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好的一幅行書,驚豔世間900多年,現成臺北故宮鎮館重寶

2021-01-21 書法網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子」,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烹飪美食,還有經濟民生、政治軍事,他樣樣精通,自此人以後,歷朝歷代再也沒有哪個文人,能達到他的層次。

他就是蘇軾蘇東坡,名垂青史的文豪,當代無數人的偶像。

當初,宋神宗在宮裡讀李白詩集的時候,對李白讚不絕口,他隨口問道左右侍臣:「我朝之中,有何人能與李白相比?」

左右侍臣想了想,回應:「蘇軾可與李白相比。」

宋神宗搖搖頭,說:「你說得不完全對,李白雖有蘇軾的才氣,但是卻沒有蘇軾的學問。」

咱們暫且不論蘇軾與李白誰更厲害,就說宋神宗的這句話,基本上就將蘇軾推上了文人的巔峰。

好巧不巧的是,宋神宗在做出這番評價的時候,蘇軾卻因為「烏臺詩案」被他給流放到了黃州。

到了黃州之後的蘇軾,在第三年寒食節之時,感到心中苦悶煩躁,精神上鬱郁不得志,生活上又窮困潦倒,於是他創作了五言詩兩首,並在次年,用精美的行書書法寫了出來,到現在已經過去了900多年。

這幅作品,便是百世流芳的《黃州寒食帖》,位列天下第三大行書,僅次於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魯公的《祭侄文稿》,亦是蘇軾這一生之中寫得最好的一件書法作品。

蘇軾的書法水平,從宋朝到現在都是毫無爭議的宗師級別,否則的話,宋四家「蘇黃米蔡」也不會將他排在首位了。

他的書法學遍諸名家,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他全部都有涉獵,然後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風格亦被蘇軾融會貫通,最終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子,自成一派,稱為「蘇體」。

他對於書法方面一直都是持有著開拓創新的態度,曾說過:「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就如這幅《寒食帖》一樣,此作書法用筆,豐腴跌宕,具有天真爛漫的趣味。

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騰而無荒率之筆,有著顏真卿、楊凝式等人的神韻在其中,而且從字裡行間裡,能看出當時蘇軾心中的那股悵然之情,他將感情融入了書法之中,此乃是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愧是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書法史精品之作。

正如書法家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現如今,900年時光已過,這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重寶,卻依舊無人能夠超越。

