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的繼承:創新精神與學問氣節

2020-12-22 漢府古文化

黃庭堅論書,重學問氣節。他說:「士大夫下筆,須使有數萬卷書氣象,始無俗態。不然,一楷書吏耳!」(見袁裒《題書學纂要後》)他批評時人王著和周越,認為二人的問題在於缺乏必要的學養,「若使胸中有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跋周子發貼》)。

他又特別看重人品因素,主張「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致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書繒卷後》)顯然,黃庭堅認為學問氣節是書法達到「韻勝」「不俗」境界的重要前提條件,而書法之「韻勝」「不俗」正是黃庭堅書論思想的核心。

他推崇蘇軾書法,亦正是因其「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題東坡字後》)。他感嘆東坡書法「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跋東坡書〈遠景樓賦〉後》)

黃庭堅論書對學問氣節的重視,與蘇軾別無二致。蘇氏在《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二首》中,諄諄告誡學書的晚輩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認為學書之道最根本的還是多讀書,學養豐厚了,筆下自然有萬千氣象。蘇軾對人品亦相當看重,如他評顏真卿書法,說:「吾觀顏公書,未嘗不想見其風採,非徒得其為人而已,凜乎若見其誚盧杞而叱希烈。」(《題魯公帖》)

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後》一則跋語中說:「柳少師書,本出於顏,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虛語也。其言心正則筆正者,非獨諷諫,理固然也。世之小人,書字難工,而其神情終有睢盱側媚之態,不知人情隨想而見,如韓子所謂竊斧者乎,抑真爾也?然至使人見其書而猶憎之,則其人可知矣。」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蘇黃二人在學問氣節的認識上是一脈相承的,他們「強調學問和功力」「以『格高』為創作宗旨」,師生攜手「在文藝領域創造了新的宋型文化。

關於創新精神。黃庭堅作詩推崇杜甫,提倡「無一字無來處」的「點鐵成金」「脫胎換骨」,形成瘦硬奇崛的詩歌風格,開創兩宋詩壇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江西詩派」。黃庭堅不僅文學創作極具自覺的創造精神,書法藝術也始終將創新精神置於首位。黃庭堅曾有詩云:「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軍書數種贈丘十四》)可見他的書法學習目標是異常明確的,就是要形成與眾不同的書法風格。

他以標舉「求拙」來與時風拉開差距,形成全新的審美風格。在《李致堯乞書書卷後》中他說:「凡書要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也。」清人黃炳堃對此讚嘆道:「點綴妝梳百種施,終無烈婦不凡姿。何如拙筆多於巧,此是涪翁自得師。」(《希古堂詩存》卷5)「『自得』二字準確道出山谷追求『自成一家』的目的。」

黃庭堅「求拙」的努力,主要通過筆法和字法的創新來實現。字法上「緊縮中宮而擴張四維,使之呈輻射狀態」,筆法上「增加了提按起伏,以戰掣的澀勁用筆,寫出真力彌滿的槎材線條」,字勢「欹側」,以至於蘇軾對此都頗有微詞。

黃庭堅藝術思想中「不拘繩墨」的創新精神,與蘇軾高度契合。蘇軾不論詩文書畫,都決不死守傳統、為舊法所囿。米芾曾記蘇軾畫竹:「蘇軾子瞻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畫史》)此事所記蘇軾畫竹不拘成法的創新精神,被藝壇傳為佳話。

蘇軾最具創新精神的,無疑是以詩入詞的大膽創舉。向來人們都認為「詞乃豔科」,蘇軾卻打破常規、革除迷信,開豪放派詞風之先,深刻影響了後世的詩詞創作。蘇軾文藝思想上高標的創新精神,在書法藝術上同樣得到充分體現。

蘇軾書法號為「蘇體」,其用墨厚重、結體偏扁、個性突出,時人多有非議,甚至黃庭堅亦戲謔老師的書法是「石壓蝦蟆」,「用墨太豐而韻有餘」(《跋自所書與宗室景道》)。對於類似的批評,蘇軾回應到:「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充分表達了對書法風格多樣性的肯定和對創新精神的推崇與堅守。

