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書法獨樹一格,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軼事典故
與黃光和尚
黃庭堅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來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稱花光和尚。仲仁酷愛梅花,每值春暖花開,他就終日坐臥花間,吟誦賞玩。曾於月夜見梅影映窗,疏影搖曳,悄然可愛,於是欣然提筆摹寫。此後,他的梅花畫技大進,將梅花枝幹虯曲、疏影橫斜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墨梅畫法的始祖。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嘆不已,誇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並且畫梅數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窮困潦倒的他們,正護送秦觀靈柩北上。黃庭堅見到兩位晚輩,竟握著他們的手失聲痛哭,隨即贈銀二十兩作辦喪事之用。此時此地,又見亡友遺作,想起官路飄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洶湧,作《花光仲仁出秦蘇詩卷思二國士不可復見開卷絕嘆因花光為我作梅數枝及畫煙外遠山追少遊韻記卷末》。
快閣名聞天下
中國南方樓臺亭閣甚多,但快閣算得上是中國聞名的古閣樓建築之一。快閣雄踞在泰和縣城東側的泰和中學校園內。這座閣樓始建於唐代乾符元年(874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快閣名聞天下,始於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名詩《登快閣》。黃庭堅任泰和知縣時,也常登閣遊憩,並於元豐五年(1082年)賦下膾炙人口的《登快閣》詩。此後,「閣名遂大著」。史載:「迨黃太史庭堅繼至,賦詩其上,而名聞天下。」
為母親洗滌
史載:「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與舅舅鬥對
有一天,李常來到黃庭堅家,見黃庭堅正伏案攻讀,便想試一試外甥的才學。進書房時,李常見院內有一棵桑樹,便以桑、蠶、繭、絲、錦緞之間的關係為題,吟頂真上聯道:「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
見舅父又來考試,黃庭堅非常高興,才思益發敏捷。他從手中握的那管毛筆得到啟發,立即答對出下聯:「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筆,筆寫文章。」
李常見外甥小小年紀便能對出這樣難度較大的聯句,從此對黃庭堅更加器重、愛護,著意精心栽培,使之進步更快。
收藏中華震旦角石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遠古時代的動物明星——頭足類」展覽上,一塊曾經由黃庭堅收藏的珍貴化石當之無愧成為「鎮展之寶」。它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左側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長度達到19釐米、寬11.4釐米、高度2.5釐米,表面很光滑。左側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詩:「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並署名「庭堅」,下方還有章。該詩文是黃庭堅早期之作。而化石很可能是黃庭堅在1079年,也就是被罷免國子監教授之後其前往江西太和縣任知縣期間所得。這塊「中華震旦角石」並不算大,但由於刻有黃庭堅的詩文,它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所收藏的化石標本。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宋慶曆五年,黃庭堅出生,為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
幼年便聰穎過人,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千裡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作詩送人赴舉:「萬裡雲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
供職京師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於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任教。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於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佔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五月黃相出生,後任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修成後,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築室於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後,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
流寓江漢
宋紹聖初,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羽認為《神宗實錄》多誣陷不實之辭,使前修史官都分別居於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餘條內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不久,經院受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黃庭堅在《神宗實錄》中寫有「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於是首先盤問他。黃庭堅回答道:「庭堅當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時的確如同兒戲。」凡是有所查問,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聽到的人都稱讚他膽氣豪壯。黃庭堅因此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後因避親屬之嫌,於是移至戎州。黃庭堅對此像沒事一樣,毫不以貶謫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他,柔意和他親近。他講學不倦,凡經他指點的文章都有可觀之處。
暮年餘暉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籤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禍慶幸,黃庭堅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寧二年(1103年),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
崇寧四年(1105年),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
