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詞人姜夔,書法同樣驚豔|黃庭堅|跋王獻之保母帖|姜夔|書法...

2020-12-20 騰訊網

導讀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小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姜夔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可以看出他的書法用筆精到,典雅俊潤,且受初唐諸家書風影響,不隨時俗,清新脫俗。

姜夔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局部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小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姜夔「崇晉貶唐」,反對俗書,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對「唐法」並非不問青紅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對「法」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並從肯定和解釋引申了「晉韻」古法。他傳世墨跡不多。從《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的書法出於二王一路,用筆精到,典雅俊潤,且受初唐諸家書風影響,不隨時俗,清新脫俗。

從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用筆精到,典雅俊潤,且受初唐諸家書風影響,不隨時俗,清新脫俗。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小楷。紙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計一百零一行,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姜夔傳世墨跡不多。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小楷作品欣賞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王獻之《保母帖》,題跋竟如眾星捧月
    王獻之《保姆帖》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保母帖》,屬清宮舊藏,流散後,本帖和部分題跋存弗利爾美術館(趙子昂、郭天錫、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題跋存故宮博物院(姜夔、趙子昂、周密、仇遠、鮮于樞等)。
  • 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之十:臨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志
    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之十:臨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志,網友留言「夏雲出品,必出精品」。夏雲小楷臨古系列之十:臨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志,網友留言「夏雲出品,必出精品」。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原帖夏雲,一九八二年出生於江西興國。
  • KnowArt|張振鵬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其四完結篇
    知道書畫|張振鵬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其四完結篇豎圖局部或又謂降自南朝,始有銘志埋之墓中,大令時未應有之。此又不然。東坡固是文宗,然以兩《保母志》較之,高識者自能定其優劣也。或又謂保母王氏之妾,不當言歸王氏,《金蟬碑》謂之隸蘇氏為當。予謂既曰母矣,稱歸何嫌?且東坡銘其弟之保母,故稱隸。使子由自銘,則不忍稱隸矣。此以見古人之忠厚也。世人好妄議如此,令人短氣。予恐流俗相傳,誣毀至寶,故不得不力辨。雖然,妄議可以惑庸人,博雅之士一見自了,不待予之喋喋也。
  • 姜夔的小楷《跋王大令保姆帖》,流傳了800年,這字太驚豔了
    姜夔,字堯章,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南宋時期的文學家,音樂家、書法家。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姜夔的詩詞,代表作有《暗香·舊時月色》、《疏影·苔枝綴玉》等,他的詩詞大多借物抒情,感嘆身世,書法鬱鬱不平之情。姜夔《王大令楷書保母磚題跋卷》在書法方面,姜夔也能稱得上是大師,他取晉唐書法,不失風韻又別具一格,藝術成就極高。他的小楷,可以用驚豔兩個字來形容,字張力十足,用筆精到有力。
  • 姜夔作品集合,小編力薦《姜夔王獻之保母志跋》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
  • 他的《保母帖》,題跋竟如眾星捧月!
    ▲王獻之《保姆帖》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保母帖》,屬清宮舊藏,流散後,本帖和部分題跋存弗利爾美術館(趙子昂、郭天錫、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題跋存故宮博物院(姜夔、趙子昂、周密、仇遠、鮮于樞等)。
  • 繼蘇軾之後的又一藝術全才-姜夔,他的小楷美極了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志》姜夔,一位悲情的藝術全才,生於南宋,一生才華橫溢,熟古樂、精書法,而被人記住和流傳最多的是他的詩詞。作為南宋難得的藝術全才,完全可以和北宋的蘇軾相媲美。論詩詞他與蘇東坡、周邦彥、辛棄疾並成為「宋詞四大家」,又有「詞家之冠」的稱號。而近代國學大家王國維先生對姜夔的評價是:「南宋詞人,白石有格而無情。」——《人間詞話》第四十三則。其實姜夔不是無情,而是他的一生經歷,讓他只能把自己的情藏在最深處。