相關焦點

  • 蘇軾書法的境界
    黃庭堅《山谷題跋》:「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蘇軾書善則善矣,然千年來學習蘇軾書法少有登堂入室者。正如清代書畫家錢泳所說:「餘年過五十餘,無有進境亦不能成家,擬以蘇書終其身孰知寫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復去之。
  • 書法人物黃庭堅
    這其中不能沒有其對王羲之書法學習的深悟。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不能不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庭堅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習榜樣。
  • 黃庭堅書法全集
    崇寧四年九月三十日卒於宜州館舍,終年61歲,紹興初,追諡文節,工詩文,受知於東坡,與秦觀、張耒、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開創「江西詩派」,與東坡合稱「蘇黃」黃山谷書法與蘇軾米南宮、蔡襄齊名號稱「宋四家」。
  • 黃庭堅書法高清大圖欣賞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黃庭堅書法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是宋書尚意的重要人物。
  • 黃庭堅的詩詞與書法,古樸遒勁,均達盛極,千秋翹楚,流芳百世
    北宋不過319年的歷史,但青史留名的人卻數不勝數,除了我們熟知的蘇軾、王安石、歐陽修、晏殊、秦觀、範仲淹、李清照等等,還有一位絕對不能忘記的人,那就是黃庭堅。他是蘇軾的門下,後來與蘇軾齊名,被稱「蘇黃」。他以能詩,能詞,擅行草而聞名。生於1045年8月的黃庭堅,號山谷道人。
  • 蘇軾書法第二期:收藏於日本東京大學的《養生論》高清拓本
    他的書法主要成就是楷書和行書,尤其是行書。他的書法吸收了「二王」、顏真卿、柳公權、李邕、楊凝式等人的筆法,其中受李北海影響最大。他是在有了深厚的技巧功力之後,才進行創新、尚意思考的。今天我們要看的是,收藏於日本東京大學的《養生論》拓本,一起品讀古代名人蘇軾,是如何養生的。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從小就非常聰明,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七歲就能做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為他在詩詞及書法方面的成功打下了基礎。我們主要講黃庭堅的書法成就。我們在這裡只討論他的書法成就。
  • 蘇軾最好的一幅行書,驚豔世間900多年,現成臺北故宮鎮館重寶
    左右侍臣想了想,回應:「蘇軾可與李白相比。」宋神宗搖搖頭,說:「你說得不完全對,李白雖有蘇軾的才氣,但是卻沒有蘇軾的學問。」咱們暫且不論蘇軾與李白誰更厲害,就說宋神宗的這句話,基本上就將蘇軾推上了文人的巔峰。好巧不巧的是,宋神宗在做出這番評價的時候,蘇軾卻因為「烏臺詩案」被他給流放到了黃州。
  • 新書推介 |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
    在就黃庭堅書法創作展開論述時,以蘇軾的「三反」之評為導線,以佛禪思想為樞紐,偈語妙珠,機鋒迭出,揭示了黃庭堅書法創作中理性的一面。關於黃庭堅書風的形成與演變的討論,以交遊行歷為明線,以參禪學佛為暗線,互相纏繞,實際上是對黃庭堅以草書為中心的創作觀念實現先後轉變的大考察,看似平常,其實已經與一般的書學論述拉開了距離。
  • 黃庭堅《赤壁懷古》是值得我們書法愛好者學習的範本!(張德進)
    黃庭堅《念奴嬌·赤壁懷古》,氣象磅礴,雄渾壯美,是值得我們書法愛好者學習的範本! 黃庭堅《念奴嬌·赤壁懷古》,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館藏。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館位於山東省嘉祥縣,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收藏著大量東漢時代武氏墓群的石刻文物而聞名於世。
  • 李白和蘇軾到底誰是「千古第一才子」?宋神宗的答案最讓人信服