大觀三年(1109年)二月,門人蘇伯固、蔣護其喪歸葬雙井祖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興,贈直龍圖閣,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議諡「文節」。
成就
書法
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
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學書尤為推崇王羲之《蘭亭序》。其有一首讚頌楊凝式的詩可以說明他對《蘭亭序》習練體會之深:「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這其中不能沒有其對王羲之書法學習的深悟。
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不能不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庭堅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習榜樣。在黃庭堅題跋中,即反映出黃庭堅從蘇軾處學習書法的一些消息,如:「予與東坡俱學顏平原。然予手拙,終不近。」又如:「東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銘草。餘嘗評東坡善書乃其天性。往嘗於東坡見手澤二囊,中有似柳公權、褚遂良者數紙,絕勝平時所作徐浩體字。又嘗為餘臨一卷魯公帖,凡二十紙,皆得六七,殆非學所能到。」黃庭堅與蘇軾相差八歲,二人交誼師友之間。從黃庭堅的手札墨跡看,其撇捺開張、字形扁闊、字勢向右上揚等,都明顯表現出蘇軾書法的特徵,甚至有些誇張強調,唯嫌生澀,未有蘇書圃熟也。而黃庭堅以禪悟書當與蘇軾互為影響。如蘇軾《禱雨帖》,筆意極似黃庭堅,特別是其末尾數字,從容嫻雅,行筆鬆緩,幾若黃庭堅代筆。
黃庭堅行楷大字書風的形成當為其於京口見斷崖《瘞鶴銘》之後並不斷師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黃庭堅師《瘞鶴銘》有一個誤會,即他把《瘞鶴銘》看做右軍所書,且深信不疑,故而傾力揣摩師習。不過也算是歪打正著,這倒促進了黃庭堅長槍大戟、綿勁遲澀書風的形成。從客觀上看,黃庭堅與蘇東坡是中國書法史上早於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書風的籠罩而遠溯先唐碑版或者說進行碑帖結合的書家。對於蘇軾書風形成的淵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詩帖》與洛陽《龍門二十品》作比較,即可得出明確答案。黃庭堅則明確標榜師法《瘞鶴銘》。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在後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時,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別凝重,結字也更加傾側,是尚意書風的典型,其風神灑蕩,意韻十足,堪稱行書之精品。被稱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第九。
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
《經伏波神祠詩》,行書墨跡,紙本,46行,每行字數不一,共477字。原跡現存日本。此詩帖,洋洋數十行,揮灑自如,筆筆精到,氣勢開張,結體舒展,範成大評:「山谷晚年書法大成,如此帖毫髮無遺恨矣,心手,筆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境況下的經意之作,具有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特點,是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之作。
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後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蘇軾以周越書為「險劣」,米芾則評周越書為「氣勢雄健而鋒刃交加」。黃庭堅後來在一則論書語中道出了其書法及書學思想成熟後對周越書法的看法:「王著臨《蘭亭》、《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文》,皆妙絕,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臺、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力也。」
無疑,黃庭堅對草書筆法的深刻認識和掌握,當是「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軒詩》中寫道:「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可,不知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餘三人悟此法可。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餘碌碌耳。」
黃庭堅草書的成熟還得益於其書外功的參悟。除其上述「於燹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外,他還有一段自道可說明因緣:「餘寓居開元寺夕怡思堂。坐見江山。每於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顛長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黃庭堅所作《諸上座帖》等佛家經語諸草書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於《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文學
黃庭堅的詩以杜甫為宗,講究修辭造句,強調「無一字無來處」,多寫個人日常生活,風格奇崛,為江西詩派開創者。著作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詞》)。
江西詩派是北宋後期形成了一個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
以唐詩的集大成者杜甫為學習對象,構建並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理論綱領和創作原則,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蘇軾作詩以氣運筆、放筆縱意、縱橫馳騁、大開大闔、變化莫測、結構複雜,無跡可求,所以蘇詩成就雖高,師之者極少,未能形成流派。黃庭堅的創作思路有跡可尋,甚講法度,便於學習,所以其追隨者很多。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可以說,黃庭堅詩是最具宋詩藝術特色的,受黃庭堅影響形成的江西詩派,也影響了南宋一代詩風,並對後世造成深遠影響。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見推舉之重。
黃庭堅作詩:
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來處」。時人評黃庭堅作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黃庭堅還提出詩的「句中眼」,所謂「句中眼」即後人所說的「詩眼」,就是注重對關鍵字詞的錘鍊,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即是錘鍊而來,可謂「置一字如關門之鍵」。
