縱橫伸展,筆畫擒縱自如,沉著凝練。
  • 拿毛筆都要用雙手,高癱農民苦練19年,草書行雲流水8次入國展
    但他就是這樣一位牛人,他用兩隻手握筆寫字,不僅成為中國第一人,而且他寫的草書成為一絕,連續8次入國展。   他不僅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中用雙手寫字最厲害的人,而且也是當地書法家中入國展次數最多的。
  • 十二屆國展,行草書都是取法那家字體?
    今天談談十二屆國展的觀感,只對字,不對人,只是憑著一些印象,將自己的看法記錄下來。 行書寫黃庭堅的幾乎沒有,大草學黃的不少。學蔡的幾乎不見。 取法王鐸的,有兩幅條幅直接取法王鐸,非常刻意,做舊、題跋依樣為之,感覺不是在創作,而是在造偽古董。 學何紹基的不少,尤其是大幅的行楷,大概有十幾幅直接取法何紹基,有些小字學的是何紹基的手札,何紹基近年來稱為國展的熱點,越來越受年輕作者的喜歡,這似乎也是一個趨勢。
  • 他的楷書、行書、草書同時上國展,看起來也沒啥特別的
    他的楷書、行書、草書同時上國展,看起來也沒啥特別的,光羨慕沒用,2個外在特點值得學習。草書作品和局部這次12屆全國書法展,和往屆不同的是書法家可以一次投多種書體,只要水平過關,支持多種書體同時上展,所以這次展覽也湧現出一批多體兼善的書法家。
  • 考試的草稿紙,你是如何利用的?
    簡單如草稿紙,如果合理利用好,也能給考試加分喔~~這項技能不知道吧~~先看看這兩張圖:第一張:雜亂無序
  • 黃庭堅寫的絕品草書,運筆含蓄又內斂,與劉洪彪風格完全不同
    北宋黃庭堅的小草比較有風格,也是後人爭相模仿的對象。對於他的草書,從小草過度到狂草,每一筆都是有著屬於他的風格。尤其是近些年,很多喜歡草書的愛好者不停的模仿黃庭堅的作品,甚至把他的一些草書作品與筆法做了一些升級。
  • 國展作者張洪談草書學習:一旬一筆,袖領如皂,臂手常黑
    重慶張洪入展十二屆國展的草書作品《王文治評劉文正公書》編輯作品局部重慶張洪入展十二屆國展的草書作品《王文治評劉文正公書》創作手記:>餘習草書二十餘載,張芝、二王、智師、虔禮多有涉獵,於顛張、狂素、魯直、覺斯用功最多。
  • 草書就是隨便連筆?
    王獻之草書草書有著不同的風格和代表性書法家以及代表作品草書經過近2000年的發展,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風格,從秀美到古樸,從大氣到內斂,同時也湧現出很多代表性的書法家和代表作,如皇象、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張芝、懷素、張旭、黃庭堅、文徵明、王鐸、林散之等等。
  • 闊別書壇數載,他再次投稿,以草書入書法國展
    鄭林12屆國展入展草書作品具體情況如何,可以看看他的《創作手記》:12屆國展作品創作手記文:鄭林全國第十二屆國展是必須重點準備的。去年以來,因突然鍾情於山谷大草,便從二王一路轉入黃氏,又買來山谷詩集,寫字讀詩,以求詩書相參,砥礪互進,力追其老健超邁、清新奇崛之氣。正當準備開始投稿作品創作之時,適逢重慶書協備戰國展集訓草書班開班,便報了名。集訓班要求必須帶去國展創作作品,以便現場點評指導。
  • 學霸的「數學草稿紙」走紅,老師:自律的孩子,看草稿紙就知道了
    孩子從進入小學之後,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就會要求他們打草稿,就是在一張紙上寫下計算的過程,然後把最後的答案寫在作業或者試卷上。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過打草稿的經歷,大部分人的草稿真的就僅僅是草稿,不僅在上面寫的字非常潦草,而且寫完就隨手亂丟,就像是一個被拋棄的無用之物。也許有人會說,草稿有什麼用呢?
  • 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網友:誤人子弟!
    文 | 王呈祥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憑實力!書友推送文章:《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評委:有清晰的傳統功夫》。看到文中所說的入展作品,我認為:憑實力。用收藏界的行話來說,這件作品「大開門」,一看便知取法宋代黃庭堅的《李太白憶舊遊帖》和《諸上座帖》。第二,用筆不拘泥、結字有度。從首字「吾」到尾字「意」期間沒有絲毫做作的痕跡,可見平時在臨帖上沒少下功夫;起首三字由小至大,排列極為緊湊,第三字最後一筆突然拉長,打破了之前的緊湊,這正是書法中的「密不透風,疏可跑馬」。
  • 書法人物黃庭堅
    此後,他的梅花畫技大進,將梅花枝幹虯曲、疏影橫斜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墨梅畫法的始祖。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嘆不已,誇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並且畫梅數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
  • 美術研究|邱振中:論草書,草書是最為充分展現書法書寫性的書體
    在草書中,很多時候無法劃分出一個個獨立的點畫,作品呈現出一條連綿不斷的線,同時這條線邊廓的變化十分豐富。這種邊廓的變化是書寫時複雜的動作導致的結果。這些運動反映在線條邊廓和質感的變化上,但運動本身卻隱藏在線條的邊廓之內。為此,我們在思考有關問題的時候,提出了「內部運動」的概念。
  • 還在「草待」草稿紙,它的重要性你了解嗎?
    打草稿對於很多同學而言,無非就是演算出結果並抄到試卷上就OK了,但是卻很少有孩子會規範使用草稿本,草稿本顯得亂七八糟,還經常因為一些書寫不規範,抄答案都抄錯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有非常多的學生在數學考試的時候,本來在草稿上演算時是有些思路的,但東一個步驟,西一個結果,回過頭在試卷上做題的時候卻反而混亂了,原因就是草稿太亂,沒有形成很清晰的邏輯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