商品引導語:今天,我們將蘇軾行書神作《黃州寒食帖》進行高清複製,完美還原原作風貌,送與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編輯謫仙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書法功力直逼王羲之,流傳1000多年
    就拿他筆下那捲《文賦》,被譽為「大唐第一行書」,字裡行間就有王羲之的神韻在其中。《文賦》本是西晉陸機創作的一部文學著作,陸柬之自少時讀過之後,便想下筆將此作抄錄下來,但是他擔心自己書法功力尚為稚嫩,所以一直都沒有敢動筆。到了晚年時候,陸柬之書法臻至大成,已是爐火純青,所以才敢動筆將此作精心寫了一遍。
  • 一位狂人寫的書法,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若是從甲骨文的成熟之日開始算起,距今也有3000多年了,在這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有多少名碑名帖呢?有人統計過,到目前為止已經被發現了的有1300多件,這當然指的是那些經典之作,不包括已經丟失的! 米芾《蜀素帖》行書長卷後來他寫下了著名的《蜀素帖》,成就了他在書壇的地位!這件《蜀素帖》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此作每一個字就像舞蹈一般,字字如飛,像這樣的作品,1000年才出一幅!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博物館 | 細數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坐落於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臺北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藏品多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散氏盤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已經讓臺北故宮博物院送到國外展覽兩次了
    《祭侄文稿》,縱長28.3釐米,橫長75.5釐米,全文234個字,是唐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天下第二行書」,歷來被國人稱之為國寶級文物。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少對外展覽,近22年,僅僅對外展出過四次。1997年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借到美國,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展出,還有兩次分別是在2008年的「晉唐書法展」以及2011年的「精彩100國寶」展上進行展出,這第四次便是2019年1月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 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是什麼?郭熙《早春圖》為何是鎮館之寶?
    為何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被譽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那麼,郭熙的《早春圖》有何魅力?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郭熙的《早春圖》。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偏偏臺北故宮最珍貴的文物裡,十件能有七八件是書畫作品。這和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藝術就是要靠書畫來表現的。好比說晉代王羲之寫《蘭亭序》,唐代顏真卿寫《祭侄文稿》,宋代蘇東坡寫《寒食帖》,都是紙上的筆墨功夫。這三篇號稱天下三大行書,除了《蘭亭序》真跡早已失傳外,另外兩個都在臺北故宮。
  • 臺北故宮「鎮館三寶」被指是「典型的以訛傳訛」
    ■謝田    翠玉白菜排不上號    關於臺北故宮,很多去過的朋友都知道,有「鎮館三寶」最值得一看,分別是毛公鼎、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是一個典型的以訛傳訛,因為要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毛公鼎或許可以入選,但是往下再數兩百件,恐怕也輪不到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 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排最末,沒有「肉形石」
    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
  • 2020北京故宮,與蘇軾特展相遇,聆聽故宮600年歷史風雲
    故宮博物院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十分誠意地舉辦蘇軾主題書畫特展,這是國內第一次「蘇軾特展」,喜歡蘇軾的朋友可以到故宮博物院走一走。600年啊,可遇不可求,你是不是也很想參觀一番?「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展示文豪蘇東坡的文、詩、詞、書、畫等。
  • 臺北故宮10大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墊底,誰是第1?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2011年6月,前後兩段在臺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  No.9 五彩龍鳳大盤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就在你家門口
    策展方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五千餘件國寶級藏畫中,精選四十七幅進行了微噴複製,在畫廊進行全天候展示。其中有三幅還是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  說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事實上,要論珍貴程度,這兩件文物恐怕連前一百名都擠不進去。真正的無價之寶,是三幅宋代的山水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蘇軾手札集合(收藏版)
    蘇軾丨《東武帖》丨行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 丨《次辯才韻詩帖》丨行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辯才老師退居龍井,不復出入。餘往見之。
  • 這5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五彩龍鳳大盤在列,個個都是稀世珍品!
    汝窯因為傳世很少,所以十分珍貴,目前世界上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這5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五彩龍鳳大盤在列,個個都是稀世珍品!蘇軾《寒食帖》,這件寶物是蘇軾的代表作,這件藏品先是在民間輾轉收藏,後被清廷收入內府,在戰亂的時候流亡於國外一段時間之後,由愛國人士重金取回,十分珍貴。西周散氏盤,這件寶物是西周書法藝術的典範之作。
  • 王羲之《平安帖》,雖只有4行27字,卻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名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們都非常的感興趣,要問我國的書法界哪位書法家最為有名氣,很多書法愛好者會想到書聖王羲之,的確王羲之的大名在書法界是無人能超越的,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贏得了很多後世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有三件文物最負盛名,它們分別是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而你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是什麼嗎?它們均是水墨畫,被譽為北宋巨碑式水墨畫,又有北宋山水三巨碑之稱,它們是什麼呢?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蘇軾50歲行書《陽羨帖》旅順博物館鎮館之寶!
    蘇軾行書《陽羨帖》,27.5×22.6cm,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旅順博物館藏。此帖為蘇軾有關陽羨買田信札的後半部,雖只有60餘字,然字裡行間風流勝賞。傳聞當年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攜帶大量歷代內府所藏的字畫名跡,偷偷密藏於東北(長春)偽宮「小白樓」,蘇軾此札亦在其中。日本投降後,溥儀倉皇逃命,不少宮內寶物棄之於「小白樓」中。亂兵發現樓中有寶,一陣哄搶而盡,蘇軾此札散落民間。後,幸被國家文物部門徵購入藏,成為旅順博物館鎮館之寶。