二是重視句法。黃庭堅《送顧子敦赴河東》詩:「無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謂「句法」,從這句詩裡可以看出,黃庭堅論詩的句法尚簡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與王觀復第二書》中說:「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後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齒鑿痕,乃為佳耳。」
三是講究章法。黃庭堅講章法命意言論甚多,如:「欲作楚辭,追配古人,直須熟讀《楚辭》,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之,然後下筆。譬如巧女繡妙一世,若欲作錦,必得錦機乃能作錦。」把章法結構喻為「錦機」。如:「山谷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詩正如作雜劇,初時布置,臨了須打渾,方是出場。」綜合起來看,黃庭堅所謂章法是講求詩的結構的曲折變化,而這些曲折變化是通過學習前人作品揣摩出來的。
黃庭堅雖講詩法,但他並不固守詩法,而是要求最終超越詩法,達到「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
個人作品
流傳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
大字行書有《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鬱拔,而神閒意,表現出黃書的特色。
草書有《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
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遊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等。
散文有《書幽芳亭》、《答洪駒父書》、《贈高子勉》、《苦筍賦》、《毀璧賦》、《跛奚移文》等。
詩歌有《博士王揚休碾密雲龍同事十三人飲之戲作》、《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題鄭防畫夾》、《牧童詩》、《新喻道中寄元明》、《病起荊江亭即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和答梅子明王揚休點密雲龍》、《登快閣》、《寄黃幾復》、《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弈棋二首呈任漸》、《喜太守畢朝散致政》、《晚樓閒坐》、《清明》、《新竹》、《題竹石牧牛》、《春近四絕句》、《登快閣》等。
詞有《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阮郎歸·效福唐獨木橋體作茶詞》、《謁金門·示知命弟》、《漁家傲·三十年來無孔竅》、《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驀山溪·贈衡陽妓陳湘》、《水調歌頭·瑤草一何碧》、《清平樂·春歸何處》、《念奴嬌·斷虹霽雨》、《滿庭芳·茶》、《鷓鴣天·人生莫放酒杯乾》、《虞美人·宜州見梅作》、《南歌子·槐綠低窗暗》、《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飲》、《南鄉子·諸將說封侯》、《品令·茶詞》、《木蘭花令·當塗解印後一日》、《千秋歲·少遊得謫》、《望江東·江水西頭隔煙樹》等。
人物評價
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黃庭堅論書、鑑畫、評詩均以韻字為先,他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
蘇東坡:①魯直以平等觀作側字,以真實相出遊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可謂「三反」。②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③蘇軾稱其詩超軼絕塵 ,獨立萬物之表 。
趙秉文:「涪翁參黃龍禪,有倒用如來印手段,故其書得筆外意,如莊周之談大方,不可端倪。」
清代文學家劉熙載:「黃山谷詞,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辦。惟故以生字、俚語侮弄世俗,若為金、元曲家濫觴。」
黃錦祥:「吾族鉅賢,山谷著聞天下。蘇門學士,才藝超絕,忠孝凜然!」
馮煦:「後山以秦七、黃九並稱,其實黃非秦匹也。若以比柳,差為得之。蓋其得也,則柳詞明媚,黃詞疏宕,而褻諢之作,所失亦均。」
鄭永曉:「黃庭堅一生,歷盡滄桑,幾經政海波瀾,從未顯位執掌大權,他不苟附進,淡泊名利,批評時政,屢遭厄境。在冤屈貶謫生涯中度生,其高風亮節為眾敬仰,豐績萬年。」
後世紀念
黃庭堅紀念館
黃庭堅紀念館位於修水縣城南,為江西省十大名人紀念館之一,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建成開館。館內有「九曲迴廊」,廊長31.89米,寬2.76米,鑲嵌黃庭堅書法碑刻29通,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修水縣對紀念館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和維修,新館佔地面積45.29畝,主要建築有濂山書院、黃庭堅書法碑廊、當代名人書黃庭堅詩詞碑廊、景觀橋、愛蓮池、觀景廓等。
理和堂
在浦江縣浦陽鎮城東街柏樹裡,有一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為「理和堂」,是1985年5月公布的。理和堂為三間兩進,左右廂房五間組成。它是宋朝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的祖居之地,是黃氏宗親重大慶宴和聚會的場所。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風雨雨,還保留著三間一進,是浦江最古老的房屋。首進正廳三間於上世紀60年代倒塌,左右廂房及附房雖在,但也已經陳舊不堪。
墓園
黃庭堅墓坐落在雙井村西南,自宋以來多次對墓園進行維修。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進行了全面維修,修復後的墓園佔地面積600平方米,牌坊式門樓,進門為碑刻式屏風,中為黃庭堅自題小像,兩側為「看黃庭有味,笑白髮無閒」對聯。黃庭堅墓坐北朝南,封土高1.92米,直徑2.76米。墓前有4柱3碑,中刻「宋諡黃文節公之墓」,兩旁刻其傳略。1959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衣冠冢
黃庭堅衣冠冢位於重慶市彭水縣三連鄉中井村,橢圓形封土長4.5米,寬2.85米,高1.3米。
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正月,因前一年修史獲罪,黃庭堅被貶為涪州(今涪陵)別駕,遣黔州(今彭水)安置。出開封,入夔門,在巴東棄舟登岸,經鄂西、黔江,沿中井河谷,農曆四月底,黃庭堅抵達彭水,在此一住就是三年多。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黃庭堅逝世,傳到黔州,鬱山市民無不悲痛,尋他在彭水時的舊衣物數件,用棺木收斂,在中井河北岸玉屏山麓建衣冠冢。彭水官民在縣城插旗山下建「三賢祠」,將他與漢朝伏波將軍馬援、唐朝太傅長孫無忌一起供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冬月,鬱山巡檢許承之以磚封舊冢,重立石碑名「宋史官黃文節公之墓」。1983年3月,彭水自治縣人民政府將冢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品欣賞
主編:亓宏剛
總經理:陳強
編輯部主任:劉世偉
責任編輯:樊夢恬
美術編輯: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