  • 書法史上的一位「落魄才子」,這字堪稱宋朝最美,令人陶醉!
    姜夔《跋王大令保母帖》姜夔《跋王大令保母帖》在書法上,姜夔更是創下了宋朝書法史上的高峰,他「崇晉貶唐」,反對俗書,這一點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如出一轍;他精通各體,尤其在小楷方面造詣頗深姜夔的小楷作品有很多,最為著名、也最適合初學者臨摹、學習的便是《跋王大令保母帖》(又名《跋王獻之保母帖》)了,這幅作品堪稱是宋朝最美小楷,典雅俊秀,令人陶醉。
  • 知道書畫|張振鵬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其二
    KnowArt|張振鵬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其二 豎圖 《保母志》與《蘭亭》同者廿四字:之(三)、年、在(各二)、文、能、老、趣、興、歲、醜、日、終、以、曲、水、於、悲、夫、後、者;與右軍他帖同者十八字:行、秀、王、勤、書、善、七、十、三、二、月、六、無、小、冥、貞、而(二);其嘗見於(按,元跡「於」宇側注)大令雜帖者三字:獻、(二)寧;而見於《蘭亭敘》、右軍帖者,大令帖中亦多有之。
  • 陳從龍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精品書法作品欣賞高清收藏版
    精草書、篆、隸,尤善畫葡萄,有「虛吾葡萄子昂馬,畫駿有聲樹有影」之譽。陳從龍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釋文:晉王羲之書法入神,一傅至獻之而筆法似之,豈一家授受有專門之秘,不然何千載而下,竟無有能似之者。
  • 姜夔:看了這幅小楷作品,才知道什麼叫「典雅」
    姜夔(這個字念夔(kuí)),字堯章,號白石道人。百度百科備註的是「南宋文學家、音樂家」,看來他作詞作曲的功夫,是高過書法幾個頭的。因為科舉不順,姜夔終生未仕,靠賣字和朋友接濟過日子,活的比較慘澹。姜夔的傳世書法作品比較少,《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是其中之一,非常精彩,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姜夔的詞很典雅,他的書法作品亦如是。
  • 王獻之《保母帖》居然有這麼多名家題跋!
    王獻之《保姆貼》,傳說是王獻之在二十二歲的時候,為他家的保姆所書寫的一篇墓誌。此帖不僅文辭精妙,其書法更是絕妙至極,深得《蘭亭集序》之精髓。結構上安排得十分嚴謹,通篇神採飛揚,這也算是王獻之書法的代表作品了。
  • 這8本小楷字帖太漂亮了,這才是真正的書法,珍藏!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千百年間,書法大家層出不窮,神品佳作數不勝數,這些都是我們學習書法的寶庫。硬筆書法起源較晚,當下發展也遠遠比不得毛筆。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從古帖中汲取養分,今天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8個非常適合硬筆練習的楷書字帖。
  •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南宋名士姜夔的漂泊一生
    此詞作於姜夔四十二歲時。如果說詞的出現之始,情就是詞最重要的題材,古來詞之名家都是深情者。「兩處沉吟各自知」二十餘年後,肥水東流依舊是詞人的心結,合肥赤闌橋是詞人情感的寄託地。也許不墜先人緒業的人生目標,也許是蕭德藻侄女正式婚約的責任,使詞人的這段情感成為心底最深處的記憶。《大樂議》與無錫莊園公元1196年。姜夔四十二歲。
  • 姜夔「適中之美」的藝術思想審美觀
    姜夔的書法理論傳世之作,主要有《絳帖平》六卷、《禊帖源流考》一卷和《續書譜》一卷,又有《禊帖偏旁考》、《跋王獻之保母志》等。《續書譜》是一部重要書法理論著作,《絳帖平》專論叢帖《絳帖》之書,包含鑑賞書法技能的體現和對歷史事件、人物經典故事的了解,《禊帖偏旁考》專論《蘭亭序》技法,從字的偏旁書寫筆順、筆畫、筆勢著眼研究《蘭亭序》字的形態變化。
  • 宋元間文學家周密楷書《跋晉王大令保母帖》欣賞
    其詞遠祖清真,近法姜夔,風格清雅秀潤,與吳文英並稱「二窗」。為宋末格律詞派的代表作家。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志雅堂要雜鈔》等。 周密 楷書 《跋晉王大令保母帖》 釋文: 王郎擅風流,筆墨美無度。殘磚與斷刻,亦有神物護。
  • 這才是真正的書法,這八篇小楷太漂亮了,值得推薦的好字
    是王羲之的楷書書法作品。原作者為夏侯玄,真跡早已不存,一說真跡戰亂時為鹹陽老嫗投於灶火,一說唐太宗所收。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黃庭經《黃庭經》是魏晉時期頗為流行的道家養生修煉之書。傳王羲之所書小楷《黃庭經》系《外景經》。
  • 元代鄧文原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欣賞
    鄧文原小楷 《書跋王獻之保母帖》 ▼ 其政績卓著,為一代廉吏,其文章和書法也十分出眾。 局部放大 ▼
  • 董其昌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高清大圖
    董其昌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釋文:書家得宋拓已為罕見,況唐拓乎?
  • 南宋詞人姜夔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的詞作特點又是什麼樣的呢?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 姜夔少年喪父, 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中,所以他也沒有機會進入仕途,布衣終生。無論是依譜填詞,還是自製曲作詞,姜夔以律就詞,因其律呂的音樂之美,必定帶來詞語的音韻之美,也是的姜夔的曲詞既具情詞之美,又具聲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