    在唐詩宋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李白和蘇軾。這兩個人可以說是古代文學的「明星」。唐詩宋詞沒有辦法說誰好誰壞,李白和蘇軾也難較高低,這也是一個千古爭議的話題,李白和蘇軾到底誰是「千古第一才子?」有位皇帝曾經把李白和蘇軾作比較,那就是宋神宗。
  • 黃庭堅從《瘞鶴銘》學到了什麼?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 陳志平:人與文是書法的根基
    其中《黃庭堅書學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版)一書先後獲得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類一等獎(2006年)、教育部2009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廣東省第八屆魯迅文藝獎。《北宋書家叢考》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類」二等獎,《筆中有詩—論文學因素對黃庭堅書法的影響》獲得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一等獎。
  • 黃庭堅:人生如一畫,我欲細書之
    作者:黛珂與老師蘇軾相比,弟子黃庭堅的人生就顯得內斂多了。蘇軾以豁達豪放著稱,而庭堅則以方正內斂為名。蘇軾的文章具有李白的飄逸之美,而庭堅則學習杜甫的沉鬱頓挫。一心研究學問書法,參禪悟道。元豐三年(1080年),庭堅結束了國子監教授的職務,之後被任命為吉州太和知縣。走馬上任期間路過舒州,特地去遊玩了天柱山,又佇足於山上大大小小的寺廟。因山谷寺風景幽僻,庭堅到此仿佛有了靈魂歸鄉之感,久久不願離去。於是,給自己取號「山谷道人」。
  • ...黃庭堅 項氏 拍賣行 名作 贗品 文物局 作品 南宋初 曲肱寮...
    據說黃庭堅非常賞識楊明叔的人品學問,楊明叔也極喜愛黃庭堅的書法,並不時向其求索墨寶。在1095年前後,黃庭堅把這幅《砥柱銘》贈予楊明叔。  從歷代題跋和印章上,人們可以看出《砥柱銘》坎坷的流轉過程。捲軸上的題跋自宋元至明清,共有26則之多。  第一位為《砥柱銘》作跋者署名「曲肱寮」。據專家考證「曲肱寮」是宋彭城魏衍的齋名。
  • 蘇軾書法肥而有力,別具一番韻味
    書貴瘦硬,而蘇軾的筆法非常肥厚,成為書法新的裡程碑,今天和大家談談蘇軾學書的歷程、筆法用墨的特點:蘇軾自幼抄書,成就他的一代書法成就北宋中葉,雕版印書雖然已經相當發達,對於蘇軾這樣生活在眉州偏鄙之地的寒士
  • 與蘇軾,黃庭堅齊名的米芾:下筆放縱恣意,歪歪扭扭,卻奇而不散
    說到米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宋代著名書畫大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這些大咖齊名,並稱宋四家。在當代的行書國展入展作品中米芾的風格起碼佔30%,可見他的書法到如今依舊有著非凡的影響力。《致伯修老兄尺牘》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列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後,蔡襄之前。
  • 蘇軾不僅會作詩寫詞,書法在宋代書壇無出其右者
    蘇軾,一位大文豪,但是你知道他還是一位書法家嗎?蘇軾曾經寫一幅《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整幅書法十七行,一百二十九個字,被後人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說到這裡很多人以為自己聽錯了,沒錯,蘇軾不僅是一位大文豪,他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書法家,那麼我們從他的《寒食帖》局部來看看他的書法好在哪裡。
  • 黃庭堅57歲行書《千峰詩》欣賞
    黃庭堅行書《千峰映碧湘》拓本(偽)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 宋代書法,只有他略高蘇軾,一首《水調歌頭·中秋》不在東坡之下
    宋代書法界,有兩顆璀璨的明星,一顆是蘇東坡,另一顆是米芾。至於蘇軾和米芾的書法,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千年來似乎並無公論。不過一般而言,大家基本認定意境上,東坡略佔優勢;技法上,米芾更勝一籌。但是意境這個東西,人人見解不同,不大好比較;技法則可以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